氪機簡談||手機VS相機,二者在攝影上有何體驗小差別?

氪機簡談||手機VS相機,二者在攝影上有何體驗小差別?

9 人贊了文章

這題目,很無聊的...所以舍長這次皮都不想皮一下了~

這是因為很多專業的攝影網站和平台都對類似議題做了很詳細的論述。

但是,對,沒錯,上面兩句都是廢話,因為我還是要說(逃

畢竟作為法師,如何挑選一件趁手的法器是zhui重要滴~

所以!咱們的法師之道第一篇,我們就來討論一下相機和手機在攝影上究竟有何通識區別吧。

大家知道的,舍長向來不喜歡羅列乾巴巴的數據進行對比證明這種事情,我只要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給大家參考就好了~其餘的留給舍友們慢慢斟酌判斷。

所以本篇,舍長決定從自己的經歷講起。

和所有熱愛視覺傳達和文藝欣賞的年輕人一樣,舍長從小時候就很喜歡攝影。十五年前,在那個膠捲還有一席之地的年代,攝影對工薪階層而言還是件小奢侈的事情。由於當時家裡經濟條件有限,並不能支持我除了正常學業外的這些愛好,因此當時更多的,還是對眯著眼睛透過取景窗看世界這種體驗的憧憬

09年上中學的時候,舍長才有了自己第一台能夠拍照的設備,不過這玩意既不是手機也不是相機,而是一台...

MP4播放器...QAQ

舍長對這機器印象還蠻深刻來著,叫藍魔V80在本地櫃檯清庫存,還剩最後一台的時候打折買的。廠家廣告上說這是一台智能多媒體播放器,搭載Windows CE 6.0操作系統還有一顆130萬像素的攝像頭。

不得不說,藍魔做的這台MP4質感真的不錯,正面只保留一個五維按鍵就能完成幾乎所有操作,有一種簡潔的美感,沒有當年其他國產廠商山寨式的設計堆疊,所以舍長對藍魔的產品印象一直都蠻好的。

不過這機器的拍照能力就不敢恭維了,130萬像素的攝像頭,照片最大解析度1280x960,沒有自動合焦功能,所有照片都只能泛焦,而且當時這機器的快閃記憶體性能比較弱,摁下快門後每張照片大概得等3秒才能存儲,所以肯定也沒有攝像功能啦。

可能有些舍友會問——啥是泛焦嘞?

泛焦一般是指被攝物體在1米到無窮遠的距離內都能清晰的一種對焦技術,很多老型號的手機都只能用泛焦的方式拍照,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拍風景,除非有類似摩托羅拉A1200手機上的那種手動焦距桿調節,否則近景和微距是無法拍清楚的。

舍長最開始就是在這樣的機器上練習的構圖技巧,因為快門速度慢,機器又輕,沒有防抖,即使是拍廣角風景,期間稍有抖動就!會!糊!片!

所以拍照時得端得非常穩,就像吃雞中按住SHIFT一樣屏息靜氣3秒...

總而言之,這台機器舍長玩了快兩年才壞掉,以至於到現在,舍長用啥攝影設備都有蠻高的容忍度,每次用到些糟糕的機器,內心都是這樣的:「再差也不會到V80的程度啊」

之後舍長就開始手機攝影啦,期間用了不少長輩淘汰下來的舊手機,什麼諾基亞啊,索尼愛立信,HTC之類的,都是200萬像素到500萬像素間的泛焦攝像頭,比起藍魔V80而言沒啥突出的優點,所以舍長沒啥特殊感覺。

除了多年之後的一個例外——家裡長輩因用不慣Windows Phone操作系統,因而將一台成色極佳的華為W1換給我用。

這玩意算是把舍長驚艷到了,機身正面很簡潔,右側留有單獨的雙鍵程實體快門摁鍵,搭配500萬像素的自動對焦攝像頭,加上本身就非常流暢的WP系統,掏出口袋就能很迅速的完成與相機一樣的瞄準-拍攝動作。

說到這個自動對焦的話,就不得不提到自動對焦實現的原理了。

目前無論是手機還是相機,實現拍照自動對焦的方式主要就兩種:

一、反差對焦

二、相位對焦

什麼?激光對焦?超聲波對焦?機身感光件位移對焦?眼控對焦?雙像素對焦?

停停停,那位同學,咱坐下休息一會哈~

我們這裡只討論這倆上到旗艦下到山寨都常見的技術,剩下的,還請各位法師會後自己研究。(P.S.舍長會把一些技術小歷史附到結尾處的)

反差對焦(CDAF):工作原理和峰值對焦相同。照片中的焦點,就是照片中對比度最大的點,同理也就是照片中反差最大的點。(好繞)

馬達自動控制去尋找照片中焦點的合焦方式就是反差對焦,而由人手動控制並由程序在取景時高亮提示的合焦方式就是峰值對焦。

相位對焦(PDAF):這種方法應用的是幾何學中的三角測量法。即已知一個邊長及兩個觀測角度時,觀測目標點可以被標定為一個三角形的第三個點。

相位對焦就是通過在感光器上集成多個已知間距的感測器,從而來計算被攝物體距離併合焦的。

在多數智能手機中,相位對焦點一般只有一個,而實現任意點擊對焦功能的主要是反差對焦,不過兩種技術間的協同方能更快更准~

而舍長這些年也換了很多手機,諾基亞Lumia1020也好,華為可樂標系列也好,所以手機拍照性能指標的變化與提升並沒有之前來得這麼驚艷了。

並且在此之間又發生了一件小事情。

在舍長那台V80永久退休後,家裡為了旅行日常拍照方便,就在蘇某那裡購買了一台小相機。那是舍長的第一台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台數碼卡片相機,叫賓得Optio S1。

這機器除了1/2.3英寸的1400萬像素CCD底片稍小了點,其餘的設計放到今天仍然有些獨到之處。比如機身集成了SR光學防抖和錄像防抖,還可以用程序MF模式手動調焦,可玩性不低。

但舍長被這機器所吸引的其實並不是這些性能指標,而是它拍攝照片時帶來的一種油畫般的氛圍感,後來舍長才知道這是屬於賓得相機配合其光學特性的一種特別調教,所以到現在舍長還留著一些用S1拍著玩的照片。

後來嘛,舍長的這台S1也淘汰了。雖然它很小巧精緻,但現在的手機,除了沒有S1的5段光學變焦能力和SR防抖外,剩下幾乎所有的性能指標都不亞於當年的卡片機了,出門帶個手機又拿個卡片機的話,就有點多此一舉了。

不過也因為使用了這台小卡片,當時的舍長雖然無法說清,但還是確確實實的體會到了一些手機攝影與相機攝影之間的區別。再到後來,舍長大學期間擁有了第一台單電相機之後,終於明白了這種體驗差別的理性解釋。

我的這位「啟蒙老師」是一台台松下GF2微單,就是那台2010年出的基於1210萬像素M4/3規格底片設計的松下微單。純反差對焦,與S1一樣是全鋁合金衝壓工藝的機身,但是手感比賓得S1好得多。且S1用久之後漆面起皮嚴重,但是同樣是2010年機型的松下GF2,漆面卻很光亮,而且握在手裡很有分量,這是當時舍長拿到它時的第一印象。

這台機器是舍長當時在馬老闆家的二手商那買的,機身花了400塊錢,然後又買了一顆100塊錢國產的35MM F1.8 CCTV鏡頭。(CCTV鏡頭是用在監控攝像頭上的一種光圈調焦都是手動的定焦鏡頭)

舍長這套機器完全是抱著好奇想試一試的心態買的。當時覺得,自己用的紅米2也有800萬像素F2.2的光圈,一樣有反差對焦,和5年前出的單電差距不會太大吧。

然而差距真的很大。

1、首先是光圈

當時舍長以前居然一直沒注意,光圈的參數其實是個比例值。

光圈F值=鏡頭焦距/鏡頭有效口徑直徑

這也就意味著,我把那顆給CCTV鏡頭收縮到與紅米一樣的F2.2,但是同等時間下的進光量仍然遠超手機攝像頭。畢竟CCTV超過30MM的鏡頭口徑是紅米2MM攝像頭口徑的至少15倍,所以即使把相機光圈收縮到F8以下,其進光量較之手機也相當可觀。舍長現在沒有CCTV頭了,就用下圖的紅米2的攝像頭與奧林巴斯M4/3的F3.5-5.6的標配頭做個前後鏡的對比好了。

2、其次是景深

景深是指聚焦清晰的焦點前後可接受的清晰區域。

景深越淺虛化越濃,景深越深虛化就越淡。

而景深程度對於光圈大小,鏡頭焦距和主體距離三項指標的綜合作用非常敏感。

舍長曾有一段時間非常著迷於拍攝有很濃虛化效果的特寫。以前用手機或者卡片機拍特寫時,需要光線很好並且距離被攝物體最好不超20厘米的位置上才能有一定的虛化效果,不過即使是這樣,在當時也已經很滿足了。

但舍長在收到GF2鏡頭站在3米外光圈全開拍攝第一張照片後,著實是被這台10年前的入門機器深深震撼了...

那令舍長曾經自滿無比的手機攝影瞬間支離破碎,覺得當時的自己,就彷彿是井底之蛙第一次跳出水井看到藍天一樣。

後來舍長知道了,由於GF2使用的M4/3感光件遠大於手機的感光件,為了能夠讓感光件上的每個像素都能夠有效地感光工作,所以能夠在M4/3底片上使用的鏡頭光圈和焦距等規格指標都遠超手機。這是物理特性上的完全碾壓。

下圖就是紅米和M4/3感光件大小的對比。

3、最後是對焦

舍長剛剛說過,松下GF2是沒有相位對焦模塊的,甚至松下迄今為止所有的微單相機都沒有相位對焦,它使用的是松下獨特的快速反差對焦技術,通過極高的對焦刷新率進行合焦。當然了,使用手動頭的舍長那時並沒有看出來。直到後來買了松下的14-42鏡頭,配合GF2指哪打哪的觸摸屏拍照功能後,才發現原來反差對焦居然也能如此強大!

遲滯感極低的高速追焦能力,極高的合焦成功率,點哪拍哪的對焦選擇能力,居然出自於一台2010年產的微單相機...

大約是從此之後,舍長開始逐漸體會到相機與手機攝影的差別了,這種差別既有理性也有感性,因此並不唯一而論。

理性上說,手機拍攝性能日漸提升,作為隨身的萬金油型工具,它隨時能夠憑藉自己的多用途給我們帶來快餐式反應的創作機會。

單反單電這些更專業的相機,作為嚴肅攝影的一種專職工具,它飽含影像愛好者的那種對照片拍攝品質與過程質感的多維度追求,為使用者提供的是一種更細緻也更專註的慢雕琢式的創作機會。

因此,舍長自己在拍攝日常不太強調畫面細節的泛質感風光糖水片、隨身的社交自拍或者微距、突發情況的紀實等題材時,通常會使用輕巧方便帶有高素質攝像頭的手機拍攝照片。

而需要拍攝強調畫面細節等多維質感的風光片、情緒片,或者對景深濃度要求靈活的人像片、光學精密度高的天文片或者高速快門的體育紀實等題材時,舍長則會選擇合適的專業相機來保證自己拍攝照片的出片成功率和細節還原能力等更高要求的指標。

而感性上談,舍長喜歡相機的重要的原因,還有很大的一部分來源於情懷,這就好像有的人喜歡老車一樣,經典的老車代表了人類對熱學機械與交通工具人機功效設計的里程碑;而經典的相機,則積澱著人類對光學設備與映象工具人機功效設計的探索史。這種至今仍可親手實用的歷史感是手機攝影無法賦予的。

總之,比起在擺滿拍照手機的屋子裡與同好談攝影,舍長還是夢想著能夠有一天攢齊一屋子各個年代各個品牌的相機與鏡頭,獨自一人在光學歷史永恆的快門聲中沉醉。

做夢真好...

臨近期末,內容搬運到知乎的精力不夠,想提前看更多氪機內容的舍友們可以微信搜索「氪機舍」關注咱們寢的公眾號,當然啦,未來我們會盡量做到內容同步的~

法師之道——手機VS相機,二者在攝影上究竟有何差別??

mp.weixin.qq.com圖標

本期科普篇結束啦~

覓食去了~

附錄小資料:

激光對焦:通過記錄紅外激光從裝置發射,經過目標表面反射,最後再被測距儀接收到的時間差,來計算目標到測試儀器的距離。在1991年,出名的柯尼卡巧思相機就應用了這項技術,首次在智能手機上應用這一技術的產品2014年LG公司的G3手機。

超聲波對焦:實際是一種輔助對焦方式,1987年,佳能首創EF鏡頭內超聲波馬達。馬達由超聲波的振動力驅動,操作更加快速而寧靜,令EF鏡頭提供快速、精確和接近無聲的自動對焦操作。

眼控對焦:最早於1992年8月在佳能E0S-5上應用,這項技術依靠取景器內向眼球發射紅外線,再根據眼球反射紅外線的方向來判斷視野方向,並且以此確定主體,從而完成對主體的聚焦和追蹤,之後在EOS-3上實現45點聯動對焦。

全像素雙核對焦:最早由佳能研發,在CMOS的每顆像素中集成了兩個正好可以滿足相位檢測原理的光電二極體,這樣每顆像素都能做為相位差AF像素使用,同時又能做為成像像素使用,實時取景對焦速度幾乎與純相位差對焦無異,同時又不影響成像畫質。譬如2013年上市的佳能70D就應用了這種技術。

機身自動對焦:最早於1996年的康泰時AX單反相機上應用,通過移動底片來進行對焦工作,可以使手動鏡頭也具備自動對焦的功能。


推薦閱讀:

數碼相機的16條使用禁忌
學攝影 認識數碼相機
【相機評測】 佳能70D 配18-200鏡頭
相機操作基礎:測光表及其應用
如何拍攝出潔白的雪景 相機這一步設置很關鍵

TAG:相機 | 單反入門 | 購機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