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憂鬱下的柏林

藍色憂鬱下的柏林

來自專欄卡紙紀 | 旅行周刊 | 視界13 人贊了文章

愛與恨交織的柏林

我站在勃蘭登堡門望著天空

BERLIN

城市概況

柏林(Berlin),位於德國東北部,是德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國的政治、文化、交通及經濟中心,有人口約350萬。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被分割為兩個區域,東柏林成為了東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實上成為了西德在東德的一塊飛地,被柏林牆圍住。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柏林重新獲得了德國首都的地位.

說到柏林你會想到什麼?

法西斯主義的誕生地?柏林牆的兩級世界?

還是如今德國工業強盛下的世界,甚至如今的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這座城市有太多的歷史印記與標籤。因為這座城從20世紀開始就沒有再消停過。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二次世界大戰。這座城和這裡的人們的命運惺惺相惜。猶如過山車般的起起落落。最終深深的留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在即將到達柏林之前,我還不確定這是怎樣的一座城市。歐洲的經濟與文化繁榮總能讓人感覺和聯想到 ,這裡的城市是如何的現代且輝煌。

當搭乘從德國科隆到柏林的列車時,心中反覆在琢磨這座城市。當列車抵達柏林的中央火車站。從列車上聽來的那一刻,看到眼前的現代化的火車站及高速行駛的列車,眼前的景象,也沒有讓我感覺到驚奇。甚至覺得柏林就應該這樣,畢竟這裡是的德國的首都。

然而接下來的幾天,當我走進柏林的城內,徹底的顛倒了我對這座城市的認知。內心不斷的重複的想一個問題,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的首都哪去了?

柏林中央火車站

柏林的中央火車站旁邊就是德國的地標性建築-國會大廈。從火車站到國會大廈的路上,觀察柏林人的生活狀態,突然給我感覺,這裡的人臉上無喜無憂. 行色匆匆的人們,不管遊人,是如何拿相機拍這裡的一切,及聲情並茂的談論,以一種事不關己的心態,用餘光掃射遊人。因此柏林人,給我留下的印象是 性冷淡。

踢足球的小哥

柏林的國會大廈作為國家的標誌性建築。類似於北京的人民大會堂,華盛頓的白宮。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它見證了德國歷史一波三折的起伏。國會大廈的建築,體現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式的的建築風格,是德國統一的象徵。

對於20世紀的世界來說,這裡是魔鬼的殿堂。歷史重大慘絕人寰的事件,都是從這裡提出,決策,到實施。對於那個年代的人們,如果來到柏林,會是兩種情況,與魔鬼共舞,或者成為,魔鬼的奴隸。因為二戰開始後,國會大廈被希特勒 當作軍事的工具。直到柏林戰役,蘇聯打敗柏林,並佔領這個惡魔之城,從此從歷史的輝煌中逝去。

二戰蘇聯轟炸柏林國會大廈

如今的柏林國會大廈前,的廣場上。已經沒有戰爭遺留下來的痕迹,人們在廣場的草坪嬉戲。在陽光明媚的周末,或許坐在這裡是遊人,不會聯想到這裡曾是一片狼藉。戰爭換取了如今的和平,同時也警醒,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痛苦與災難。

躺在國會大廈前的草坪上,回想柏林的前世今生,當看到德意志聯邦的三色旗豎立在國會大廈頂端。心中不然感慨,德國的重生靠的是什麼?從一片廢墟的國家重新走回歐洲的經濟強國。是怎樣的民族精神,讓柏林浴火重生。

從柏林的國會大廈,再往前走,就是勃蘭登堡門了。

最初是柏林城牆的一道城門,因通往勃萊登堡而得名。現在保存的勃萊登堡門是一座古典復興建築,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取得的勝利。

勃蘭登堡門建在柏林市中心的中軸線上。雖然柏林城總體的城市規劃不是對稱的,但是這片區域以菩提樹大街為中心軸,兩邊是各國的領事館。及各種博物館。有趣的是,在這次遊玩波蘭登門的時間,看見有一位年邁的老人,在美國領事館門前,抗議美國總統川普。雖然我不知道他是因為何事,但這種精神是值得佩服的。

在美國領事館抗議的老人

沿著菩提樹大街,準備前往柏林猶太人紀念碑。看著馬路兩旁的建築,彷彿置身在北京長安大街。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柏林中心城區的建築風格大多參照蘇聯的建築風格。當二戰結束時,柏林戰敗,蘇聯控制了柏林,戰火把這裡夷為平地。所有具有悠久歷史的普魯士建築變成廢墟。因此二戰結束後被蘇聯控制下的柏林,城市建築大多參照蘇聯建築風格。彷彿置身在社會主義國家。如今北京長安街兩旁的建築,也含有蘇聯的建築元素。

菩提樹大街

猶太人紀念碑,是這柏林這坐城市記憶的痛。希特勒領導下的法西斯,大肆殘殺滅絕猶太人,震驚中外。一個民族屠殺另一個民族。使猶太人離開故土,流亡海外。這一殘暴的反人類舉動,使得世界人民團結一起反對法西斯主義。

猶太人被害紀念碑,建在曾經希特勒政府的官邸處。背後的意義是警醒世人,不要讓法西斯主義萌芽再起。

歐洲猶太人被害紀念碑

紀念碑的設計理念,是讓人置身在碑林之中,彷彿與世隔絕。青灰色的石壁,錯綜複雜的碑林。讓人感覺到迷失,迷失在暗黑叢林中。讓人感覺到絕望,體會那個年代猶太人是多麼無助。

當我站在碑林之中,我在想碑林的意義是為了紀念被殘害的猶太人,這又有什麼意義呢?安慰死者,還是施暴人的自我安慰 ?有些事兒,不是認錯了就能改變的。那些有罪過的人,去教堂買了一張救贖券,就認為自己可以忘掉那些殘暴行為。引用作者阿明馬洛夫的一句話,如果每個人走到生命盡頭時,可把計時器回撥到零,這未免太簡單了; 彷彿一部分的人的殘酷與貪婪,另一部分人的同情與無私,可以假惺惺地前後抵沖,結算清楚。這樣,兇手與犧牲者,施害者與受害者,在死亡時都恢復無辜者?

來柏林,查理檢查站,是要來體驗一下的,雖然這是一個冷門的景點,但是這裡也是非常有歷史意義的。在冷戰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與以蘇聯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兩極世界。而柏林的查理檢查站就是兩級世界的產物。這裡造就了兩級世界的分界線。從而形成了東柏林和西柏林。

查理檢查站

如今,查理檢查站豎立著由藝術家弗蘭克·蒂爾(Frank Thiel)設計的一蘇聯士兵和一美國士兵的肖像和盟軍檢查崗亭的複製品。在檢查站旁邊是柏林牆博物館,博物館展出了柏林牆的歷史,但重點在於逃跑工具。展品包括熱氣球,帶秘密隔間的轎車及其它那時使用過的工具。博物館不落俗套,有些趣味,但顯得有些空洞,因為人們都會想到對於柏林人來說,柏林牆是悲劇性的。

柏林牆

如果說猶太人屠殺紀念碑是這座城市的傷痛,那麼柏林牆就是這座城市另一道傷痕。柏林牆的建立是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之間衝突導致的。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鐵幕的一個象徵。

今天的柏林牆,已經不在有那時的意義。而對於生活那個歲月的柏林人,是不可抹滅的痛。政治造成的悲劇,導致與故土,與家人分離。

如今的柏林牆成為了攝影愛好者與文藝青年的聚集地。原址上擁有柏林牆遺址紀念公園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畫廊——東邊畫廊。1990年9月28日,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長達1316米的柏林牆上創作的不同主題繪畫組成的畫廊。

柏林是一座蕭瑟的城市

在這裡無法體會到倫敦的精緻生活與巴黎的紙醉金迷

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安靜,或許用謙卑來形容柏林也是恰當的。

行走柏林的街道,看不到這裡的現代與繁榮。很難想像這裡是經濟強國德國的首都。

體驗完這裡的一切,搭乘地鐵,離開這座城市。地鐵是我感受柏林人生活狀態方式最後的方式。行色匆匆的柏林人,面無表情的去尋找自己生活的方向。

Berlin

廢墟中再次燃燒的城市

二戰讓這裡的變得迷罔

此刻柏林的陽光

是如此珍貴

End

感受旅行的每一格瞬間

分享眼中的世界

與卡紙紀分享你眼中的世界 歡迎投稿

——《卡紙紀》旅行公號


推薦閱讀:

剛剛,歐洲又遭慘烈恐襲,暴露出老歐洲5大治國軟肋!
來自東方的高科技——四大發明傳入歐洲
好想和你去看看的12個歐洲小鎮!
當我們在歐洲逛美術館的時候,我們都吃些啥 
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為何歐洲人的火器比中國人的精良?原來如此

TAG:歐洲 | 德國 | 柏林Ber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