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波普諾《社會學》知識點整理(一)序章
來自專欄社會學筆記8 人贊了文章
1.社會學是值得學的,因為它可以向我們提供塑造我們生活的那些社會力量的信息。
2.社會學是對於人類社會和社會互動進行系統、客觀研究的一門學科。
3.社會學的研究方式
①在研究社會與社會互動時,社會學盡量保持科學性。
②社會學家總是儘可能地運用類似於自然科學的技術,比如生物學、物理學的技術。
4.社會學的最終目標是發展出一種完善的科學知識體系,以解釋、並在某些情況下預測社會事件。
5.絕大多數社會學家已趨於達成這樣一種認識,即僅僅靠「硬科學」或自然科學的方法是不足以認識人類社會的經驗的。有很多社會學的工作反映了人文科學,特別是哲學的視角。
6. 社會學的視角幫助我們去理解影響一個問題的多方面的社會因素,幫助我們去理解整個體系是如何運轉的、是如何聯為一體的。
7. 社會學告訴我們,事物總是與我們的第一眼印象不同,要更為複雜。要想真正認識事物,就要透過表面現象尋找作為原因的社會因素。
8. 社會學的基本假設
①我們的常識可能會誤導我們②人類行為由社會和社會環境所塑造。9.多問「為什麼」
10. 社會學關注的焦點並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該行為所賴以發生的社會環境與氛圍。
11. 對於社會學的精確的描述,需要了解其他各門社會科學。
12. 社會學取其現有的形式不過一百年的歷史。當然若追溯其學科根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
13.社會學早期名人:
(1)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
奧古斯特?孔德通常被認為是社會學的創始人。孔德曾經是另一位早期社會思想家亨利·聖西門(Henri de Saint-Simon)的私人秘書。孔德創造了社會學這個詞。早先,他曾稱這門新學科為「實證哲學」,既強調它的科學性,又與傳統的哲學相區別。他認為,社會學的目標是去發現社會的「不可更改的規律」,在此基礎上可以建立新的秩序。孔德並沒有以純科學的興趣去分析社會;他更想建立一個「精神的精英」――由他自己領導――去管理新的社會秩序。
(2)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
赫伯特·斯賓塞出身於一個教師家庭,他通常被認為是該時代英國最重要的思想家。他提出了社會像一個有機體——一個自我管理的體系的思想。通過吸收一種類似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思想,斯賓塞提出社會就像物種那樣,由簡單向複雜進化。達爾文在其自然選擇的理論中指出,那些能更好地適應其環境的動物更易於存活和繁衍。與達爾文的思想類似,斯賓塞認為那些能更好地適應其環境的社會比不能適應環境的社會更易於生存與發展。
斯賓塞是後來所謂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早期擁護者——即認為適者生存的原理適用於社會之間和社會內部。換言之,社會的特徵,包括它的不平等,都是「自然」進化原理(或規律)的結果。與該時代的改革思想家不同,斯賓塞反對政府干預社會事務,因為他認為這種干預會阻礙這些自然發展規律。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經常受到人們的懷疑。然而,他將社會類比為生物有機體的思想卻在現代社會學的功能主義學派中得到了響應。
(3)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
卡爾·馬克思出生於一個德國人的家庭,但是他成年後大部分生活都是在倫敦度過的,他多數的著作也在那裡完成。馬克思不相信社會是一個自行管理的有秩序的體系。反之,他把社會看成是不斷衝突與變遷的。他指出,每一個社會都包含有「毀滅自己的種子」。與斯賓塞的社會服從於「自然」規律的觀點相對立,馬克思相信社會主要是由經濟力量決定的。他將人類歷史看成是經濟上的各階級不可避免的相互衝突的過程。
與孔德的傳統一樣,馬克思感到社會科學家不僅應該認識社會而且應該改變社會。然而,馬克思的觀點頗為激進,他相信正如資本主義取代了封建主義一樣,資本主義也將通過階級鬥爭而被社會主義所取代。他將自己大部分的生命都投身於引發這場變遷。事實上,馬克思的觀點和理想所激發的社會變遷,多於歷史上其他所有的人,當然,並不一定是完全按他所預料的那樣。
馬克思的社會階級觀和關於經濟因素在我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觀點,被視為對於社會科學的主要貢獻。他關於階級衝突的觀點反映在現代社會學的衝突學派中。他對社會學關於政治與經濟制度的分析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4)埃米爾-迪爾凱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
法國學者埃米爾·迪爾凱姆的過人之處在於他確定了社會學的研究主題,指出了它與哲學、經濟學、心理學和社會改革的區別。在《社會學研究方法論》(1894,1950)和《自殺論》(1897,1950)中,迪爾凱姆提出,社會學主要應關注於他所謂的「社會事實」。這些事實在人們以外,但是卻對人們施以控制。例如,法律也可以說僅僅是一些詞句,但是人們的行為體現出法律是可以感知的、是真實的。
迪爾凱姆相信,社會事實應在其自己的範圍內進行研究。他堅持認為,要用其他社會事實來解釋社會事實,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特徵來解釋。這樣,根據他的觀點,如果要理解社會法律的含義及其發展,就必須考察社會的宗教。如果要理解社會組織,就必須考察諸如政府、經濟組織這些作為社會組織構成部分的機構。
與孔德、斯賓塞相同,迪爾凱姆將社會視為它自己的一個整體,該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他的核心興趣之一就是:社會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由於對前工業社會的傳統價值和社會結構之崩潰深感沮喪,迪爾凱姆便尋找社會團結的源泉。最終,他相信社會是因其成員享有共同的信仰和價值觀而聯為一體的。迪爾凱姆強調社會團結的思想常受到馬克思主義和其他激進社會學家的批評,他們則對於社會中的衝突之源泉更感興趣。迪爾凱姆對於宗教促進社會團結之能力的分析,闡述於《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5)一書中,這本書也被視為社會學對於宗教分析的重要貢獻(參見本書第十六章)。
(5)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1864-1920)
馬克斯·韋伯或許對於現代社會學的發展具有最重要的影響。他特別對於社會的大的方面感興趣,比如社會組織、社會制度,他從廣泛的歷史的世界性的角度進行研究。或許他最為著名的是對於科層制和資本主義的研究。對於社會分層、政治社會學和宗教社會學他也有重要貢獻。韋伯的多數思想都與馬克思的形成鮮明對照。
韋伯既是一名有貢獻的學者,也是一名熱心於研究當時德國問題的人。作為學者,他認為,社會科學家在研究問題和得出結論時,只有將他們自己的觀點暫時放在一邊,他們才能發現解決問題的客觀方法。這樣一種「價值無涉」社會學,直接與孔德和馬克思的傳統相對立。然而,韋伯相信,作為公民,社會學家應積极參与公共事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管理一家軍事醫院,後來,他又幫助起草魏瑪共和國的憲法。
像迪爾凱姆一樣,韋伯塑造了社會學研究和社會學理論的模型。韋伯感到社會學必須包括「社會行動」研究,即研究人們相互之間行為取向的方式。在他看來,研究人際互動不應該只依賴於客觀的定量方法。它也必須包括韋伯所謂的「解悟心聲」(Verstehen),即對於他人心靈的「同情理解」。
14.社會學不同觀點:決定了社會學的理論視角(理論範式),幫助社會學家去選擇所要提出的生活問題及尋求答案的方向。如:
(1)秩序與穩定比衝突與變遷更重要(2)要考察社會的大的社會結構。(3)關心小群體的人際互動。
15.理論視角
(1)功能主義:強調社會的每一個部分都對總體發生作用,由此維持了社會穩定。(2)衝突論:強調人們因有限的資源、權力和聲望而發生的鬥爭是永恆的社會現象,也是社會變遷的主要源泉。基本假設:構成社會的各部分遠不是作為整體一部分而平穩運行的,實際上,他們是互相衝突的。
(3)比較上兩者:它們都首先關注宏觀社會,或大規模的社會結構,研究它們是如何相互聯繫的。其結構主義觀是相同的,結構主義觀前提:第一、社會結構應被視為這樣一種社會事實,即它在個人之外卻又控制著個人的行為;第二、個人行為主要是非個人所能造成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力量的產物。這些理論強調了社會對於人類思想和行為的強制力量,縮小了自由意志和個人自治的重要性。(4)互動論:研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們又是如何使這種交往產生實質性意義。(喬治·米德為奠基人)(5)互動論者研究的是人們所想、所感覺的,他們常使用定性的方法。這些方法在設計上是要研究處於自然狀態下的人們。相反,宏觀社會學家更多地是使用定量的方法,比如認真加以控制的統計研究。16.應用社會學
(1)評估研究:是對已經實施的項目、方案之效果作評價。
(2)社會實驗:是在項目開始前進行的。
(3)政策取向的社會調查:調查的目的是向官方和大眾提供有關國家面臨的主要政策問題的信息和對策性建議。
(4)社會預測:在一定範圍內做出預測,並有實際效果。
(5)社會監測與描述:準確地描述世界運作的方式。
(6)社會學的其他應用研究:
①政策諮詢:社會學在政府決策中的作用不只限於大規模政策取向的社會研究。政府決策者也會直接找社會學家諮詢,請他們提供有關社會事務的專業知識。
②社會批評:在社會上發表具有很強的政策導向意義的社會生活理論分析著述。
③診所社會學:正在設計一種直接幫助人們解決其社會問題的方法。診所社會學積极參与社會事務,改善社會狀況。幫助客戶實現他們自己所陳述的目標,而不是通過介入帶來制度的或社會的變遷。
17. 為什麼學習社會學
①為就業做準備。 ②日常生活中的決策。 ③理解你自己。參考資料:戴維·波普諾《社會學》
圖源:百度百科
推薦閱讀:
TAG: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