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縣難得的未開發古村落--下溪村

江西婺源縣難得的未開發古村落--下溪村

來自專欄最美鄉村婺源旅遊42 人贊了文章

下溪村位於婺源縣的東北部,肇基於宋初,因為建村於婺東北溪水源頭,所以古稱下溪源,後來才被改作下溪頭。它的東、北和安徽省休寧縣交界,距離縣城52公里。

「溪頭」就是婺源武水的源頭,溪頭建村已經有千年歷史,村民就是唐時鎮守婺源的尚書「程湘」後裔。

程湘為唐牙將,黃巢亂後寇賊蜂起,民遭殺掠,程湘因平亂有功,被封為唐檢校工部尚書,領兵鎮守婺源,共歷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兼太子賓客上柱國。

程湘之後,二世祖程全禮為唐光祿大夫御史中丞上柱國兼領婺源都督,程全皋為御史大夫,三世祖程嗣 為唐光祿大夫檢校戶部尚書兼國子祭酒上柱國.

程湘死後葬仁洪三溪里(仙人翹足型),此地曾修墓祠----源本堂。後來子孫繁衍,分遷婺源各地,至清代嘉慶年時共有二十六派。其中以婺源溪頭的正義派最為顯赫!

下溪頭村是最美鄉村婺源難得的未開發的旅遊處女地,它有幽美的自然環境, 獨特的民族風情,古老的社公文化,旅遊資源非常豐富。

羅星水口

「綠樹村頭合」,來到下溪的水口,您真的能品味到這幽雅的意境,山、水、樹是徽州水口的三大要素,山迴路轉,未進下溪村,躍入我們眼帘的,長著幾十根古樟的這個舟狀土石洲阜,就是叫「羅星」了。這片樟林終年鬱鬱蔥蔥,不僅風景幽美,還另有一番說頭呢!

羅星是村落水口的一個格局,古代一本風水書——《撼龍經》中說:「關攔之山作水口,必有羅星在水間。大關大鎖龍千里,定有羅星橫截氣,截住江河不許流,關住不知多少地」。 風水家認為,羅星立於水口能阻擋生旺之氣急流涌去,而能聚氣生財。因此,大凡佳城佳地,水流之中必有羅星。

「羅星」其實就是陀螺之星,為的是不是讓山回水轉?是的!可是叫羅星更有些個文氣吧?下溪頭的「羅星」又叫「萬擔崗」,是溪頭先人遷居的時候,覺得下溪村雖然山環水繞,可是水口處過於平陽,沒有高山大嶺作捍門之柱,為障空補缺,讓去水繞曲迴環,增加水口的鎮鎖,以一萬擔糧食的巨資,在溪頭村口人工堆成這個舟狀土石洲阜,並在上面植滿樟木。它好像個個小小的山岡,後人稱作「萬擔岡」。您們看,下溪村水口之水在這裡生生的被繞了一個大圈,才戀戀不捨的留去。

羅星水口古樟樹群

「萬擔岡」就象一個天然的屏障!寒冷的冬天,下溪水口外寒風呼嘯,水口內的村落卻風平浪靜,有如世外桃源!

婺源幾乎所有的古老村莊入口處,都留下了揉自然風光與人工補缺於一體的鄉村園林——徽州水口。這就是徽州古村落的獨特的門戶,被後人稱之為「中國鄉村最古老的公共花園」。徽文化熏陶下的這種古老園林,在現代人看來,充滿了獨特的鄉土審美韻味,令人耳目一新。這是徽州人對人居環境整合保護最原始的範例。欣賞過羅星,您也許會由衷感嘆下溪村先人的聰慧,朋友們,最美的風景還在後頭呢!

羅漢松

婺源幾乎每個村落都有「卜居樹」,什麼叫「卜居樹」呢,古代徽州先祖在村落選址時候,除「相地」外,常常還要「植樹定基」,就是在初定村址時先植上樟,柏,梓等寓意吉祥之樹苗,以樹苗之長勢判斷地有無「生生之氣」,如果長勢好就說明是吉地,反之則視為凶。徽州人把這棵定基樹,又叫「卜居樹」,往往對它十分呵護,不容許對它損傷。下溪村這顆「卜居樹」矗立在下溪村的村頭,水的入口,叫天門,又名天關、上砂,指穴場水流的入口處。《入地眼圖說。水口》云:「入山尋水口……凡水來處謂之天門,若來不見源流謂之天門開。」所以,天門要緊密,上砂不密則八風吹穴,生氣乘風而散。下溪村自古重視對水口的營建。下溪東面山脈象獅子頭,對面山脈象一個長長象鼻,和獅子頭遙遙呼應,包砂十分緊密。所以下溪村的天門有「獅象把門」之說。大象相傳為普賢菩薩坐騎,而獅子相傳為文殊菩薩坐騎。傳說兩位菩薩坐獅象把守山門,聆聽蓮花殿上觀音菩薩講法,獅、象二山形成了一個天然山門,加上這顆羅漢松,就是「左獅右象中羅漢」,護衛著下溪村落。

下溪村本有兩棵羅漢松,這個是僅存的一棵。另一棵比這個更歷史悠久,比這更粗壯更漂亮,可惜毀於文革時期。據說當時砍樹是刀斧不入,最後是炸藥炸掉了。

桂花王

「一樹繁花初展蕊,滿村處處桂芳香。」這是對下溪村這株七百年桂花王的描述。堂棵桂花樹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是下溪村歷史悠久的見證。

這株桂花王樹圍1.2米,樹高12米。在民間,因「桂」與「貴」同音,取榮華富貴之意,因而古往今來有許多人起名號,都喜歡帶上「桂」字,如桂花、桂香、桂英和桂蘭等。占代稱譽好兒孫為「桂子蘭孫」。

桂花盛開季節,真是香飄十里。圖找不到了,下次回家拍照補上。

花亭巷

婺源古屬古徽州,說到它的村落文化,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聚族而居,下溪村的花亭巷可以說是徽州居住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宗族社會堅持以父家長為中心的嚴格的血緣關係,並與地緣結合。氏族多以自己的始祖或遷祖為中心,集居繁衍,形成宗族,並常以族姓命名居住地。

我們現在見到的這個花亭看起來只是架在巷道中間的過街樓,可是它卻是連接這個巷子四棟房子的紐帶。原來,這四棟房子住著的是四兄弟,是中國中醫學家程門雪先生的祖先茂子公,為四個兒子建造的四棟結構完全一樣的宅子。這四兄弟的四棟房子整齊的排佈於花亭巷兩側,平面規整緊湊,每個房子都有獨立的堂、廂房、門屋、廊等基本單元圍繞長方形天井,形成封閉式的四個宅院院。然四個宅院卻兩兩相同,同時通過這個叫著「花亭」的廊道,四個宅院都聯通在一起。

過街樓是徽派建築的一種特殊建築格式,一般建在房屋正廳之外的街道上空,依託街道或巷弄兩旁的屋牆,架木鋪設樓板築成,頗為雅緻。樓一般高約2米,長約3~5米,寬4~5米不等。縱向街道兩側,樓的下半段磚牆砌在樓板上,上半段為可裝可拆的槽板。

過街樓在形制上屬大屋的附屬建築,起點綴群居作用。每逢紅白喜事,拆下過街樓上段牆板,由喇叭鼓手立樓上奏曲,主人在屋內可依據過街樓上吹奏的不同曲牌,得知客人的身份,確定迎接的禮節。

在中國,如果說傳統社會,是一個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家族式社會,那麼花亭巷也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以宗族制度為基礎而形成的,因此,花亭巷從起源到布局,均表現出較強的宗族性。

程門雪故居

程門雪先生是新中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史上一位頗具影響的教育家。程門雪是1902年生於下溪村的,程門雪和祖父和父親都是鄉里的儒商,門雪先生的父親自幼飽讀詩書,是下溪清末十大秀才之一,卻因為暈船,一直未進京赴考,但一直在家勤學苦讀,教誨子孫。門雪先生的故居分正屋和書屋兩棟,兩棟房子隔著古巷兩兩相望。書屋上下兩層,樓上是門雪先生家的香火房,門雪先生祖先的牌位都排放在書房的樓上,樓下則是門雪先生和他父輩們讀書的地方。程門雪的父親叫程藍田,他自幼除了自己輔導門雪讀書外,還聘請婺源飽學多才的宿儒宇模先生為師,學習四書五經與詩詞賦曲,這讓聰穎的程門雪自幼就打下了根基深厚的徽州傳統文化底蘊。當時和程門雪一起拜在宇模先生門下的還有下溪村的程雪影,宇模先生見他們兩個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就根據「程門立雪」的典故,給他們取了程門雪和程雪影這兩個學名,果然這兩人都沒辜負宇模先生所望,各自成就了一番事業。

書房對面這間,就是程門雪的主屋,佔地面積465.2平方米,始建於明末清初,為磚木徽派結構,木質構件,水磨青磚,屋基石料精美,石庫門、深立井、重脊,正廳前廂樓梯,方格窗。門罩、門樓都是採用高浮雕的磚雕,圖案有鳥獸、花卉、捲雲等,畫面豐富而有層次,栩栩如生。

主屋前邊原來是花園,原來有魚塘和亭榭,可惜都在文革期間被毀掉了,現在我們只能見到一些歷史的痕迹。

程門雪先生在這間房子里出生,並且在這居住過15年,那麼他又是出於什麼原因會去上海學醫的呢?這裡邊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呢!傳說程門雪的父親本是當地有名的神童,很早就考取秀才,可是因為從小就暈船暈的十分厲害,所以一直沒能進京趕考,也就沒能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夢想,只能一邊在家裡苦讀,一邊為鄉民看病。為此,他也經常悶悶不樂,常常穿著長衫圍著池塘吟詩自娛。有天,程門雪覺得好奇,也把父親的長衫穿在身上,學著父親的樣子,圍著祠堂漫步。湊巧給父親看見了,叱喝門雪說:「天下如此之大,你要學著我永遠在家中漫步么?」,這一聲叱喝驚醒了門雪,不久後,為廣納眾學,15歲的程門雪便懷揣醫學救民興國之夢,只身前往上海從師於寓居滬上的婺源籍名醫汪蓮石的門下。幾年後,門雪不負眾望,一舉成名,1956年,程門雪先生被任命為上海中醫學院首任院長。同年被選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以後又當選為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並在第二屆全國人大期間作為醫界代表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他還先後擔任上海市衛生局中醫顧問、上海市中醫學會主任委員等職,同時被聘任為《辭海》中醫學科主編。

社公壇

社公傳說是掌管人世間土地和五穀的神靈,徽州自古崇拜社公,每個村落幾乎都建有大大小小的社廟,可是隨著時光的推移,這些社廟都不復存在了。

整個徽州,社屋氣勢恢宏而又保存完美的,恐怕就要算下溪的社公壇。下溪村從宋代建村開始,就修建了社廟,社公祭祀也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社廟,村裡人叫它「社工壇」,整個架構為清後期之建築風格,顯然是在原來社屋基礎上修建過的。與徽州其他兩個社屋相比雕刻精美,樑柱用料更為碩大,大塊青石板鋪地,頗為壯觀,說它是「江南第一社廟」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下溪村的先祖在建造社公壇時,按照左祖右社的規制布局,社屋坐東朝西,通面闊17米,總進深26米,總建築面積450平方米,總高11.3米。社屋平面布局為前堂、天井及兩廊、後堂三部份。前堂正門為青石庫門,兩側水磨磚柱,下承石柱。上下枋均精雕,圖案為姜太公釣魚。上下枋間為字匾,工字紋邊框。後堂五開間,月梁長10米,顯得極為開闊,後堂櫞出採用斗拱支挑撩檐。

社屋後堂就是正堂,祭祀社公社母都在後堂進行,正堂前照壁下這個大拱桌足有十幾米,拱桌正中安的這個神龕,就是供奉社公的。這個神牌上寫的是「溪源大社社稷明公尊神」,為什麼叫社稷明公尊神呢?據村裡人說,原來下溪村有好幾處社廟,明代村裡先祖將幾個社廟合而為一,建了這個大社廟,所以把這個社神叫做「溪源大社社稷明公尊神」。

傳說下溪社公老爺的前身是湖南人。湖南某地也有個程姓的村莊,村裡有個木匠,手藝很好,而且平生樂善好施,平時身體都很好。有一天,他把所有親朋召集到家裡喝酒,酒後,他高興地對大家講,明天他要到徽州府婺源縣一個叫「溪源」的地方去做官,大家以為他喝多了,大家覺得他為人雖好,可是一無功名,二無靠山,平白的如何可以去做官?可第二天早上,大家竟然發現這個木匠無疾而終!覺得不可思議,即按其所說之話打聽,徽州婺源縣真有個叫溪源的地方。於是,村裡派人前往「溪源」打探個究竟。到了溪源才知道,原來那位木匠仙逝那天,正好是「溪源大社社稷明公尊神」開光上座的時辰,社公菩薩的神像竟然和這個木匠長的一模一樣。此事一經傳開,下溪村附近的百姓都覺得神奇,於是對社公菩薩更加崇拜。

關於社公菩薩的傳說還有很多。其中一個比較傳奇的就是戊申年的洪災,「社公」現身救了全村老小的傳說。那是在1908年,一場洪水洶湧而來,村裡百姓還沒來得及反應,眨眼間就沖走了十幾棟房屋,而且洪水還在繼續上漲,就在這樣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關頭,人們只好焚香禱告,祈求上蒼。在大家惶恐萬分之際,卻見一個白鬍子老頭,拄著拐棍,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在水口的碣邊,眼見他向洶湧的河面走去,正值人們目瞪口呆之際,只見那老頭一直走到河中間,用拐杖搗了碣壩幾次,碣壩竟轟然倒塌,河水迅速退去,村裡百姓頓時歡呼不已。事後,大家才想起那個白鬍子老頭竟然長的很像「社公」老爺。

這樣的危急存亡之際,「社公菩薩」顯靈救了全村老小,下溪和附近村民都對「社公菩薩」更為崇拜。

為了感謝社公菩薩對村落的庇護,下溪的村民每年正月初七都會把平時住在村外的社公菩薩,接進這間社屋接受村民摩頂朝拜,還要在社屋裡唱上幾晚大戲給社公菩薩看,這就是魯迅筆下的社戲了。

出巡隊伍以每甲三門銃,即24門神銃為先導,由年壯後生跑在前面衝天齊放。兩個寫有「正義」兩字的大紅燈籠和松明火把領頭,金鑼開路,2塊「迴避」字樣的牌子喝道顯威。迴避牌紅漆燙金,刻著「肅靜」、「迴避」。全副鑾駕(12件)緊隨其後,鑾駕用優質點銅錫鑄造,仿效帝王御用儀仗,有日月宮扇、銅錘、斧鋮等,威嚴壯觀。接著是迎神的隊伍,各有5面龍旗、3面蜈蚣幡,顏色分別是:青,紅,白,黑,黃色,象徵五方五土。旗幡上都縷金織彩,綉著金龍、雲彩等圖案,旌旗獵獵,煞是威風。各有鑼鼓全套,由五個人齊奏鼓點。專人燃放飽竹,噼啪聲響個不停。隊伍之後有高腳(高蹺戲)、平台(抬閣)、地台(地戲)、嗚鶴擺馬、獅子、龍燈等。社公菩薩在眾人簇擁中緩緩而行。「珠瓏大轎」前有兩位紳士手持龍虎形宮燈引路,各甲頭首們手拎提爐,其他隨行人員手抱香柱虔誠恭敬尾隨轎後,護著社公尊神。隊伍後面跟隨的是手持香火或舉著「桂花燈」、燈籠的小孩。

出巡線路從社廟起程,沿著村外大道進入村內。隊伍浩浩蕩蕩,綿延一里多長。進村後,順著河兩岸水街,穿行於東西各巷路,家家焚香躬拜,燃放炮竹,游遍全村後再迎進社壇。

梨園茶

茶樹是適宜短日照而且耐陰的植物,宋子安《試茶錄》說:「茶宜高山之陰而喜日陽之早」。一定的陽光照射,能使茶樹茂盛,但是日光太強,茶葉水分蒸騰很快,葉片老得迅速,製成茶葉品質不好。雲霧繚繞的山區出產的茶葉,又嫩又香。所謂「高山出名茶」,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國古代茶園選擇的標準,是「宜山中帶坡坂」有樹蔭或北陰的地方.羅廩《茶解》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惟桂、梅、辛夷、玉蘭、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下溪頭村茶農依據《茶解》之說,巧妙地在茶園裡種上梨樹,「植木以資茶蔭」,這樣既有利於排水,高大的梨木又能擋住日照,這樣就提高茶樹成活率和茶葉的品質。據說,茶葉成長時吸夠了梨花的芳香,制出的茶葉還會有股淡淡的梨花香,這就是下溪「梨園茶」的來歷。明清時,溪頭梨園茶以其"香高,湯碧,味厚,汁濃"與硯山桂花樹底茶、大畈靈山茶和濟溪上坦源茶號稱婺源「四大名家」,明清時被列為貢品。

還有五里亭,金九坑大峽谷,棺材潭等等全自然風貌。風景宜人,使人流連忘返!有空了再整理這邊的圖片更新。


推薦閱讀:

致敬這來之不易的醋,致敬這堅定樸實的制醋心
周庄,倒映在水上的古鎮生活
金澤古鎮的那些橋
九九重陽游古鎮
淪陷在遊客中的古鎮——會安

TAG:攝影 | 旅遊推薦 | 古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