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百花洲多少年歷史

百花洲多少年歷史濟南自由人10級分類:歷史話題被瀏覽39次2017.05.26

檢舉

孤獨尤里來自團隊:快樂助人

樂幫達人採納率:56%49級2017.05.27

在濟南大明湖南門牌坊一路之隔,有一碧波粼粼的小湖,面積7000餘平方米,岸邊弱柳臨風,嬌柔婀娜。一條青石板路環繞著小湖,湖中蓮荷叢生,紅花朵朵,這便是百花洲。

  百花洲的水是從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子等諸泉彙集成曲水(河),沿曲水亭街流到百花洲,之後注入大明湖。6月初,百花洲東側的民居對遊客進行文化展示。走在老石材鋪就的石板路上,滿眼都是老牆老磚老門老院,這個街區最大限度地還原了老濟南的生活。

  華燈初上時,從新開放的民居片區里走出,面對隔壁市井生活的街道,有渾然一體之感。在此地來往和生活的文人墨客,有的隨時而變,有的風骨似竹,更為百花洲增添了一股磅礴的人文氣象。

「過去,百花洲附近的居民多在水中植白蓮,岸旁栽楊柳;四周房舍,參差錯落,似水鄉民居。」據濟南文史研究專家王軍介紹,《老殘遊記》中所說「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主要指的是這一帶。

  追溯到一千年前,宋代的百花洲,比現在大得多。在今百花洲東岸一帶的民居所在地原為水中小島,小島名為百花台。百花台因百花得名,又因百花堤為北宋齊州(今濟南)知州曾鞏所建。因曾鞏是江西南豐人,所以亦名「南丰台」。

  夏天的百花台周圍,花木扶疏,流水潺潺,古人有「百花洲畔結茅宇」「窗外暮聽明湖雨」的詩句。曾鞏遊覽此地,曾寫《百花台》詩讚美:煙波與客同樽酒,風月全家上采舟。莫問台前花遠近,試看何以武陵游。

  「在詩人眼裡,百花洲一帶的風景分明是武陵桃花源。」王軍介紹道,從百花洲往南即曲水亭和珍珠泉,明代文學「前七子」之一邊貢曾建萬卷樓於附近。

  據史料記載,邊貢,字庭實,自號華泉子,濟南歷城人。明弘治九年(1496年)進士,歷任陝西、河南提學使。後以侍奉母親,辭職家居。嘉靖初,復起為南京太常少卿,拜戶部尚書。

  邊貢性喜詩書,又好藏書,「購古書,金石文字,累數萬卷」。嘉靖十年(1531年),邊貢罷官歸故里,在珍珠泉附近築了一座「萬卷樓」,將其收藏的金石碑帖、善本秘籍珍藏於其中。次年,「萬卷樓」遭遇火災,其幾十年心血化為灰燼。

  面對大火之後的斷壁殘垣,邊貢捶胸頓足、失聲痛呼:「嗟呼!甚於喪我也!」此後,他一病不起,鬱鬱而終,終年57歲。

  明嘉靖年間,明代文壇「後七子」的領袖、濟南人李攀龍在陝西提學副使位上辭職回歸里,在百花洲建白雪樓,該樓又稱青蘿館。據說此樓有三層,底層為客廳,中層為書齋,上層為其愛妾蔡姬的閨房。因為該樓建在四面環水的島上,且無橋可通,僅一小船往返其間,訪問的客人要先在岸上通報姓名,李攀龍在樓上看清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才解船相迎,否則拒之不恭。

  「有傳說,李攀龍的小妾蔡姬善烹調,她做的蔥味包子,蔥香濃郁而餡中無蔥。有文友至白雪樓,蔡姬常以蔥味包子饗客。這種包子的做法流傳至今,已是濟南著名的風味小吃。」王軍介紹道,李攀龍死後,家道寥落,其子孫「僦居窮巷,托跡浮萍」。百花洲白雪樓數易其主,至明萬曆年間詩人王象春購得時,僅剩茅屋數間和「白雪樓」一塊匾。

  這王象春本是桓台人,但他認為「北地風景似江南者,自齊城之外並無二地」,所以移家濟南。王象春將白雪樓重新修葺,更名為「問山亭」。

  王象春泛舟明湖,醉情泉州,僅用4個月時間,即寫出《齊音》一書(又名《濟南百詠》),收錄107首七絕,全為吟詠唱頌濟南之山水名勝、節俗傳奇、史事人物等,被時人贊為「況歷舊無專志,今百詠所載,千秋之作備矣」。

  早在北宋時,於百花洲與大明湖間建鵲華橋,橋東建有天心水面亭;明朝時,鵲華橋西建有煙雨亭。

  據《歷城縣誌》記載,以前遊人從百花洲上船,穿過鵲華橋,進入大明湖,在湖中紆折行進一程水路,從匯波樓下出北水門,進入小清河,可直達華山腳下。沿途稻畦、蓮塘、水村、漁舍,使人如在畫中暢遊。

 

  不棄賤恥貧的官紳

  百花洲獨有的風景,吸引了諸多「知己」。民國時,在百花洲的西側有一座私人別墅——「辛公館」。在這座中西合璧、古樸典雅的房舍內,南望歷山,北挹鵲華,水木明瑟。春來海棠盛開,賞曲水游魚,如戲枝頭。入夏,明湖中蒲荷茂盛。夕陽西下,畫舸穿綠,菡萏颭紅。深秋而殘柳拂塘,寒冬而瑩雪壓柏。這座辛公館的主人是辛鑄九。

  然而在風雲突變的朝代里,每個人都被裹挾著向前。考察山東尤其是濟南20世紀上半葉的歷史大事,我們經常會發現辛鑄九的名字。比如1942年,擔任山東省圖書館館長的辛鑄九購置了一批圖書。而前一年冬天,他最喜歡的孫女辛銳在費縣大青山抗日戰鬥中壯烈犧牲。

  上世紀30年代初,清末四大藏書樓之一的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因戰亂開始散佚。1941年,海源閣後人楊承訓將明清版古籍運往北平,辛鑄九擔心本省寶藏流於外籍,與歷下名士苗蘭亭、張蔚齋等人募集三百萬元巨款,於1942年三次赴北平,將書買下,運回濟南。抗戰結束後這批古籍被無償捐贈給了山東省圖書館。

  辛鑄九曾任嶧縣知事、清平縣知事、濟南商會會長。1919年後,他相繼被選為章丘縣議員、山東省議員。1923年因臨城劫車案發生,嶧縣知事被撤,辛鑄九繼任。他處理了這起中外矚目、錯縱複雜的大劫案之後,嶧縣棗莊中興煤炭公司又發生了井下瓦斯爆炸,礦工125人喪生。資方對此重大事故持不負責態度,辛鑄九大怒,據理鬥爭。迫使資方賠償每個死難工人銀幣200元。

  辛鑄九在任職期間,清政廉明,深得民心。離任前,當地民眾贈送萬民旗、萬民傘。到清平縣任縣知事二年後,回濟南任商會會長。他身為官紳,不棄賤恥貧,歷次回藉,均和貧民促膝談心。

  1928年,辛鑄九曾為蔡公時收屍。面對動亂的時局,他告誡兒子:「咱家在濟南府地位不低,財產不少,所以別管什麼國民黨、共產黨,咱什麼黨都不參加。但有一點,咱得支持抗戰,不管共產黨還是國民黨的隊伍打日本,咱都支持,不然老百姓沒法過日子。」

  1937年12月濟南淪陷前夕,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責令軍法處處長魏漢章將多年沒收積存的鴉片,交濟南商會按市價銷售各商店,以發橫財。辛鑄九嚴辭拒絕,魏漢章怒火中燒,欲逮捕辛鑄九。辛鑄九聞訊後,從辛公館沿百花洲東去,到洪家樓教堂內避難脫險。

  濟南淪陷期間,漢奸、偽濟南維持會會長馬良,企圖拉辛鑄九任副會長,辛鑄九拒任。日偽以辛鑄九之子辛葭舟是「共匪要員」為把柄,進行威逼。辛鑄九從容對答:「我和葭舟雖系父子,但分居多年。人各有志,天各一方,世事維艱,互不通訊。至於他從事什麼活動云云,我一概不知。」

  日軍無奈,只好對外聲明:「辛鑄九先生因事不能就職」。不久,就捏造罪名,將辛鑄九拘押於日本憲兵隊,後經同仁出面調停獲釋。

  辛鑄九善書法,先學何紹基,後學翁同龢,采兩家之長融二為一,形成獨特風格。他尤善歐體,筆力剛勁,結構沉穩,曾寫有不少匾額墨刻。1948年9月濟南戰役中,辛鑄九組織紅十字會員進入戰地,救死扶傷,掩埋處理屍體,受到人民政府嘉獎。新中國成立後,被選為山東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協委員。1965年在濟南病故。在辛鑄九晚年,百花洲畔的辛公館被改造成飯店,如今已蕩然無存。

 

  半生貧賤一代聞人

  在百花洲畔,和辛鑄九一樣有風骨的,還有一位路大荒先生。

  1937年12月,日軍攻陷濟南。當城中百姓紛紛攜家外逃,一個背著土布口袋的中年人卻從淄川鄉下悄然潛入濟南。對他來說,個人的榮辱安危可以置之度外,但口袋中的東西卻萬萬不可落入侵略者的手中。

  越危險的地方越安全,置身於日本人的眼皮底下或許能躲過一劫。這位外鄉人在濟南定居下來,以做家教、街頭寫字為生,當時街坊們都以為他不過是個落魄書生,直到抗戰結束後外鄉人被聘為省圖書館特藏部主任時,人們才知道,原來他就是著名蒲學專家路大荒先生。當年他初來濟南時口袋中背的不是錢糧和衣物,而是彌足珍貴的蒲松齡手稿。

  1895年3月路大荒生於淄川縣北關鄉菜園村,該村距蒲松齡的家鄉蒲家莊只有6里。大荒7歲入學讀書時,啟蒙老師蒲國政就是蒲松齡的同族後裔。蒲國政經常向他講起《聊齋志異》中一些故事的淵源和真相,由此激發起他對聊齋的濃厚興趣。

  後來,路大荒轉入縣城王東生家的私塾求學。王家有不少《聊齋志異抄本》和蒲松齡詩集手稿本,令路大荒大開眼界。此後,他就四處奔走借閱蒲氏作品,遇到相關的內容就隨手抄錄,比較同異,初步開始了蒲松齡研究。

  20世紀30年代初,他陸續在上海《申報》、《國聞周報》、天津《大公報》上發表研究蒲松齡的文章,還糾正了胡適把《醒世姻緣》列為蒲松齡著作的糊塗考證。1936年,上海書局出版了路大荒主編的60萬字《聊齋全集》,此事一舉在學界引起轟動,路大荒集有大量蒲松齡手稿的消息也不脛而走。

  1937年12月,日軍攻陷淄川城後,直奔路大荒家欲搶奪聊齋文集手稿,事先得到消息的路大荒背起手稿躲進了深山,後輾轉來到濟南。日軍一怒之下,放火燒掉了他家的房屋,並在淄川城四處張貼捉拿路大荒的告示。很長一段時間,路大荒家裡人悲痛欲絕,不知道路大荒去了哪裡。

  路大荒逃難到濟南後,先是住在大名湖畔的秋柳園街25號的小樓內。1951年,路大荒先生的女婿買下了曲水亭街8號的一處四合院落,大荒先生遂搬來與女兒一家同住,好友畫家黃賓虹曾為之題名為「曲水書巢」。

  直至1972年去世,路大荒的後半生有30餘年是在這裡度過的。記者日前拜訪這處離百花洲不足百米遠的院落,由王府池子流向大明湖的泉水從門前小河中潺潺流過,小院的舊式門樓業已坍塌。

  進大門分南北兩院,路大荒先生當年便住在南院。南院的院落較為狹小,有正房北屋三間,東屋兩間及南屋兩間,一株掛滿果實的老石榴樹高出了屋面,將巴掌大的天井「篷蓋」起來。

  1953年,文化部長周揚到濟南,指名路大荒是蒲學專家,鼓勵他繼續整理和搜集蒲氏遺著,並囑託省文化局局長王統照提供幫助。這為路大荒的工作平添了無限動力。在「曲水書巢」中,他積年筆耕,將那些顛沛流離的斷簡殘編合攏、規整。

  「1962年正值自然災害期間,當時我14歲,記得全家人挨餓。爺爺為節省更是吃不飽,眼皮也腫了,腿也腫了,但依舊白天整理蒲松齡的資料,晚上還要堅持寫作。我和奶奶也在一旁幫他研墨,整理一些稿件。」路大荒先生的孫子路應和回憶道。

  1962年,顛沛流離的斷簡殘編得到團聚、合攏,《蒲松齡集》終於問世。這次主編的《蒲松齡集》收集蒲松齡文稿共123.8萬字,比1936年的《聊齋全集》多了整整60多萬字,是蒲學著作出版史上規模最大、內容最完整的蒲松齡詩文全集,它豐富了世界文學寶庫,奠定了眾學者蒲學研究的基礎。日本學者天野元之助盛讚其為「當今研究蒲氏著作第一位」!

  路大荒一生遭遇了幾大劫難。1952年「三反」運動中有人指控他家的文物是盜竊了省圖書館的收藏,他被告知必須賠償損失1500萬元!家裡的物品被拉到街上當眾處理,其中便包含王漁洋手稿、王懿榮對聯及一些尚未整理的聊齋文稿。後來所幸由於文獻考古學家王獻唐等人出面作證,這一劫半道終止。但已賣出去的蒲松齡的珍貴手稿卻泥牛入海了。

  1966年8月,路大荒先生被抄家。聊齋佚文、秦漢瓦當、元史底稿等等統統被拉走了。從前四壁皆書的「曲水書巢」變得四壁蕭然,地面的磚頭都因檢查而被起掉了。房間的牆角上只剩下一塊小石頭,那是一枚刻有「歷劫不滅」的印章,是由王獻唐先生撰文、由名篆刻家刻的,路大荒先生苦心收集的蒲松齡文稿在多次遭劫後終於消失了。

  從1966年到1970年,心臟不好、兩腿虛腫的路大荒每天早上都要準時到單位報到,接受「再教育」。——「你家這麼多珍貴的東西,是買的,還是去蒲家搶的?」「買的。」「誰來證明你是買的?」「我有購買記錄。」「胡說!誰能證明你的購買記錄是真的?」

  「晚上10點左右,他又獨自一人走過鵲華橋,經過百花洲,回到自己在曲水亭的住所。」路應和回憶道。

  1972年6月6日,路大荒先生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人世。學者梁漱溟親自為先生題寫墓志銘:「盛德丕顯,有功不矜;高風亮節,報效國恩。得時則駕,日月胸襟;半生貧賤,一代聞人。留仙知己,永垂竹帛。」

此回答由管理員L海米 推薦為最佳回答。 補充回答00

  • 分享到

    推薦閱讀:

    什麼是少年感?能否舉例?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根源
    《吃出健康聰慧寶寶》----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女青年160325》做女人「莫欺少年窮」;做男人「莫嫌老來丑」

    TAG:歷史 | 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