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姓起源與發展
師姓起源與發展(2011-01-12 17:09:02)
轉載▼
標籤: 轉載 | 分類: 國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
原文地址:師姓起源與發展作者:洧北師氏
●師氏源於遠古時代
師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它起源於遠古傳說時代。
黃帝為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尊黃帝為人文始祖。根據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黃帝時代大體上相當於考古學上的仰韶文化(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中晚期。黃帝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他以武力制約了炎帝的暴虐,平定了蚩尤的擾亂,統一了遠古三大部落,成為中華民族第一個共主。他肇造了中華文明的國家之制,組織了各方面的人才進行一系列學術研究和治理國家,施行文明教化,開啟了中華文明的歷史。他與臣民一起播百穀,植草木,務農桑,做衣冠,制弓箭,造舟楫,創醫學,大力發展生產,物質文化生活發生了一系列歷史性的變化;他與臣民一起造書契(文字),繪圖畫,作甲子(曆法),定算數,制音律,在精神文化方面貢獻甚巨;他還別尊卑,定禮樂,創官制、財產、嫁娶和喪葬等制度,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我們的先民帶入了文明的門檻。
黃帝高度重視音樂的作用,鼓勵支持大臣們研究音樂和樂器,並在宮廷中設立了專門負責和管理音樂的機構。根據歷史傳說和後世考證:黃帝樂師首領冷倫,用畢生精力創造發明了音階五律角、微、商、羽、宮調,還創作編排了許多歌舞進行表演。黃帝琴師仰延,首創了樂譜,第一個將冷倫發明的五音宮調編成樂譜紀錄了下來,為樂譜的記載流傳開創了歷史新的篇章;還發明了二十五演琴,豐富了華夏音樂寶庫。大容(有的稱大榮,有的稱大猿)是黃帝的臣子,發明了古編鐘和編鐘樂曲,非常適用於節日慶典等活動。黃帝得到這三個賢臣後,王庭和民間都是歌舞成戲,樂奏神歡,舉國臣民歌舞昇平慶盛世太平,自此言之,難盡其興。由於他們在音樂和樂器的創造和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並且利用音樂具有的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作用,促進了政權的鞏固、文化的繁榮和生產的發展,黃帝就重用提拔他們,根據其能力和特長任命了相應職務。其中,仰延被任命為掌樂之官,稱之為師。仰延被任命為掌樂之官後,王庭和民間在議論和稱呼他的時候,都把他的官名放在名字前面,有的叫他師仰延,有的叫他師延。
當時,已經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只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誌。由於,掌樂之官的「師」是黃帝所賜的爵位,是師延所任的官職,而仰延作為黃帝的大臣屬於貴族,其後代子孫便以「師」為氏,以顯示貴族身份。後世關於姓氏起源的著作,都也以此把師延稱作為當今師氏始祖。戰國時期《世本·氏姓篇》,唐代譜牒姓氏學專著《元和姓纂》,宋代鄭樵著《通志·氏族略》,明代萬曆年間凌迪知撰《萬姓統譜》等介紹姓氏源流時說:「夏商時代,管理樂技職官名師,如上古師延。這些人的後代子孫遂以職官為姓,乃成師姓。」清陳廷煒撰《姓氏考略》云:「古者掌樂之官曰師,因以為氏。」王紀成《中華百家姓譜》說:師姓來源於黃帝族姓,始祖為黃帝臣師延。
從姓氏來源上講,「師」為氏。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只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誌。由此可見,「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上古和春秋時期師氏地位崇榮。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後期。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作為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到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此後,中國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從無姓到有姓。所以,當今都把「師氏」稱為「師姓」。
●師姓始祖師延
關於我們師姓始祖——師延所處的時代及其生平,最早記載的資料是東晉王嘉所撰《拾遺記·卷二》。該書明確記載:師延者,殷之樂人也。設樂以來,世遵此職。至師延,精述陰陽,曉明象緯,莫測其為人。世載遼絕,而或出或隱。在軒轅之世,為司樂之官。及殷時,總修三皇五帝之樂。拊一弦琴則地祇皆升,吹玉律則天神俱降。當軒轅之時,年已數百歲,聽眾國樂聲,以審興亡之兆。至夏末,抱樂器以奔殷。而紂淫於聲色,乃拘師延於陰宮,欲極刑戮。師延既被囚系,奏清商、流徵、滌角之音。司獄者以聞於紂,紂猶嫌曰:「此乃淳古遠樂,非余可聽說也。」猶不釋。師延乃更奏迷魂淫魄之曲,以歡修夜之娛,乃得免炮烙之害。周武王興師,乃越濮流而逝,或雲死於水府。故晉、衛之人,鐫石鑄金以像其形,立祀不絕矣。
這句話的意思為:師延,是殷朝的樂工。自庖皇以來,歷朝歷代他家世襲這個職務。到了師延,他能夠精確地講述出陰陽之聲,判明內函的象緯之意,人們始終也不了解師延這個人。他歷經的世代久遠,時而出世時而隱沒。在軒轅氏時,師延是司樂的官員。到了殷商時,他全面修編了三皇五帝時的樂章,已經達到了「彈拔一弦琴,就能讓地神都出來聽;吹玉琯,引來天神都降臨凡世」。在軒轅氏時代,他已經百歲有餘了,仍能從聽各國的樂聲中審度出世代興亡的預兆。到了夏朝末年,他抱著樂器投奔殷商。然而,殷紂王浸淫於聲色之中,將他幽拘在陰宮中,準備處以極刑。師延在陰宮中,奏清商流徵調角等雅樂。看守陰宮的獄卒已在紂王宮裡聽到過,於是厭煩地說:「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淳樸的樂音,不是我們這樣的人可以享受的啊!」不釋放他。無奈,師延就奏迷魂淫魄的靡靡之音,用這種音樂來表現修夜的歡娛,使看守他的獄吏們聽得神迷心蕩,他乘機逃出來,免去了受炮烙這種刑罰。在逃亡的途中,他在涉過濮水時沉沒水中死去,也有人說他死在水府里。因此,晉國、衛國的民眾,鐫石鑄金刻畫上他b的圖象,不斷有人為他立祠供奉他。
當代介紹師延的文章說,他是商朝最後一個君主紂王的宮廷樂師,擅作曲。精通陰陽,曉明象緯,自伏義以來,歷世均居樂官之職。商時,總修「三皇五帝」之樂。能撫一弦琴,令地只上升,吹玉律使天神下降。其考察各國音樂,即預知其國之得失興衰。紂王因迷戀聲色,荒淫無道,說師延之樂淡而無味,禁之於獄,欲極刑戮。而師延繫於囚中,一籌莫展,作清商流徵調色之音。獄卒上聞,紂王嫌其淳古遠樂,非所悅聽,仍不釋其罪。後來師延無可奈何,只得屈服,乃作迷魂盪魄、心神顛倒之曲,因是紂王轉怒為喜,始免其將受炮烙之刑。而紂王也因此通宵達旦,沈醉於靡靡聲中,淫樂無度,不問政事。於是商代六百餘年天下,亦因此而至滅亡。後來武王伐紂,紂王自焚於鹿台,師延懼禍東逃,後投濮水自殺。相傳師涓曾路過濮水,夜聞琴聲,遂記譜而彈、後被師曠斥為「亡國之音」的即是師延當年所作。
從以上兩段文字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師延原來是黃帝的司樂官員,夏朝末年投奔殷商。由於殷紂王浸淫於聲色之中被拘在陰宮,無奈演奏迷魂淫魄的靡靡之音使看守他的獄吏們聽得神迷心蕩,乘機逃亡,途中在涉濮水溺水身亡。由此,我們還可以清醒地認識到,有人把商朝紂王亡國的罪過怪到師延頭上,是一個天大的冤案。他確實曾經演奏過靡靡之音,但不是為了討好商朝紂王,而是為了迷惑獄吏,爭取逃跑機會。他的溺水身亡,是一個百歲有餘老人逃亡途中的意外事故。我們師姓子孫,應該銘記這段歷史,對以訛傳訛玷污我始祖的人和事進行堅決鬥爭。
關於我們師姓始祖——師延的豐功偉績,以及歷史成就,王紀成的《中華民族1000個第一》中,把他稱為中華民族的第一位樂神宗祖。該文說:
黃帝樂師師延,掌管著朝廷的音樂歌舞。他演奏的技藝十分高絕,特別是撫一弦琴,刻地之為動。吹玉律,可使天神俱為之降。臣民聽其音樂,能知國家大事,能判凶吉。人皆稱之為樂神。
黃帝樂師師延,始造九弦琴彈之,可引得百花爭艷,萬獸來朝。琴音激揚,地動山搖。琴音宛轉,百鳥起舞。
黃帝樂師師延,所作之樂聲,並非為靡靡之樂也。每但沒能當師延演奏時,須懸掛之白旄後,師延再坐在東側,演奏出的琴音激揚美妙,可地動山搖。其琴音宛轉動聽,可引得百鳥起舞。而宮中女官也自然自覺地會翩翩起舞,故聞此美妙聲音的人,先後聞聽到此美妙的聲音而都會精神愉悅。
至此後,朝野臣民百姓們,皆都好喜氣音樂來了。後來,又有一位名字叫作大榮的臣子,也深深懂得鼓、樂、琴、瑟等樂器演奏的至高樂理,並謂之為清商、清徵。而他評價清商之樂為最悲,可聽清徵之樂的人皆是有德有義的謙謙君子。如果有人德薄,便不足以聽之。有許許多多好聽音樂的人,紛紛來求師延,有一次,師延不得已援琴鼓之。立刻便有玄鶴二八一十六隻從南方來,集於郭門之上,再奏、三奏,便引得十六隊兒玄鶴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的宮商之聲,聲徹於天地。聞聽者全都是喜不自勝。
黃帝又命師延演奏由他親自創作的音樂——清角。然後,黃帝下聖諭合鬼神於西大山之上,駕著象輿,由六玄龍、畢方神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蟲蛇伏地,白雲覆上,大合鬼神,乃作為清角。一奏之時,有雲從西北起;再奏之時,有大風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墮廊瓦,坐者散走。三奏後,方天清如洗、鸞鳳和鳴、龍翔鳳舞、天下萬姓黎民共頌百世昇平如錦如畫的萬千氣象。
●師姓在禮樂制度的推行中不斷發展壯大
從歷史上考察,商代就有分封諸侯的現象,因為領土大了,分封便於統治。但商代沒有把自己的同姓封到各地去。為了加強統治,周王朝初期的統治者取法於商,實行了「封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貴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屬國。例如周初封到商的故地建立衛國的就是周公的弟弟叔康。周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輔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備並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於《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來讚揚他的忠誠與認真。周代的分封諸侯,是把「宗法」與「封建(封侯建國)」結合起來的做法,由此便形成了圍繞姬姓宗族的層層「大、小宗」的嚴密等級關係。諸侯對於周天子,是小宗跟大宗的關係;諸侯又分其領土給卿大夫,這些卿大夫對於諸侯,是另一層的小宗跟大宗的關係;卿大夫再把領土分給末等貴族士,這些士對於卿大夫,又形成一層小宗對大宗的關係。
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總結、繼承、完善,從而系統地建立了一整套有關「禮」「樂」的完善制度。這種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以「禮」來區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同時又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承。它有兩條基本內容,一是規定等級,二是規定伴隨禮的樂舞基本是雅樂。它影響於其後幾千年一直到清代結束,每個時代的具體內容並不相同,但理論上都以周為法式卻是一律的。某一等級的人,才能享用這一等級的禮樂。就樂而言,等級的內容包含有對樂舞名目、樂器品種和數量、樂工人數等等的絕對限定,超出規格就是嚴重違法。
《禮記·曲禮下》記載「士無故不徹琴瑟」。《左傳·昭公元年》記載:「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韜心也。」禮樂制度在各諸侯宮廷中廣泛的推行,需要精通音樂的樂官和人才,也造就了一大批司掌各種樂器的樂工。他們除彈琴、奏樂供貴族們享樂之外,主要是在各種典禮儀式中演奏,其中地位最高者的名字前常冠以「師」字。據《周禮·春官》的說法,還有「大師」、「小師」之分,「大師」在出兵打仗時,要「執同律以聽軍聲,而詔吉凶」。據《元和姓纂》記載,周王室或諸侯國國君的宮廷樂師中地位最高者被稱為「師」。他們的後代,便以祖上的技藝職業為姓,遂成師氏。現今的「師」姓,大多是這些音樂家的後裔。
春秋時期,有史可查並且名字前冠有「師」字的古代音樂家有13位。他們分別是晉國有悼公(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58年)、平公(公元前558~公元前532年)時期的師曠(公元前577~公元前532年);衛國有獻公(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59年,在位18年)時期的師曹,靈公時期(公元前534年-~公元前493年,在位42年)的師涓;楚國有成王(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46年)時期的師縉;魏國有文侯(公元前445~公元前396年執政)時期的師經;魯國的師襄、師乙、師亥;鄭國的師悝、師觸、師蠲、師慧、師文。從他們服務的君主所處的年代分析,春秋時期產生的「師」姓,應該在公元前671~公元前396年的三百多年之間,也就是東周和戰國兩個時代。
從黃帝發明音樂開始,宮廷樂師的地位一直是很高的,並享有很高的禮遇。如師姓的始祖師延,屬於貴族;晉國主樂大師師曠,則是春秋晚期晉國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樂家。宮廷樂師地位的變化,大約始於師曠之後的一百多年。這時,已經進人春秋戰國之交,「禮崩樂壞」,諸侯爭霸,封建制度逐步興起,奴隸制走向衰亡。這種政治經濟領域的大變革也反映到了音樂領域,音樂開始從以往濃重的神秘性及象徵性中得到解脫,其娛樂性功能逐漸地顯露出來。在這種背景下,許多宮廷樂師的地位有了很大的變化,保持周代禮樂最堅決的魯國的樂師們紛紛改行投奔他方。《論語·微子》記載:曾經教授孔丘彈琴的師襄,也跑到海邊另謀生路去了。後來的樂師地位更加低下,常常象禮品一樣被送來進去。《左傳·囊公十一年》記載:公元前531年,鄭國送了一批樂師、女樂和樂器給晉國,晉侯又將其中的一半轉送給他的屬下魏絳。可見這些樂師的地位和一般奴隸是相差不多的,遇到了殘暴的主子,他們的命運就更加悲慘。《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師曹在教授彈琴的時候,得罪了衛侯的寵姬,竟然遭到了三百鞭的毒打。
●師姓起源的多元化
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因種種原因改姓的情況時有發生。在目前的師姓中,也存在這種情況,金代有尚書右承相因金與尹的韻母相同,為避國諱而改姓師;傳說漢朝名臣楊震之後楊安改姓為師。唐朝有東爨烏蠻部落歸順,因其酋首領名叫「師宗」,而演化為師宗縣,其後裔也以師為其姓,如現今雲南彝、納西、僳僳的師姓。
金代(公元1115—1234年)尚書右承相師安石(?——1228年),字子安,河北省滄州市青縣清州鎮人,為人輕財尚義,經歷4任帝王。金承安(金章宗完顏景)五年(1200年)考取詞賦進士,初補尚書省令史,適宣宗南遷,留平章完顏承暉守燕都。因金與尹的韻母相同,為避國諱而改姓師。
周朝時,有個叫師君的名人,他的後代就用祖上名字中的「師」字為姓,也稱師氏,世代相傳至今。以人名為姓,出自周代。
師姓還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按史書記載:在南詔時期,佔據古稱匿弄甸這個部落的「烏蠻」部酋首領名叫「師宗」,這個部落隨之也就被稱為「師宗部」了,這也就是「師宗」由人名衍變到地名的開始。「匿弄甸」和「師宗」都是少數民族語音用漢字記錄下來的。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東爨烏蠻部落歸順設師宗縣,部族改姓師。今雲南彝、納西、僳僳的師姓為其後裔。此外,滿族也有師姓。
●師姓因避諱或過繼等原因而改姓
在其他姓氏或民族融入我們師姓家族的同時,同樣也有師姓因避諱或過繼等原因而改姓的。晉國尚書師昺為避晉景帝司馬師(208~255)的名諱,被晉武帝命令改姓帥;現代有革命烈士師守道,因喪父後過繼給姑母而隨姑父鄒子良改姓鄒,更名為鄒均。
「帥」跟「師」字僅有一划之別,如果用以代表中國人的姓氏,雖然讀音完全不同,但從歷史文獻上追源溯流,兩姓卻完全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因為帥氏正是師氏分支出來的。春秋西晉時,晉武帝很孝順,雖然篡了位卻還知道是阿爹的功勞,便急急追贈了帝號。後來想想,光憑爹爹一個人的陰謀也不能成事,伯父拼了大半生,不好抹滅他篡位的功績,於是也尊之為皇帝,稱作「晉景帝」。事情鬧出來了,這日來了個倒楣鬼尚書!罷巧不巧上了奏章,皇帝一看署名,赫然見到了「師昺」兩個字,龍顏大怒之下,將這師老兒喚到了龍庭,厲聲道:「師愛卿!朕想借你的頭一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師昺淚如雨下,此人大有祖宗遺風,當下便如竹林七賢般哼了幾哼,算是替自己奏起哀歌。皇帝皺起龍眉,道:「別忙著哭,你腦袋都要給人摘了,難道不想知道自己為何惹禍么?」師昺垂淚道:「臣一向愚魯,叩請聖天子賜教。」「師愛卿……」皇帝幽幽嘆息,「你的姓名不好。」「這……臣的姓名不好……」師昺急急思量,霎時一拍雙手!顫聲道:「可是這個昺字么?臣辦事不力,日日拿大丙……」「去,管你甲乙丙,朕煩惱的是你這個師字。」師昺驚疑不定,慌道:「聖上是嫌臣師心自用、師出無名、師其故智,不求長進,所以要砍臣的頭?」「你扯遠了。」皇帝哈哈大笑,他站起身來,拍了拍師昺的腦門:「知道朕的伯父叫做什麼名字么?」師昺恍然大悟,方知緣故,喃喃便道:「聖上的伯父是……是司馬……司馬……」那個「師」字還沒說出,已聽得龍鼻噴出兩道重重的龍吟,當場震得師昺魂飛魄散。沒法子,帝名廟號須迴避,司馬師當上晉景帝,師字便成一家專用。可憐師昺淚眼汪汪!雖然留了腦袋下來,姓卻給砍頭了。為了這件事!日後,史家留了這麼一段記載下來:晉有尚書師昺,避晉諱,改為帥。《通鑒外紀》說:「姓師,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為帥氏」。《廣韻》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帥」氏原來出自古代掌樂之官,因為古代掌樂之官曰師,故以官為氏而姓了師氏;傳到春秋時代,有一位師昺在晉國擔任尚書的官職,為了要避晉景公的名諱,就將自己的姓改少一橫,變成了帥氏,開創了另一個姓氏家族。帥姓由師姓所改,起源於山西省原平市(原崞縣)東社鎮老師村。當代主要分布於湖南、湖北、四川等到省。後來,帥姓也有恢復為師姓的。
姑師族的得名與東夷薄(又寫作蒲)姑國有關。《史記·周本紀》云:「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踐奄,遷其君蒲姑。」《正義》引《括地誌》云:「薄姑故城在青州博昌縣(今山東淄博市)東北六十里。薄姑氏,殷諸侯,封於此,周滅之也。」蒲(薄)姑氏來源於黃帝後裔番禺人。《山海經·海內經》云:「帝俊生禺號,禺與生徭梁,徭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即帝俊(舜)與堯女通婚,「故兩族間保留著禺號、禺京、番禺的神話,且帝俊之裔殷人的都城叫毫,也叫番、薄、蒲、繁、蕃,正與番人分布有關」,「禺京,又作禺強」。並將他們歸入氐羌番禺人的裔支蒲人,遷於姑射山(今山西臨汾西),又稱蒲(薄)姑人。它後遷於今山東淄博市立國。薄(蒲)姑國亡後,民有的以薄(蒲)為姓,有的以姑為顏,有的以蒲姑為姓。姑人在漫長的發展、遷徙過程中,吸收了華夏師氏人的一部分,稱姑師。姑師人在西遷中,又有同族善於造車的奚仲後裔人加入。他們約於春秋、戰國時遷入玉門關以西,後又西遷,約至秦朝時期在今新疆吐魯番盆地立國,稱姑師國。姑師國又結合了羌人,加之與匈奴接近,便從俗而以畜牧業為主,兼從事農耕,又以善於造車聞名。姑師被分為前、後王二部,稱車師,當與懷念其族中部分人善造車有些關係。《後漢書·西域傳》云:「車師前王居支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北約10公里處之交河城故址處,位於今雅爾湖村之西兩條小河交叉環抱的一個柳葉形小島上。自西漢至後魏,車師前王均都於此)。河水分流繞城,故號交河。去長史所居柳中(今新疆鄯善西南之魯克沁。城當西域古代交通孔道,土地肥沃,宜農耕或屯田。東漢延光中班勇任西域長史駐此)八十里,東去洛陽九千一百二十里。領戶千五百餘,口四千餘,勝兵二千人」;車師「後王居務塗谷(今新疆天山北的吉木薩爾縣),去長史所居(今鄯善縣西南克魯沁)五百里,去洛陽九千六百二十里。領戶四千餘,口萬五千餘,勝兵三千餘人。」車師後城長國在今新疆奇台縣北,後併入車師後國。
現代,有一位革命烈士,原名師守道(1900~1930),陝西富平人。十歲喪父後過繼給姑母,隨姑父鄒子良改姓鄒,更名為鄒均、鄒遵,號復良。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清醒的知道:師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它起源於遠古傳說時代,師延是師姓的得姓始祖。禮樂制度的推行,需要精通音樂的樂官和人才,也造就了一大批司掌各種樂器的樂工,他們的後代便以祖上的技藝職業為姓,遂成師氏,使師姓得到不斷發展壯大。金代尚書右承相因金與尹的韻母相同為避國諱而改姓師,漢朝名臣楊震之後楊安改姓為師,唐朝東爨烏蠻部落歸順後裔也以師為其姓,引發了師姓起源的多元化。晉國尚書師昺為避晉景帝司馬師(208~255)的名諱改姓帥,現代革命烈士師守道因喪父後過繼給姑母而隨姑父鄒子良改姓鄒,影響了師姓的人脈發展。
由此,我們還可以把師姓淵源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以官為氏族,如上古的師延;二是以職業為氏,如春秋時代的師曠、師曹、師涓、師縉、師襄、師乙、師亥、師悝、師觸、師蠲、師慧、師文;三是少數民族改姓;四是以人名為姓。
推薦閱讀:
※也說太極拳起源
※月亮的起源之謎
※為何東晉南朝時江東人物名字中多帶「之」字?除此以外還有哪些當時名字不避諱的字?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印度很少人信佛?
※吳圖南訪陳家溝調查太極拳起源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