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如何做群眾工作
新常態下如何做群眾工作
2016-01-14 學習時報 董金明
群眾工作始終是我們推進改革發展穩定進程最基礎的工作。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同時也進入矛盾凸顯期,我們面臨的矛盾更加複雜,使群眾工作呈現出新的特點。
新常態下群眾工作的特點
從新常態下的群眾工作對象來看,隨著發展步伐的加快,新行業、新組織和新階層不斷湧現,群眾工作對象發生了很大變化,加之人口流動頻繁,群體組合多變,管理工作難度不斷加大。如何延伸群眾工作觸角,與變換頻繁的社會組織和群眾保持最密切而廣泛的聯繫,是一個全新的考驗。
從新常態下的群眾工作內容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差異性等明顯增強,特別是伴隨社會活力增強、競爭壓力加大,部分群眾抱有「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心理,協調利益矛盾、疏導群眾情緒的任務加重,使群眾工作的內容和範圍不斷拓展。
從新常態下的群眾工作環境來看,改革進入利益格局調整階段,老問題與新問題交織,不同領域矛盾相互疊加,群眾工作環境日趨複雜,特別是合理訴求與無理訴求、歷史遺留問題與現實問題等相互糾集,一些問題解決起來非常棘手,加上藉助現代科技的傳播途徑日益快捷,突發事件和敏感問題零距離直面社會,處置難度日益增大。
從新常態下的群眾工作主體來看,開展群眾工作的幹部隊伍自身也存在不少問題:認識不足,部分幹部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了,群眾富裕了,各種社會矛盾會自然解決,做不做好群眾工作對發展影響不大;創新不足,一些幹部工作中求穩怕亂,不能以創新的思路和手段解決問題,或者所謂的創新舉措完全來自經驗積累上的主觀臆斷,沒有很好地與法律對接,最終使小事變大;方法不足,有的幹部工作方法欠缺,在群眾工作中力不從心,不僅不能疏導群眾,反而產生「火上澆油」的負面作用。
從新常態下群眾工作的特點來看,做好群眾工作,需要我們不斷豐富群眾工作內容,創新群眾工作方法,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增加和諧因素,從而凝聚社會合力。
新常態下的群眾工作須落實好五項措施
牢記宗旨意識,使群眾觀點制度化。堅持把群眾的願望和要求作為決策的根本依據,把切實解決民生問題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努力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制度約束系統化,認真執行轉變作風、聯繫群眾的相關要求,特別是各縣級領導幹部要帶頭深入鄉村、深入轄區有關單位開展調查研究,指導發展、訪貧問苦、化解糾紛。接待信訪常態化,積極推行信訪領導包案制度、領導閱批來信制度、責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聽取民意廣泛化,領導幹部需主動放低身段,深入村子巷道,拋開顧慮上門走訪。充分運用網路、手機微信平台等現代科技手段,拓寬收集聽取社情民意的渠道,及時研究辦理群眾的意見建議並予以回復。服務群眾具體化,緊緊圍繞「心繫群眾辦實事、關注民生促發展」,立足各自實際,認真謀劃,積極爭取多方支持,力所能及地解決群眾行路難、飲水難、就醫難、上學難等具體問題。
充分發揚民主,完善群眾工作制度。進一步健全民主制度,鞏固和擴大基層民主,認真落實基層黨務公開、村務公開、機關事業單位辦事公開制度,進一步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廣泛動員和組織群眾依法管理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各鄉鎮要設立黨務村務公開欄,推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促進幹群關係融洽。進一步推動科學決策,堅持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法規、重大決策,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項目及重大政府投資項目,通過座談會、論證會和向社會公示等形式,充分徵求群眾意見。對群眾意見認真吸納,反對意見較多或意見分歧較大的,予以慎重決策。堅持誰決策誰負責,堅決反對搞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進一步推動民生改善,認真宣傳、落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項政策,在重大民生工程實施過程中,提前做好全面的宣傳工作,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對絕大多數群眾不滿意的,及時進行調整;對群眾一時不能接受的,認真做好政策說明和解釋工作,努力滿足群眾在生產生活方面的基本需求。
積極發展地區經濟,幫助群眾增收致富。廣大黨員幹部及各級黨組織要主動把解決群眾所急、所需、所盼的問題當成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的首要任務,堅持把工作做到田間地頭,做到茶餘飯後,在深入分析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原因的同時,面對面和群眾共同探討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充分汲取群眾的智慧確定思路、推動發展。帶頭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渠道,積極協調爭取和落實發展生產、改善民生的項目、資金和技術,進一步加大對農田水利、水電路等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項目工程。各鄉鎮要圍繞全縣工作大局,結合各自發展優勢,準確定位,明確發展方向,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經常深入一線了解掌握村級班子和黨員隊伍狀況、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和群眾收入等情況,積極與有關部門銜接資金幫扶等問題,為群眾生產生活提供保障。
加強宣傳教育,提升服務群眾積極性。黨員幹部要帶頭深入艱苦的地方、困難的地方和問題多的地方,採取專題報告會、群眾講堂、集中授課、上門宣講等方式,向群眾廣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宣傳地方當前發展形勢和縣委、縣政府的重大決策,宣傳各民族團結進步的重大意義,教育引導群眾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係,幫助群眾明辨是非、解疑釋惑,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築牢維護穩定的思想基礎,把群眾注意力引導到建設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上來。
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豐富群眾生活。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是我們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地方傳統文化精髓,以傳統文化滋養心靈,減少轉型發展期人們心理上的衝突,少數民族地區還應充分挖掘宗教文化中教人向善、愛國愛教的宗教教義,引導信教群眾追求高尚、促進和諧。另一方面,要把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推進項目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強縣鄉村三級文化設施建設,積極挖掘整理民族民間文化,傳承民族技藝,開發民間工藝品,切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藝術水平較高的民族文化品牌和文化產業。加強文化創意工作,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積极參与,積極開展文化產品徵集和評選表彰活動,進一步加強文化產品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基礎作用,使文化成為倡導地方良好風氣、提高群眾工作水平的有效手段。
推薦閱讀:
※多業態集合店成未來購物中心新常態:能否帶來逆襲?
※適應反腐新常態必須糾正九種錯誤論調
※新常態和大蕭條僅一步之遙
※中國新常態—57層高樓19天建成
※程恩富:學習和貫徹新常態下的五大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