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柳公權書法藝術
一、楷書代表作《玄秘塔碑》、《神策軍碑》、《金剛經刻石》 柳公權最具代表性的書法作品為《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為柳體成熟代表作),此外《金剛經刻石》是其中年時期的作品,也具相當的水平。 柳公權享年87歲,幾與文徵明等壽。其中年時期作品《金剛經刻石》(大約40左右)已經是法度健全,具有開派宗師氣象,到60歲時更見人書俱老,《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可見爐火純青、如臻化境。這一點也與文徵明相似。 學習建議: (一)、此三帖都是柳體典型作品,柳體的用筆、結體法度都已經完備,對於初學者,只要手邊有其中任一本,都可以取法,一般初學者是分不出來、也不需要太細究的;但是,畢竟取法乎上嘛,如果有高要求,請見下述幾點。 (二)、《玄秘塔碑》無疑最佳。寫《玄秘塔碑》時柳正處於巔鋒狀態,不僅法度極完備,也形成了完全屬於自己的話語體系,是學柳體的首選。 《玄秘塔碑》筆法硬瘦通神,鐵骨錚錚卻無猙獰之態,外形上的視覺強化表達與審美意象內斂處理很和諧,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也因此學柳體極容易,也極難。 容易在哪裡?前面講過顏體通過誇張突出部分用筆,將一些筆劃和間架結構掌握好了,寫出來的字就很容易出彩,柳體亦然; 難在哪裡?《玄秘塔碑》在法度上極其森嚴,僅次於歐楷,尤在顏、虞之上。外觀上寫得略具意思不難,但將其筆法、結體的神韻寫出來,而且硬瘦合度,具有極高的難度。學柳體,需要相當的耐心與毅力。
(三)、《神策軍碑》與《玄秘塔碑》差別相當細微,同屬於成熟時期的代表之作。但不知是拓本原因還是什麼,我認為《神策軍碑》已略露疲態,前半部還算精神奕奕、筆意飽滿,到中後部分有些筆意已經送不到終點,表達得簡單、直薄,有些筆劃也確實到了指定位置,方向準確,力量感也有,但是筆上的意韻感漸弱,與《玄秘塔碑》對比可以看得很明白。作為學習《玄秘塔碑》的參照,是相當不錯的。
(四)、《金剛經刻石》創作最早,已經是具有大氣象的、較成熟作品,但是有兩個方面的問題: 1、 用筆尚不精純,筆法裡面還可以看到混雜虞體、顏體的影子,還有晉至唐初小楷書的影響,只是柳以高超的技巧處理得極好,並無什麼不妥。 2、 整體略顯平淡。相對於歐、虞,略過於平直,既不夠厚實拙樸,也不具靈動飄逸氣質;相對於柳公權後期以「硬瘦通神」風格為代表的作品《玄秘塔》,更偏單薄,瘦則瘦矣,勁卻不足。 3、 綜上,《金剛經刻石》可與《玄秘塔碑》對照參考以加深對柳體的理解;初入門也可以取法,但非上上之選。 (五)、關於「丑書」說 1、柳體與歐體有相似之處,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兩者都將法度推向極致,稍有不合法度的地方就容易露醜。學歐體理解不當容易陷入「丑媚流俗」,而柳體也被詬為「丑書之祖」。 其實,這都不是歐、柳的問題,他們以極高的技法和境界將書法的美推到了極致。只是後人學不得法而已。從另一方面來講,一種字體完美到只要有一點點不合便淪於醜怪,可見歐、柳楷書在法度上要求多高,書法完美到什麼水平,呈現的是何等高妙的境界! 2、那麼,為何會有柳書為「惡札之祖」這一說法呢?這個說法也並非完全沒有依據。 一方面(微觀),柳體自我構建的書法語意體系太獨特,它的筆法結構已經相對二王發生巨大的嬗變,其用意是為強化從外部形式到內部氣韻上的主體感受,讓每一個字都具有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和精神力量,這就是柳體的獨特之處,具有相當的開創性意義(這一點上,顏體亦然)。柳體在用筆的鋒向、順序、力度都有一套獨立的書法語言,與二王行書的用筆存在一些不兼容的情況。從柳體入門的學習者,初學二王會感覺彆扭、不順手,就有這個原因。 另一方面(宏觀),它的筆劃比如橫鉤、豎鉤等,特別講究向內斂進,使整個字的氣息更飽滿,呈現一種頂天立地的氣象(如內功深厚的武學宗師,神情氣息肅穆內斂,卻更有淵渟岳峙之感),諸多的頓筆強化,形成一個個獨立包圍的封閉式氣場。很多人從柳體書法入門,但走向的是二王行書(書札多以行書寫),二王行書講究的是流暢、連貫,即使有頓挫也是前行中的節奏性變化,整幅作品才是一個連貫的氣場,而不是讓每個字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封閉式氣場,這裡就存在一個很大的矛盾。 即使學習者對單個字筆法作了轉換且適應了二王,但若解決不了整體的矛盾,依然處處彆扭,自然書法便惡了。
二、行草代表作《蒙詔貼》 一般學習柳體,《玄秘塔碑》、《神策軍碑》自然是首選。那麼,其他的柳帖可否師法呢?柳公權除了楷書作品之外,還留下了一些行書作品,其中《蒙詔貼》是柳書行草的代表作。 關於《蒙詔帖》的真偽,存在一些爭議:有學者認為,本帖中的「出守翰林」在文辭上不符合當時居官者職守的稱謂,據此斷定,本帖非柳書,乃是宋人仿本。近人謝稚柳、曹寶麟二位先生考證認為「出守」乃官場通稱,偽作之說難以成立。從用筆、結體和章法角度來判斷,我比較認同謝、曹二人觀點,《蒙詔帖》明顯是從柳楷而來,意境豪邁蒼莽,筆無滯礙。宋人臨摹少有力求精肖,如求肖形筆墨必有滯留,難出柳書氣息。 《蒙詔帖》是柳公權在行書上自我建構的嘗試,筆法明顯具有楷書移過來的特質。遠離二王遒麗飄逸行雲流水的路子,與《祭侄稿》一樣走向蒼莽透紙老筆紛披的風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蒙詔帖》是在對顏行具有一定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的自我行書語系的建構。 《蒙詔帖》名列「天下十大行書」第六位。關於「天下十大行書」,我一直沒弄清楚這個說法的來歷。但是,我對所列的「十大」是很存疑問的,排名的水平值得商榷。這個話題可講的內容太多,不深聊了,只說《蒙詔帖》,我認為是排不進十大行書前六的。此帖可以說特點鮮明,豪邁蒼莽境界也確實是有的,畢竟是柳公權大師級的眼界和手筆。創造性勿庸置疑,是以柳楷移過來,但是,畢竟還不夠成熟。 學習建議:如果初學者臨摹取法,還是免了,《蒙詔帖》重點不在法度,而在意境,入門學習者,理解不了意境反而容易陷入混亂;學柳楷和顏行有一定水平的朋友可以臨習,加深理解,理解其中的筆墨意境。學二王行書的朋友,不建議臨摹,可以參照領悟,若能領悟一些內容用在二王中也可以豐富筆意,但不要求於形肖,否則會很悲劇。 三、行草二王風格作品 柳公權二王風格的行草作品,多是碑拓本,具體資料已不可考(也許是我沒能找到),風格各有差異,比如: 《辱向帖》、《奉榮帖》、《伏審帖》,明顯近王獻之《思念帖》的風格,學王獻之行草的朋友可以參考; 《聖慈帖》,具有張芝、張旭草書的風格,學二張草書的朋友可以參考; 《年衰帖》、《十六日帖》,有王獻之的影子,但我覺得還很像米芾,極可能又是米芾偽托。米芾喜歡偽王大令是出了名的,臨習或偽托柳公權具有王獻之風格的行草作品,不是不可能。 總的來說,柳公權在二王一路上也有相當不俗的造詣,從楷書中有虞世南的影子可以略窺見一點端倪,而行書則明明白白表明了這種繼承關係(《蒙詔帖》除外,它屬於柳公權行書自我體系構建的嘗試)。
四、小楷作品 《太上洞玄消災護命經》,很接近王羲之的小楷《樂毅論》,用筆略豐厚遒美。學王羲之小楷的朋友,可以參照,相當不錯的。 《太上老君常清凈經》,介於柳楷與王羲之小楷之間,結體用筆雜於兩者之間,都不精純,單薄硬瘦,而且拓本不佳,不建議臨習。 五、顏、柳體的異同
推薦閱讀:
※柳公權楷書間架結構100法(7
※柳公權楷書《魏謨先廟碑》
※臨柳公權《神策軍碑》
※柳公權楷書《集聯》,遒勁有致,柳骨之美
※唐代柳公權《伏審帖》《奉榮帖》《嘗瓜帖》《聖慈帖》《辱問貼》《十六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