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用筆技法術語略解

執筆法書法術語。寫毛筆字以手指執筆管的方法。執筆,是進行寫字活動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幾點:如雙苞(即*雙鉤)、單苞(即*單鉤)、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傳自鍾繇、王羲之、虞世南,陸彥遠等綜合而成的「五字執筆法」(即擫、壓、鉤、格、抵)。經歷代書法家長期書寫的實踐,咸認為是符合生理機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確方法。撥鐙法書法術語。運筆的一種技法。鐙一作燈,故亦有譬喻執筆運指如挑拔燈芯的。主要有二說。一、《書苑菁華》引晚唐林韞《撥鐙序》語:「鐙,馬鐙也,蓋以筆管著中指、名指尖,令圓活易轉動;筆管直,則虎口間空圓如馬鐙也。足踏馬鐙淺,則易轉運。手執筆管亦欲其淺,則易於撥動矣。推、拖、撚、拽,訣盡於此。」二、《桃源手聽》引北宋錢若水語:「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唐陸希聲得之凡五字,擫、壓、鉤、格、抵,用筆雙鉤,則點畫遒勁而盡妙矣,謂之撥鐙法。」但《唐詩紀事》及《宣和書譜》所記陸希聲五字執筆法並無「撥鐙法」字樣。案林韞的運指四字訣和陸希聲的執筆五字法系兩種不同含義的方法。不少學者對執筆法多主陸說。雙鉤書法術語。①複製法書的技法。法書上石,沿其筆面的兩側外沿以細線鉤出,稱為「雙鉤」,南宋姜夔《續書譜》稱:「雙鉤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體。」陸遊有「妙墨雙鉤帖」詩句。 ②一種書寫「空心字」的技法。據載:宋代蒲元,嘗以雙鉤字寫河上公注《道德經》,筆墨精細,若遊絲縈繞,孤煙裊風,連綿不斷,或一筆而為數字,分布勻穩,風味有餘。③執筆法的指法名稱,與「單鉤」相對。北宋黃庭堅論書:「凡學字時,先當雙鉤,用兩指相疊,蹙筆壓無名指。高提筆,令腕隨已意左右。」今以食指與中指上節、中節之間相疊,鉤住筆管,稱為「雙鉤」。單鉤書法術語。執筆法指法名稱.以食指鉤筆管與拇指形成鉗制狀,余指皆墊於筆管後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鉤,故稱「單鉤」。與「雙鉤」相對。唐代韓方明稱:「若篆書,則可多用單鉤,取其圓直有準。」元代吾丘衍《學古編》亦稱:「寫篆把筆,只須單鉤,即伸中指在下夾襯,方圓平直,無不可意。」清代朱履貞《書學捷要》稱:「單鉤者食指、中指參差不齊,食指鉤向大指,中指鉤向名指,此是單鉤,」世傳北宋蘇軾作書用此法,微偃其筆。枕腕書法術語。寫字時把左手掌背平墊於右手腕下,稱為「枕腕」。多用於書寫小字,也有使用臂擱(多以竹、木製)等物代替左手墊於腕下的。懸腕書法術語。執筆法中的一種。手腕靈活與否對運筆至關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憑空懸起,稱為「懸腕」。寫字僅僅堤腕還不能上下縱橫自如地運筆。懸腕能使肩部鬆開,全身之力由於無所罣礙,才得集注毫端,點畫方能勁健。回腕法書法術語,執筆法中的一種。腕掌彎回,手指相對胸前,故稱。清代何紹基寫字即採用此法,執筆時腕肘高懸,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違常人的生理機能,故一般多不採用。腕平掌豎書法術語。論述執筆時的腕掌關係。由「指實掌虛」引申而來。近人沈尹默稱:「掌不但要虛,還得豎起來。掌能豎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懸起,肘腕並起,腕才能夠靈活運用。」「豎掌」之說,乃書法界中對執筆法的一種論點。有人認為「豎掌」作書,書壁則可,俯桌書寫,易影響運筆的靈活。鳳眼書法術語,執筆法的指法名稱,握管時,大拇指節骨挺直,里側呈微凸伏,與內彎的食指構成狹長形的縫隙,因美其名為「鳳眼」。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圓者稱「龍眼」,是另一種執筆法。執使書法術語。執筆和用筆的通稱,唐代孫過庭《書譜》載:「今撰執使轉用之由,執謂淺深長短之類;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明代張紳稱,「執謂執筆,使謂運用。」參見「運筆」。運筆書法術語。指字的點畫書寫之過程。南宋姜夔《續書譜》稱:「大抵執之欲緊,運上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提腕書法術語。執筆法中的一種。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其法以肘著案而虛提手腕,多用以寫中等大小的字。由於腕雖提而肘部著案,不能盡全身之力,故為大多數書家所不取。肘腕法書法術語。書寫時使用肘、腕的方法。北宋周越《古今法令苑》稱:肘著案而虛提腕者為提腕,懸在空中者為懸腕。元代陳繹曾稱:「枕腕以書小字,提腕以書中字,懸腕以書大字。」鄭杓稱:「寸以內,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前人論述肘腕之法不僅強調握筆的右腕,也注重於按紙的左腕,如清代姚配中稱:「用左手稱翼如之勢。」翁方鋼稱:「今人但知作中須用腕力,而不知右腕之力,須從左腕出。」近人康有為認為:「右腕挺開,則鋒正對準,腕懸則肩背力出。左腕挺開貼案,則氣停勻,右腕益虛活。」按提書法術語。寫字運筆中起落的功作。按,是筆往下頓;提,是筆向上拎,行筆有按提動作,就能保持筆鋒居中。清代蔣和稱:「頓後必須提,蹲與駐後亦須提。提者將筆提起,減於須之分數及蹲與駐之分數也。」蔣衡謂:「凡轉肩鉤勒,須提起頓下,然提頓二字相連,捷於影響,少遲,則犯落肩脫節之病。」劉熙載《藝概.書概》稱:「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辨按尤當於起筆處,辨提尤當於止筆處。」「書家於提按兩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參見「行筆。」運腕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由於毛筆性能柔軟,因此書寫漢字,除要有正確的執筆法,還需要有正確的運腕法。北宋黃庭堅稱謂「腕隨己意左右」,手腕上下提按和左右調正筆鋒,「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寫出的筆道,才堅勁圓渾,富有質感。啄書法術語。點畫用筆的一種技法。「永字八法」稱短撇為「啄」。啄筆的書寫宜迅疾。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謂:「啄須卧筆疾罨。」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載:「啄,點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鳥喙之啄物。」清代包世臣亦稱:啄「如鳥之啄物,銳而且速,亦言其畫行以漸,而削如鳥啄也」。磔書法術語。點畫用筆的一種技法。「永字八法」稱捺筆為「磔」。古代祭祀時裂牲稱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筆亳儘力鋪散而急發。又,斜捺叫磔,卧捺稱波。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稱:「磔須戰筆外發,得意徐乃出之。」「貴三折而遺亳。」寫時虛勢向左逆鋒落筆,著紙折鋒翻筆,有控制地儘力鋪亳下行,等到長度合適時捺出。戈法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筆法。相傳:「(唐)太宗工隸(楷書),以(虞)世南為師,常患難於戈法,一日書『戩』字,乃空其落,(虞)世南取筆填之,以示魏徵,徵稱:仰觀目聖作,惟戩字戈法頗逼真,上深嘆魏為藻識。」戈畫較長,寫時如不從容行筆,必然頭尾重,中間輕薄。漢隸戈法*落筆顧右,楷從隸出,以免僵直。唐太宗李世民稱:「為戈必潤,貴遲疑而右顧。」中鋒書法術語。指行筆時將毛筆的主鋒保持在點畫的中線,以區別於偏鋒。用中鋒寫出的錢條圓渾而有質感。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載:宋徐鉉善小篆,映日觀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於屈折處,亦當其中,無有偏側,乃筆鋒直下不倒側,故鋒常在畫中,此用筆之法也。聚墨痕書法術語。中鋒運筆,因筆鋒常在點畫中間行迸,筆畫的中央線著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濃重的墨線痕迹,故名。南宋除陳槱《負暄野錄》稱:「常見(李陽冰)真跡,其字畫起止處,皆微露鋒鍔。映日觀之,中心一縷之墨倍濃,蓋其用筆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鋒常在畫中。」明代董其昌《畫禪寶隨筆》評蘇軾《赤壁賦》墨跡稱:「坡公書多偃筆,亦是一病,此《赤壁賦》庶幾所謂欲透紙背者,乃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每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傳耳。」側鋒書法術語。起筆的一種技法。謂在下筆時筆鋒稍偏側,落墨處即顯出偏側的姿勢。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稱:「正鋒取勁,側筆取妍。王羲之書《蘭亭》,取妍處時帶側筆。」這種筆法最初在隸書向楷書演變時形成。它使方筆字體中增添瀟洒妍美的神情。側鋒多用來取勢,勢成則轉換為中鋒。晉人多用之。折鋒書法術語。筆畫轉換方向時的一種用筆技法。指筆勢摺疊帶方者,以別於轉筆,即筆鋒在轉換方向時,由陽面翻向陰面,或由陰面翻向陽面。南宋姜夔《續書譜》稱:「下筆之初有搭鋒者,有折鋒者,其一家之體定於初下筆,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鋒,第二、三字承上筆勢,多是搭鋒,若一字之間右邊多是折鋒,應其左故也。」折鋒利於點畫方勁和創造姿勢。清代包世臣書《劉文清四智頌》後,稱其筆法「以搭鋒養勢,以折鋒取姿。」裹鋒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起筆呈反方向運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以後凡是取圓勢用筆,筆鋒內斂於點畫中間的稱「裹鋒」。如《曹全碑》、《石門銘》等多用之。逆鋒書法術語。運筆的一種技法。為了藏鋒鋪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筆的稱「逆鋒」。用逆鋒作字,往往具有蒼勁老辣的意趣。清代劉熙載稱:「要筆鋒無處不到,須是用逆字訣。勒則鋒右管左,努則鋒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機括如此,著相便非。」蹲鋒書法術語。蹲,有停留的意思。與「蹲」本為一字。在書法中,蹲鋒、蹲鋒卻為兩法。大致蹲鋒指筆緩行中的蹲勢,蹲鋒則是欲趯先蹲,退而復進。唐代張懷瓘《玉堂禁經》稱:「蹲鋒,緩亳蹲節,輕重有準是也」;「蹲鋒,駐筆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金錯刀①對書法用筆顫掣波發筆道的美稱。《談薈》載:「南唐李後主(煜)善書,作顫筆摎曲之伏,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宣和書譜》謂:「後主又用金錯刀法作面,亦清爽不凡,另為一格法。後主金錯刀書用一筆三過之法,晚年變而為畫,故顫掣乃如書法。」②字體名。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載有金錯刀書一體。具體形式與風貌今已不可稽查。筋書書法術語。勁鍵遒麗的點畫謂之「筋書」。東晉衛夫人《筆陣圖》稱:「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力豐筋者聖。書法言筋、骨,均寓褒獎之義,如歷來稱顏真卿、柳公權書為「顏筋柳骨。」一筆書書法術語。指草書文字間自始至終筆畫連綿相續,如一筆直下而成,故名。漢代張芝首創。唐代張懷瓘《書斷》稱:「伯英(張芝)章草,學崔(璦)、杜(度)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稱:「王獻之能為一筆書,陸探微能為一筆畫。」顫筆亦稱「戰筆」,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科技法,因筆畫呈顫動狀,故名。《談薈》載:「南唐李後主(煜)善書。作顫筆摎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亦稱「金錯刀」。《宣和面譜·花鳥三》載:「唐希雅初學李氏錯刀筆,後畫竹,乃如書法,有顫掣之狀。」懸針書法術語。書寫直畫下端尖銳,如針之倒懸,故名。與垂露為兩種形體。馮武(簡緣)《書法正傳》稱:「將欲縮鋒,引而伸之,須要首尾相等。但鋒尖耳。不可如鼠尾。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懸針始於《蘭亭)『年』字。後人遂以為法。」垂露書法術語。書寫直畫的一種形態。其收筆處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具有藏鋒的筆勢,不同於「懸針」。唐代孫過庭《書譜》稱:「觀夫懸針垂露之異。」護尾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指行筆至筆畫尾部而反收其筆鋒。東漢蔡邕《九勢》稱:「護尾,點畫勢儘力收之。」護尾與藏頭的用筆方法,筆勢逆入而反收,逆則強健得勢,收則顯示筆有餘力。北宋米芾「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論點,即從「護尾」擴展而來。逆入平出書法術語。筆畫起落筆和出鋒收筆的一種用筆技法。逆入,指起筆時,筆鋒要朝書寫筆畫的反方向入紙,隨即轉鋒行筆,以達到「藏鋒」於點畫之中,均勻地萬毫齊力,平鋪紙上形成中鋒運筆的勢態。平出,指筆畫至末不收,勢盡出鋒,回腕空收。疾澀書法術語。用以對筆勢的評述。筆勢由用筆的速度快慢、力度強弱、筆鋒順逆諸因素產生。疾筆求其勁挺流暢,澀筆求其凝注渾重。東漢蔡邕《九勢》稱:「疾勢,出於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然精於疾澀筆勢者往往寓澀於疾。東晉王羲之《記白雲先生書訣》稱:「勢疾則澀。」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稱:「古人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澀者無之。」方圓書法術語。指字的用筆和形體上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從用筆上講究方圓之術的,如元代劉有定《衍極·注》稱:「執筆貴圓,握管不可不直,直則方。字貴方,得勢不可轉,轉則圓。篆圓也,圓其用而方其體;隸方也,外雖方而內實圓。」從字的形體上講究方圓之術的,如南宋姜夔《續書譜》稱:「方圓者,真草之體用。真貴方,草貴圓,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方中寓圓,圓中有方,既有矛盾,又能統一,才能獲得良好的藝術效果。若「舍方求圓,則骨氣莫全,舍圓求方,則神氣不潤;方不變謂之斗,圓不變謂之環,此書之大病也」。(《變通異訣》)故方圓也可用來評價書法藝術的優劣。燕尾書法術語。指章草中的一種波法。如神龍本《蘭亭序》「欣」字右下半的「人」,其狀似燕之尾,故名。前人將隸書橫畫出筆的挑腳比喻為燕尾。參見「燕不雙飛」。柳穿魚書法術語。比喻應用啄法的短撇。如形、影、彤、彬諸字,其右側的豎三撇,須有仰、平、覆三種有變化的筆勢,似三條小魚,用柳枝穿連起來,故名。激石波書法術語。用筆時平捺稱「波」,激石者指字之捺筆似水之自泉口流出遇石激而涌過。這種捺筆稱為「激石波」。如《蘭亭序》「欣」字捺有章草筆意者即是。牽絲書法術語。亦稱「遊絲」、「引牽」、「引帶」。書法術語。指書寫點畫時由於筆勢往來留存於先後筆畫之間的纖細筆道。纖細如髮絲,挺健俐落,起有上呼下應、意氣周流的作用,可以表現出書家功力。一波三折書法術語。用筆時平捺稱「波」,一波三折,指凡寫捺筆要三次轉換筆鋒。經過三折之後,筆畫才波發矯健。明代豐坊《書訣》載:「鍾繇弟子宋翼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即是記載宋翼原先寫波往往犯平拖直過的毛病。經鍾繇指導,才獲得正確的用筆方法。北宋黃庭堅晚年的書法具有明顯一波三折的特點。一筆三過書法術語。指每作一點畫雖微如黍米,皆須三折筆鋒,始得完成。其法:落筆藏鋒為第一折;提筆轉鋒頓挫引筆為第二折;回鋒收筆為第三折。作書忌順筆平拖,而點畫經過三折,始能圓滿渾成。元代夏文彥《圖繪寶鑒》載:宋代唐希雅學南唐後主李煜金錯刀書,有一筆三過之法,雖若甚瘦,而風神有餘。過折收縮書法術語。運筆過程中的一種技法。過折,即指每畫一波,常三過折筆的意思;收縮,即北宋米芾「無垂不縮,無往不收」說之略稱。運筆切忌直來直去,缺乏內含。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曾舉例:「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所能至,使之內氣通而外勁出。……若徑以直來直去為法,不從事於支積節累,則大謬矣!」萬毫齊力書法術語。指作書時非但主毫要絲絲得力,而且要調動副毫的作用,使筆毛一無扭結地聚結運動。這樣寫出的點畫才力量彌滿,圓健得勢。南朝梁王僧虔《筆意贊》:「剡紙易墨,心圓管直,漿深色濃,萬毫齊力。」內擫外拓書法術語。內擫,指意在收斂的筆勢;外拓,指意在縱放的筆勢。近人沈尹默認為:「大凡筆致緊斂,是內擫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後人用內擫外拓來區別二王書跡,很有道理,說大王(羲之)是內擫,小王(獻之)則是外拓。試觀大王之書,剛健中正,流美而靜;小王之書,剛用柔顯,華而實增。」並指出:「內擫是骨(骨氣)勝之書,外拓是筋(筋力)勝之書。」屋漏痕書法術語。比喻用筆如破屋壁間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唐代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載:顏真卿與懷素論書法,懷素稱:「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效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顏真卿謂:「何如屋漏痕?」懷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續書譜》稱:「屋漏痕者,欲其無起止之跡。」折釵股書法術語。比喻用筆的一種技法。釵原系古代婦女頭上的金銀飾物,質堅而韌:後被藉以形容轉折的筆畫,雖彎曲盤繞而其筆致依然圓潤飽滿。南宋姜虁《續書譜》稱:「折釵股者,欲其屈折,圓而有力。」馬宗霍《書林記事》載:「相傳魯公與懷素同學草書於鄔兵曹(彤),或問曰:『張長史見公孫大娘舞劍器得低昂迴翔之狀,兵曹有之乎?』懷素以古釵腳(折釵股)為對。魯公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捉公手曰:『老賊得之矣!』」錐畫沙書法術語。比喻用筆的一種技法。以錐子劃沙,起止無跡,具有「藏鋒」的效果,而兩側沙子勻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中鋒」,故用錐畫沙以比喻書跡的圓渾。唐代褚遂良《論書》稱:「用筆當如錐畫沙。」宋代黃庭堅稱:「如錐畫沙……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相傳褚遂良曾將此法傳於陸彥遠。《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載:「(陸彥遠)思而不悟,後於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壁坼書法術語。比喻用筆如泥牆自然坼裂的痕迹,無做作習氣。南宋姜虁《續書譜》稱:「用筆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坼……壁坼者,欲其無布置之巧。」綿里裹針書法術語。比喻字體筆畫肉豐見骨、外柔內剛。北宋蘇軾自論:「余書如綿裹鐵。」明代解縉稱:「東坡豐腴悅澤,綿里藏針。」銀鉤蠆尾書法術語。比喻用筆的一種技法。銀鉤指丁、亭、寧等字的趯筆;蠆尾指乙、也等字的趯筆。南朝梁庾肩吾《書品》:「或因挑而還置,……是以鷹爪含利,出彼兔毫,龍管潤霜,游茲蠆尾。」挑而還置,是指遇到趯筆,必先駐鋒蓄力而後趯出,獲得筆短意長、凝注有力的效果。此語並非專指趯筆,西晉索靖對自己的章草書很矜持,名其筆勢如「銀鉤蠆尾」。衄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指筆鋒退而復進。清代蔣和稱:「筆既下行,又往上也。與回鋒不同,回鋒用轉,衄鋒用逆。」蔣驥稱:「衄者,即老芾(米芾)『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意。」搭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指行草起筆及字與字之間的承接順應關係。順勢而下,不用逆勢的起筆稱為「搭鋒」。南宋姜虁稱:「下筆之初,有搭鋒者,有折鋒者,其一字之體,定於初下筆。凡作字,第一多是折鋒,第二、三字承上筆勢,多是搭鋒。若一字之間,右邊多是折鋒,應在其左故也。」清代蔣和稱:「筆鋒搭下也。上筆帶起下筆,上字帶起下字。」朱履貞稱:「書法有折鋒,搭鋒,乃起筆處也。用強筆者多折鋒,用弱筆者多搭鋒。」搶書法術語。折鋒筆法的虛和者稱為「搶」。清代蔣和稱其:「意與折同,折之分數多,搶之分數少;折之分數實,搶之分數半虛半實。」對於折與搶在運用上的差別,元代陳繹曾稱:「圓蹲直搶,偏蹲側搶,出鋒空搶。筆燥則折,筆濕則搶,筆燥實搶,筆濕空搶。」轉書法術語。筆畫轉換方向時的一種用筆技法。區別於折鋒。《雪庵運筆八法》稱之為圍,有圓轉迴旋之意。東漢蔡邕稱:「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一般真書多用折鋒,草書多用轉筆。南宋姜夔稱:「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不欲滯,滯則不遒。然而,真以轉而後遒,草以折而後勁,不可不知。」但轉筆與折鋒的方圓效果又存在於一種字體的書寫過程中,必須交替使用,才能豐富書法的藝術性。駐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運筆若行若住,清代蔣和稱:「不可頓,不可蹲,而行筆又疾不得,住不得,遲澀審顧則為駐。」杜之堂稱:「走而稍停謂之『駐』。駐非終止也。畫之長短,至此適可,不再行走,稍停其筆而已。」駐筆不同於頓筆。蔣驥稱:手不運而以筆按下為「頓」;運筆時而意有所顧,因用遲澀出之者謂之「駐」。挫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頓後將筆提起,使鋒轉動離開原處,稱為「挫」。是轉換筆鋒時常用之法。不僅用於轉角及趯筆,凡行筆換鋒時皆用之。清代蔣驥稱:「頓挫與提頓相連,欲挫仍須提,既挫又須頓。」頓蹲書法術語。停筆重按稱「頓」,輕按稱「蹲」。《雪庵運筆八法》稱其為「疊」。清代蔣和解釋「筆重按下」為「頓」,「用筆如頓,特不重按」為「蹲」。骨法亦稱「骨力」。書法術語。指書寫點畫中蘊蓄的筆力。是構成點畫與形體的支柱,也是表現神情的依憑。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字有果敢之力,骨也。」唐太宗李世民嘗謂:吾臨古人書,殊不學其形勢,惟求其骨力。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中首先提出,畫有六法,其二為「骨法用筆」。論者認為:骨法用筆,能把筆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提按起倒,挺拔矯健,渾身都是解數才行,乃從長期懸肘中鍛煉得來。肉法書法術語。比喻書寫時筆墨濃淡、肥瘦、粗細的一種技法。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肉法」一則中稱:「字之肉,筆毫是也。疏處捺滿,密處提飛,捺滿即肥,提飛即瘦。肥者毫端分數足也;瘦者,毫端分數省也。」筆道由筆醮水墨寫成,故在運用時,又稱:「初學提活、蹲輕則肉圓;老成提緊,蹲重則肉**。」「水太漬則肉散,太燥則肉枯。干研墨則濕點筆;濕研墨則干點筆。墨太濃則肉滯,太淡則肉薄;粗則多累,積則不勻。」背拋法書法術語。亦稱「外略法」。書法術語。指「乙」字趯筆書寫的技法。寫趯筆貴於寬圓,如背手拋物,故名。宋人《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稱:「蹲鋒緊掠徐擲之,速則失勢,遲則緩怯。」八病書法術語。泛指書寫點畫經常出現的弊病,俗稱敗筆。八病都是以接近這類點畫的實物形態定目,如:牛頭、鼠尾、蜂腰、鶴膝、竹節、稜角、折木、柴擔等。布白書法術語。指安排字的點畫間架和布置字、行之間空白關係的方法。字的點畫與空白均有繁簡、短長,結體也有大小、疏密、欹正。書寫時必須因字生勢,靈活多變。布白得當,即能使字和字之間產生錯落參差而又呼應協調的藝術效果。又,對整幅作品行與行之間的安排也稱「布白」。燕不雙飛書法術語。前人將隸書橫畫出筆的挑腳比喻為燕尾。一字之中宜用一次捺腳,二次出現就會筆畫雷同,字形拖沓。「燕不雙飛」即比喻捺腳的不可復用。但也有因隸書橫畫出鋒形如折刀頭,和雁尾之齊平相似,故亦稱「雁不雙飛」。散水書法術語。俗稱「三點水」。書法術語。寫法因字體與書體而各別。唐代張懷瓘《王堂禁經·散水異法》稱:「『氵』此名遞相顯異。意在或藏或露,狀類不同;法以剛側而中偃,下潛挫而趯鋒。則右軍《黃庭經》、《樂毅論》用此也。『氵』此名潛相矚視,外雖解摘,內則相附,此蓋鍾(繇)法。上『*』下以潛鋒暗衄,下以迅趯而捷遣,右軍遵用之,於真隸常為之。『氵』此行書。法以微按而餉揭,意以輕利為美,鍾(繇)、張(芝)、二王行書,並用此法。」雁陣書法術語。指字下四點排列之勢。《書法三昧》:「急雁陣,緩雁陣,『燕』、『然』、『樵』三字外不可用。」向相書法術語。運筆造型的一種技法。與「向背」相輔相成。詳「向背」。向背書法術語。運筆造型的一種技法。與「向相」相輔相成。要求同一方向之筆畫避免平行和雷同,盡量做到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既多樣,又統一。例:「()」即向相,「)(」即向背。
推薦閱讀:

詩、詞、曲名詞術語釋義及詩詞格律作法(5)
UFC終極格鬥術語
<納甲筮法入門>4.術語解釋和規則(上)
老皇曆術語批註
農曆擇日用事術語詳解

TAG:書法 | 術語 | 法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