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刺母」事件調查:他為何用水果刀連刺母親
(新華調查)「留學生刺母」事件調查:折射青少年心理隱憂
新華網上海4月12日電 一位高高興興到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迎接兒子的母親被連刺數刀,倒在了血泊之中。傷害她的不是別人,正是剛從日本回來的留學生兒子。當警察及時趕到,冰冷的手銬銬上了兒子的雙手,母親疼痛的不僅僅是身體,還有一顆破碎的心。
相關新聞
「留學生刺母事件」調查:母親借錢供兒子留學
最近一段時間,伴隨著這起「留學生刺母案」的發生,青少年心理問題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獨處異鄉、遠離親情,缺乏心理疏導和溝通……案件背後折射出一些青少年「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隱痛。案件中的旅日學生為何要用水果刀連刺母親?他的內心究竟有著怎樣的痛苦與掙扎?此案帶給青少年心理教育怎樣的啟示?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母親一句「沒有錢」,逆子拔刀狠刺母
記者從上海警方獲悉,3月31日,「80後」上海青年汪某搭乘航班從日本起飛,於當晚八點半左右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航站樓。出站後不久,該留學生就與前來接機的母親顧某發生了激烈爭執。爭執時,汪某從日本帶回的託運行李中拔出水果刀,向母親連刺數刀,致其當場昏迷。案發後,民警迅速將汪某抓獲,母親顧某則被送往浦東新區人民醫院救治。目前,犯罪嫌疑人汪某已被機場警方刑事拘留。
汪某為何要把尖刀刺向母親?上海機場警方發布消息稱:母子倆因學費問題發生爭執。在看守所的汪某則這樣描述事發過程:「機場見面時,她說沒有錢,甚至說『不可能給你錢,要錢的話就只有一條命了』這種話,我腦子一下子一片空白,衝上去就用刀刺了她。」
在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醫院的病房裡,記者見到了被刺傷的顧女士,關於當時細節她已不願再回憶,做完檢查後便匆匆返回病房,一言不發地用白色被單蒙住了頭。同屋的病友告訴記者,時常聽到顧女士偷偷哭泣,有時候她一夜都無法入眠。而顧女士的家屬則說,兒子的刀不僅刺傷了顧女士的身體,更加刺痛了她的心。
「我們也感到非常著急和痛心,平時她對兒子很呵護的,大家都沒想到會發生這種事。」顧女士的妹夫說。據他介紹,顧女士的兒子汪某已經留學日本五年,每年花費都要幾十萬元。因為教育開銷太大,不少學費都是向親朋好友借的。「我姐姐花了很多錢和精力培養兒子,自己卻省吃儉用過得很簡樸。」
記者了解到,汪某在讀大學之前性格還是比較開朗的。高中畢業後他就去日本學習語言,並考上了當地的大學。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他變得不喜歡跟別人交流,而是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看書、上網。「希望媽媽能脫離生命危險,然後我們還能繼續維持母子關係。」看守所里的汪某說「刺母事件」凸顯部分海外留學生心理危機母親含辛茹苦,逆子拔刀相向,這起「留學生刺母案」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2009年畢業於日本名古屋大學的劉翰林告訴記者,發生這樣的事情不僅是這位學生個人與家庭的不幸,也給很多青少年及其家長敲響了警鐘。劉翰林覺得,年輕人缺乏生活經驗和自我調控能力,當內心的壓抑長期得不到釋放,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爆發出來,後果就往往不堪設想。這一點,在一些孤身留學的海外學生身上表現得尤為典型。
劉翰林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與他的親身經歷密不可分。高中時,他就跟隨父親離開了上海,到日本東京的寄宿制中學就讀。「父親在一家化工企業上班,工作非常忙碌,周末也很少有時間陪我。我在日本的學習生活都不習慣,感覺那裡的社會文化氛圍與我格格不入,後來因為一些事情被同學排擠,性格就變得孤僻起來,甚至患上了輕度抑鬱症。」好在後來劉翰林被母親接回了國內,通過一定時間的治療才得以恢復。
高中畢業後到澳大利亞卧龍港大學就讀5年的酈孟在聽聞此案後也唏噓不已。他覺得此事應該引起更多的人對留學目的進行理智思考。
「說到底這是一個志願和目標的問題。有些孩子因為父母期望而並不情願地去留學,或者只是高考落榜後的權宜之計,缺少規劃就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誤入迷途。」酈孟說,「比如在卧龍港這個小鎮,有個別不滿18周歲的中國留學生在缺乏監護的情況下沾染惡習,錢用完了就編各種理由向父母要,荒廢了學業。」
酈孟向記者坦言,每個青少年的人生中都必須經歷一個努力克服困難的過程。「肯定會有很大的壓力,關鍵還是要有一種責任和信念,如果能夠挺過來,收穫和成長會很多。案件里的那個留學生,我想還是過不了自己這一關。但無論如何他傷了人,就得付出法律的代價。」
「留學低齡化」問題需重視
一些專家認為,隨著海外教育市場的放開,當前我國青少年出現了「留學低齡化」的傾向,更容易引發問題。一般而言,送孩子留學不宜過早,需重視其抗壓能力的培養。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說:「有些小留學生GRE、托福考得好,但怎麼與同學老師相處,怎麼融入西方社會,心理上都沒有做好準備,心理發展還不夠成熟。就連一些具備一定人生閱歷的教授、博導去國外以後,也都會產生種種不適應,更不要說這些處在『心理斷乳期』的孩子們了。」
楊雄表示,完整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因素疊加而成,無論哪一方面缺失,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家庭教育來說,現在的家長往往將『分數』或『名牌大學』作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標準,忽視了對其人格塑造和心理養成的教育。」
同時,學校長期以來偏重應試教育,導致一些孩子只會死讀書,獨立生活的技能、克服困難的能力都比較差,更加不懂得身心和諧、自我情緒管理。學校『分數』指揮棒的壓力放大到了社會,下沉到了家庭,才使孩子的精神走向極端,幾近崩潰,這值得我們反思。」
「至於社會教育方面,」楊雄說,「輿論宣傳對留學成功與否的評價,對海歸的地位有所誇大,也加大了留學生的心理預期,導致他們在海外生活或者回國後更加容易產生心理落差與失衡。」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謝斌表示,此案中留學生汪某是否存在精神疾病仍需等待司法鑒定結果出來後才能確定,但就已經披露的案情而言,這名學生可能存在調試心態、控制情緒等方面的心理障礙。
謝斌認為,青少年階段是培養社會交往與溝通能力的關鍵時期。如果這一時期缺乏系統教育和引導,把孩子一個人留在人生地不熟的國外,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就算他們主觀上希望努力融入當地群體,但在生活方式上、學習和娛樂關係的處理上都沒有經驗,容易產生挫敗感和自我放棄。「許多學生都抱著『功成名就』的期待,當他們發現國外的生活不適應,形成強大的心理落差時,就容易滋生各種心理問題,產生社會矛盾。」推薦閱讀:
※美國給中國學生的簽證驟減 一年下降24%
※英國留學生水,我們不一樣
※江歌案|從法律的角度來分析劉鑫的「罪與責」
※留學生檔案存放攻略
※老留學生告訴你何時送孩子來美留學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