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為何能起到瓦解蘇聯的作用
07-13
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為何能起到瓦解蘇聯的作用作者:李振城文章來源:旗幟網點擊數: 292更新時間:2007-3-19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為何能起到瓦解蘇聯的作用李振城戈爾巴喬夫 「新思維」怎麼會起到瓦解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作用呢?為什麼眾多的人們成了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的俘虜而難以解脫?對這個問題確實有必要作較深入的分析。一、人們把破壞性的思維誤認為是建設性的思維來接受了。戈爾巴喬夫「新思維」,本來就是針對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一種形而上學的破壞性的舊思維方式,而當初人們卻被種種假象所迷惑,把它誤認為是辯證的建設性的新思維來接受了。戈爾巴喬夫「新思維」,是他在蘇聯執政後的改革哲學。「全人類的價值高於一切」,是這一哲學的核心。而「公開性」、「民主化」、「多元論」、「人性化和人道主義化」,則是這一哲學的四根支柱。其中,「一切為了人,為了人的福利」,是這一哲學的最高原則。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則是這一哲學衍生出來的政治綱領和社會目標模式。這一哲學的主要特點是概念內涵的不確定性、多變和實用主義,形而上學的絕對化,原則同實際相背離,因而在指導改革實踐中具有極強的破壞性。改革,是一項全社會的科學實驗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開放而又嚴謹的創造性的系統科學思維工程。因此,在提出改革的方針政策、口號時,概念必須明確、切實、嚴謹,才不至於被人篡改或引偏方向,造成不良後果。比如,「改革」這一概念,其含義同「革新」一詞相當,都是表達對原體制要保留其有效成分,破除其已經僵化的失效成分,注入具有活力的新成分,因此它並不要求改變原體制的根本屬性,而只求達到部分質變。當用「改造」、「革命性變革」這樣的辭彙表述時則是表明要從根本上廢除舊體制,改變它的根本屬性,以求達到根本質變。所以,改革同「改造」、「革命性變革」這兩種概念,不僅具有程度上的差別,而且具有根本性質上的區別。可是,戈爾巴喬夫在使用這些概念時,並沒有加以區別,而是把它們相互混淆起來。他在1987年1月中央全會上的報告中說:改革,「就是指對社會進行真正革命的和全面的改造。」他在1986年7月31日講話中就已經說過:「改革是一個內容廣泛的詞。我要在改革和革命兩個詞之間劃一個等號。」正如安德烈耶娃所指出的,政治革命的中心問題是政權問題。革命意味著奪權。那麼,戈爾巴喬夫究竟要號召誰奪誰的權?開始人們只是從程度有別的意義上去理解,並未領悟其要改變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因為戈爾巴喬夫反覆說明,不是放棄社會主義選擇,而是為了「更多的社會主義」。因此,當戈爾巴喬夫「新思維」剛問世時,人們普遍以為戈爾巴喬夫是比赫魯曉夫更加活躍、更加大膽和更加徹底的改革家。甚至有人把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當作是對馬列主義的重大理論突破和發展,是當代「最新最活的馬列主義」來吹捧。確實,當初很少有人看穿,在那貼著「更多的社會主義」標籤的葫蘆里賣的卻是「全盤西化」的資本主義毒酒,竟然會把社會主義的偉大成果糟蹋得如此之慘。這說明,在社會迫切要求進行改革的歷史背景下,戈爾巴喬夫「新思維」具有可接受性;就是說在一定時期里它具有很強的腐蝕性,因而也就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戈爾巴喬夫「新思維」中的「公開性」口號,開始人們也是從改革所應當具有的開放性來理解的。改革要求創新,而創新則要求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膽實踐,開展爭鳴。顯然,凡學術問題就應當允許發表不同意見,經過爭鳴,求同存異,才能推陳出新;凡腐朽和錯誤的東西,就應當允許公開揭露和批評。然而,這種批評應當是有理有據的,實事求是的,建設性的而不是破壞性的。因此,作為領導者從一開始就應當鮮明地提出防止主觀臆斷、以偏概全、懷疑一切、否定一切、全盤否定歷史的錯誤傾向。可是,作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戈爾巴喬夫,並沒有這樣做。1986年6月19日,戈爾巴喬夫在中央全會上帶頭要求實行「徹底的公開性」。7月31日,他在一次邊疆區黨組織積極分子會議上又說,「不必害怕公開性。……公開性是蘇聯當代生活的準則」。發揚公開性「並沒有失去任何東西,反而只有好處」。10月初,一位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向記者公開提出「批評無禁區,公開無限制」的自由化口號。戈爾巴喬夫不但對此不加批評,反而在1987年1月中央全會上強調,「蘇聯社會不應該有不受批評的禁區,這一點也完全適用於輿論工具」。2月13日,他又補充說,「在歷史和文學中都不應有被忘卻的名字和空白點」。1988年1月8日,他又強調,「我們主張毫無保留、毫無限制的公開性」。然而,實際上「毫無限制」的只是傳播西方文化、資產階級自由化和為過去被推翻的剝削階級翻案的言論和行動,以及各種宗教活動。到1988年已開放7930種禁書,停止對西方電台的干擾,並用數百萬外匯盧布進口西方國家報刊公開出售;還允許出版專門揭露歷史「空白點」、發行量達10萬冊的《絕密》雜誌。而對實行資產階級自由化方針等錯誤傾向進行抵制和批評的文章、作者、報刊社負責人及其支持者則大加討伐和壓制。當安德烈耶娃的信《我不能放棄原則》在《蘇俄報》發表後,作者和報社主編當即受到圍攻,由戈爾巴喬夫的心腹、主管輿論工具的政治局委員雅科夫列夫主持寫的以《真理報》編輯部名義發表的文章,就用整版篇幅對《蘇俄報》主編和安德烈耶娃進行了嚴厲的批判,還扣上了「反對改革勢力的思想綱領和宣言」的大帽子。戈爾巴喬夫在1988年2月中央全會上的講話中,還把擔心馬列主義和社會主義被毀的人誣稱為「社會主義的哭靈人」。所以,極少公開發表意見的前蘇聯領導人卡岡諾維奇在1990年10月初對義大利記者發表的談話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已不單是批斯大林,而是批列寧、馬克思、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了。」「公開性變成了單行道」。敵對勢力壟斷了公開性,大多數人民的聲音得不到表達。蘇共的歷史,斯大林「過去的一切全部推倒,直到批判十月革命」。這種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觀點,正中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者的下懷。改革需要一定範圍和一定程度的公開性。倘若離開黨性階級性原則而任其擴張,不加限制,那就只能是敵人高興而使人民遭殃。原可稱為真理的東西,倘若隨意濫用它,它就變成荒謬絕倫的了。二、人們被那「超階級的思維方式」所迷惑而喪失了戰鬥能力。戈爾巴喬夫「新思維」本來就是用超階級的唯心主義的思維方式來取代馬克思主義的,只是由於它利用了以往「左」的失誤和一些非本質的現象,它使人們受到了似是而非的侵蝕而變得麻木不仁,政治界限不清,因而在敵對勢力和反對派進攻面前喪失了戰鬥能力。本世紀70~80年代以來,世界形勢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高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環境保護問題日益突出,社會階級結構有了較大的變化,兩大對立社會體系各自都面臨著內部結構調整、體制改革和技術改造等重大任務,世界發展出現了多極化和區域集團化趨勢,新的世界大戰從目前看來有可能避免,和平與發展的問題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主導趨向。然而,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階級對立沒有消失,國際資本主義體系內外的基本矛盾一個也未減少,馬克思主義並不過時。工人階級維護自身的利益同維護全人類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國際敵對勢力為了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需要,有意誇大核武器的危害作用,散布核恐怖論,把工人階級利益同全人類的利益對立起來,要求人們放棄階級鬥爭、革命和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選擇,企圖用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世界觀來改造執政的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國家。這是當今國際階級鬥爭的一個顯著特點,應當引起共產黨人重視。戈爾巴喬夫繼承發展了赫魯曉夫的「三和兩全」修正主義路線和核恐怖論,反覆闡明他的「新思維」的核心思想就是全人類的價值高於一切,全人類的利益高於階級利益,「人類的需要比無產階級的任務更重要」(戈爾巴喬夫同西方人士的談話。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987年1月5日。)。其論據是:全球問題尖銳化,促使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相互趨同,變對抗為合作。因為在全球核衝突中「既沒有勝利者,也沒有失敗者」,「一旦爆發核戰爭,一切生靈都將從地球上消失」,不會再有第二艘諾亞方舟「從核洪水中獲生」。因此,「目前壓倒一切的矛盾是人類的生存與毀滅之間的矛盾」(戈爾巴喬夫:《改革與新思維》。)。階級觀點已「無助於正確全面地解釋當今世界上正在發生的變化」(戈爾巴喬夫:1988年11月18日答波蘭科學文化界人士的提問。),不應再把和平共處看作是「階級鬥爭的特殊形式」,而應促使國際關係人性化、人道主義化,消除「敵人形象」。蘇聯現在已「沒有政治上的敵人」,也「沒有在政治上抵制新方針的問題」(戈爾巴喬夫:在1987年4月16、18日的兩次講話。)。這還不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廂情願的可悲表白嗎?在戈爾巴喬夫、雅科夫列夫等人的眼裡,資本主義同社會主義的區別、共產黨同社會民主黨的分歧都正在消失。因此,戈爾巴喬夫要求「從工人到總書記現在都應當自我改造」,轉變以往那種用階級觀點分析、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方法。上述這些超階級的「新思維」觀點,經過報刊電台電視台大量宣傳後,就使廣大幹部群眾尤其是青年人麻木不仁,被解除了思想武裝,分不清政治是非界限,很容易接受資產階級自由化分子和民族分立主義分子的煽動而步入歧途,「使黨在迅速組織起來的反社會主義力量的密集炮火下束手無策地坐在戰壕里」(奧薩奇:在1990年6月19~23日俄共成立大會上的講話。)。只要社會上還存在著階級差別,作為國家政治形態的民主就仍然是有階級性的,任何超階級的全民民主、全民國家、全民黨的宣傳都是騙人的,是根本不可能的。戈爾巴喬夫「新思維」把民主視為超階級的絕對之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這一論斷無疑是正確的。然而,戈爾巴喬夫由此出發認為,民主是社會主義制度存在的「一種唯一可能的方式」,從本質上說,「社會主義就是民主」,「民主是我們的目的」,「民主化是改革的實質,是社會主義的實質」,「社會全面民主化」是蘇聯 「現有政治制度變革的綱領」,「民主化對社會主義不會有任何損害」,把「認真加強蘇聯社會的民主化提到首位是完全合理的」(戈爾巴喬夫:在1987年1月28日、4月17日、5月18日和1988年1月8日的講話。)。這是把民主看作是可以不受紀律、集中、法制和專政制約而孤立存在的超階級的絕對的東西,並且把它強調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這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的片面性、絕對化,不僅在理論上是極端錯誤的,而且事實已經證明,用它來指導改革實踐,必定亡黨亡國。正是在片面實施超階級的「公開性」、「民主化」的方針和輿論氣氛的背景之下,釋放政治犯,解除禁書,讓反共反社會主義的毒草叢生陡長,非正式組織從地下到地上,從少數到3萬個一6萬個一9萬個!反共反社會主義的組織、集會和遊行被看作是「社會政治民主化、多元化的正常現象」,而禁止這種集會遊行的命令措施反而被當作是「同民主化相對立的行為」受到抵制。而且,正是在片面實施超階級的「公開性」、「民主化」的方針和輿論氣氛之下,在蘇共和創建蘇共的領袖們的歷史形象被嘲弄得面目全非的情況下,放手推行議會競選,還指示各級黨組織「不要干預」,結果使以激進改革面目出現、而極力誹謗誣陷正直共產黨員的反對派分子紛紛當選為人民代表,使大批的地方蘇維埃直到加盟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和蘇聯最高蘇維埃的很大一部分代表職位落到反對派手裡,拱手將國家權力出讓給反對派。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民主與專政、民主與法制,彼此之間本來就是既對立又統一,互為條件、相互制約、缺一不可的關係,任何片面強調一方而忽視、否定另一方的思想觀點都是錯誤的,非馬克思主義的。在不同的時間場合對某一方有所側重,那是為了糾正實踐中的某種偏向,協調彼此之間的關係,使彼此都充分發揮各自應有的職能,不是只看重一方而否定另一方。馬克思主義反對濫用專政和暴力,但決不否認對那些企圖破壞社會主義社會安定、顛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復辟資本主義的敵對勢力、違法亂紀行為依法實行專政和暴力的必要性。戈爾巴喬夫「新思維」把「公開性」、「民主化」、「多元化」絕對化,一概拒絕對敵運用專政、暴力的辦法。戈爾巴喬夫強調,儘管有些新的政治組織利用自由政治氣候謀求瓦解共產黨,但決不能用武力去制止他們。他表示,對那種認為「只有專政才能拯救我們國家」的建議和意見是不能接受的。在國內政治問題上決不能採用老辦法進行鎮壓(戈爾巴喬夫:在1989年9月29日、11月15日和1991年3月29日的講話。)。正是由於蘇共和蘇聯最高領導人背叛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而轉向社會民主黨立場,才使反共反蘇反社會主義和民族分立主義的思潮和組織活動能夠自由泛濫,使蘇共在反社會主義勢力奪權鬥爭中「優柔寡斷,軟弱無力」,步步被動,節節敗退。正如美國駐蘇記者評論的那樣,戈爾巴喬夫的弱點之一是「他的個人民主主義和非暴力思想」,使他在處理巴庫、立陶宛等地民族衝突事件中很不得力。1990年2月8日,法國《費加羅報》說,「戈爾巴喬夫迫使他的黨選擇了自殺」。三、倡導者能夠利用自己所佔據的最高執政地位廣泛傳播灌輸「新思維」。由於「新思維」是擁有黨政軍最高權力者所倡導的,倡導者能夠利用高層會議講壇、新聞媒介和更換任用自己人操縱輿論工具來進行最廣泛的灌輸(見附錄(十三):《雅科夫列夫是怎樣從內部破壞黨和國家的》。),使眾多幹部群眾經常受到影響,在一定時期內失去政治免疫力。戈爾巴喬夫不但倡導「新思維」,而且帶頭步步引導人們全盤否定蘇共和蘇聯的歷史。1987年5月間,戈爾巴喬夫在同匈牙利最高領導人會談中認為,蘇聯自1929年以來的經驗全部都是錯誤的,3/4以上的蘇聯經驗都是值得懷疑的,應當予以否定或糾正。這是匈牙利領導人在轉天向布熱津斯基透露的。布熱津斯基隨即在《大失敗》一書中引述,廣為傳播。此後不久連列寧時期的經驗都受到指責。從這一估量出發,戈爾巴喬夫在1987年4月10日布拉格捷蘇友好大會上的講話和1988年7月14日在華沙會見波蘭文化科學界人士時的講話中都強調:對現存體制進行修補無濟於事,需要根本改建這座大廈。戈爾巴喬夫於1986年2月6日接受法國《人道報》記者採訪時還說,「斯大林主義」是共產主義的敵人杜撰出來的概念,而到1990年1月11日在立陶宛發表的講話中,為了推卸改革失誤的責任,他競說「應當粉碎斯大林主義的意識形態及與其有關的一切東西,其中包括行政命令制度」。雅科夫列夫在二十八大上也說,改革就是要打斷「極權體制的脊梁骨」。東歐共產黨喪失執政權是從贊成實行多黨制開始的。然而,戈爾巴喬夫並不認為應當從中汲取什麼教訓。相反地,他認為這正是一場要「民主」而不要「官僚專制」的革命,在東歐劇變中被廢棄的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而是「變形的社會主義」、「極權的社會主義」;即將獲得新生的才是真正「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即以私有制和多黨製為基礎、為標誌的「社會主義」。所以,難怪他前後許多言論觀點竟然是如此的自相矛盾。他在1988年11月27日批評愛沙尼亞允許私有制時還說,私有制是人壓迫人的基礎,而我們的改革恰恰是為了消滅私有制。可是1990年8月17日在敖德薩軍區發表的講話中他卻說,國家所有制的壟斷統治是「經濟危機狀況的主要原因」,因此現在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財產非國有化、取消壟斷,全面改革所有制關係」,「實現所有制的私有化」——在如何實現私有化的問題上,戈爾巴喬夫是很動心計的。1989年1月,美國駐蘇聯大使馬特洛克為美國政府獻策:如果將蘇聯的企業「改組為合資股份公司,將來就會很容易走上私有化的道路」。而在當年12月布希與戈爾巴喬夫的馬爾他會晤中,「戈爾巴喬夫試圖對『社會主義』產權重下定義,準備把持股人擁有的公司看作是一種可以接受的『集體所有制』形式」。馬特洛克心領神會,當即表示:如果戈爾巴喬夫「使這一定義站住腳,必將為國有大型企業的私有化開闢一條道路」。(見馬特洛克:《蘇聯解體親歷記》第207、315頁)——。在1989年1月6日會見科學文化界人士時,戈爾巴喬夫還對主張多黨制的觀點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說,一些人認為社會主義的框框對於改革來說似乎太狹窄了,他們逐漸拋出了政治多元化、多黨制乃至私有制的思想,這是與人民的利益相矛盾和反對改革的觀點。可僅僅過了一年,他經過立陶宛之行,於1990年1月13日發表的講話中就完全改變了論調,說「我們不應當像魔鬼怕燒香那樣害怕多黨制」。戈爾巴喬夫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為全盤否定蘇共和蘇聯歷史、否定社會主義的言論開閘放水的。為了推行「新思維」,戈爾巴喬夫利用總書記身份,逐步讓雅科夫列夫、梅德韋傑夫取代利加喬夫掌管意識形態和輿論工具,撤換大批報刊主編,使《莫斯科新聞》、《星火》等成為反共反社會主義的喉舌。戈爾巴喬夫還利用會見外賓、記者、新聞界和文化科學界領導人、電視講話、黨的政治局會議、中央全會、最高蘇維埃會議、黨代會、人代會、軍代會、工代會和團代會等一切場合以及出書、發表文章等宣揚他的「新思維」。戈爾巴喬夫標榜自己走第三條道路,既反對保守又反對跨越階段,還說什麼要讓「多元論充滿每一種刊物」,而實際上是放手讓人們通過接連不斷的文章、信件、回憶錄等對斯大林的每一個重大行動提出疑問,只把消極現象當作公開對象,變成對蘇聯70年來整個社會主義制度的批評和否定。隨之,有關蘇共和蘇聯的歷史課以及馬列主義理論課被取消了。1990年6月間制定的蘇聯《新聞出版法》規定:「新聞自由」,「輿論不受檢查」,國家機關、政黨、社會組織、宗教團體及年滿18歲的公民「都有權利創辦輿論工具」。同年7月15日,由戈爾巴喬夫頒布的電視廣播系統民主化命令中規定:國家電視廣播「獨立於政治和社會組織」,不允許任何組織壟斷。而實際上能夠創辦和經常運用輿論工具的,主要是得到隱形經濟贊助的黨派團體,居於多數的工薪階層則很難充分利用輿論工具來表達自己的意願。這個規定實質上是以法律手段迫使共產黨和工農大眾放棄對社會政治輿論的主導權,向反共反蘇反社會主義勢力出讓原已佔據的大片輿論陣地。為了推行「新思維」,戈爾巴喬夫還利用總書記和總統身份,組織寫作班子按照飛躍發展的「新思維」觀點,再三篡改蘇共黨綱黨章、蘇聯憲法和聯盟條約,使其改變性質,使反共反蘇反社會主義的一切組織和活動合法化,使黨政軍機關和工團婦等群眾團體失去黨的領導核心,軟弱渙散,喪失戰鬥力。戈爾巴喬夫一方面主張絕對民主化,另一方面又獨斷專行,把民主與集中割裂開來。他對1990年2月中央全會、3月中央全會上中央委員們的尖銳、中肯的批評建議置若罔聞,依然故我,使黨繼續向社會民主黨性質演變。1991年7月,他居然置「三?一七」全民公決中76.4%贊同保留蘇聯全稱的民意於不顧,僅同幾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策劃,就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篡改為「主權國家聯盟」。由於戈爾巴喬夫日益嚴重脫離群眾,到頭來他也就理所當然地要被廣大幹部群眾所唾棄。只可惜,本是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蘇共和蘇聯不但沒有被革新,反而被葬送在戈爾巴喬夫手裡。摘自1998年1月出版的李振城專著《蘇聯興亡的沉思》第409~419頁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列寧 (蘇聯締造人)
※揭密前蘇聯如何鑽出長達11公里,世界最深的地洞-今日頭條
※第一家進入蘇聯的可樂是因為什麼?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俄羅斯近1/4領土消失,只能由他去
※王昕偉:蘇聯改革的若干思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