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前到死後 一代高僧印光大師的終身教育思想

核心提示:近代高僧印光大師被後世尊為佛教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幼時讀程朱儒書,對佛法持批判態度,後因病閱佛經,方知佛法廣博精深。21歲出家專修凈土,後閱大藏經,增修《凈土十要》等要籍並閉關六載。其著作《印光法師文鈔》及《增廣文鈔》等廣為流通,其中記錄了印光法師關於人生道德教育的開示。印光大師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增進人生福祉,從時間上看包含了一個人從生到死的全過程,從領域上看重點關注家庭教育,從內容來看主要是佛教凈土宗念佛教育,從方法上來看主要從人們行為帶來的後果啟發人們的正信正行,並詳細講解了從懷孕準備、胎教一直到臨終的人生教育全過程。本文作者對大師的教育思想進行了詳盡梳理。適逢2015年12月14日農曆十一月初四是印光大師圓寂75周年紀念日,鳳凰佛教特刊登全文如下:

印光大師(圖片來源:資料圖)

終身教育是指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培養的總和,它開始於人的生命之初,終止於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發展的各個階段及各個方面的教育活動。既包括縱向的一個人從嬰兒到老年期各個不同發展階段所受到的各級各類教育,也包括橫向的從學校、家庭、社會各個不同領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終目的在於維持和改善個人社會生活的質量。按照這一終身教育的概念來審視,民國高僧印光法師(1862-1940)的著作《印光法師文鈔全集》(包含增廣、續編、三編、三編補)中包含豐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印光法師是精通佛教和儒教的大師,其教育思想從目的上看是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增進人生福祉,從時間上看包含了一個人從生到死的全過程,從領域上看重點關注家庭教育,從內容來看主要是儒家聖賢教育和佛教凈土宗念佛教育,從方法上主要從人們行為帶來的後果啟發人們的正信正行。下面主要從終身教育及人生道德善法教育的角度介紹印光法師的教育思想。

印光大師說未懷孕之前的預備教育

為了幫助求子的信眾,印光法師在儒家聖賢所重視的胎教的基礎上提出了「未胎而預教」的觀點。實際內容是指父母要教育子女學會節慾保身、培養福德,以便將來所生的孩子體質健全。他在《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與永嘉某居士書」中講到:「須知求子,先須從培德、節慾起。」

又說:節慾這件事,道理很深,關係很大,但關於節慾的話很不容易講。貪色慾的人,精子稀薄沒有活力,像秕種不能生芽一樣難以生小孩,即使生下小孩,多半未成年而夭折。即使幸運沒有夭折,也會身體柔弱,難以成就事業。如果能保養精神,節慾半年,等妻子月經過後,選擇良辰吉日交合,決定能夠受孕。之後斷絕房事,那麼所生的孩子,不僅性行貞良,慾念輕薄,而且體質龐厚,沒有胎毒、痘疹等各種疾病。

印光法師強調選擇良辰吉日的重要性。《禮記·月令篇》,記載聖王於仲春,先雷三日,奮木鐸以令兆民曰:「雷將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凶災!」印光法師對此做了解釋。他說:「奮木鐸以令兆民者,令地方官聲鐸以告百姓也。容止,猶言動靜。不戒容止,謂行房事也。生子不備,即五官不全等。世每有生子,或異人類,或形體缺損,皆坐此故。必有凶災,言其父母,尚有凶禍災殃,如惡病、夭壽等,不止生子不備也。」

印光法師指出:不但震雷天氣要避開,大風、大雨、惡星值日,及天時交節、佛聖誕期,都應當避開。這是尊天敬聖,遵王制而敦人倫的大道。印光法師最後指出:「子女成人時,當以節慾保身等,委曲開導。父教女不便,母則無妨。能如此,方為真愛子女。而世之愛者,多皆任其縱慾,則其害更有甚於殺子女者,可不哀哉!聖人重胎教,於此致意,乃未胎而預教也。」

印光大師談胎教

胎教起源於周代太任。周朝以仁厚立國,母親、后妃的德行起了很大的作用。太姜的兒媳太任,是摯任氏的二女兒,是王季的夫人、周文王的母親。太任生性端正嚴謹、莊重誠敬,凡事合乎仁義道德才會去做。王季的事業,得力於太任的輔佐。太任懷孕的時候,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場景,耳不聽淫逸無禮的聲音,口不講傲慢自大的言語。睡從不歪著身子睡,坐也不偏斜著坐,站不曾跛著腳站。不吃氣味不正的食物,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吃,擺放不正的席子不坐。所以文王生下來就非常地聰明,聖德卓著,太任教他一,他就識得百。太任的胎教留下了千古佳話。

印光法師認為家庭母教,乃是賢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母教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胎教。他在《家庭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續編卷下)中說:「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於稟質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後,務必居心動念行事,唯誠唯謹,一舉一動,不失於正。尤宜永斷腥葷,日常念佛,令胎兒稟受母之正氣,則其生時,必安樂無苦。所生兒女,必相貌端嚴,性情慈善,天姿聰明。」這裡對胎教提了思想和行為真誠嚴謹、吃素、念佛三條要求。

印光法師在《求子三要》(續編卷下)第三條胎幼善教中對胎教的要求做了進一步的說明。「若求子者,肯用胎教之法,其子必定賢善。從受孕後,其形容必須端莊誠靜,其語言必須忠厚和平,其行事必須孝友恭順。行、住、坐、卧,常念觀音聖號。無論出聲念、默念,皆須攝耳而聽,聽則心歸於一,功德更大。若衣冠整齊,手口洗漱,出聲念默念,均可。若未洗漱,及至不潔凈處,並睡眠時,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

這一段提出了對孕婦外貌、語言和動作方面的要求,同時重點講了念觀音聖號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向觀音菩薩求子的方法來自佛教著名的大乘經典《大佛頂首楞嚴經》,該經中說:「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印光法師依據這段經文撰寫了《禮念觀音菩薩求子疏》(續編卷下),指出:「果能如此謹身、口、意,虔念觀音,俾胎兒稟此淳善正氣,則其生也,定非凡品。」

印光大師眼中的兒童教育

印光法師文鈔中談的幼教是指小時候懂事到正式上學之前一段時間的教育。目的是打下做人的道德基礎。他在《復永嘉某居士書四》(增廣卷一)中說:「凡屬子女,必須從幼教以孝弟忠信,勤儉溫恭。至其長而入學讀書,方有受益之基。」

他在《一函遍復》(續編卷上)概括了幼教的基本要求:「小兒從有知識時,即教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與天、地、鬼、神、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薩悉知悉見,如對明鏡,畢現丑相,無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懼,勉為良善也。無論何人,即婢僕小兒,亦不許打罵。教其敬事尊長,卑以自牧。務須敬惜字紙,愛惜五穀、衣服、什物、護惜蟲蟻。禁止零食,免致受病。能如此教,大了決定賢善。若小時任性慣,概不教訓,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類。此時後悔,了無所益。古語云,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以其習與性成,故當謹之於始也。天下之治亂,皆基於此,切勿以為老僧迂談,無關緊要也。」

這一段內容豐富,意蘊深遠。第一句講的儒家八德教育和佛教的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教育。印光法師認為儒家的禮義要用佛教的因果報應相配合,但講盡義盡分,上等的根器的人可能做到,中下根器的人難以做到。通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教育可以促使中下根器的人努力改惡從善。下面「與天、地、鬼、神、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一大段是按照神道設教的精神進行的敬畏教育,有敬畏心,才不敢起惡念,做壞事。接下來是惜字教育和惜福教育,愛護動物教育。最後「禁止零食,免致受病」是良好生活習慣的教育。

印光法師反對對孩子溺愛和嬌慣。他在《復楊慧昌居士書三》(續編卷上)中說:「今世亂已極,其源皆因世之為父母者,不知教子之道。不知以道德仁義,因果報應教兒女。但以溺愛驕養,機械變詐相教。故致有天姿者,習為狂妄,無天姿者,狎於頑愚,以至越禮犯分之事,時有發現也。」

印光法師所在的清末民初已經實行新學制,以儒家景點為主體的教育遭到否定和拋棄,如何落實儒教的道德和經典教育呢。印光法師民國七年(1918年)在《復永嘉某居士書四》(增廣卷一)中提出了一個辦法。他說:「然讀書之時,不可即入現設學校。宜合數家請一文行兼優、深信因果之師,令其先讀《四書》及《五經》耳。待其學已有幾分,舉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說俗論所惑。然後令其入現學校,以開其眼界,識其校事。不致動與時乖,無由上進矣。能如是,則有天姿者,自能有為。無天姿者,亦為良善。獨善兼善,自利利他,實不外此老僧常談也。」

也就是在正式進入新學堂讀書之前,幾家合請精通傳統文化的老師先教孩子讀《四書》和《五經》,打下道德和見解的基礎。印光法師的這個讀經方法可以說是當代國學熱開展的讀經運動的濫觴。除了四書五經之外,印光法師還反覆推薦道教善書《太上感應篇》和《文昌帝君陰鷙文》作為幼教的教材,認為淺近的因果道理更容易為孩子所接受。

印光大師與青少年教育

少年必兒童的理解能力進了一步,印光法師對少年教育也有不少論述。例如,他在《與周法利童子書》(增廣卷一)中談到:「人之一生成敗,皆在年幼時栽培與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萬不可學時派。當學孝,學弟,學忠厚誠實。當此輕年,精力強壯,宜努力讀書。凡過讀之書,當思其書所說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讀了就算數了。」

對周法利提出兩條要求:「第一先要做好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報應。一舉一動,勿任情任意。必須想及此事,於我、於親、於人有利益否。」

對於少年,印光法師特彆強調戒邪淫教育。他在《復寧德恆、德復居士書》(續編卷上)中說:「人之少年,最難制者為情慾。今之世道,專以導欲誨淫為目的。汝等雖有祖上陰德,不至大有逾越,然須戰兢自守,庶可無愧先人。倘不著力立品,受淫慾之戕賊,後來決定無所成就,或致短命而死。」又說:「今之少年,多半犯手淫病,此真殺身之一大利刃也,宜痛戒之。」

少年首重立志。印光法師說:「人之成德立業,端在少年能立志與否。」他在《復慧海居士書四》(三編卷三)中說:「欲學好,必先以立志立品,知因識果始。不立志,則無所趣向。不立品,則所行卑污。不知因果,則無以閑邪念而存誠心。必至流入小人之域而不自覺也。」

無論哪個階段的教育,印光法師都強調德育為本,因此他撰寫的《德育啟蒙》以四字格言的形式列舉了孝親、友愛、敬師、擇友、布衣、蔬食、惜字、惜谷、惜陰、仗義、清廉、知恥、盡忠、守信、仁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說謊、不吸煙、不飲酒、不賭博、不奢侈、不傲慢、不嫉妒、不偏見、不遷怒、不恥問共二十八個德目。

印光大師看成人教育

印光法師主要通過書信回答在家居士的問題的法師開展教育,這些對象主要都是成年人。其教育的綱領可以用三十二個字概括,即「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前四句,儒教和佛教並提,側重世間善法教育,後四句則講佛教凈土宗的宗旨。

他在《復蔡契誠居士書三》(三編卷二)中說明了八句綱領的意義:「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博地凡夫欲於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穫,萬無得理。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願汝勉之。」

印光法師在《南通金沙區佛教居士林成立宣言》(三編卷三)中從居士的名實和事業的角度談了成人應該擔當的責任和義務,他說:「所言居士之名者,居家修道之士也。實者即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行世善,以立其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普願自他,同了生死。能如是者,方可不負居士之名。事業者,即以身率物,宏揚佛化,唯以自利利他,己立立人為志事。於虛名浮利,略不縈心。於倫理清規,決不違犯。」

在成人教育中,印光特別重視母教和教女。母教是指母親對子女的教育,教女則是對女兒的教育。他在《家庭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續編卷下)中說:「吾故曰,教子為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教女為尤要。以人之幼時,專賴母教。父不能常在家內,母則常不離子。母若賢慧,則所行所言,皆足為法。見聞已熟,心中已有成規。再加以常常訓誨,則習已成性。如熔金鑄器,模型若好,器決不會不好,以故教女比教子尤為緊要也。以賢母由賢女而來,若無賢女,何由而有賢母。無賢母,又何由而得賢子女哉。此種極平常之道理,人人皆能為之,所痛惜者,絕少提倡之人,俾為母者,唯知溺愛,為父者亦無善教。」

印光法師認為做父母做大的職責是教育好子女。他在《復張佩芬慕蘭居士書》(三編卷一)中說:「所謂盡分者,務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此八種事,一人皆備。上有父母,則是子職。下有兒女,則是父職。自己用人,則是主職。為人作事,則是仆職。余職分均好盡,惟父母之職分難盡。實非難盡,以舉世無人提倡。大家只知溺愛而不知教育。以致養成敗類,互相殘殺。弄得國不成國,民不成民。」

印光大師談安老教育

一個人應如何安排老年的生活,印光法師也有詳細的開示,在文鈔續編《示周余志蓮女居士法語》中說:「汝已七十多歲,不久就要死了,現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頓好,心裡除念佛外,別無一事掛牽。」「現在雖很強健,要做就要死了想。凡現在要穿的衣服,留著穿,凡綢緞皮襖等貴重衣服,均分與孫媳等,首飾、臂釧、耳環、及金銀翡翠等,通通救濟災民,以此功德,迴向往生,若心中見識小,捨不得賑災,亦須分與女兒、孫媳、孫女等,自己身旁,決不可留此種令人起貪戀的東西,所有存款,為防養老者,亦須交與子孫,即田地契志等,亦須交代的乾乾淨淨。」其精神含有孔子所說的「老之時,戒之在得」。也就是說老年人不要貪戀財產等身外之物,要注重精神上解脫和歸宿。印光法師對老年人一般勸他們把家事、兒孫的事置之度外,一心念佛,求生凈土。

例如《致戚友卿先生書》(續編卷上)中說:「汝已七十,來日無多。當認真生信,發願,念佛聖號,求生西方。凡家中家計,並兒孫之事,皆當置之度外。譬如我於六十後就死了,那兒孫還不是一樣做人。我今只管念佛了生死,他們既不能替我了生死,我豈可因他們誤我的大事。能如此設想,自然就會一心念佛了。」他跟好友高鶴年居士說:「惜有限之精神,辦末後之事業。其老年人之第一要緊著子也。」(三編卷一復高鶴年居士書二)

印光大師看臨終關懷教育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儒家文化有諱言死的傾向。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不討論死亡問題。佛教以了脫分段生死為修行的最重要的大事,所以佛教從不諱言死,毋寧說佛教把死作為要解決的問題和修行的動力。臨終助念,幫助念佛人或者亡靈往生凈土是凈土宗的特色。印光法師十分重視對弟子進行臨終助念的教育,用現代的語言來說是臨終關懷教育。

他總結歷代凈土宗的臨終助念經驗,撰寫《臨終三大要》(續編卷下),他指導弟子李圓凈編輯了《飭終津梁》一書,專門闡述臨終助念方法、注意事項、助念團章程以及助念往生案例。臨終助念的目的是讓臨終的人減少身體痛苦,減少精神障礙,樹立對阿彌陀佛的信仰,順利往生。

印光法師在《臨終三大要》中首先指出要重視和面對死亡問題。他說:「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倖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為之計慮也。」接著指出:「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癒者,宜發孝順慈悲之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並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凈土,其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臨終助念的三大要點包括: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凈念。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第一要是通過開導安慰,讓臨終的人放下牽掛,生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願,這是往生與否的關鍵。第二要是通過換班助念,在行上幫助臨終的人心在阿彌陀佛聖號上面。第三要非常重要。世俗不明白人雖然斷氣,但在身體冷透之前,神識還沒有離開肉體,往往急急忙忙地為死者擦洗身體,更換衣服,以及哭泣。這會給亡靈造成極大的痛苦,如果產生嗔恨心,就可能墮落惡道。

因此按照佛教的規矩,正確的做法是:斷氣之後,不要碰觸和搬動遺體,繼續念佛助念24小時以上,如有必要,再擦洗身體和更換衣服。那有人會問,身體冷了,關節僵硬,不好換衣服怎麼辦?其實不必擔心這個問題。根據大量的助念實踐證明,如法助念的死者,一般會身體會保持柔軟狀態。就算關節僵硬了,也好解決。用熱毛巾敷一下,就會變軟,不影響換衣服。中國是一個老齡化的大國,佛教凈土宗通過臨終助念,減少臨終的痛苦,應該是值得效仿和推廣的做法。

做好臨終助念的前提是平時對家屬做好這方面的教育和訓練,否則到有人臨終時,很容易由於不明厲害關係或者情感牽連而導致搬動一體和哭泣等刺激臨終人精神的情況。

印光法師在《一函遍復》(續編卷上)中說:「念佛之人,當勸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臨終決定往生西方,非預為眷屬說臨終助念,及瞎張羅,並哭泣之利害不可。故欲父母臨終得眷屬助念之益,不受破壞正念之害者,非平時為說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如是,則不獨有益於父母,實有益於現生眷屬,後世子孫也。臨終助念,無論老少,均當如是。詳看飭終津梁,自知。」

結語

印光法師的教育思想以家庭教育為重心,以道德教育為主要內容,以因果報應為綱骨,貫穿一個人從生到死的生命歷程。胎兒時期注重秉承母親的正氣,幼年時期注重打下因果和道德的基礎,青少年時期注重立志向上做好人,成人時期注重敦倫盡分履行天職,老年時期注重放下牽掛、追求解脫,臨終注重提起正念、安然往生。六個環節形成人生道德教育環,而在成人教育中還特別提出未孕之前的預備教育概念。這種貫穿人生始終的道德教育充分體現了一代高僧和佛教教育家對於世人的慈悲關懷和超世智慧,值得廣大教師,尤其是從事道德倫理教育的教師研究和借鑒,對於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安頓身心獲得精神健康都有啟發意義。

(作者系全國市長研修學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幹部學院對外合作與地方基層領導幹部培訓部主任,曾編著出版《弘一大師說凈土》、《印光法師的故事》等書。)


推薦閱讀:

續高僧傳——卷三
南宋末帝遜位後逆境中終成一代高僧
高僧大德為什麼不「大顯神通」?——請問,索達吉堪布
【重磅觀察】索達吉堪布《六祖壇經釋》獻疑(九):索識眾高僧,但講人天乘

TAG:教育 | 思想 | 大師 | 高僧 | 印光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