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何曉論文
對陸機《文賦》中的「創作準備論」的認識
作者:陸何曉
(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09級5班,109233010311)
摘要:《文賦》是我國第一片討論文學創作全過程的專論。《文賦》產生200多年後,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誕生,它全面地闡述了「為文之理」,是集「文學意識」開始自覺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文學理論之大成,其後的文學評論著作,無不受其影響。
這兩部在中國文學史上屬於同一分期的、幾乎同樣具有「開山之作」重要地位的著作。本文將對《文賦》及《文心雕龍》中與《文賦》中論述問題相同的部分進行比較,通過比較來獲得對《文賦》的基本認識。由於陸機《文賦》的重點內容是文學作品的構思,所以本文側重通過比較認識《文賦》中的「創作準備論」。
關鍵詞:陸機,《文賦》,創作準備論,《文心雕龍》
引言
「詩緣情感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這句著名的文學評論,可以說是人們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史時,認識的首個關於「詩」這一文學體裁重要性質──抒情性──的文學評論了。它,出自西晉文學家陸機的文學理論著作《文賦》。《文賦》是我國第一片討論文學創作全過程的專論,「詩緣請而綺靡」觀點的提出,在目前已有文獻資料的研究下,可以說把中國文學理論的重心從先秦時期便開始的「詩言志」導向了「詩緣情」,由強調詩的社會功用價值轉向強調詩的抒情性質。
《文賦》產生200多年後,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誕生。《文心雕龍》是一部非中文專業的學生也耳熟的文學理論大作,它全面地闡述了為文之理,是集「文學意識」開始自覺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文學理論之大成,其後的文學評論著作,無不受其影響。
這兩部在中國文學史上屬於同一分期的、幾乎同樣具有「開山之作」重要地位的著作,讓人不得不產生加以比較的衝動。本文將對《文賦》及《文心雕龍》中與《文賦》中論述問題相同的部分進行比較,通過比較來獲得對《文賦》的基本認識。由於陸機《文賦》的重點內容是文學作品的構思,所以本文側重通過比較認識《文賦》中的「創作準備論」。
一、 千秋詩心:論觸物興情
章學誠曾說「古人論文,惟論文辭而已矣。劉勰氏出,本陸機氏說而昌論文心。」「觸物興情」即「文心」,在詩歌體裁領域叫「詩心」。人們周圍的客觀事物與客觀事物的變化總會引起人內心產生「詩意」,例如看到月亮從夜空層雲中露出時,在中國古典詩歌熏陶下的中國人的大腦自然而然會產生一種「海上生明月」的感覺,這就是中國人的「詩心」,這個過程就叫「觸物興情」,《文賦》與《文心雕龍》的《物色》篇均對此進行了闡述。
「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心懍懍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 人逢秋而悲嘆萬物的凋零敗落;遇春而歡呼萬物的萌生復甦;經霜時心懷憂傷;登高時壯志凌雲。「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物色相召,人誰獲安?是以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鬱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指出自然萬物的變遷可興人之文情的同時,陸機還談到,可興情的還有前人的作品:「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 [1]
那人為什麼會「觸物興情」呢?如前所述,中國人有「詩心」,那其他民族的人沒有嗎?非也。「詩心」的產生是因為人類有情感。「情感」在心理學範疇里,指和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繫的一種穩定的態度體驗[2],在文學範疇里的「態度體驗」即與客觀事物相聯繫的「詩心」。「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以所欲為可得而求之,情志所必不免也。」(《荀子正名》)可見,情是人性的根本特徵,根植於人之天性而通過各種慾望來表現。而人的慾望──這裡指的更多的是一種傾向──往往與外界事物相聯繫,即使是「歸隱之心」亦是一種對寧靜淡泊生活的嚮往。所以,情的產生也是來自外界事物、環境的刺激。反過來,觸物興情又揭示了心與物的關係。中西合璧的證據,人心生情是人的天然本性[3]。
《文心雕龍》的《原道》篇亦指出:「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受壁,以垂麗天之象;山川換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現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蔘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劉勰認識到美普遍存在於自然界的各個方面,人類文章的藝術美,則是較為突出地表現出美的一種事物[4]。
《物色》中的《明詩》篇就談論到了這個問題。「人稟七情,迎物斯感。」這裡探討了觸物興情具體情形之外的問題──觸物興情的根本原因在於人有情感,觸物興情是生物學範疇的自然機制[5]。
同時,《明詩》中談到「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說明詩人不純然是消極被動地感物,同時亦是積極主動地去觸物。「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劉勰也指出,詩人的情不僅因為自然環境而興,亦為現實社會的感召與刺激而發[6]。
以上兩點,是《文賦》中沒有論及的,劉勰在「觸物興情」的理論上有繼承更有新體驗。
人心會生情,至於生出什麼樣的「情」,則與人的生活遭際息息相關。人生遭際越具有刺激性,觸物所生之情越強烈。「夫喜、懼、哀、樂,民之自然,應感而動,則發乎聲歌。」(王弼《論語釋疑》)對物所感於是發而為詩,「觸物興情」是文學創作衝動產生的重要原因。在陸機之前,西晉玄學家王弼《論語》已述及 「觸物興情」,但陸機闡述得更加具體,進一步說明了「感」不同的「物」後,人內心所產生的不同情感的特點。所以可以說,陸機是最早具體闡述「觸物興情」觀的人。
「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感物之後,各種適宜於抒發情感的文體彷彿在眼前晃動,無數適宜於表達思想的辭藻好似呼之欲出;作者便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筆,想要通過創作來宣洩自己的種種人生感慨。但作家才寫不出幾個字,便發覺文思狹窄,如何突破?這就需要思維的發散,這就需要「想像」。
二、「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論想像
陸機《文賦》的重點是談構思,而想像,是藝術創作構思階段的核心與關鍵。由於其重要性,所以本文中,「想像」的論述將獨立成章。
「海空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想像世界之無邊無際,人類都有所感觸,中國文學史上,首先讓人們感受想像結果的異彩紛呈的就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作品。詩人想像的世界裡上天入地,「覽方外之荒忽,沛罔象而自浮」(《楚辭·遠遊》),詩人甚至到達了人類至今從未涉足的「方外」世界。陸機自幼受《楚辭》熏陶。陸機生於斯長於斯的吳國即為先秦楚國的地盤,特別是陸機自吳鳳凰三年(274)至吳天紀(280)帶兵鎮守荊州,而荊州正是《楚辭》的原產地[7]。所以陸機對「想像」的感受可謂熟悉。除了受《楚辭》的影響,陸機本身豐富的創作經驗,也讓陸機對「想像」在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性有許多重要認識。(註:據中華書局1983年版逯欽立輯校《西安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陸機詩》計,包括殘詩,陸機詩歌現存119首。陸機的賦可謂題材豐富,主要有抒情小賦、詠物小賦及關於隱逸、列仙、遊仙的小賦。陸機創作所涉及的文學體裁還包括頌、表、弔文、論等)
《文賦》論述「想像」:「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精神遨遊在宇宙八荒,心靈飛翔至九霄雲外,在瞬間就閱盡了古今萬物,在一霎那間就游遍四海。《文心雕龍》論述「想像」見於《神思》篇「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作家寫作時的構思,他的精神活動也是無邊無際的。所以當作家靜靜地思考的時候,他可以聯想到千年之前;而在他的容顏隱隱地有所變化的時候,他已觀察到萬里之外去了。《文賦》與《神思》都闡述了想像活動的自由無限性,這既表現在時間無限,又表現在空間無限。「其致也,情曈曨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文賦》)與「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文心雕龍》)說明劉勰與陸機都指出了想像結果的豐富性,而這也正是源於想像活動的無限性。想像是人類較為高級的思維活動,人類思維的品質包括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等,想像活動與想像結果的豐富性,正是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品質的集中體現。文學作品是語言感性藝術的理性體現,「感性」是其前提,它體現為抒情性、不合常理性、個體性,作家是高級思維群體,所以,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時不能不進行想像,「想像是這樣一種技能,它不按事物的本身表現事物,而是按照其他的思想情緒把事物揉成無窮無盡的不同形態和力量的綜合來表現它們。」[8]文學作品正是這個「綜合」,所以可以說,沒有想像,就沒有優秀的文學作品。
陸機《文賦》對「想像」的自覺的重視可謂首開先河,這是它對中國文學理論史的卓越貢獻。
「廣闊性」與「靈活性」只是想像的表面特質,想像的內在特製,即什麼制約了想像,值得探究。《文賦》沒有進行論述,而《神思》則提到「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何為「志」?《尚書堯典》說「詩言志」,此「志」指人的主觀方面,包括人的思想感情。《文賦》中的「志」即指人的思想感情。劉勰認為思想感情對文學作品內容起著決定作用。陸機雖沒有進一步論及此點,但不能承認,陸機《文賦》為「後人」劉勰的《文心雕龍》對想像的深入探討提供了啟示。
三、構思階段的其他內容
想像結果的豐富,讓本就感物而興奮的作家更是文思泉湧,可動筆否?可惜,如前文所述,文學作品是語言感性藝術的理性體現。「理性體現」是將觸物之情、想像這些思想層面的活動與實際的文學作品連接起來的橋樑,有了「感性」的因素,作家接下來要思考如何將「內部平面轉化為表達平面」[9]。即將「文心」外化成文學作品。進行過寫作活動的人都知道,構思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要思考運用什麼材料,思考怎麼組織材料,選擇所用字詞等等,那麼,《文賦》和《文心雕龍》(主要是《神思》篇)是怎麼論述「構思」的呢?
「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文賦》),首先,順利進行構思活動、構思好,需要作家彷彿停止視聽功能,專註地思考和探求。「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神思》)只有專註地沉浸在虛靜的狀態中,凈化內心,才能將影響文學構思的雜念排除,從而為構思結果達到高水平奠定基礎。
進入虛靜狀態後,作家開始思考所用的材料,這時,作家的日常積累起到了關鍵作用。我們常說日常積累對於文學創作很重要,這個重要性就首先體現在構思的環節。只有「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神思》)才能「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於是沉辭怫悅,若游魚銜鉤,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嬰繳,而墜曾雲之峻。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文賦》)陸機雖然沒有直言知識積累對於構思的重要性,但通過在「群言」與「六藝」中搜索用詞、用具、事典的描述,間接地指出了平常之學的重要性。
搜索材料的過程亦是選擇材料的過程,用什麼材料才能達到思想、情感的最佳表達效果,必須謹慎地進行選擇,「然後選義按部,考辭就班。抱景者咸叩,懷響者畢彈……或虎變而獸擾,或龍見而鳥瀾。」 不僅是意思,連景物和詞語的音律都要考慮細緻,這樣才可能達到設一字眼而境界全出的最佳表達效果。搜索、選擇材料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或岨峿而不安」,常常會陷入辭不達意、言辭艱澀難出的困境,這時候,更需要作家靜下心來,澄心凝思,專註構思。
那如何組織這些搜索到的材料呢?「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或本隱以之顯,或求易而得難。」或由本到末,或由末到本,或從隱到顯,或從易到難,陸機具體地指出了組織材料的機構的幾種方式。萬事開頭難,面對豐富而雜亂的材料,剛開始組織時很難,要做到「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用最少的筆畫生動、傳神地囊括所有的所見、所感的構思高級境界更是難上加難[10]。但這是創作作品必經的階段,「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突破此層就達到「終流離於濡翰」,文思流暢、洋洋洒洒的境界了。
談到此,我們彷彿看到,中國古典文學史上,以賈島、姚合為代表的「苦吟」詩人們,是繼承了陸機對構思艱難觀的最優繼承者。再考慮到他們的作品水平與才力,「苦吟」往往是才力不足者們成為一個好作家的必經之路。不多贅述,回歸正題。
需要注意的是,陸機所談的構思,不是單指只獨立於寫作前的階段,它貫穿著創作的整個過程,即作家在正式創作前需要構思,在揮墨書寫的過程中,也需要構思的參與,這是自然而然的創作心理過程,這是作家追求表達效果最優化的內在需要。
我們看到,陸機對構思過程及構思結果如何最優地外化進行了非常仔細的剖析,這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屬首舉。《文心雕龍》中有我們長看到類似的觀點,但是《文心雕龍》卻沒有《文賦》所描述的如此生動而詳細。但是,我們也注意到,陸機《文賦》生在玄學開始興起的西晉,深受其影響。例如「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玄覽」出自《老子》的「滌除玄覽」,河上公曰:「心居玄冥之處,覽知萬物,故謂之玄覽」,體現了道家的虛靜思想。「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精魄心神自由馳騁,與莊子的「逍遙遊」,「游心於物之初」等同指一種極度自由的狀態[11]。玄學最主要主張之一「言外之意」與「言不盡意」的觀點,在陸機的《文賦》中亦得到體現。序文中提到「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謂曲盡其妙。至於操斧伐柯,雖取則不遠,若夫隨手之變,良難以辭逮」,談到自己寫作《文賦》的目的時擔心「難以辭逮」,這也看做「言不盡意」的另一種表述。劉勰的《文心雕龍》作為集大成者,受陸機《文賦》影響,也談到了構思結果有時候不能盡以言表。
「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也。」 等到文章寫成的時候,比起開始所想的要打個對摺。為什麼呢?因為文意出於想像,所以容易出色;但語言比較實在,所以不易見巧。《神思》篇指出了構思的結果是無法用語言完全表達出來的。構思屬於內部平面,,是心理活動的深層而且黏附心理表象,語義渾然,辭彙量少,據法簡單且結構殘缺;表達平面是心理活動的外化,所有的內容韻味等均需直接或間接地落實為豐富多彩的語言,清楚地表達出來,如前所述,這是個艱難的過程,這也是兩個平面的矛盾所在[12]。劉勰深入地揭示了「言外之意」和「言不盡意」是文學創作長干困難的根源之一。
這「意」不僅僅指一般的想法、道理,更包括微妙的審美感受[13]。也正是因為如此,文學作品才具有特別的審美韻味,才具有永恆的藝術生命力。
《文賦》不及《神思》全面、深入論構思,如果說,正是因為陸機受「言不盡意」觀影響頗深,所以才造成他不能深入敘述出想像的「抓不住」在創作行為中具體指什麼,那就有點偏頗了,因為陸機《文賦》在其他方面的論述還是頗為精當的,所以,我理解為文學體裁、創作中心思想不同的原因,也可能是陸機本身認識上的不足。
四、《文賦》與《文心雕龍》「創作論」的其他認識
在創作準備過程的論述中,相隔兩百多年的陸機的《文賦》和劉勰的《文心雕龍》仍有很多相同之處,這在一方面,足以看出《文賦》的成就與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的重要價值是經過實踐考研的。正所謂「劉勰氏出,本陸機氏說而昌論文心。」(章學誠)二者不同之處,主要是指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的新觀點,讓我們看到一個優秀的文學家,不僅需要繼承前人,更需要進行創新,從而開啟後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陸機《文賦》和劉勰《文心雕龍》不僅在內容上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學遺產,單單是「創作論」部分,兩部著作都寫得渾灑自如、筆如轉環、文辭優美,美麗的想像、細緻的刻畫、豪爽的氣度與深刻的思想內容交織為一,使得兩篇文論不是單板地說理,而是作家彷彿在有情有味地講述自己的文學創作故事,這些給後人留下了筆耕不輟、努力探索、追求卓越的文學家精神。
參考文獻
[1]、[4]、[13]王運熙《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77頁、112頁、77頁
[2]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北京[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503頁
[3]、[6]馮仲平《中國詩學流變》[C],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1月,52頁、53頁
[5]、[7]、[9]、[10]、[12]李秀花《陸機的文學創作與理論》[M],齊魯書社,2008年,169頁、24頁、121頁、122頁、171頁
[8]赫士列特,賈祥倫《文學創作引論》[M],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版,121頁
[11]尚隨潔《陸機賦研究》[M],2010年5月,27頁
推薦閱讀:
※《周易》論文(三)
※〖詩詞論文〗淺談格律詩的含蓄藝術
※從起源到具體演算法,這是一份適合所有人讀的深度學習綜述論文
TAG: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