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聖解(六十七)
轉載▼
標籤: 雜談 | 分類: 道門語要 |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①行於大道,唯施是畏。②大道甚夷,而民好徑。③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④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資財有餘,⑤是 謂盜誇。⑥非道也哉!
【注釋】
①介,河上本釋曰「大」。宋林希逸釋此句曰:「介然之有,言一介可見之微也。」《列子·楊朱篇》「無介然之慮者」。《釋文》: 「介,微也。」顧本成疏:「介然,微小也。」又引王及羅什二家云: 「介,小也。我小有所知,則便行於大道也。」是介有微小之意。又 《荀子·修身篇》:「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介又有堅確之意。如《易》之「介於石,不終日,貞吉」是。
②施,河上、王弼二本皆釋曰「施為」。王念孫曰:「以施為釋施之,非也。施讀為迤。迤,邪也。言行於大道之中,唯懼其入於 邪道也。」按《說文》:「迤,袞行也。」《孟子.離婁篇》「施從良人之所之」。趙註:「施者,邪施而行。」《史記.賈生傳》「庚子曰施兮」,《漢書》「施」作「斜」,「斜」亦「邪」也,是「施」亦「邪」也。叟案:應從河上、王弼注本,作「施為」解為上。《論語》「施於有政」。《易》「德施普也」。言唯施道於天下而有作有為是畏也。念孫之解誤。
③而,敦煌本作「其」。夷,範本作「彳夷」。徑,嚴本作「逕」。 「彳夷」,《說文》云:「行平易也。」徑,《離騷》王逸註:「邪道也。」范應元謂:「小路,言其捷也。」此言大道本甚平易,而民好行險僥倖,走邪 僻之徑,以速求名利。
④除,馬敘倫曰:「『除』借為『污』,猶『朽』之作『塗』也,諸家以 『除治』解之,非也。」河上注云:「高台榭,宮室修。」王弼注云:「除,潔好也。」唯以作「除治」為佳。蕪,《說文》「薉也」,即《周語》「田疇 荒蕪」之意。陸希聲曰:「觀朝闕甚修除,牆宇甚雕峻,則知其君好土木之功,多嬉遊之娛矣。觀田野甚荒蕪,則知其君好力役,奪民 時矣。觀倉廩甚空虛,則知其君好末作,廢本業矣。」
⑤綵,御注本作「彩」,傅奕本作「采」。厭,敦煌本作「饜」。財,敦煌本作「資」。觀人君衣服多文綉,佩戴皆利劍,飲食常饜 飫,則知其君好聚斂而民財困矣。
⑥誇,今河上本、王弼本皆作「誇」。古樓觀本及唐人寫本殘卷等則作「誇」。《道藏·道德真經集注》引弼注「誇而不以其道得 之,盜誇也。」唯今行王注本則作「誇」。又,蔣錫昌引韓非子《解老》作「盜竽」之解曰:「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故竽先,則鍾瑟皆 隨;....今大奸作,則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則小盜必和。……是謂盜竽。」而謂當從韓非改成「盜竽」。亦通。
總闡行道玄微第一
上章言修道秘要,其旨巍巍乎浩然大哉!本章則繼闡修道得道而後,欲有所行道於天下,宜知有所戒畏,而揭示其微旨,俾能有所 遵循,而不致流於「盜誇」。故首曰:「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夫道,可悟而不可傳,可聞而不可知,可受而不可得,可行而 不可證。故傳道易而得道難,行道易而證道難。以故,我果能介然有知,而欲行大道於天下一切戒有施有作有為有事。道在無施無作 無為無事,而道施德施財施法施,無一莫非布施也,無一莫非施為也。故王弼注以「唯施為之足畏」,深得老氏玄旨。夫無施則無不 施,無作則無不作,無為則無不為,無事則無不事。此乃天地之大道也。聖人法天地以行人道,豈可有施為於其間哉?
大道之為體,本圾平夷易簡,蕩然虛無,湛然寂然,無為無物,無識無知,無思無慮,無欲無動;如或動心起念,一涉施為,便乖道體。 老子西去,不遇關尹子強其著書,則一言亦不留,此即其不以文字為施為,亦不以道德為施為;蓋以道之難行也。大道甚夷,其如人之好 徑乎?道不在知,其如人之好以知求乎?道在無心為用,其如人之好以有心為用乎?道須塞兌閉門以無為,其如人之好開兌濟事以大 有為乎?凡此皆好徑之媒,乃道之賊也,不可以為道。由之而民心邪惡,道德敗壞,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作姦犯科者,變本加厲,於焉 而國愈治而愈亂矣。故呂吉甫於此有曰:「君子之於道,不可以不刳心。心刳而無餘,雖萬變陳於前,而不足以撓吾之靜,夫何施而畏 哉!使我不能刳心,而有介然之知,行於大道,則唯施是畏。求其周行不殆,不可得也。況夫開其兌,濟其事者耶?大道之為體,不知而 知,則夷之甚者也。而民乃欲以有知求之,是好徑而不知所由也。人之生以食為本,而食必出於田,田治而倉實,倉實而食足,食足而 財豐,財豐而廷治,以知其本之所自出故也。今以介然有知之心,而行於大道,則已不得其母。不得其母,則其子非吾有也。非吾有而 取之,猶之洒掃其庭內,蕪其田,虛其倉,而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資財有餘,亦非其有而取之矣,非盜誇無以為也。豈道也哉?」其言 得之。
夫天下之強弱盛衰治亂存亡,其要在乎人心之振靡向背,而人心之振靡向背,在於政治之隆污,教化之臧否,道德之醇澆,風俗之 厚薄,民氣之消長。凡此諸端,推而及於億萬端,皆道之末也。道之本,則全繫於一心;一心正,則道得而天下正;一心不正,則道失而天 下不正。故孔子曰:「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易言之,即子率以道,孰敢不道?不守其母而隨其子,不齊其本而逐其末,則必心勞而日拙, 事倍而功半。又烏在其能端拱無為而天下自治哉?故曰:是謂盜誇,而非道也。
參證章旨第二
字宙無運而眾星運,天地無生而萬物生,天地無恩而大恩極,聖人無名而大名立;且皆久而無息,歷億萬世而不去,以其皆大道之常 然也。大道之為道,不可以知知,不可以名名,不可以象狀,不可以施為。施者失之,為者敗之。故曰:無知而無不知,無神而無不神; 無施而無不施,無為而無不為。斯為大道之「極功極化」!聖人法之,自守清靜虛無,以俟天下之自為自化,要亦上章「守母」之道也。 聖人處天地兩間,不可須臾離道,故宜如文王之小心翼翼,知有所畏,由畏而知有所戒,由戒而知有所守,由守而知有所止;止其所當 止,而不止其所不當止,則天地位而萬物育,且聖功生焉!神化出焉矣!此老子之所以有「唯施是畏」之教也。行大道於天下,不但宜唯 施為之是畏,尤宜唯動心起念之是畏。「心不可動,欲不可縱,念不可起,意不可生」。此龍山子作聖之四句教心法也,切宜深參,而知 有所警焉!至若本章末段,一則乃事之小焉者,老子舉以為喻也。蘇子由注本章有曰:「體道者,無知無行,無所施設,而物自化。 今介然有知,而行於大道,則有施設建立,非其自然,有足畏者矣。大道夷易,無有險阻,世之不知者,以為迂遠,而好徑以求捷。故凡 舍其自然而有所施設者,皆欲速者也。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豈復飾末廢本,以施設為事,誇以誨盜哉!」李息齋亦 曰:「道不在知,知者邪思也。真道必明,明而非知;知不可及,故施之不盡,用之不窮。使我介然以有知之心,而行大道,所知有限,而 道無窮;怵怵然恐其施之不足,是謂唯施是畏。蓋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好徑者,知之為賊也。使行於無知,則凡所見聞,無非道者,豈 不蕩然廣大,心逸日休哉。後世不然,朝甚除,除者治也,除治其朝廷,則外飾者至矣。田甚蕪,則心不治;倉甚虛,則行不修。方且服 文采以眩人,帶利劍以威眾,積飲食財貨,而無所用之,是謂盜誇。如此,則去道遠矣。」斯二注,解甚淺明,故並錄之,以供補參耳。
推薦閱讀:
※約好讓別人幫忙,別人因為忙爽約,是誰的過錯?
※有了錢,道德就自然好了嗎
※《易經》和《道德經》有什麼區別?
※道德真經廣聖義-前蜀-杜光庭
※學習小楷的典範,趙孟頫《道德經》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