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專題:甲午戰爭啟示錄--以史為鑒 振興中華

掌上華聲歷史專題:甲午戰爭啟示錄--以史為鑒 振興中華綜觀歷史,沒有什麼災難和壓力可以征服中華民族,而只會使我們愈挫愈奮、眾志成城,到頭來頭破血流的只會是我們的敵人。2012-09-21 第A1期

如今,中日兩國又站到了歷史新一輪的起跑線上。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斷挑釁,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斷地發出戰爭言論,中國人腦海深處的歷史記憶被激活。118周年後,再回首中日之間的那場戰爭,觸碰的是中國人百年來內心最深處的創傷,但痛楚、恥辱、憤怒、遺憾之外,還應有更多的思考……

#VocT_Focus_main p{ padding:5px 0; margin:0; text-align:center;clear:both;}#VocT_Focus_img{position:relative;zoom:1;}#VocT_Focus_img img{border:0;}#VocT_Focus_img ul{position:absolute; right:10px; bottom:10px; }#VocT_Focus_img li{ float:left; width:20px; height:13px;background-color:#ccc;font:12px "宋體"; color:#fff; text-align:center; margin-left:4px; cursor:pointer; padding-top:2px; }#VocT_Focus_img li.VocT_Focus_Cur{ background-color:#FF7D01;}

  • 1
  • 2
  • 3
  • 【視頻】甲午戰爭:命中注定的意外之敗

    中日甲午戰爭118周年祭:一段悲壯的抗爭史

    在中國近代的反侵略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可以說是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後果最重,教訓最多的一次戰爭。正因為如此,重新學習、研究這段歷史,也最具現實意義。甲午戰爭,是中國晚清年間發生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由於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中國史稱「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日艦襲擊中國船艦,甲午戰爭爆發。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宣戰,甲午戰爭全面爆發。甲午戰爭歷時9個月,分為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日軍攻下朝鮮的平壤,在黃海海戰中大敗北洋水師,之後又攻下中國的旅順、威海,並於1894年11月22日在旅順進行大規模屠殺,血洗全城。戰後雙方於戰後簽訂《馬關條約》,規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賠款,中國清政府因此背負沉重外債,國力日趨衰退,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詳細]

    甲午戰爭回顧:滿紙心酸淚戰爭背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VS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

    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中國方面:當時的中國處於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歐美方面:那時候,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詳細]

    中日甲午戰爭軍力對比:中弱日強

    「戰爭是力量的競賽」,首先是軍力的競賽。甲午戰爭之時軍力中弱日強,中國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組織制度、官兵素質和對近代戰爭規律缺乏了解上。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有軍艦32艘,魚雷艇37艘,總噸位59000餘噸;北洋海軍有軍艦22艘,魚雷艇12艘,總噸位41200噸;另外北洋戰艦的功率、航速、艦齡、火炮等均劣於日本,只有定遠、鎮遠兩鐵甲艦可對日軍造成較大威脅。[詳細]

    戰爭起因:日本妄圖使朝鮮脫離清政府控制

    甲午戰爭前,朝鮮仍是中國的附庸國。當時的朝鮮仍處於封閉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產力落後,國內政局飄搖。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加強發展在朝鮮的勢力,並通過外交手段,力爭使朝鮮脫離清政府控制,成為「獨立國」。1884年,日本趁中國忙於中法戰爭之際,駐朝公使竹添策動親日的「開化黨」政變,12月4日一夜間推翻了保守派政權。[詳細]

    戰爭進程:清軍節節敗退 戰場全面潰敗

    整個戰爭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的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清軍陸軍自平壤敗退鴨綠江,日海軍奪得黃海制海權。第二階段,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並在花園口登陸。在戰爭的第二階段,清軍節節敗退,不可收拾。第三階段,清軍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全面潰敗。[詳細]

    戰爭結果及影響: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隨著戰爭的失利,清政府進一步加緊了乞降活動。2月11日,決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機,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失去了東亞大國的地位,半殖民化加大了。[詳細]

    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一、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準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從鴉片戰爭開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來沒有停止過,但1884年中法戰爭後,由於列強之間忙於爭鬥,相對平靜了大約10年,中國政治家的神經鬆弛了一些,在人們對西方列強的「友善」感到慶幸的時候,東邊的一個鄰國正在虎視眈眈。台灣巡撫劉銘傳等看出「倭人不可輕視」,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對日本的認識還停留在「蕞爾小邦」的階段,「不以倭人為意」。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政府反而放鬆了國防建設,以財政緊張為由,削減軍費預算。中國就是在這樣一種不清醒的狀態下,迎來了一場命運攸關的戰爭。[詳細]

    二、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是戰爭失敗的外部原因

    朝鮮戰場的失利,雖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動,但還沒有影響全局。這時候,清政府如果能認清形勢,堅定地投入反侵略戰爭,並採取正確的戰略,一定能夠挫敗敵人的進攻。可惜中國最高統治者中掌實權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鴻章也堅決主張「羈糜為上,力保和局」。從戰爭開始到失敗投降,他們一直致力於爭取英俄德法美等國家的調停,以達到求和目的。但他們顯然對列強幹預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過分依賴外交斡旋而放鬆了軍事努力。既殆誤了軍機,又影響了士氣。[詳細]

    三、信奉「武器決定論」是戰爭失敗的思想原因

    近代戰爭中,武器裝備的作用遠比古代更為重要。但因為李鴻章把武器作用極端化、絕對化,由「武器決定論」導致悲觀情緒和失敗主義。李鴻章的結論是「彼之軍械強於我,技藝強於我」。所以中國的武備「平內亂有餘,御外侮不足。」李鴻章此論一出,立刻就有朝臣對他予以反駁:洋務運動搞了30年,花費了國家巨額資金,為何尚不能一戰,與英法德俄不等相抗也還罷了,為何連日本都不能一搏呢?作為戰爭的主要指揮者來說,頭腦中打不贏的陰影必然會對戰局產生消極影響,這也是部隊士氣低落,一味潰敗的原因之一。[詳細]

    四、放棄和喪失制海權是戰爭失敗的戰略原因

    甲午戰爭的主戰場在朝鮮、中國一側,日軍屬於跨海作戰,補給線很長,必須從海上運輸。中國雖是內線作戰,但擾亂和切斷敵軍的海上交通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措施。清政府和李鴻章對這個重大戰略問題的認識卻很模糊,對戰爭中海軍應該發揮何種作用,怎樣發揮作用沒有清晰的思路。北洋海軍一直蜷縮在渤海門戶,向朝鮮運送物資也不敢走海上捷徑而從陸上轉運。日軍則「縱橫遼海」,運輸船隻在海軍的護衛下暢行無阻。[詳細]

    五、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是戰爭失敗的政治原因

    清朝末年,國家四分五裂,如同一盤散沙。最高統治集團內部明爭暗鬥不停。朝廷分成帝後兩黨,一班文臣擁戴光緒皇帝前台執政,但並無實權。「陰主朝政」的慈禧太后外戰外行,內戰內行,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也不放鬆窩裡斗。導致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深層次的是政治原因。當時統治中國並主持戰爭的清朝政府極端腐朽沒落,不可能領導一場反侵略戰爭取得勝利。[詳細]

    六、軍隊素質低下不堪一擊是戰爭失敗的直接原因

    政治腐敗必然影響軍隊建設。甲午戰爭中海陸幾十次戰役,中國軍隊屢戰屢敗,潰不成軍,沒有打過一個勝仗,沒有擊沉過一艘敵艦,軍隊綜合素質低下是直接原因。當時全國的軍隊,北洋最優,北洋裏海軍又較陸軍為優。但就是北洋海軍,也嚴重存在著軍紀渙散、操練廢弛、貪污腐化、精神萎糜等問題。[詳細]

    七、封建政權買辦化導致妥協投降是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表現出的軟弱、消極,急於求和投降的態度不是封建統治的腐朽性所能完全解釋的。還有其更深層次的特定原因,這就是當時中國的封建政權和統治集團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買辦化了。封建性加買辦化決定了對待資本主義侵略的妥協性。由於社會發展階段不同,這個因素是過去歷朝歷代,包括清朝初期不曾有過的。封建政權買辦化源於社會經濟政治結構的半殖民地化。[詳細]

    以史為鑒:痛失之後我們該紀念什麼?甲午戰爭的正面意義:引導有識之士反思 催生新中華文明

    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華民族的命運來說,既是一種悲哀,也有幾分幸運,畢竟,這場戰爭為辛亥革命與清王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戰爭的失敗也就催生了中華革命的歷史紀元。所以,甲午戰爭的正面意義,就在於引導有識之士反思,並催生新中華的文明。新保釣運動開啟了新抗日運動,這個運動表面上看是針對日本人的軍國主義入侵,更深層的是激發了國人對於中國落後社會文化的反思。比如,什麼是文明愛國?如何在與日本美國交手中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與政治思想水平?如何深刻檢討農耕文化缺陷打造西方現代文明?[詳細]

    歷史告訴中國 日本具有危險基因與帝國衝動

    一百多年後的中國,國力已經恢復到一定的強度,但同時,如何面對近鄰日本的難題又一次擺在了中國的面前。在甲午戰爭118年後、太平洋戰爭開戰70年後的今天,在日本與有關鄰國愈演愈烈的「島爭」中,又一次強烈地顯現出來。歷史告訴中國,日本社會中具有這樣的危險基因與帝國衝動,並且日本時刻都在做細緻的準備,只要有機會,它就會牢牢抓住,並狠狠地咬上人一口。[詳細]

    回顧歷史:居安思危 實現民族復興

    今天的中國早已擺脫了任人欺凌的屈辱地位,國際地位、綜合國力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今天來紀念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不僅是為了懷念歷史,更多地是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對於我們每個中國人來講,21世紀是我們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歷史時期。我們希望和平崛起,但和平崛起並不取決於單方面的良好願望,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瞬息萬變的台灣局勢,都喚醒我們要時刻回顧歷史,居安思危,真正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詳細]


    推薦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名譽主席。副主席
    中華智謀(漢)—劉邦論取勝之遭
    詩書中華
    中華林氏 - 近代顯要
    【中華藝術宮 | 旁逸斜出】賴少其在上海

    TAG:歷史 | 戰爭 | 甲午戰爭 | 中華 | 專題 | 啟示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