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教育要義,指導出教育的精髓

《學記》【第十章 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善於歌唱者,使人不由自主的隨和而唱;善於教育者,使受教者完全的接受了教育的內容和道理(繼其志)。

但是,如何才是善於教育?在這裡《學記》第十章中,重點指出言語的方面。《學記》,雖然有一篇講「言傳不如身教」,但是身教,主要還是在於道德行為。千言萬語的講道德,不如親身按道德行為影響別人。在於一些學識內容和道理上,重點還是要在言傳的。

「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語言,簡單卻說到了該說的內容,細微卻包含得豐富,很少使用譬喻卻精當的說明了內容。教育的語言在於三個方面:簡單、細微、精當。

有一些家庭中,總會有一個總是不受教的孩子,但也是伴著一個啰哩啰嗦的家長。不要怪孩子會說:「媽,你好煩!」其實就是在說,你的教育語言失去了簡單、細微、精當的要點。

我們很多家長,為了教育好子女,總是不勝其煩的從多方面針對一件事進行教育,但是收效甚微。我們總是自以為是的認為,多方面的教育多次的教誨,一定是印象深刻的。但是,忽視了孩子的反思自明,以及物極必反的規律。孩子在極其繁瑣的教誨中,反而缺少了思想上針對性的反思,不能把其志繼過來。再者,物極必反的原則造成潛意識的反叛心裡,反而針對性的逆行倒施。這就是為什麼一些孩子,犯了錯誤,不懂教育的家長,越教育反而越糟糕的原因。

孟子小的時候,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用剪刀剪斷織好的布。孟子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這樣做的原因。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安寧,做起事來就可以避免於禍害。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奮學習不休息,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大學問之人。

孟母斷織教子,言約而達,言語簡單的卻說了學習的原則;微而臧,細小處說出宏大的為學為人的道;罕譬而喻,精當以斷織喻斷學。所以孟子受教,繼其志,母親的教誨全面的接受。

孟子早年喪父,以母親日夜織布為生供學,母親寧願把賴以養生的織布剪斷教育孟子,孟子就知道,為學,比這養活自己的織布還要重要。孟母大賢大智,教子有方。

現在教育上的口號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但是,有幾多家長是懂得教育之道的?一點教育方法的知識,不過是照搬當年的老師和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法,再結合現在生活上所能看到的聽到的。有幾個系統的學習了教育之道?在於形式上的照搬,不明白其中的規律,邯鄲學步罷了。不懂教育的,如何能教育得好?摸著石頭過河,河是過了,但是,好壞的結果也就定局了。

對比古人讀書,《學記》是必須學習的,《學記》中,包含教育方面的是很多的,如關於學生在學習中,不同的心理狀況造成過失的,也講得清清楚楚。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英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考,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人的學習,可能錯在貪多,可能錯在求少,可能錯在不專註,可能錯在不求進取。這四種果實產生的原因,其心理狀態是不同的。了解了心理狀態,然後才能糾正他們的過失。教育的目的,就在於發揚學生的長處,糾正他們的過失。

儒學的教育,不單教育了人,也培養了每個人都是合格的教育者。書香世家怎麼樣來的,不妨在這裡想一想。

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如何使子女接受我們的教育?《學記》裡面講得很清楚的,有興趣的,不妨自己去看看。

推薦閱讀:

在 Lightroom Classic CC 中導出預設、設置和增效工具
踩完離合踩剎車 駕校教練教導出的錯誤
前山西領導出獄,為什麼出現「榮回故里」的場面?
女同事和領導出差,剛坐上車就被領導罵,只因不會「坐」!
MySQL批量導出、導入文本數據

TAG:教育 | 指導 | 導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