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少宇:那兩隻烏龜為什麼活了下來?
岑少宇
發表時間:2016-01-28 07:20:36
字型大小:A-AA+ 關鍵字:寒潮寒潮烏龜寒潮烏龜被凍住烏龜復活烏龜被救活冰凍烏龜烏龜冬眠冬日的世界寒潮過後,我們為逝去的人們默哀,也為「復活」的小烏龜感到欣喜。
烏龜被凍在玻璃缸里後,主人在朋友圈裡求救,頓時走紅網路。雖然人們都知道烏龜會冬眠,但有不少養龜的朋友,也曾把烏龜給凍死過,所以一時間,大多數人都不敢斷言這兩隻一定能「復活」,只好為它們「揪心」:畢竟是突然被「速凍」,烏龜會不會不適應?被封在冰中,裡面有足夠的氧氣呼吸嗎?
應該說,「速凍」只是我們人類的感覺。這次寒潮畢竟還是自然界的傑作,不是液氮罐翻倒在烏龜頭上,因此對於烏龜這樣的變溫動物來說,足夠做出生理反應。龜類有幾乎兩億年歷史,對於我們的大驚小怪,大概只能送上這樣的表情:
那麼,冬眠的龜類具體會有怎樣的生理變化呢?
美國生態學家貝恩德·海因里希在《冬日的世界》一書中,專門為龜類寫了一章。
科學家們在整個冬天每月都要「拜訪」冬眠的地圖龜(Graptemys geographica)。他們先用鋸子在冰上割開一個洞,然後潛水下去拿出龜,並收集例如水溫和氧的環境數據。抽出的龜血用來測量酸度,以及乳糖、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濃度。
得到的結論是,這些大型的厚殼龜即使連著幾個月無法向肺中吸入一口空氣,整個冬天也基本上保持著有氧呼吸,這樣就能避免因為無氧代謝引起的進行性酸中毒。
而且,它們對氧氣的代謝需求很低,這既源於它們生理上的昏睡,也源於降低了靜止代謝的低體溫。
它們如何獲得氧氣尚不完全明朗。然而冬眠的龜在休息時頭和四肢都是在河底完全伸展的,或許這樣可以暴露儘可能多的皮膚以吸收溶解於水中的氧氣。
對錦龜(Chrysemys picta)的實驗室研究,也顯示了類似的結果。它們在模擬的冬眠環境中時,乳酸水平提升相對小,血糖也沒什麼變化,通過皮膚進行氣體交換也是足夠的。
然而這些龜通常把自己埋在泥里冬眠,在那裡幾乎完全沒有氧氣,這樣它們明顯把通過皮膚呼吸這條路也堵死了。
為了查明這些龜如何應對氧氣匱乏,研究者將它們封在注入氮氣、驅走所有溶解氧的水中。這些龜在幾乎沒有氧氣的環境里,「只」生存了約4個月。它們血液中的乳糖在整段浸沒時間裡穩定上升。血液的pH從基本的8.0下降到了接近致命水平的7.1。它們通過提高血液中陽離子(鎂、鈣和鉀)的濃度,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血液酸化的速度。
冬眠能力也有地域性,以適應不同環境下的壓力。這種龜的南方種群僅在30天內就達到了接近致命的酸化程度,而西部種群則需要4—5倍長的時間達到同樣的水平,東部種群介於兩者之間。由此可見,即使同一物種,適應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別。
一般認為,烏龜(草龜)適宜的冬眠溫度本來就是在0度以上的,大約1~10度。因此養龜的朋友,還是謹慎為好。
而且草龜分布廣泛,個體之間想來也會有南北差異,偶爾凍到零下,或許都還能及時救活,但長期冰凍,復甦時的存活率就說不準了。如果看到某些烏龜凍而不死的帖子,不能照搬經驗,溫度及其變化、冬眠前的食物準備等等條件,很少會在帖子中完全表達清楚,個體差異更是無從判斷。畢竟有一種烏龜叫「別人家的烏龜」。
至於養不怎麼耐寒的巴西龜,就更不能粗心大意。不過,筆者還是要提醒下,不提倡養入侵物種,特別是在基本不可能凍死它們的南方。巴西龜已經對本土的龜類和其他動物造成了嚴重的損害,重塑了食物鏈,破壞了河湖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正如貝恩德·海因里希在《冬日的世界》里所說:「約2億年來,龜類始終興旺發達,沒有太多變化。當6400萬年前,直徑約30.6千米的小行星撞擊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揚起的塵雲造成的『全球冬季』殺光了恐龍時,它們作為異常成功又有別於當代動物的物種繼續活了下來。只是現在,因為人類造成的生態後果,一些品種瀕臨滅絕。若非如此,它們仍然是設計得如此精妙、無需太多改變的物種。」
同樣地,如果不是我們導致巴西龜的入侵,本土龜類也仍是設計精妙,充分適應中國環境的物種。當我們身邊土生土長的「朋友」一個接一個倒下,你會對未來毫無擔憂嗎?
《冬日的世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推薦閱讀:
※如何養烏龜
※烏龜身上有白色油狀分泌物,怎麼辦?
※世界上最大的烏龜,加拉帕戈斯象龜(長6米/重700斤)
※想釣甲魚和烏龜可以看一看
※養烏龜的幾個關鍵點,你知道嗎?
TAG:烏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