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銘文
讀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銘文
在首次舉行的國家公祭儀式上,設置了一尊國家公祭鼎,習近平總書記和一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一名遺屬少先隊員共同為該鼎揭幕,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一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
鼎是中國祭祀禮器。鼎有銘,用以「顯揚先祖」、「明示後世」。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以安徽壽縣出土的東周時期楚大鼎為原型鑄制。鼎銘正文為韻語,以魏碑體鐫刻於正面。銘文全篇40句、160字,意蘊嚴正精深,發人深省。
「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仁風遠播,大化周行。」
泱泱、赫赫,狀華夏幅員之遼闊、文明之輝煌。「仁」字標舉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在後世沿為中華民族的倫理原則和志士仁人的行為準則。大化運作,天道周行,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洎及近代,積弱積貧。九原板蕩,百載陸沉。」
(洎:ji,「到」的意思。)延及近代,中國一步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陷入積貧積弱的境地。(九原,即九州大地。「板蕩」一詞形容天下大亂。)中華民族持續經歷內部動蕩,屢屢遭受外族入侵,人民長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瀕臨亡國滅種的危險。「百載」,為鴉片戰爭後近百年;「陸沉」,則指國土淪喪、陷於敵手。
「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淡,寰宇震驚。獸行暴虐,曠世未聞。同胞何辜,國難正殷。」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十朝古都成了人間地獄,三分之一的建築被摧毀,大量財物遭到洗劫,30萬同胞慘遭殺戮,這慘絕人寰的災難,讓日月悲憫,光華慘淡,震驚了世界。國家多難,民眾處於任人宰割的慘境。
「哀兵奮起,金戈鼉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軀灑血,浩氣干雲。」
在民族危亡之際,中華兒女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者。揮金戈兮止白日,擊鼉鼓兮轟雷霆,中國大地上掀起了全民抗戰的高潮。在異常慘烈的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眾多的英雄兒女不畏強暴、以身殉國,他們的浩然正氣,長存於天地之間。(「干雲」,意為高入雲霄,這是對烈士精神的盡情頌揚。)
「盡掃狼煙,重振乾坤。」
經過長達8年的全民族抗戰,中國人民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
「乙酉既捷,家國維新。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繼續奮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而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這波瀾壯闊的歷史,永遠警醒激勵著中華兒女。(「昭昭」,言事之真切、清晰;「惕惕」,寫心之憂勞、戒懼。」
「國行公祭,法令典章。鑄此寶鼎,祀我國殤。」
國家用立法公祭的形式,表達國家意志。「國殤」一詞,借用屈原《楚辭·九歌》中追悼楚國陣亡士卒的輓詩。祭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以楚國的大鼎為原型鑄鼎銘文。
「永矢弗諼,祈願和平。中華圓夢,民族復興。」
(「矢」即發誓;「諼」(Xuan),即忘記)我們永遠不忘歷史,但不是為了記仇,而是旨在防範歷史悲劇的重演,我們祈願和平,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夢想。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記事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開始對我同胞實施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三十多萬人慘遭殺戮。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滅絕人性的法西斯暴行。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十二月十三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每年十二月十三日國家舉行公祭活動,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在南京市首次舉行公祭儀式。
推薦閱讀:
※南京金陵大報恩寺已經建成,為何佛頂舍利卻另在牛首山建佛頂宮供奉?
※《易經》破譯了生命密碼 南京廖華
※如何防範黃曲霉素·南京日報數字報刊
※南京最適合一日游的9個地方,景美人少有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