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師者說】|中醫與未來醫學·國醫大師鄧鐵濤訪談錄

鄧鐵濤 男,名錫才,廣東開平人,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中醫藥理事會終身理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工作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浸會大學榮譽博士、榮譽教授,香港大學名譽教授,華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廣西中醫學院名譽教授。

1962年、1979年兩次被廣東省政府授予「廣東省名老中醫」稱號。

1989年載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

1990年獲政府首批專家津貼。同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遴選為「全國繼承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代表全國500位導師在北京的拜師大會上提出「學我者必超過我」的傳承口號,並於1994年獲頒榮譽證書。

2001年由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佘靖主持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全國著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授學術思想研討會暨鄧老八十五誕辰慶祝活動」。

2003年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全國防治非典型性肺炎優秀科技工作者。

2003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頒授中醫藥抗擊「非典」特殊貢獻獎。

2005年6月被科技部聘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中醫基礎理論整理與創新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

2006年12月獲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

2008年1月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聘為「治未病」工作顧問

2009年被評為「國醫大師」

中醫與未來醫學

鄧鐵濤

西方醫學是當今世界醫學的主流,植根於西方文化。中醫學是世界上唯一有五千年連續歷史的,獨立於西方醫學的醫學,它植根於中華文化。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不過二百年,而中國人民幾千年以來的身體健康全賴中醫的維護。以傳染病為例。中國自東漢以來傳染病流行次數不少,但好像14世紀、16世紀歐洲鼠疫流行,死人無數,1918年西班牙流感死亡人數一次就超過2000萬那樣嚴重情況的,中國從來沒有過。為什麼?中醫之功也。2003年SARS流行,世界統計,中國大陸死亡率最低,廣州的死亡率更低。溯其原因,是廣州中醫介入治療最早之故。

論文化,近四、五百年,西方文化發展很快,造福於人類不少,但並不是十全十美的。估計21世紀開始,將是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相融合的時代。現在世界的諸多難題,要靠推廣東方文化去解決。中國是東方文化的代表,論未來醫學,將是西方醫學與中醫相結合而成為更加完美的醫學。

一、「仁心仁術」是未來醫學的最高精神境界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者愛人」,作為醫生,對病人有愛心,這是天職,故曰「仁心」。中醫另一格言:「痌瘝在抱」,就是說把病人的病痛看作是醫生自己的病痛,必然處處全心全意為病人著想。絕不能為了搞科研寫論文甚至為了金錢就對病人多作不必要的檢查,與隨便給病人做手術以謀利。若做人體器官買賣則更是犯罪的行為。

如何表達醫生的愛心?——要求醫生施行「仁術」,這是對醫生十分嚴肅的要求。現代醫學是一門生物醫學,許多治療措施與技巧都是從動物身上練出來的。不少治療手段,看來對某一個病,可能已解除了,但會落下另一個終身遺憾。例如小孩發熱,用抗生素治療,熱是退了,但耳朵卻聾了!據報導,中國每年製造三萬聾啞兒童。又如胃潰瘍潛出血( ),血止不了便把胃大部分切除;又如糖尿病足,病在腳趾上,治療方法卻把腳切掉,未能治癒又把腿切去了!這樣的技術,就不能稱為「仁術」。不論現代手術已發展到如何高明的程度,但大方向肯定是錯了。中醫學對不少急腹症,可以用「非手術治療」治好。用「仁術」來考量,這才是未來醫學的方向。在公元3世紀,《金匱要略》就已經用「大黃牡丹皮湯」口服治療「闌尾炎」。現今臨床還在應用。非手術治療宮外孕,保住了生殖器官,治癒後還能生孩子,這多好呢!所以「仁術」是未來醫學重要的靈魂。

二、醫學模式將向「人天觀」發展

西方人一直認為醫學的模式是——生物模式,20世紀後期才發現不對,最後承認醫學的模式應該是——生物、心理、社會模式。這是一個進步,但我認為仍然不全面。雖然已重視了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對疾病的重要性,但卻沒有把人提到最重要的地位。中醫與西醫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西醫著重治病,中醫著重治病人。中醫學是把人放在首位,根據宏觀理論把人放在天地人群之間進行觀察、診斷與治療的。中醫學受中華文化「天人合一」觀的影響,如果要找個中醫學的模式的話,應是「天人相應」觀,簡稱「人天觀」。即把人放在時間、地域、人群、個體的整體環境中,進行健康保健預防與治療的觀察研究。中醫診治疾病,不單單在追求「病」上,而是按「時、地、人」原則,從整體出發,把大環境以至個體的整體進行辨證論治與預防的。比方說2003年SARS流行,中醫不是追求確認什麼「冠狀病毒」,而是根據當年的氣候環境地理條件與病人的證候表現,確認SARS是一種濕邪為主的瘟疫病,而施以對症治療,結果取得較好的效果。

試舉一個例子。我曾治一個運動員的腹痛病,經廣州市某大醫院治療無效,為了把病確診,便進行剖腹探查,把腹部全部器官全檢查了,找不到病根,無從治療,然後縫合,腹痛如故。後來我診斷為氣血兩虛氣滯血瘀用補氣血葯加活血葯把她的病治好了。這一病例說明西醫要從腹部找病根,中醫則從整體調整治病人。

三、養生重於治病。

中醫有句格言——「上工治未病」。

這是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重點在於防病。

西方醫學也很重視預防,講衛生。但兩者比較,西醫是消極的而中醫是較為積極的。西醫的預防講外部的防禦,如絕對無菌、消毒,而中醫比較重視發揮人的能動、抵抗作用。中醫養生學,有幾千年的積澱,內容十分豐富。未來醫學必將把養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即使美國那樣的經濟發達國家也支持不了日益增長的天文數字般的醫療開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大藥廠是不會支持能根治疾病的藥物的。一個高血壓病人必須天天服藥,藥物有副作用,便要不斷更換新葯,新葯新價格,價格越來越高,這才符合生財之道。中醫的氣功既能防病又能治高血壓。

根據現代的生產力,在合理的制度下,一個成年人每周工作5天,每年工作8個月,大概已足夠了。一年分兩段,半年工作4個月,兩個月是養生、娛樂、體育、美術及其它自己喜愛的,毫無憂慮與壓力地願意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樣一來人的健康與壽命一定會更美好。

人的慾望是無窮的,因此仍要靠中醫的養生理論去教育那些縱慾無度的亞健康者。

四、未來醫學之路

醫學不僅僅只有重視微觀的西醫才是唯一的醫學科學,立足於宏觀的中醫學也是科學。

SARS的防治,西醫千方百計用電子顯微鏡抓到「冠狀病毒」。然後再找尋防治之法,目的在於殺滅病毒。中醫則根據時間、氣候環境、病邪的屬性、個體差異、證候表現進行辨證論治,針對時、地、人這一宏觀現象進行預防與治療。事實證明中醫防治SARS效果勝於西醫,已可定論。中醫用藥物預防,其優勢相當明顯。

重症肌無力,西醫研究了上百年從微觀著手,可謂已夠深入,並能做出動物模型。治療方法也不少,認為切除胸腺是一張王牌,但其總的效果,多數治療只能達到緩解之目的,仍然會反覆發作,能根治者很少。中醫對此病之研究才40多年。我們沒有走按神經學說研究的路。按中醫理論進行研究,我們的結論是「脾胃虛損,五臟相關」。認為中醫對於凡病程短又沒有用過吡啶斯的明、激素、胸腺切除等西醫治法患者最好醫治,更容易達到根治的目的。

心臟搭橋圍手術期的治療,我們才合作了數年,但已經可以肯定,此法優於單純手術之治療。我們最終目的的是要用中醫藥的綜合治法取代手術治療。

中西醫學全面而平等的合作,前途是光明的,共同創造未來的醫學,為人類的健康與幸福作出更大的貢獻,是可以做得到的。

五、21世紀的希望

未來醫學是循序漸進的,21世紀前半葉我們的希望:

(一)人類將擺脫化學藥品的副作用,擺脫創傷性的檢查以及治療技術帶來的痛苦與後遺症。醫學要講人道主義,要達到「仁心仁術」的職業道德最高境界。

(二)實行「上工治未病」,醫學將以養生保健為中心,使每個人都生活得更愉快、舒適、瀟洒。

(三)醫學將以「保健園」的形式,逐步取代醫院的主要地位,醫院將成為輔助機構。

(四)醫學除了屬於科學範疇之外,將深入文化、美學、藝術,使醫學從人體的健康需求上升到精神世界的美好境界。醫學、文學、美術、書法、音樂、歌舞、美食、葯膳、氣功、武術、健康旅遊、模擬的環境、夢幻的世界……將成為「保健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接受保護健康,是快樂的事而不是苦事。

(五)第三世界要擺脫貧困與落後才能一起進入未來醫學的世界,而使第三世界貧困與落後的原因是強權政治、種族壓迫與掠奪戰爭。搶救一個垂危的病人,十分艱辛,但打死一個人,只要手指一扣扳機!

要實現未來醫學的美好願望,我們該怎麼辦呢?戰爭與醫學,殺人與救人,永遠相伴嗎?人類這個萬物之靈,總會覺醒的。解除人類痛苦的曙光出現在東方。

2004年10月15日


鄧老訪談錄

主持人:中醫在發展過程中,總是在不斷地吸收當時最先進的思想和技術,現代中醫也不例外,受到了蓬勃發展的現代科技尤其是西醫的很大影響,甚至有觀點認為,中西醫結合是是中醫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些觀念,反映在中醫醫、教、研的各個方面,已經成為當今發展中醫的主流。您是如何評價中醫的這一發展方向的?

鄧老:2004年4月5日,我們的學生梁麗芳從美國回來看望我。送給我她寫的一本書《Acupuncture & IVF》(中譯名《針灸與試管嬰兒》)。並說是美國的一本暢銷書,現已發行到歐洲。這個禮物使我興奮了一夜!

試管嬰兒,可說是20世紀西醫學的一個尖端技術成果。不過這個成果的成功率只有20%。梁麗芳在美國三藩市,運用針灸與中藥,把試管嬰兒的成功率提高到40—60%。因此她現在在美國很忙,請10多個學生(她在美國辦中醫學院)幫她工作。病人的來源絕大多數是進行試管嬰兒醫師介紹給她的。但也有個別醫師不敢再介紹病人給她,因為施行試管嬰兒之前用她的針灸與中藥已經懷孕了,二萬美元的手術費便落空了。

21世紀不育不孕的創紀錄是中醫藥而不是技術高超,費用昂貴的「試管嬰兒」。

梁麗芳的成功,說明中醫可以幫助西醫尖端科技前進一大步。但在我們國家幾十年來流行一種觀點——中醫藥如果沒有西醫學的幫忙,不能發展。中醫學的醫、教、研,都帶上這一個緊箍咒。從中醫教育來看,中西醫課程的比例,最先是中8︰西2;接著是7︰3至6︰4(而實際是5︰5)。前衛生部長崔月犁早已指出我們培養的高級中醫人才是兩個中專的水平。但作為衛生部長,他也未能改變這一弊端!

蒲輔周先生,是傑出的中醫學家。他的學術水平,舉國公認為一代宗師。他十五歲隨父親學醫,三年獨立應診。解放後調中醫研究院工作。是一位純中醫。1957年救治乙型腦炎,療效卓著,但因不是一個藥方統治,未被重視。

岳美中先生是自學成才的典範,他不但沒有學過西醫,也不是中醫院校畢業,只短期讀過陸淵雷的中醫函授,但他也是20世紀一代宗師。周總理派他多次出國為國外領導人會診,其中最著名的是為印尼蘇加諾總統治療腎臟病,陪同他一起去的是名西醫吳階平。幾位歐美世界名醫主張腎臟切除,岳老用中藥和針灸把蘇加諾的腎保住了,病也好了。

研究流行性出血熱取得卓越成績的南京名醫周仲瑛和江西名醫萬友生,據我所知他倆也沒有學過多少西醫課。

雙橋老太太不識字,但她的撥正療法使世界醫學解決不了的腰腿痛,一次手法而愈。軍醫馮天有學得後,震動一時,立成名醫。但只學得羅老太太一招耳。馮氏後來根據解剖學加以形態學的解釋,出過一本書。但羅老太太還有其他絕招,未被推廣。不知在文獻、在民間中醫藥絕招有多少已被遺忘,被輕視,被歧視? 現在的醫師法,就是一把看不見的雙刃刀!

上面的例子舉不勝舉,當今的名老中醫有幾個是學貫中西的呢?正因為他們西醫知識不多,迫著他們面對什麼疑難急危重症都從中醫寶庫中去發掘去繼承去創新,出成果。

反觀近幾十年中醫醫院,對剛分配來院的年青中醫,首先考慮送去西醫醫院進修。幾十年過去,如此一代一代到西醫院進修,全國中醫院中醫水平不就這樣一代一代淡化下去嗎?!

中醫所以經歷一百多年的摧殘而不倒,主要靠中醫的療效。在療效已變成不中不西,西醫成分重於中醫的時候,豈能企望在現代科學的幫助下發展中醫呢?中醫高層教育,現在是碩士研究生要達到細胞水平,博士研究生要達到分子水平。試問中醫藥對這樣的要求,能做到嗎?難怪有人問,這樣要求寫出來的論文作假的成分佔多少呢?一個對中醫認識不深,毫無臨證經驗但能掌握分子研究水平的人,還會相信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嗎?還能相信中醫的系統理論嗎?

21世紀,中醫在抗擊SARS之戰鬥中,顯示了震驚世界的威力。充分說明,中醫面對新的疾病譜,不是束手無策,而是有戰而勝之的能力。靠什麼戰勝SARS?靠中醫的系統理論,靠有幾千年與瘟疫作鬥爭的豐富研究成果。中醫旺盛的生命力在於臨床,臨床是中醫理論的源泉。論中醫的臨床水平由於教育的失誤,整體水平在下降。全國不少中醫醫院有生存危機,只能拚命西化求生存,如是惡性循環。青年中醫對中醫藥失去信心,長此下去,能企望用實驗研究手段,就能救中醫嗎?

21世紀中醫要騰飛需要十萬、百萬的鐵杆中醫。千萬不能滿足於以科研型為模式,不能以西醫發展之模式去套中醫。

主持人:那您認為中醫教育應如何進行呢?

鄧鐵濤:我認為中醫教育的總目標是振興中醫,培養能為13億人民奉獻優良服務的人才。所以首先要把他們培養成為臨床醫家,成為鐵杆中醫。所以,我建議中醫教育從兩方面進行。

(一)教學內涵改革

1、重點學好經典著作

歷經2000多年幾乎所有有建樹的醫學家都對中醫經典著作有深厚的基礎,金元時代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未入醫門,已研習《內經》十年。解放以後,確立《內經》、《傷寒》、《金匱要略》、《溫病學說》這四門為經典課程,必須教好、學好、用好。

其次是,《中藥學》、《方劑學》、《診斷學》亦必須學好,記牢。《各家學說》也很重要。

2、西醫課設:《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診斷學基礎》、《內科學基礎》、《外科學基礎》。中西之比控制在8︰2之範圍。

3、老三論與新技術革命

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可列為必選的選修課。

新技術革命與科技新進展,可用學術講座形式,請名家作報告。

4、中華文化素養課

《中國醫學史》、《中國哲學簡史》、《易經》、《道德經》、《孫子兵法》等,可設系列講座。中醫學與中華文化血脈相連,而從小學到中學教育沒有這方面的文化基礎,對祖宗知之甚少!

(二)教育方法改革

1、教學應劃分為三大塊:①課堂教學;②自學;③實踐。

過去課堂教學課時太多,滿堂灌的教學必須痛改。可按過去的計劃刪去一半,有些課可以刪去三分之二。把刪掉的課時加入自學課時之內。

實踐包括臨床實習、見習、實驗、做義工等等。其中應以臨床實習、見習為主。學生必須早接觸臨床,多參予臨床。臨床實習時間應分配一年半,臨床各科教學同步進行。設計一套硬指標,以實際中醫臨床能力為畢業論文的重要部分。

所謂早接觸臨床,第一學年下半年至遲第二學年便到門診跟師見習。親身體驗中醫藥能治好病,才能樹立為中醫藥之發展而奮鬥終身的大志。

為了能培養真正的中醫人才,必須改革我們的附屬醫院那種以西醫為主導,一壺中藥可有可無的錯誤傾向。如果不能改變,怎樣能培養出振興中醫的人才。

2、早跟師

師帶徒是中華文化傳統的教育方法,現代的教育與傳統的跟師教育相結合,這是早出人才的一個好方法。宜於第二學年便開始拜師以便隨時問道解惑。

學五年中醫便能進行實驗研究並要求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我認為是不可能的。中西醫結合自1958年到現在,到底出現了幾位高明的理論家呢?只有把中醫藥學夯實了,先成為鐵杆中醫,他日才能作飛躍式的發展。中醫有中醫的成長與發展的規律,與西醫是不同的。如果不能走自己的路,只套用西醫之模式,則所培養的是中醫的功臣還是中醫藥學的掘墓人,很難說。

有人認為學文、史、哲的人搞不好自然科學的研究,只有學數、理、化的才能搞好科研,這也是片面的看法。中醫藥學幾千年來並未與西方的自然科學結緣,卻獨樹一幟於世界醫學之林。今天在文、史、哲……等基礎上,再與新科技相結合,多學科交叉,才是超世界水平的發展方向。

我們學校的李國橋教授的成就可以為證。他是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本校的前身)最後一屆(1955年)畢業生。數、理、化不是他的專長,他現在是世界第一流的瘧疾專家。他的科研成果——惡性瘧疾有兩個發熱高峰期;查皮內血象以確定治腦型瘧的時機。——被選編入英國牛津大學的教科書。

培養科研型人才,不是總目標。總目標是振興中醫,培養能為13億人民奉獻優良服務的人才,實現有中國特色的能保證人人有衛生保健權利的骨幹人才。

以上意見,不一定對,請指正。

主持人:謝謝鄧老!

2004年5月8日


本採訪摘自中醫天地2004年刊,對鄧老在2003年後取得成就略作補充。

——醫道雅軒


中醫天地 1985年創刊

社訓: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博極醫源,精勤不倦

宗旨:繼承中醫文化,弘揚祖國醫學

活躍學術氣氛,培養學者之風


推薦閱讀:

【研究方法】反思社會研究中作為方法的深度訪談
大河內一樓的加入會為《魯邦三世》帶來哪些改變?
專家訪談 :寶寶入園媽媽焦慮
2009年第17期:探尋女性更年期煩躁的秘密-健康博客精品訪談-搜狐博客

TAG:醫學 | 未來 | 中醫 | 大師 | 訪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