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會群體生活中長進
「傳道人的成長」專輯 |
||
前言 |
||
警醒與真信心 | ||
01 | 牧師的自我警醒 | 司布真 |
02 | 福音里的真信心 | 陸昆 |
在神的道中長進 | ||
03 | 基督教知識 | 愛德華滋 |
04 | 知識——真的與假的 | 鍾馬田 |
05 | 在道中連於基督——基督徒生命成長的關鍵 | 以思 |
在聖靈里禱告 | ||
06 | 聖靈之工 | 小理查德·伽芬 |
07 | 十字架與聖靈充滿 | 越寒 |
08 | 如何明白和順服聖靈的引導 | 本刊編輯部 |
在教會中一起爭戰 | ||
09 | 在教會群體生活中長進 | 安提阿 |
10 | 在葡萄園中結果子 | 提摩太·凱樂 |
11 | 來吧,我們一起爭戰! | 霍或 |
見證 | ||
12 | 懷特菲爾德的傳道生涯 | J.C.萊爾 |
13 | 聖靈充滿的福音事奉 | 稻惟德 |
14 | 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 更深 |
結束語 |
排在本文之前的文章,可直接點擊標題閱讀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可下載本文WORD文檔
在教會群體生活中長進[1]
文/安提阿
一、每個門徒都蒙召過一種深入分享的群體生活
在福音書的記載中,最清楚明顯的信息之一,莫如神關注世上每個人。現今的世代中,人漸漸變得微不足道,成為電腦中的一個符號,因此,神看重世上每一個人,就成為福音中非常重要的信息。他認識我們,逐一叫我們的名字。
在路加福音19:5[2]中,耶穌喊那個爬到桑樹上、滿心驚訝的稅吏:「撒該!」就是這種個人化的關懷才能霎時間俘虜無數失落孤單的心靈。
在福音書中同樣明顯的是,耶穌呼召門徒,不是要他們孤芳自賞,而是叫他們加入神的大家庭中。呼召十二門徒,不僅叫他們與他分享生命,也要他們彼此分享生命。他們每天都一起生活,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一班學習彼此依賴扶持的弟兄。他們要彼此分享和分擔所有的一切,無論是喜樂、痛苦、悲傷或財物。每個門徒都蒙召去過一種深入分享的生活,而這是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
約翰一書1:3[3]告訴我們,過去使徒們在主里分享生命而得著的甜蜜和喜樂,是現在所有信徒都可享有的,這是一個特殊的彌賽亞群體。
在中國,農村還相對具有群體性,但在大城市,樓房裡住的人都彼此不相往來,而西方社會更是如此。因此,在信徒中對群體生活的要求顯得是既獨特又需要思考和關注的重要事情。
約翰福音17:11,21-23[4] 是耶穌的大祭司禱告,其中提到他最關心的內容就是門徒的「合而為一」。
首先,三位一體的神(位格間完美相愛的團契)一直是合而為一的。
這是我們合一和群體生活的基礎。主耶穌關心門徒的合一,從十二門徒開始,讓他們同住、同生活,合而為一,繼而使全世界的真信徒都合一。我們當中有一些非原則性的不同,不應該成為我們合而為一的障礙,聖經中耶穌帶十二門徒也是如此。
後來群體生活成為初期教會重要的特色:一同敬拜、一同禱告、一同工作、凡物公用,也因此大有能力(徒2:44,4:32[5]);以弗所書1:9-10[6]將神對受造物的大計劃顯明:「萬物都在基督里同歸於一」,而教會成為這計劃得以實現的器皿。
信徒應承認自己和其他信徒是一體的,這一點不太容易。罪人習慣於以自我和個人小家為中心,但神要讓我們恢復到他創造我們的本來面目。如遇到有什麼問題,應先找教會談,除非是「家裡」解決不了的,或許最後要不得已送上法庭。
信徒應強調群體生活,而不是個人生活,個人生活只是群體生活的一部分。主禱文中「我們」意味著全世界信徒。在小組裡、神學院里操練彼此相愛,否則不能做什麼,一開始會很好,時間稍長就不行了。我們原來的經驗是,時間一長大家彼此有矛盾,抱怨神學院和老師,靈性軟弱,所以我們就縮短學期,但也需操練。
門徒的成熟和成長,是在整個群體中的成熟和成長,無法說單純的「個人」成長。
其次,群體生活是門徒的重要標誌之一。
儘管神分別呼召了我們,但他要我們過群體生活,這在兩千年前就定好了。當個人離開信徒群體時都會感到不安全,離開群體談不上屬靈的成熟,也談不上屬靈的生命和生活,因此不贊成過分強調個人的敬虔生活(如修道院等)。
信徒在基督里的合一是,也應該是神生命的表彰,這是那看不見的天父在地上向世人彰顯其榮耀的必要途徑,教會就應成為「成了肉身的道」。
信徒應在愛里相交。愛是普世的語言,福音之真實可信,最有力的明證就是信徒以神的愛彼此相待。
這雖只是神本性的一方面,但對於世上各種不同種族、背景、文化、語言的人來說,愛才是最有意義、最關身和最能打動人心靈的。
二、門徒團契生活的特徵
1、彼此背十架
信徒間彼此團契的真正基礎,就是兩個或以上的人,在耶穌基督的十架前跪下,完全相信他的憐憫和慈愛。很可能,就在我們與其他弟兄姊妹坦誠相交的時候,基督光照我們,粉碎我們的自義,使我們看到自己黑暗的內心。在真相揭露的那一刻,我會看見我的罪怎樣把基督釘上了十字架,又怎樣在今日傷害他的身體——教會。當面對這個事實的時候,沒有任何的言行更能令我驚奇,無論是我自己的形象,還是弟兄姊妹的任何行為。我不再能以批評或審判的目光看別人,因為在那裡,就是十架前,我看到自己內心罪惡充斥的光景。
十架是一切團契生活的中心,團契生活要更趨深刻和成熟,就只有靠著十架。十架意味著為別人而犧牲自己。我們必須時刻把各種「自我」——自私、自利、自我中心、自以為義——都釘上十架,並把自己的軟弱和傷痕在信徒團契中敞開。
很多時候,我們都以強壯的面貌示人,我們奉主的名談及彼此的恩賜、福分和成就,有時這類鼓勵是需要的和有幫助的;但一種在愛里連繫著我們心靈的真正團契,只有在赤露敞開、彼此暴露軟弱時,才會建立起來。當我願意冒著被你責難和拒絕的危險而開放自己,讓你看到我個人的需要時;當我也願意你同樣開放自己,並以愛和不帶批評的友誼接受時,我們就發現大家都站在十架前,在平等的地位上,接受要在那裡臨到我們的神的恩典和醫治。
包約翰(John Powell)曾經寫出人們害怕開放自己的心理:我不敢告訴你我是誰,因為如果我告訴你我是誰,你可能會不喜歡那個我,但這就是我的全部所有了。我們自然會覺得,保持某種形象,戴上一個面具,掩飾真正的自我,是較安全的做法。這雖不是真正的團契或門徒生活,卻解釋了為何許多教會都不能把耶穌吩咐我們去經歷的那種團契生活活出來給世人看,以致真正的門徒會那麼少,甚至沒有。
米勒(Keith Miller)是這樣描述這種困境的:「在我們教會裡,充斥著從外表上看滿足及平安的人,但事實上他們的內心卻呼喊著愛,他們不知所措、失望、懼怕、內疚,甚至不能與自己的家人溝通。但在聚會中由於其他人看來都是那樣的快樂和滿足、怡然自得,因此他們也很少能鼓起勇氣在這樣一群人面前承認自己極深的需要。」
要在建立真正團契生活上有所突破,就必須不再看彼此為公義的聖人,而是學習接納彼此為不義的罪人。因為,在那種不真實及超屬靈的氣氛下,人人都得戴上面具。只要當中任何一人露出真面目,所引起的震驚足以使整個團契崩潰;於是唯有把罪惡藏在虛偽的外表之下。
只有在我們能無拘無束、誠實地顯示真我的時候,我們才會在神兒女的身份里找到真正的自由。面對神的時候,我們都能夠自然地承認自己的罪,因為神的話告訴我們,雖然我們罪孽深重,但神依然愛我們、接納我們。然而,除非信徒也能這樣坦誠地彼此相待,否則我們永遠也不會經歷神在我們生命里的愛是何等的深;也不會感受到藉由弟兄姊妹互相的接納、寬恕及關懷而具體地表達出來的愛。我們把自己的心關起來,不單是把弟兄姊妹關在了外面,也是把神關在了外面。在弟兄姐妹身上,我們應該看到耶穌之靈。哥林多後書5:16-17[7]說,我們不應看彼此的舊我,而應著眼於我們在基督里的身份以及因此可以生髮的更新變化。如果我們都能看到各人在主里的潛質是怎樣巨大,我們就可以彼此鼓勵,努力做到我們應該做的:以神的眼光看彼此為在基督里的完全人。
2、彼此認罪
「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
在團契里的彼此認罪,需要由一個人先開始,這意味著犧牲和背十架,但真誠地彼此認罪和告白罪卻是必不可少的,這有利於團契的成長,是真實交通和群體生活的開始;相反,平安無事、安於現狀地帶領小組會無長進。中國教會的復興當從彼此認罪和交通開始,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分享內心深處的實質問題。
亞當犯罪以後,不願讓人看到和知道,就躲藏和掩蓋自己(編裙子),這是罪的結果。亞當的掩蓋沒有成功,同樣我們的也不能。
大衛的感受:「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力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詩32:3-4)
不認罪,致使我們被困在黑暗裡,奪去我們的平安,同時製造割裂和對團契的傷害。一個肢體犯罪就足以感染全身。只有公開認罪,團契才會得醫治。在另一個肢體面前承認自己的罪,是防止自欺的好方法,使我們省察我們究竟是向神認罪,還是向自己認罪而寬恕了自己。時常跌倒、軟弱、不順服,可能正是由於我們是自己「饒恕」了自己,而不是得了神的赦免。
所以,雅各在經文中向我們保證:只要罪公開顯露在光明之下,必會得到赦免和塗抹,這樣罪惡的權勢消滅了,再不能捆綁信徒和破壞團契了。罪人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罪,仍可享受神的恩典和弟兄姊妹的愛,在這個時刻,信徒在基督里的團契就深刻地體現出來了,認罪使門徒有生命,並開始了與基督的團契相交生活。
不過,這樣的彼此認罪需要智慧。雖然我們可以自由地隨時向任何一位弟兄姊妹表露自己的罪,但對他們來說,卻未必次次都有益處,比如教會領袖向一群不成熟的信徒全盤托出自己失敗的經歷,他們可能會不知所措。每位信徒都應該有一個分享小組,或最少有個人輔導,在這個小組中、在這些人面前,他們可以完全開放、坦白自己。
天主教的告解制度的確有不少過分的地方,以致不少教會完全否認信徒之間彼此認罪的價值。但其實,信徒間的彼此認罪是合乎聖經而且有益的,值得留意的是,教會歷史上很多次大復興的例子,其中共通之處就是弟兄姊妹互相坦誠地認罪。隱而未現的罪一旦被公開承認了,基督的光就得以前所未見地照耀我們,團契和合一就恢復到應有的美善,聖靈又再次能夠自由而有力地運行了。
3、彼此包容
越委身於愛的團契生活中,也越容易被傷害。既然我們都是罪人,就會一再跌倒及使別人失望,然而,也正是當我們以愛心和諒解去接受別人的缺點和軟弱,忍耐別人討厭的習慣,饒恕別人的罪的時候,我們才是遵行基督那愛的誡命,正如基督包容門徒一切的軟弱與過犯一樣。
所以保羅勸勉腓立比信徒「以基督的心為心」,他為我們謙卑自己,成了奴僕,我們也要彼此服事(謙卑、愛人)。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要論斷別人,不為利己的目的而支配別人,或把別人塑成我們自己(夫妻間容易有這種想法);而是正直地看別人為有神形像的人,值得尊重和愛惜。你們團契是否經歷到只能依靠聖靈的地步?
對團契的夢幻期過去,我們都發覺門徒生命的很多方面都受到挑戰,驚覺自私和貪婪在每人心中運行。我們自欺欺人,掩飾生命里黑暗、罪惡的角落。有黑暗就夠讓人吃驚了,而虛偽更讓我們喪志。為了保護自己,我們彼此猜忌及批評。
在任何真正主內的團契里,所有的黑暗遲早過去。不錯,人的愛心帶著強烈的情感,但基本都是自我中心和自利的,它只會叫我們去得到、擁有、捕捉,卻不會使我們付出和服事人,不會為了全體的益處而甘心放棄自己所愛的。我們需要求告神藉聖靈把他的愛每天傾入我們心裡,以此取代人的愛。只有神的愛支配我們,才可以饒恕別人七十個七次,關懷別人、傾聽別人的痛苦、當別人需要時奉獻自己。
4、彼此相愛——以立約的愛
愛在基督教里是最重要的辭彙,是神本性中最大的屬性,是信徒的標誌。
這愛使基督在十架上犧牲,他主動拯救罪中的人。
信徒的愛使社會中痛苦、孤獨、家庭破裂的人找到安慰。這愛甚至也惠及敵人(太5:44[8];路6:27[9]),只有愛才能真正勝過邪惡,軟化剛硬的心。信徒消滅敵人唯一的方法,就是愛他,使他成為自己的朋友。
但在團契內,我們又不得不面對無助的感覺,我們應當知道人的愛與神的愛的不同。當弟兄姊妹試著以人的力量開放自己,彼此相愛及服事時,就會發覺人內心的慾望蠢蠢欲動,於是感情的瓜葛、猜疑、妒忌、惱恨等都接踵而來,本來以聖靈感動為出發點,到頭來卻因肉體的軟弱而失敗,造成混亂及紛爭。更不幸的是,那些在紛爭中被傷害的肢體對於彼此建立關係難免存有戒心,不得不築牆保護自己,保持距離,以免受傷害,並且這也波及到那些雖然沒有捲入卻目睹血氣之爭的信徒。
耶穌在十二門徒身上,看到人內心的慾望和感受;復活後的基督更在很多教會事件中看到人的本性。新約書信大都針對人的問題而寫。但基督未曾收回他的愛,未曾拋棄醜惡的人,因為他與人立了約。
神的愛就是一種立約的愛,不是首先建立在感情之上,而是首先建立在意志之上;如同一樁婚姻,不是以感情為基礎,而是以宣誓立約為基礎,當然感情也是需要的。
信徒團契需要這種立約的愛,立約的愛建基於委身之上,與人的感受和慾望無關。只有藉著聖靈賜下的愛,堅定信徒的信心和守約的意志。
5、以恩賜彼此服事
信徒的成長是在群體中的成長,一個人在獨處中無法知道他的屬靈成熟度,沒有彼此相愛、包容、寬恕和服事,就沒有生命的成長。
神給信徒團契成長的方法是用恩賜彼此服事(弗4:12-13[10])。
當弟兄姊妹同心追求對神和基督的認識時,我們靈性日漸成熟,更加合一。
個人需要從其他肢體的力量和恩賜得益,彼此順服、學習和聆聽,還要看別人比自己強,共同認識神的愛的長闊高深。當然離群靜思、個人禱告、默想是必須的,但不能過分。
新約書信中的各種訓示,針對的幾乎都是教會,而非個人。「信徒」、「聖徒」等字眼,共出現了62次,其中61次是複數,只有腓立比書4:21[11]是單數,可見,聖經的重點放在了信徒的整體生命上,聖靈恩賜也是為教會整體的益處而賜下的,其被發揮出來正是在服事他人時,而只有方言的恩賜例外,是造就信徒個人與神的關係的。教導、預言、講道、勸勉、服事……在教會整體中很重要。
我們需要別人,無論看起來多麼成熟、恩賜多麼豐富,但仍是一個罪人,時刻需要神的憐憫和恩典,需要其他肢體的幫助、鼓勵、寬恕,甚至責備。
為了使我們謙卑和提醒我們有多軟弱,神很可能使用較「軟弱」的肢體把他的話清楚地帶給較「剛強」的,這樣我們就記得我們是彼此依賴的。
6、有意義地分享聖餐
弟兄姊妹一同領受聖餐的時候,最能表達他們之間那種團契關係,這是群體的外在證明。
(1)基督是信徒相交的基礎,他在十字架上的工作將宇宙萬物合一,完全不同背景和經歷的人能一同領受。聖餐是莊嚴的保證,我們與神和弟兄姊妹永不分離。
領聖餐前,我們要省察自己,認罪,因著思想神無法測度的大愛,公開承認我們的敗壞,讓他醫治我們,加給我們力量,求神藉聖餐恢復我們與神、與弟兄姊妹的團契。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1:27-29[12]提醒哥林多教會信徒:1)分裂不合神心意;2) 神不會喜悅教會內貧富懸殊的情況。
所以聖餐能幫助我們時常省察信徒彼此關係是否健康和合神心意。
(2)聖餐也能使信徒靈命得以建立。因基督的舍己和犧牲是聖餐中當記念的,提醒門徒必須背十架跟從主,在神面前我們獻上自己,為主而活,幫助一切有需要的人。
(3)從聖餐可預嘗天國的滋味。聖餐是羔羊婚筵的影子,為了天國的榮耀,便不會為短暫而微不足道的苦楚而灰心喪膽了。
[1]摘自安提阿老師《門徒訓練》課程,由漫波弟兄根據神學院授課記錄整理。——編者注
[2]路加福音19:5:「耶穌到了那裡,抬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
[3]約翰一書1:3:「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
[4]約翰福音17:11:「從今以後,我不在世上,他們卻在世上;我往你那裡去。聖父啊,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約17:21-23:「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
[5]使徒行傳2:44:「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徒4:32:「那許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
[6]以弗所書1:9-10:「都是照他自己所預定的美意,叫我們知道他旨意的奧秘;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
[7]哥林多後書5:16-17:「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原文作『肉體』。本節同)認人了;雖然憑著外貌認過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8]馬太福音5:44:「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9]路加福音6:27:「只是我告訴你們這聽道的人,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
[10]以弗所書4:12-13:「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11]腓立比書4:21:「請問在基督耶穌里的各位聖徒安。在我這裡的眾弟兄都問你們安。」
[12]哥林多前書11:27-29:「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