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朝時期的白江之戰

說起唐朝時期的中日關係,我們總會想到遣唐使、鑒真和尚、阿倍仲麻呂(即晁衡)、吉備真備一類代表著中日友好的人和事。當然,這代表著當時中日關係的一個方面。但國與國的關係從來都是複雜的,中國和日本之間,不可能像後來的歷史編纂者呈現給我們的那般簡單。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其實古今中外的國際關係,實質都是利益關係,既然是利益主導,那麼就必定有友好,也必定會有衝突。當時中日之間關係也是如此,雖然主旋律是友好,但另一方面也衝突不斷,乃至爆發了兩國歷史上第一次戰爭:白江之戰。

戰爭發生在朝鮮半島。當時的朝鮮半島分裂為新羅、百濟和高句麗三個政權,進行著朝鮮半島的「三國演義」,混戰不休。日本人一直對朝鮮半島垂涎三尺,早在公元四世紀,就在半島南部建立過殖民地,後來被朝鮮三國聯手趕了出去,但其趁朝鮮內戰的機會插手朝鮮事務,在半島實現日本利益的野心一直沒有改變過。而新羅等三個國家,為了在爭鬥中勝出,也有意識地藉助外來力量來壯大自己的實力。顯而易見,在當時交通條件下,朝鮮半島所能藉助的外來力量,就只有中國和日本了。唐朝初年,由於唐內部局勢尚未完全穩定,無暇外顧,高句麗和百濟於是倒向日本一邊,聯手打壓新羅。

一時間,新羅局勢岌岌可危,急忙向唐朝求援,唐朝在內部穩定之後,多次出兵援助新羅,維持了半島的均勢。公元660年,唐高宗派大將蘇定方率兵再次征討百濟,攻進百濟首都,百濟國王與太子均投降了唐軍。但百濟一些貴族不甘心失敗,派人去日本求援,並且要求把在日本做人質的百濟王子扶余豐送回朝鮮。對此,日本方面積極響應。662年五月,日本派軍隊5000餘名護送扶余豐回國。扶余豐回國後,率百濟軍與唐軍激戰。663年,他再次向日本乞援,日本天皇派兵27000餘人前往朝鮮增援。中日之間遂發生了正面衝突。

八月二十七日,唐朝將領劉仁軌率唐軍與日本軍隊激戰於白江,「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余豐脫身而走,獲其寶劍。偽王子扶余忠勝、忠志等率士女及倭眾並耽羅國使,一時並降。百濟諸城,皆復歸順。」唐軍大獲全勝,百濟與日本的殘餘勢力逃往日本,百濟政權徹底瓦解了。

日本方面,此後對唐朝的態度甚為恭順。不但不再插手朝鮮事務,而且在668年,唐一鼓作氣滅高句麗之後,還派使臣到長安「賀平高麗」。朝鮮半島的局勢,終於穩定下來了。中日之間的關係,也進入到一個平穩發展的時期。

本文發表於2012年9月15日《溫州商報》

推薦閱讀:

周末版:唐朝簡訊(62)
唐朝到底有多強大, 從三次對外戰爭就能看出來!
唐朝下
附錄二:唐朝小史
打油詩說唐朝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