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被父親拴墳場:為什麼總有人不經考慮就敢做父母

文/夏蘇末

收到微博推送的一條新聞,看標題已經悚然,看完內容更是遏制不住心底的憤怒:為什麼總有人不經考慮就敢做父母?

大年初一,兩歲的小女孩點點被自己的父親拴在外婆的墳頭,年幼的點點身後背著紙板傷心哭泣,天寒地凍,她全身被凍得發紫。

點點的哭聲引來了附近的村民,他們發現了點點並報了警。民警將點點帶走,然後找到了她的母親。

關於這一切事情發生,點點的母親解釋說:「前夫這樣做是為了逼自己現身,達到復婚的目的。」

這對怨偶之間的愛恨糾葛我絲毫不感興趣,只是痛心:為什麼成年人之間的輕率選擇,最後卻是年幼的孩子在承擔後果。

去年年底,大學同學鬧離婚,他們的孩子剛三歲。

離婚的時候,女方表示要全部存款和一部車,堅決不要孩子。

他們的女兒從出生到現在一直由同學的父母照顧,孩子的母親只負責每天陪孩子入睡。兩人離婚後,孩子跟著奶奶入睡。三歲的孩子,內心十分敏感,尤其父母頻繁在她面前爭吵,直到分道揚鑣,孩子已經小心到單獨跟父母相處的時候,絕口不提另一方。

後來爺爺重病入院,孩子被母親接去照顧。

孩子的爺爺去世後,奶奶和父親重新去接孩子回家。

孩子的母親正因為離婚時的冷血表現被周圍的人到處議論,聲名不佳,出軌的對象也與她分手。

她在一番權衡之下決定復婚,我同學不肯,她就拿孩子做要挾,聲稱不復婚不讓見孩子。

交涉之後,同學還是接到了女兒,他們回到家裡,孩子抱著奶奶的腿一邊哭一邊哀求:「奶奶,求求你了,你讓媽媽回來吧,我好想回家。」

孩子還告訴他們,在外婆家,玩具和零食都是弟弟的,她不能動,弟弟還經常打她,媽媽也不喜歡她,說她很麻煩。

孩子的奶奶聽得心痛,跟同學商量:「要不為了孩子,還是復婚吧。」

我同學本來還有些猶豫,當他聽到女兒在前妻家居然是這樣被對待時,簡直怒髮衝冠,堅決不肯復婚。

前妻遲遲等不到回復,立刻變了態度,下班以後帶了一群人把孩子搶走了,還把我同學揍了一頓,然後迅速跑掉了。

同學報了警,然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剝奪對方的撫養權和探視權。

大人之間硝煙瀰漫的戰爭結束了,然後重新翻篇,各自男婚女嫁,而這場爭奪戰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卻會跟隨她一輩子。

他的女兒不愛出門,不愛說話,一直到現在都沒辦法正常入園,極度缺乏安全感。

美國心理學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說過:「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們的上帝,神聖而威嚴。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對象,自然會把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全盤接受下來。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製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把這樣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而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亂不堪,一塌糊塗,孩子也會照單全收。」

點點的父母,在她幾個月大的時候離婚,母親帶走了姐姐,點點跟著父親。後來父親另娶,沒過多久,對方悄然離家出走杳無音信。如今,無業游民的他用把點點拴在外婆墳頭的極端行為要求與前妻複合,顯然生活毫無自律可言,做事缺乏起碼的自制力、尊嚴和理性。

我們都知道,父母的愛是孩子心靈健康成長的動力,充滿愛的家庭教育會帶來幸運,即便家境貧窮,生活條件窘迫,只要有愛存在,孩子就能健康成長。只是生活中很多孩子未必有這樣的運氣,在豆瓣上有個叫「父母皆禍害」的小組,裡面聚集著許多像點點這樣從幼年起就遭受父母的遺棄和忽略的成年人,他們從小就缺乏安全感,長大後仍舊對未來充滿恐懼,大多數人都有神經官能症。

童年不能承受之重的創傷,在他們幼小的心靈發展出一套特定的心理預防機制,扭曲創傷事件的真相,將其變的可以被自己所接受,保護他們度過那些可怕的童年災難。同時,當時的創傷體驗也會變成心理膿包,被壓抑到潛意識中藏起來,直到他們長大後,再一次遭遇到和童年類似的創傷時,被潛意識藏起來的「膿包」就會被觸動,並表現出相應的神經症或人格失調症,最常見如抑鬱症、強迫症和社交焦慮症。

他們要麼做任何事都缺乏自信,缺少勇氣,自卑地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及別人,以至於常常做出錯誤的決定,然後又陷入「我本可以」的懊悔中;要麼為了躲開責任帶來的痛苦,甘願放棄選擇的權利,彷彿自己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自己所有的行為都是迫於外界壓力的無奈之舉。他們習慣於把童年時期那些感知世界和對世界做出反應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後的環境中,結果生活上總是不如人意。

雖然很多人在成年以後,意識到自己長大了,可以勇敢面對童年那份不能承受之痛了,但是修復自己心靈的過程很艱辛,有些人為此付出十幾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勉強擺脫童年的創傷。

失敗的家庭教育,不止出現在離婚的父母身上,其實有很多正常家庭的父母也對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確的認知。

有些父母貪圖省事,缺乏耐心,動不動就用威脅去管束孩子:

「照我說的話去做,否則我就不要你。」

「不許動那些東西,跟你說多少次了。」

「別人能做到的事,你為什麼不可以!」

……

這樣的父母把愛心丟在一邊,沒有耐心花費更多時間去分析孩子的心理需求,用控制取代正確的引導,最後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安全感,行為也愈發叛逆。

我的瑜伽教練尚尚也是位單親媽媽,我特別佩服她。

尚尚本來是一所學校的老師,孩子一歲半的時候,她發現老公出軌。尚尚上前質問,結果卻被老公家暴,從那天起她的生活就陷入了無休止的爭吵和家暴中。

尚尚要求離婚,渣男堅決不肯。

後來小三懷孕,尚尚再次談起離婚,這次對方沒拒絕,只是要求她凈身出戶且不允許帶走孩子。

尚尚說除了孩子什麼都可以不要。

渣男卻要挾她:「敢跟我搶孩子,我就弄死你全家。」

心灰意冷的尚尚在家人的勸說下,為了離婚妥協了。

三個月後,尚尚發現兒子性格變化很大,不敢大聲說話,說話的時候害怕看別人的眼睛,性格也怯懦了很多。以前他最喜歡去兒童遊樂場,現在即使去遊樂場,孩子也不敢放心玩耍,幾乎每隔一分鐘就要確認媽媽是否在身邊。

兒子的變化讓尚尚難受極了,這次她沒有妥協,而是跑去跟前夫據理力爭,堅決要求把孩子帶走,其中的過程自是複雜而艱難,好在結果不壞,小三生了兒子,前夫便沒再繼續跟尚尚爭搶孩子。

尚尚把兒子接到身邊,發現孩子睡覺很不安穩,而且特別粘著她,吃飯、喝水、上廁所都要媽媽陪著。

有時候,尚尚把孩子哄睡之後工作,孩子總會在不久醒來,一旦看不到媽媽就立即放聲大哭,尚尚怎麼哄都無法安撫他悲傷的情緒。

周末的時候,尚尚帶孩子去親戚家,孩子怎麼都不搭理人,只是牢牢地抓著媽媽的手不放開,母子倆如同連體一般。

尚尚帶孩子去醫院做檢查,心理醫生說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根本原因是與母親的被迫分離給他造成極大的傷害。

醫生建議她平時多用言語和行動表明對孩子的愛,多陪伴多做親子互動。

尚尚覺得特別自責,她特別渴望能用自己的愛去修復孩子的創傷。然後,她做了一個任性的決定,辭職帶孩子去旅遊。

從孩子兩歲到五歲,尚尚每天陪著孩子,去各地旅遊,一起徒步,一起爬山,也在家裡休息,一起做飯,一起手工。每天晚上,尚尚會跟孩子講繪本和早教故事,也會跟孩子隨意聊天,無論做什麼都始終跟孩子保持平等的關係。

三年的時間,孩子的巨大變化大家都看在眼裡。

她的兒子很有禮貌,嘴巴很甜,情商很高,會幫尚尚分擔家務,會給尚尚捶背揉肩,經常不吝嗇對媽媽的讚美。

現在孩子不僅能獨立做事,還會幫媽媽招待客人,如果媽媽有事外出,他也能淡然接受,一個人在家自娛自樂。

我對尚尚說:「你真偉大!」

她連忙擺手:「我只是在彌補自己的錯誤,我們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們在生活中,對於孩子的問題,很多父母表示束手無策,從發現問題到之後的很多年毫無任何舉措,只是一味忽略,甚至以船到橋頭自然直安慰自己,內心深處渴望問題能自行消失。

想想可能嗎?

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沒有足夠的耐心。

我們之於婚姻,每個人都擁有隨時轉身重新開始的權利。

生命之於孩子,卻只有一次,而且出生就是一輩子。

如果你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沒有儲備足夠的愛和耐心,請一定不要輕率地做父母。

就像電影《超脫》里說的那樣:「在試圖成為父母之前,人們應該先確定自己達到那個標準,別在家做實驗。」

*作者:夏蘇末, 簡書籤約作者,曾經公務員,如今自由身。代表作《將來的你會感謝現在沒有放棄的自己》,微博@夏蘇末z。公眾號:夏蘇末

推薦閱讀:

寫給留學生的一封信: 新春將至,請不要忽略父母的牽掛
抵觸頂撞父母人,什麼都求不到,萬求也枉然!
父母說該男方出首付裝修60w 女方出車 10w雙方家庭環境差不多 我為男友家裡抱不平 被罵不孝?
寫給父母的一段話
孝敬爸媽,Blackmores、GNC、Swisse……哪個好?深海魚油,你買對了嗎?

TAG:父母 | 父親 | 女孩 | 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