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明朝遺民生活在貴州山中,與世隔絕600年,世代肩負絕密使命

在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以及平壩縣、鎮寧縣一帶,居住著30餘萬特殊的漢族人,很多消失已久的漢族風俗在這裡依然存在;很多我們已經不熟悉的中古漢族文化,在這裡呈現出最常態的場景;在這裡,六百年大明帝國軍魂仍在,六百年石頭古堡猶存,這就是屯堡和屯堡人。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雲南梁王巴扎刺瓦爾密反叛,朱元璋為率疆一統,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和沐英率30萬大軍第一次「調北征南」。征南戰事一直延續了許多年,軍事鎮壓的結果,並未制服西南,反叛之火不時重燃,威脅著明王朝的統治。

朱元璋採納大臣意見,以征剿與安撫相結合的策略,除置官設衛外,推行屯田制度,又下令將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兒女全部送到戍地。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軍隊駐紮城市,七成軍隊屯駐農村,並按總旗每人領種田地24畝,小旗每人領種20畝,屯軍每人領種18畝的比例發給田地,使屯軍和家屬就此立寨安居。

此外,明王朝又以「調北填南」的舉措,從中原、湖廣、江南等省強行徵調大批農民、工匠、役夫、商賈、犯官等遷來黔中,名曰「移民就寬鄉」,發給農具、耕牛、種子、田地,以三年不納稅的優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與屯軍一起,形成軍屯軍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構成安順一帶獨特的漢族社會群體──安順屯堡。在當地,軍隊的駐防地稱為「屯」,移民的居住地稱為「堡」,他們的後裔就叫做「屯堡人」。

這一屯,屯出了悠悠600年的 「 明代歷史活化石 」。《安順府志 —— 風俗志》載:「 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北征南……散處屯堡各鄉,家人隨之至黔 」。「屯堡人即明代屯軍之裔嗣也 」。在今天的安順,許多大家族的族譜,記載均與史料相同。《葉氏家譜》載:「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世亂之後……令屯軍為民、墾田為生 」。在漫長的歲月中,征南大軍及家口帶來的各自的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經過六百多年的傳承、發展和演變, 「 屯堡文化 」 因此而形。

生活在這一社會區域的人,由於特定的歷史背景,特殊的生活環境,特別的習俗民風,特有的藝術文化,他們所居住的村寨又特以帶軍事性質的屯、堡、官、哨、衛、所、關、卡、旗等命名,故此,「迨制既廢,不復能再以軍字呼此種人,惟其住居地名未改,於是遂以其住居名而名之屯堡人」(《安平縣誌·民生志》)除史書記載外,眾多家譜的記載,足證安順屯堡人實系「明代屯軍之裔嗣」。

隨著時代的變遷、屯田的廢除、移民的湧入,本來意義上的屯堡有所擴大,在以安順為中心,東到平壩,西到鎮寧和關嶺,南到紫雲,北到普定,方圓1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屯堡村寨達數百個,人口有約30萬人。

明朝皇帝「養兵而不病於農者,莫如屯田」的舉措,不僅實現了明王朝鎮壓反叛、鞏固統治的軍事目的,而且屯軍移民帶來的江南先進耕作技術,也促進了安順的發展。屯堡人雖然來自中原和江南各省,但同一目的、同一命運、同一生存的需要,人眾聚族而居,村寨連綴成片,逐漸形成有別於當地民族和其他漢族的特殊的文化現象──屯堡文化,構成安順多元文化中耐人尋味的一元。

30萬屯堡人世世代代都在執行為明朝鎮守西南的使命。明朝滅亡之後,屯堡人修建廟祠為明朝祭奠守護,600年過去了, 屯堡民居的建築、服飾以及娛樂方式等依然沿襲著明代的文化習俗。

推薦閱讀:

移民生變
豈止民生銀行? 金融騷擾終釀成大禍
「中國最耀眼土豪」安邦來襲 民生銀行老股東「坐立不安」
民生銀行系資本裸退民貸天下 不到一年即分手
《民生開講》田金洲教授講老年痴呆精彩實錄

TAG:生活 | 貴州 | 明朝 | 使命 | 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