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的發展歷程

在日語中,劍道被稱之為「剣道(けんどう)」。說是劍道, 但卻不能顧名思義,因為劍道其實是一種使用日本刀的格鬥技巧。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日本刀的產生和發展。我們常見的日本刀本身的歷史並不是很長。

日本古墳時代(公元4 世紀到6 世紀) 出土的刀劍造型略微奇特,跟現在的日本刀大相徑庭。古墳時代出土的日本刀劍刃尖特大而作人足形或半瓣缺口形,柄首有環。日本學者清水橘村於昭和七年(1932 年)刊布《刀劍大全》一書,記述道:

刀劍之見於歷史者如此。是故若謂刀劍是否為我國鍛冶,吾人以為多半為舶來品, 何以言之?觀諸載於《萬葉集》之刀劍歌多雲高麗劍而非大和劍……我國古代衣食住乃至工藝美術、百工之技術皆由中國傳來,刀劍既非本邦特有之器物,則其初之鍛刀皆為舶來品,乃任何人不能爭論者。

由此可見,早期日本刀劍明顯是受中國漢代環首刀影響的產物。同時根據考古發現,古墳時代雖然如日本古書《和名抄箋注》《本朝軍器考》的記述是「刀劍並重」,但其實出土的雙刃劍只佔單刃刀的十分之一左右。

從南北朝時代開始,中國刀受到薩珊波斯的影響,出現了新式樣的短柄長刀。到了隋唐時期,短柄長刀被統稱為橫刀。這種橫刀被日本遣唐使帶回國內,稱其為「唐大刀」。「唐大刀」對日本刀劍造成了又一次影響,也成為現今日本刀的雛形。

◎模仿唐代士大夫打扮的聖德太子,其所佩帶的也是「唐大刀」

到了平安時代中葉的11 世紀初,日本武士們通過戰場上實戰的經驗,發現在馬上作戰時,劈砍比刺擊次數更多,並且較為有利;同時,武士們也發現有弧度的刀刃更便於劈砍。再加上日本很早就有的覆土冷卻技法(通過覆土讓刀劍的冷卻時間不同,從而使刀劍出現弧度),最終,雙手使用、以砍斬為主的單刃彎刀,也就是今天我們常見的日本刀出現了。

現在日本歷史學界一般將在彎刃日本刀出現之前通用的雙刃或單刃直刀統稱為「上古刀」,而平安時代出現的日本刀則被稱作「太刀」。

◎上古刀

太刀,在日語中就是大刀的意思。平安時代早期的日本還不是武家幕府的天下,中央政府、文官貴族還有較大的權威,公卿依然在政治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身份的象徵,太刀一般只有貴族武士或者公卿才能佩帶,而普通的士兵和下級武士是沒有資格佩帶的,他們只能佩帶肋差(短刀)或者小太刀(一種短的、帶鍔止的日本刀)。

在這個時代,裝飾精美的太刀並不是戰場格鬥兵器的主力,而是貴族武士的特權象徵。大量的下級武士和足輕依然使用槍、弓、薙刀和肋差等武器作戰。因此有這麼一種說法存在:武士刀僅僅是割取首級時才會用到的無用武器。

◎日本刀的基本類型

在當時的日本,對於一個能夠上陣的武士而言,弓、槍、劍、騎都是必須掌握的技能。而就當時的記載來看,日本常用的戰術也與唐朝的大規模重甲騎兵衝擊戰術相一致。一般的貴族武士都擅長馬上作戰,大規模的騎兵戰也不少見。但是三間槍等日本槍長而重,加之日本本土馬較為矮小,力量不足,日本人身材也很矮小,所以幾乎沒有武士能在馬上使用長槍。當時武士在馬上使用的武器基本都是弓或太刀,有時候也使用薙刀。因此,武士的佩刀方式也與這種在馬上的作戰方式相適應。太刀的佩帶方式是刀刃向下,用掛環佩帶在腰帶下,以配合刀身弧度,適合馬上抽刀迎戰。這與現代劍道的持劍方式(劍刃朝上)幾乎是相反的,究其原因是因為古代武士坐在馬上,身上厚重甲胄已經是較好的保護,不需要持刀做出防守姿態。

而到了平安時代末期和鎌倉幕府時代早期(公元12 世紀到13 世紀),連年的內戰使得日本舊有的政治結構發生了巨變。武士這個專司戰鬥的戰士階級登上了原來只有貴族公卿把持的政治舞台,日本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因為武士階級成為統治階級,所以劍術作為武士生存根本的技擊技巧,開始在社會上成為重要的存在。太刀逐漸成了強大而又致命的武器。這一時期,太刀技擊技巧逐漸發展成熟,形成了日本古代劍術的雛形。為了適應戰場要求,尤其是為應對騎兵衝擊和重甲的威脅,太刀越來越長也越來越重,同時,產生了針對重甲的肋構技法(即斜向劈斬的技巧)。

◎從上古刀到太刀,平安時代日本刀開始與大陸刀劍產生明顯的差別

室町幕府時代早期(公元14 世紀中葉),騎馬的貴族武士依然是日本刀的主要使用者。故此為了適應馬上的戰鬥,劍刃朝下佩帶的太刀一直都是戰場武士使用的主流武器。甚至直到戰國時代結束,太刀的使用方法依然是各劍道流派和道場修習的主要內容。當時太刀的使用仍以左右劈砍技法為主,同時以斜劈肋構作為補充。

為了獲取馬上戰鬥和對騎馬武士的實戰優勢,太刀的重量和長度仍在繼續增加。這種趨勢,與西方騎士所使用的越來越重的騎士長劍以及中國騎兵所使用的越來越厚的大刀不謀而合。

◎平安末期,長達一米以上的太刀登上了歷史舞台

但是從戰國時代起,日本刀卻逐漸走上了與大陸上其他文明的類似武器相反的道路。究其原因,跟日本古代軍隊騎兵的緩慢發展,以及後期步兵的快速崛起,都有著極大的關係。

眾所周知,在人類的戰爭歷史中,騎兵始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翻開中國的戰爭史,中原耕種民族與草原游牧民族的爭鬥甚至在有漢民族之前就開始了。從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放棄從商周開始使用的戰車開始,騎兵就在中國的軍隊體系中一直保留,直到現在。在馬鐙出現之前,騎兵最主要的武器是弓和弩。利用馬匹的機動性和遠程兵器的距離優勢,是當時早期東方的典型騎兵戰術思想。這種戰術對日本的影響甚至直到明治維新時期依然存在。

◎姊川合戰圖屏風(福井縣歷史博物館藏)。姊川合戰中揮舞長達五尺三寸(約160厘米)的大太刀的真柄十郎左衛門

此後,高橋馬鞍的出現,使得在馬上使用長兵器成為可能。漢代騎兵已經可以熟練地使用馬槊,而到了唐代,大規模的重甲騎士已經是戰場的主角。中國的步兵武器,也逐漸以對抗騎兵的長槍、大刀為主。尤其是作為士兵單兵武器的佩刀和佩劍,逐漸向厚刃的腰刀和長柄的朴刀轉變。這點在唐代之後尤為明顯,武器功能進一步分化,這是軍事能力提升和社會分工進步的表現,也是大多數大陸文明軍事力量所共通的進化之路。

而在日本,這種分工卻並不明顯,直到戰國末期,日本騎兵都是以弓騎兵和騎馬步兵為主。因為傳統的弓箭本身射程較近,在馬上使用較多,因此,在戰國時代大規模裝備火器之前,日本弓箭的地位是很尷尬的,既不能有效地阻止騎馬武士,又不能大規模地遏制步兵衝鋒。在日本的戰爭中,騎馬武士一直都是戰場的靈魂。連盔甲都穿不起的農民和只有簡單盔甲的下級武士,僅僅憑藉射程很近的竹弓根本無法抗衡騎戰馬、穿重甲、握長刀弓箭的騎馬武士。在沒有火槍的時代,為了抗衡這些騎士,使用大型長槍(三間槍)和重型太刀(野太刀)的步行武士應運而生。

而作為主要單兵武器的日本刀,卻並沒有進一步進行功能區分。針對騎兵的野太刀的出現是一次積極的嘗試,但是卻並沒有形成主流,甚至在劍道流派中也沒有成為獨特的體系。以太刀為主的日本刀在長達八百多年的時間裡,總體的形制與平安時代相比並沒有太多的改變。

◎日本刀形制變化。1.上古刀;2.平安後期—鎌倉初期;3.鎌倉中期;4.鎌倉後期;5.南北朝時代;6.室町前期;7.室町後期;8.安土桃山時代;9.江戸時代(中期);10.江戸時代(元祿時期);11.幕末時期

戰國時代中前期(公元16 世紀中葉), 因為火器技術的更新,加之戰鬥基本局限於小範圍內,作戰的根本戰術也與鎌倉時代早期甚至平安時代的大規模合戰有所區別。步兵戰成為戰場的主流,少數的騎馬武士再也無法通過射程和成本與火繩槍相差無幾的和弓,對裝備了火繩槍的步兵取得壓倒性的優勢。因此,日本這片土地上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髮生了變化。從憑藉少數精英貴族武士的武勇,轉變為大量職業化的下級步行武士進行的陣地作戰。步兵戰術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步兵格鬥技巧開始登上日本歷史舞台。

這一戰術革新的最直觀表現,就是打刀的出現。打刀與太刀最明顯的不同在於佩帶方式。我們前面說過,太刀是使用掛環佩帶在腰帶下,刀刃向下。打刀則是斜插於腰帶上,刀刃向上,這也是現代劍道的佩刀方式。

究其原因,打刀是一種以步戰為主要戰鬥模式的武器。這就需要武士在抽刀後立刻做出防守的態勢(中段持刀)。斜插於腰帶上,刀刃向上的佩刀方式能夠讓持刀者在拔刀後以最快速度將刀刃指向敵人。

◎最古老的打刀——南北朝時期的打刀。此時的打刀與戰國時期是有明顯差異的

根據日本刀的形制變化圖我們可以看出,從平安時代的太刀開始,以騎兵太刀為主的時代,日本刀的形制較長,弧度較大,而刀柄的部分較短。戰國時期的打刀較之前的太刀,在長度上有所減短,弧度也越來越小,這與其不作為騎兵武器使用,同時步戰越來越多有很大的關係。而從刀柄長度,我們也不難看出,從古劍(即中國傳入的直刃刀)到室町幕府後期的太刀, 刀柄都不長,並不是典型的雙手武器。而到戰國時期,刀身較直而且刀柄較長的打刀,已經成為了戰場上的主流。在戰亂時代,日本刀的鋩子(劍尖)都是比較尖銳的,而和平時期則較為圓潤。由此可知,作為一種近身搏殺的武器,以打刀為代表的日本刀兼具揮砍和刺殺的功能。

史事挖掘機


推薦閱讀:

漢語聲母從上古到現代的發展
格律詩發展簡史
助力工業自主可控發展,龍芯亮相2018全球智能工業大會
中華太極拳網明之太極拳發展中心→文章頻道→查看文章→楊露禪遺疑考辯
【家長的這些特徵有利於發展孩子的創造力】

TAG:日本 | 發展 | 日本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