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見招拆招 揭開古玩造假五大騙局

見招拆招 揭開古玩造假五大騙局

省城南宮古玩市場等於「新加坡」 對於古玩,記者並不內行。早在探訪前,一位文物鑒定專家就曾提醒記者:「古玩價值的神話誘惑著造假者趨之若鶩。我們私下裡都叫南宮古玩市場為『新加坡』,意思就是新的加破的。」 「在南宮的古玩市場上,假東西太多了,如果有真東西的話,大多都是修復品。」專家指點。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專家說,省城南宮古玩市場上的東西並非全是贗品,只是有些真東西被商家和收藏者搬到了幕後。 新聞前綴 打開電視機,很多頻道都有一檔屬於自己的鑒寶收藏欄目,這邊專家剛剛定完高價,那邊拍賣行就槌起話落。一件玉佩價值5萬元、一個看似破舊的瓷碗標價20萬元……這樣的節目著實讓人看得起勁,看得眼熱,看得熱血沸騰。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湧向了古玩市場,可是那些靠眼力「吃飯」的古玩收藏者究竟能在這裡淘到多少「寶貝」呢? 從4月7日開始,記者在太原市南宮每周末開市的古玩市場「蹲點」,通過與古玩小販們的討價還價,感受古玩市場的虛虛實實。之後,記者帶著自己的親身體驗,走訪了省城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文物鑒定專家,對古玩市場上文物販子的種種欺詐手段進行了一次讓人觸目驚心的揭秘。 或許是因為南宮古玩市場的准入門檻較低,才出現了如此多的騙局;或許是因為記者只是對此種市場進行了初步探訪,還未了解到其人氣鼎盛的內情。不過,在省內,一些級別較高的文物市場還是比較規範的,古玩和古董的交易程序明確,且不乏真品。但由於不少買家與賣家不願讓人知曉他們的交易,這類市場在普通人眼裡顯得神秘莫測。 「上當」經歷+專家揭秘,隱藏在迷霧後的古玩市場漸漸露出了它的真面目。 古玩市場初體驗,遇見編故事能手 第一次去南宮古玩市場是4月7日。市場上人氣很旺,各種古玩藏品攤在路邊,賣家席地而坐,買家蹲著搞價。青銅器、錢幣、字畫、瓷器等等,似乎都留存著古代的氣息,卻又讓人真假難辨。 記者走到一個攤位前,隨手拿起件鏤花瓷的花瓶,「這是清代的東西,我是從一位老鄉家收購的。這位老鄉家的祖上曾給嘉慶當過『秘書』,辭官後就帶著家財到山西養老了。老鄉一直視這個花瓶為寶物,起初根本不打算賣,實在是孩子考大學,家裡揭不開鍋才賣的。你說個價,喜歡就拿上。」這位賣家口若懸河。 「你說嘉慶就嘉慶啊,說個誠心價,要是合適我就買。」雖然記者心裡沒底,但是好歹也得充充門面,不能讓他小覷。「文物就是文物,每件『寶貝』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你可不能忽視這種文化精髓啊。得了,看你年輕,1000塊錢你拿走。」在討價之餘,賣家還不忘給記者上堂「生動」的教育課。 這邊還沒談妥,那邊已經有其他賣家盯上了記者,待記者剛離開此攤位,另一個賣家就迅速跑到記者身邊,「他那兒都是騙人的,我這兒有正宗的古董花瓶,比他的早,是光緒年間的。」 暈!要知道,光緒還得尊稱嘉慶為祖爺爺呢! 專家拆招 如今,很多古玩商都會根據顧客喜歡「老東西」的心理,想著法子編故事。 買賣紅火就是靠吆喝,這些小販們普遍通曉歷史,能為買家隨便編上兩句。不過你遇上的這個小販道行還淺,他只會說「文物」是盜墓得來的、祖傳下來的或者是從鄉下「淘」來的。還有些小販會專門瞄準一些很有錢的「門外漢」,他們通常會領這些有錢人去深山老林中尋找墓葬品,其實哪兒有什麼墓葬品,所謂的文物都是小販們事先安排好的,都是騙局。 鑒定一件物品是否屬於文物,不僅要靠科學儀器,也要用自己累積的相關知識進行辨別。我們需要了解歷史學、人文學,乃至不同時期的文化風格和地域特色,這些都是辨別古玩真假的基礎知識。 騙局一84消毒液泡出「舊瓷器」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教訓,記者回家惡補一通,從歷史學、考古學到美學、文學,都「研究」了一番。雖是臨時抱佛腳,但這些知識堆在一起時,記者還是了解了一些識別古玩的皮毛。 再次到了古玩市場後,記者並未迅速投身到討價還價的戰役中,而是先到各個攤點上觀察:一是觀察各個攤位所賣物品的特點,二是希望能遇到一個圈裡人,現場為記者講講其中的內幕。半個小時過去了,記者終於發現目標———古玩愛好者老牛。 當時,老牛正拿著放大鏡,仔細看一個瓷枕頭。攤主很得意地介紹自己的這件物品是宋代的,是從墓葬中偷出來的,他還讓大家看了看枕頭底下一層厚重的泥土。看到記者這個陌生人在身後徘徊,老牛低聲告訴小販,「有外人在,我就不和你理論了,我怕毀了你的生意。」 「外人在」、「毀生意」,這裡面肯定有貓膩。記者開始和老牛套近乎,抱著虛心請教的態度,要認老牛為師。通過數十分鐘的「攻堅戰」,老牛終於打開了話匣子:「首先,宋代並不流行雕刻菊花,也不可能在枕頭上出現菊花,因此,我們基本可以確定這個瓷枕頭不是宋代的;其次,這個枕頭看起來很有古董的『舊』味道,但是這塊瓷胎上的釉質沒有任何的光滑度,沒有久經磨礪的透亮感,這種棕黑色很明顯是商家故意做出來的;第三,辨別瓷器的真假,最重要的是看其底部,因為看瓷器的要領就是看砂底、火石紅、挑刀、釉疤等。如果是一件古物的話,肯定會留有年代的烙印,多多少少會有磨損,但是這塊胎的底部很完整,而且底部泥土的顏色,也很可能是商家刻意做出來的效果,所以這個枕頭可能是新貨。」 在老牛分析的過程中,賣瓷枕的小販時不時皺皺眉頭,偶爾還會送給老牛幾個白眼。最後,小販有點招架不住了,走到老牛身旁低聲哀求:「你真是行家,快別說了。我這個枕頭50塊錢進的,你喜歡就這個價錢拿去,求求你別拆我台了!」 專家拆招 瓷器是古物,即使現在要仿,也要按照古代的方法去做。一般瓷器造假分兩步完成:第一步是按照古代的樣子將瓷器做出來;第二步是將它做舊,以表現它的「古」。你所說的宋代枕頭,很可能就是小販們綜合兩種方法造出來的。 怎麼造假呢?造假者先買回一些新的瓷器,再用「84消毒液」配製出一種藥水,將瓷器泡進去,去掉其本身的顏色,然後,再在這些去釉的瓷器上畫出古色古香的圖案、噴出仿古的釉色。 其實,這還只是些雕蟲小技,與這種以新充舊的物品相比,「補貨」是最難鑒別的。首先,造假者到各地古窯場遺址搜羅大量的「垃圾」殘片;然後,用殘片拼湊成一件完整的贗品。這種方法製造的瓷器,即使科技鑒定專家採用多點取樣的辦法,得到的分析結果也一樣是「真品」。在市面上,一件普通的官窯贗品如果成功通過鑒定這一關的話,平均獲利能超過20萬元。 騙局二羊腿裡面藏出「古玉器」 在一個攤位上,擺滿了各種玉器,有玉璋、玉刀、玉璧、玉璜、玉角杯等物品。對於古玩愛好者來說,玉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而一塊雕刻完美的古玉,則價值連城。 記者在這個攤位中盯上了一件潔白玉質、古樸造型的「玉角杯」,雖然杯子不大,但雕刻精細,能體現出工匠別出心裁的藝術風格。從色澤到工藝,這件「寶貝」都深深吸引了我。「這杯子是漢代的,它是王侯貴族使用的一種飲酒器,能體現一個人的身份和品位。」小販殷勤地介紹,「玉本身就貴,要是古玉就更貴,我這賠本買賣,賣2000元。」聽到這樣的價格,記者心中頓生疑惑,「漢代被認為是中國玉器發展的最高峰,如果是真品的話,2000元真的很便宜,這樣的美事真能落我頭上?如果是假的……」 隨後,記者用手機偷偷拍下了這些玉器的照片,用彩信傳給一位做玉器經營的朋友,請求援助。稍後,朋友發來信息,「從圖片中玉器的外表來看,古色古香,玉的沁色也比較逼真,不排除真品的可能性,但是漢朝的玉是帝王壟斷使用的,它不是商品。老百姓用玉是從三國開始的,所以現在流傳在市面上的漢代玉器少之甚少,不可能這麼便宜就出售。」 這些玉器表面上的沁色是怎樣而來的呢? 專家拆招 如你朋友所言,市面上留存的漢代玉器非常少。沁色是其他物質的顏色滲入玉器表面或者機理的一種顏色變化過程,其實很多收藏者都是通過沁色來觀察玉的真假,但是,玉器表面上的沁色是很容易造出來的。 造假的方法有三種,一是用藥液浸泡,就是把玉器放入摻有顏色的藥液中,經過數天浸泡後,就會在表面出現沁色,通常顯現為紅褐、黃褐等色彩;二是用,烤法,就是把玉器放在煙火中,烤,短時間內,玉器表面會呈現出一種深埋地下的黑褐色,頗有黑漆古玉的味道。三是把新玉製作成古玉的樣子,然後找一隻健碩的山羊,割開它的腿,將烘烤後的玉器直接放入羊腿內,過三四年後再把這塊玉取出來,就能形成紅色的沁色,還能看到玉器的細紋中有一道道血絲,感覺很逼真。 總體來說,鑒定古玉,要從包漿、沁色、氧化、腐蝕等幾方面共同著手。 騙局三茶水蒸出「古書畫」 走在大街小巷上,我們總能看到一些販賣文物的小攤販,他們找到一個相對隱蔽的地方後,就擺出一幅數十米長的「清明上河圖」,該畫卷色澤發黃,墨跡發白,看上去很像「古董」。說實話,記者不僅沒見過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的真跡,就連畫卷的全景也未見過。記者決定上前搭訕,碰碰運氣,看能不能套出蛛絲馬跡。 「這是真正的《清明上河圖》嗎?」 「你自己看吧,我只要賣出去這幅畫就行了。」小販著實個性。 「你總得說真假吧?」 「這不是張擇端畫的,是他的後人臨摹而成的。不過,也經歷了百年,也算是文物吧。」 雖然小販這樣說,但在畫卷的落款處,「張擇端」3個字異常醒目。 究竟一幅畫要經過怎樣的加工程序,才能變成如此陳舊的模樣呢? 專家拆招 書畫造假是最簡單的,照排複印、幻燈投影、墨刻水印等現代印刷手段被造假者廣泛應用,有些書畫作品印刷出來後幾乎看不出油墨的痕迹,效果極為逼真。 現在,在造假者中間流傳著一種成本低廉的造假方法,那就是用茶水,蒸。他們通常將字畫掛在牆上,牆腳放一口裝滿茶水的大鍋,燃火開煮,用茶水蒸發出來的氣體將字畫,黃,令宣紙和顏料鬆脆變質,加速陳化。 還有一些造假者專門弄來蛇蟲鼠蟻來撕咬書畫新作,有人看到書畫有被蟲蝕食的痕迹就以為是真品,其實這僅僅是造假者做出來的「特效」。 騙局四 強酸鹼中澆出「青銅器」 在賣字畫的對面,正好有一位小販兜售青銅器。賣青銅器的小販謹慎而神秘,有主顧過去,他通常會左顧右盼,然後從書包中拿出一堆用廢報紙包裹的「寶貝」。剝掉層層報紙後,露出來一尊高10厘米左右、外面滿是青綠色銹跡的銅鼎。當記者表示有意購買時,外地小販低聲說,「這兩樣東西都是我前幾天在蓋樓時無意中挖出來的。」小販張口要價300元,正當記者準備離開時,小販拉住記者的袖子說:「100元拿走!」 專家拆招 街頭販賣的青銅器幾乎都是假的。青銅器盛產於商周時期,當時以鑄造大件的青銅器為主。為了防禦外敵入侵,青銅還被更多地用於打造武器。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輕巧的器皿逐漸取代了青銅器。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青銅器造假的現象才會比較猖獗。 有些造假者還用出土的棺木做劍鞘,然後做出長期掩埋的腐爛效果,有些劍柄上面還做出纏有絲線的痕迹,或包裹絲綢的痕迹。為了讓青銅器上銹跡斑斑,造假者會在器皿造好後,先用鹽酸水泡器物,然後埋入地下,再在土上澆些酸鹼類的藥物,過三四年後,使器表生出銹來。 同樣,青銅器的「補貨」也很難鑒別,很多造假者都是收購到零碎的銅皮後,用油漆和乳膠將銅皮一層層粘在器皿上,做出來的效果也很逼真。 騙局五打補丁做出「古錢幣」 在整個古玩市場中,古錢幣的出現率最高,幾乎每個攤位上都有零散著的「綠色硬幣」。 站在小販對面,記者開始數起了古幣的品種,從戰國時期的刀幣,到流通時間最長的漢代五銖錢,再到清朝的銅錢,小攤上的古幣可謂應有盡有。「你這東西太雜了,不好挑選。而且,很多錢幣也不完整,有的背面的字已經磨得差不多了,誰知道是什麼年代的啊。」 聽到記者的話,小販著急了,「早說啊,我這裡有私藏品,你要不?」說著,小販就從書包內掏出一本精美的小冊子,裡面塑封著12枚銹跡斑斑的古錢幣,還標註著在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時期各種錢幣的名稱。 古錢幣到底價值多少,還真不好預測。記者與其周旋一番後,以50元的價格買下這套古錢幣。 專家拆招 次日,記者帶著淘來的古錢幣向專家取經。專家拿出錢幣後,開始用指甲使勁摳錢幣上的銹斑,只見有無數綠色顆粒飄落,專家的指甲縫裡也有綠色粉末。看來,記者掉進了小販們的「圈套」中。 古錢幣上的文字,往往帶有獨特的地方色彩,特別是漢唐以來,官方鑄幣上的文字多為皇帝或書法家書寫,具有獨特的行文風格。因此鑒別古錢幣時,首先要掌握每個時期文字的氣息和神韻,這就是鑒別的關鍵之一。 從外形上看,很多古錢幣都附著一些綠色的銹跡,但是真品的銹跡是與銅質結合在一起的。我們稱為「銹色入骨」,它不易脫落。贗品的銹跡浮在表面,用醋一擦或者用指甲挖,銹斑就很容易脫落。另外,很多造假者還喜歡新鑄錢幣,即用市面上價值低廉的古幣,回爐後重新鑄造出稀少的錢幣,銹斑則是用強度較大的膠粘上去的,也就是說打補丁打上去的。 來源:新浪網

推薦閱讀:

【金鼓文化】古玩鑒定 眼學和科學誰更靠譜
關於澱粉酶揭裱字畫的新進展
古玩文房
古玩套路多,你中了那一路
誰能給我說說古玩圈裡不成文的規矩和一些基本的行內術語?

TAG:造假 | 古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