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惑:糖尿病治療最新進展
日前,國內媒體有關「吸入型胰島素」的報道吸引了眾多糖尿病患者的關注。難道使用胰島素可以不打針了嗎?糖尿病領域還有哪些新進展?生命時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郭曉蕙教授,請她為廣大讀者提供更多資訊。
口服、吸入胰島素
還難實現
「胰島素的非注射劑型是廣大糖尿病患者翹首以待的。」郭曉蕙說。因此,口服、吸入等胰島素劑型一直是全球各大藥廠研發的目標。事實上,吸入型胰島素2年前已經在美國上市了,但讓人遺憾的是,由於存在肺癌風險,該葯被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加了黑框警告,已於去年退出了市場。
郭曉蕙介紹說,所謂吸入型胰島素,就是把葯製成極細的粉末,再使用特殊的裝置吸到肺中。由於胰島素是外來的蛋白質,容易造成氣管損傷。現在,雖然一種吸入型胰島素退出了市場,但還有新的產品在研發之中。
除了上述劑型,胰島素能不能做成口服藥片,更是患者關注的焦點。郭曉蕙教授說,一直以來有企業在研究口服胰島素,但目前都沒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藥物的生物利用度難過關。「研究表明,口服胰島素的利用度僅僅是注射方式的1%。這就是說,假如要口服,就要用打針劑量的100倍,這對患者來說經濟負擔太大了。並且,人的個體差異很大,就更無法評估。糖尿病患者用胰島素治療,是要一個單位一個單位精細調節的,這一點口服胰島素根本做不到。」所以,郭曉蕙教授告訴記者,口服胰島素現階段難以獲得突破性進展。
聰明降糖葯
按需分泌胰島素
雖然胰島素方面的消息或多或少讓人有些遺憾,但新降糖藥方面的消息還是讓人歡欣鼓舞。近兩年來,一類名為「胰升糖素樣多肽(GLP-1)相關藥物」相繼上市。名字聽上去很拗口,郭曉蕙解釋說,GLP-1又叫「腸促胰素」,顧名思義,是由腸道分泌的。人吃飯以後,腸道就會分泌這種物質來刺激胰島素生成,從而降低血糖。而且這種物質是根據血糖高低「按需分泌」的,因此不會導致低血糖。除此以外,GLP-1還通過促進胰島β細胞增生、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肝臟產生葡萄糖等途徑來降糖,並讓人產生飽腹感,減低食慾,達到減肥的目的。
由於人體自身產生的GLP-1量很少,並且稍縱即逝,因此科學家們就如何延長其作用時間、增加其生物活性進行了研究。據悉,目前有多種該類藥物在研發之中,其中既有口服藥,也有注射劑,已經至少有2種藥物在國外上市了。郭曉蕙教授透露,我國已經有上千名患者參加了該類藥物的臨床試驗,接受了長達半年到1年的觀察。
推薦閱讀:
※乳腺癌診治進展
※馬長生教授:2016 年心房顫動研究進展年終盤點
※【2016CIHFC】肺栓塞診療進展-指南與實踐
※揭秘8大科學謎團新進展
※盤點2016年心血管領域重要進展?網聚醫學的力量,源自中國醫學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