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草書的典故及劃分方法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書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代表人物有王羲之等。

潦草的字就屬於廣義的草書,是在文字統一後,在應急的情況下,或者是在起草文書稿件、記錄他人談話時,行筆快捷,筆畫連帶、省略,信手寫的不規範的潦草的字,這種潦草的字很難用於交流,隔久了甚至連寫字的人也難以識別。

于右任作品欣賞

關於草書有名的典故就是張丞相(註解1)的「亦不自識」,原文是這樣的:張丞相素好草書而不工。當時流輩皆譏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使侄錄之。當波險處,侄惘然而止,執所書問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視久之,亦不自識,詬其侄曰:「胡不早問?致予忘之!」。大概意思就是,張丞相喜歡書寫草書但不工整,一次偶得一佳句,怕忘了,趕緊找來紙筆記下,只是字非常潦草,他當即讓侄兒把詩句抄錄下來。侄兒抄到筆畫怪異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筆來,拿著他所寫的字詢問張丞相念什麼字。張丞相反覆辨認了很久,也沒認出來自己寫的是什麼字,於是就責罵侄兒說:「你怎麼不早一點兒問我,以致我也忘了寫的是什麼。」可想而知,當時書寫的草書有多潦草,以至於轉眼間自己都認不出來了。

不管是那種字體,都是為了便於人們的生活,草書,就是為了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草書經過漫長的約定俗成的過程,尤其是在篆書向隸書轉化的時期,民間流行的草字的數量逐漸增多,寫法逐漸統一,經過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終於產生了具有法度的草書,那便是章草,之後進一步發展成今草,狹意的草書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于右任作品欣賞

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主要特徵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隸化筆法的橫勢傾向,為左右鉤連的草化提供了依據。章草筆法用「一」形,今草筆法用「s」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

自章草起草法就基本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規範性,又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其基本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草書是筆畫省略,結構簡便的書體。二是,草書是以點畫作為基本符號來代替偏旁和字的某個部分,是最具有符號化特徵的書體。三是,草書的筆劃之間字與字之間相互連帶呼應,是便於快捷書寫和便於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由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扁方,筆帶橫勢。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於明朝。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張旭草書

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盡 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現於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妙,變化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到了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 文中圖片于右任作品,來源於網路

註解1:張丞相,張商英,生於公元1043年,卒於公元1121年,北宋蜀州(四川崇慶)新津人。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從小就銳氣倜儻,日誦萬言。最初任職通州主簿的時候,一天,進入寺中看到大藏經的卷冊齊整,生氣的說:"吾孔聖之書,乃不及此!"欲著無佛論,後來讀《維摩經》,看到"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深有所感,於是歸信佛法。

推薦閱讀:

天津有哪些都市傳說(Urban Legend)?
典故說春秋55:「股肱之力」,晉獻公的託孤
一場詩樂舞,帶你秒懂五千年來的十大酒中典故
為什麼王八和王八蛋是罵人的話?是誰第一個用這句話罵人?有什麼典故嗎?
興平市馬嵬鎮歷史及典故

TAG:方法 | 典故 | 草書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