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江湖情結
07-13
某地發生過這樣一件事:街頭兩輛摩托車相撞後,當事人既無口角也不道歉,而是各自不慌不忙的掏出手機,背對背,站在馬路當中對著受機不停的訴說。兩位巡警路過這裡,上前干預,肇事者競不理會,繼續打電話。兩位巡警一商量:「他們都有熟人,咱們走人!」 出了交通事故不找交警,忙著託人找關係來擺平,這是中國人與外國人的一個很大區別。一般來說,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不是通過正規渠道來解決,而是首先從自己的熟人中檢索,看有誰能幫自己。 相對於外國人重視「做事」,中國人更重視「做人」。「做人」這個詞含義太多,具體的說法就是做「人際關係」。在人與人的頻繁的互動中,江湖就形成了。 江湖的形成,有更深刻的社會原因。 在明清時期,人口急劇增加到四億,家鄉的土地不能負載如此多的人口,於是一部分人只好出去討生活。在舉目無親的外鄉,人們要生存下去,就要依靠陌生人,於是人們就將民族秩序泛化,形成了許多家族性質的商幫,會黨等,於是人們的生活逐漸走向江湖化。 清末至民國初期,天地會,哥老會,青幫等江湖勢力滲入軍界,政界,商界,黑白兩道逐漸融合。 當年,蔣介石曾投帖拜青幫大亨黃金榮。蔣介石上台後,他重用的部將大多與幫會有淵源。除了培植嫡系部隊和特務機關外,蔣介石還與軍閥馮玉祥,張學良結拜兄弟,組建政治同盟,維持政權穩定。中華民國建立在幫會的勢力和私人關係網的基礎之上,它的法律是一紙空文,它不是法制國家,而是江湖國家。 全社會江湖化,江湖規矩壓倒正式制度,影響社會。江湖規矩不斷的對人們的生活進行滲透,使人們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覺沾染了江湖色彩。如人們常說的「面子」,「關係」,「人情」,「混的好壞」等詞語,江湖色彩就很濃。 武俠劇中展現的江湖規則,是現實社會的另一種反映。武俠劇中的人物出場,先要報出自己的身份,名氣的大小決定了面子的大小,面子大的被人看重,做事處處方便,如<<水滸傳>>中功夫低微的宋江到了外面,處處受到別人的照顧和尊重,就是因為他「及時雨」的稱號面子太大了。如果你和某個面子很大的大人物的關係非比尋常,即使能力很差,也照樣能夠受到別人的尊重。如<<天龍八部>>中哪個狠毒的馬夫人,她之所以在丐幫中說話如此有分量,就是因為他丈夫的地位和面子的原因。現實生活也是如此,誰的面子大,誰就容易辦事,這就是江湖的力量。社會上有人吹噓自己本事大,就是說自己在江湖與正統中都能遊刃有餘。正統是合法的,但在解決現實問題時,似乎還不夠:江湖規則雖無名義上的合法性,卻在人們的生活中潛在的存在著巨大的起著巨大的作用。誰忽視江湖誰吃虧。 正是因為江湖對現實社會的廣泛滲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句話才廣泛流行。我們的生活環境,就是江湖,只不過人們習焉不察罷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視界 |江湖魚有沫,彼此且相忘
※十神歌訣 - 再見江湖的角落 - 西祠衚衕
※江湖中流傳至今的神秘經絡 文 / 蕭言生
※江湖醫俠 脈與氣的思考
※王倫不死 這江湖還能叫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