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驅除濕氣
從中醫理論而言,「濕」的一種徵兆。體內有了濕氣,氣血不暢,也是一種失調,需要通過各種食補或者葯療來「祛濕」。
祛濕類食物有促進水濕排出的作用,宜於治療濕症。
1.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補氣止瀉,寧心安神。宜於脾虛水停於胃,寒濕腹瀉。不宜與米醋同食。
2.冬瓜利水消痰,消熱解毒。宜於濕熱泄瀉。虛寒泄瀉者忌食。
3.蠶豆清熱利濕,健脾澀精。宜於濕熱泄瀉。氣滯腹脹者忌食。
4.赤小豆利水除濕,通乳,解毒排膿。宜於濕熱泄瀉。
5、薏苡仁(薏米)健脾利濕,清熱排膿。宜於脾虛水停於胃,脾虛泄瀉,寒濕泄瀉。
6、玉米補中健胃,除濕利水。宜於脾虛泄瀉,濕熱泄瀉。
7.白豆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健胃消滯,解酒。宜於氣滯濕阻,胃脹腹痛,食欲不振,嘔吐。熱症、陰虛症忌食,不宜久煮。
下面介紹幾種健脾去濕食療偏方:
1.薏米紅豆粥,它的功效主要就是祛濕,能夠祛除體內的濕氣,非常適合夏季及體內濕氣較重的人食用。既能當飯吃,還能當茶喝,是祛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的做法:薏米和紅小豆按2:1配好(大約數就可以啦)。把薏米和紅小豆洗凈浸泡一晚。把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用猛火煮開,改慢火煮至薏米爛熟即可。喝的時候可以酌量加些冰糖或紅糖。
有人說熬薏米紅豆粥的時候,加一把大米,味道更美。我勸你千萬不要這樣做,因為大米含有濕氣,而紅豆和薏米都是祛濕的,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於加進去了濕氣,雖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對於養生來說並非好事,就因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紅豆、薏米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
2.參芪粥健脾祛濕
做法是:黃芪15克,党參15克,炒薏米60克,炒扁豆15克,紅棗2個,大米100克。先將薏米、扁豆炒至微黃,紅棗去除核,用清水洗凈黃芪、党參並放入砂鍋內,加水煎汁。葯汁熬好後,去除藥渣,將炒薏米、炒扁豆、紅棗肉、大米一同放進葯汁中煮沸,後用文火煮成粥。
黃芪、党參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薏米、扁豆能夠祛濕,做成能夠養胃的粥,可補中益氣,健脾祛濕,緩解夏季帶來的身體不適。建議可以在粥中加點荷葉,其芳香的味道能夠醒脾化濕、開胃。
需要注意的是,党參和黃芪是補氣的藥物,冬季進補時使用更為妥當。如果氣虛、乏力的癥狀不是十分明顯,最好在粥中少放一些,避免上火。
3.赤小豆、冬瓜煲生魚湯
功效:補脾、利水、消腫,其作用為補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傷正氣。
生魚一條、宰凈,冬瓜(連皮)500克,赤小豆60克,蔥頭5個,煲湯,不放鹽。
4.蘿蔔蓮子豬舌湯
功效:清潤滋補,寬中下氣,可除春寒去濕困。
蘿蔔750克、蓮子50克、莧實25克、蜜棗3個、豬舌500克、豬骨750克。
必修課一:內濕關鍵養脾胃
在中醫理論中,引起人體產生疾病的「濕」主要指內濕。中醫認為,這種我們看不到摸不著也測不出來的「濕」,和我們的消化功能密切相關。每天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過新陳代謝,便產生不少濕邪毒素,如果脾胃運化功能好,這些濕邪能通過大小二便排出體外,但一旦脾胃功能變得虛弱,濕就滯留在體內,成為一種誘發疾病的因素。這正是中醫所謂的脾「運化水濕」功能的含意。身體虛弱引起脾胃虛弱,暴飲暴食,過多油膩、甜食等超出脾胃所能正常運化的範圍,水濕就內停在我們的臟腑,濕疹之類皮膚病正是內濕的外在表現。
家庭作業:管好嘴巴
無論是產生「內濕」的原因,還是影響脾胃功能的因素,基本上都和食物有關,因此管理好自己的飲食是除內濕,隔離皮膚病的關鍵。可能產生內濕的食物包括榴槤、菠蘿、芒果等水果,以及油肥甜膩的食物,這些食物有的能困濕,有的則比較傷脾胃影響水濕運化;而健脾化濕的食物中藥則包括土茯苓、苡米、淮山等。不少廣東人有用這些中藥煲湯的習慣,這值得肯定,因為這正是在濕氣天預防皮膚病發生的好辦法。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不確定自己或者家人身體是不是「濕」,最好還是先讓專業中醫師幫忙判斷。
必修課二:外濕不忘清環境
吃一樣的東西,有的人容易動濕氣而引起皮膚病,那可能是脾胃體質不同引起的反應不同;而同一個人遇到濕熱天氣而使濕疹等皮膚病發作,那就是外濕引起的問題。所謂外濕,即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潮濕天氣。中醫理論認為,內濕跑到身體外是化濕而不引起外濕,但外濕入侵人體則會產生內濕。所以防止濕氣引起的皮膚病,保持居住等環境乾爽也相當重要。
家庭作業:隔離濕氣
濕氣大、陰雨天的時候,最好不要常開窗,不過還是要注意室內通風,不少家庭空調機有抽濕效果,可以適當開一下,或者可以使用專業抽濕機;如果居住環境實在太過潮濕,濕疹之類皮膚病又很厲害,那想辦法換個房子也是可以考慮的;寧可穿臟一點的衣服,也不要勉強穿不幹的衣服免得誘發你的皮膚病;淋雨濕腳之後請及時擦乾,腳氣也算是濕氣引起的皮膚病之一。
必修課三:謹防小玩意作亂
在廣東,天氣再暖一點的四五月份,不少人身上會長一粒粒紅色的小疹子。專家說,這很有可能是丘疹性蕁麻疹,這是因為你剛剛從櫥櫃里拿出的草席竹席出了問題。去年夏天留下的汗跡夾雜著蟎蟲跳蚤細菌一起生長,小玩意一叮咬皮膚,過敏體質的人可能就出現一大片瘙癢的紅疹子。此外,春暖花開的季節,花花草草中存在的不少細微花粉,可能通過呼吸道等各類腔道進入人的身體,也是導致春季皮膚產生過敏的一個重要因素。
家庭作業:曬太陽
懷疑自己是花粉過敏引起皮膚病者,最好遠離可能引起過敏的花草,此外,適當體育運動鍛煉等是增強體質的好辦法。而小跳蚤蟎蟲叮咬引起蕁麻疹的人,則要檢討一下你的居住衛生,夏天用完的涼席,冬天用完的被子,在存放入柜子和使用前,一定要清洗並在陽光下曬一曬,防止蟲卵和細菌生長。此外,涼席和被褥在使用期間,最好也能過一段時間清理和曬太陽,除了殺菌,也還能除去人體在這些床上用品上留下的濕氣,以免皮膚因自己的皮膚而得病。
鏈接
這些皮膚病與濕氣有關
雖然身體有濕氣者很多都表現為皮膚病,但並非所有皮膚病都與濕氣有關,因為中醫理論中侵蝕皮膚的外邪除了濕,還包括風、熱、寒等。以下是春季最常見和濕氣有關的幾種皮膚病。
濕疹:是最常見的一種皮膚病,春季潮濕天往往多發。西醫認為這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中醫則著重從濕氣入手尋找其病因。所以在治療方式上,西醫多用抗過敏的藥物以及止癢的外用藥,而中醫處方除了除濕的藥物還往往加了一些健脾的中藥。濕疹本身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急性的皮疹表現多多,可能為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液和結痂等。急性者容易轉成慢性,且反覆發作,纏綿難愈。
帶狀皰疹:是春季最易流行的一種病毒感染性皮膚病。中醫認為是因為肝膽火盛及脾濕郁久,外感毒邪而發。現代醫學則證實這是因為人體受到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後,病毒潛伏在體內,當身體勞累、或患上消耗型慢性病時,本病開始發作,由於這種病毒有親神經的特點,發病總是沿神經走向,呈條帶狀,故稱「帶狀皰疹」。民間把這種病稱作「串腰龍」、「蛇纏身」、「纏腰火丹」等,侵犯胸腰部位的帶狀皰疹佔60%,此外還可侵犯頭、面、耳及上下肢等部位。民間傳說這種皰疹繞腰部一圈即有生命危險,是不可信的。不過醫生還是建議患者在尚未出現疼痛時,及早就醫確診。
腳氣:很多人腳氣的問題在春夏加重,秋冬減輕。中醫也稱之為腳濕氣,西醫則認為這種病主要是靠人體分泌汗液來生存和繁殖的黴菌引起的。人體腳趾間部分濕氣平時很難散發,就為黴菌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腳氣表現可分為乾性和濕性兩種類型:乾性主要表現是腳底皮膚乾燥、粗糙、變厚、脫皮、冬季易皸裂;濕性主要表現是腳趾間有小水泡、糜爛、皮膚濕潤、發白、擦破老皮後見潮紅,滲出黃水。兩者都具有奇癢,也可兩者同時存在,反覆發作。治療一般首先外用療法,飲食注意健脾胃化濕,或者攝取稍多的的維生素B1也有利於疾病恢復。
推薦閱讀:
※小滿節氣養生重在除濕邪,5種體質的人除濕辦法,中醫都說清楚了
※穀雨,春天將去,除濕防病
※夏季「除濕」大作戰,就這樣輕鬆吃走濕氣
※除濕利水茶
※今日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健脾除濕有門道,健康一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