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借力歐洲槓桿撬動中美雙雄?// 張敬偉
07-13
張敬偉:安倍借力歐洲槓桿撬動中美雙雄?(2017-03-27 15:23:07) 安倍晉三首相19日-22日的歐洲四國行,是預先安排好的外交計劃。由於遭遇國內醜聞--涉嫌幫助向右翼教育機構森有學園拿地,他的歐洲行被日本媒體嘲弄為「像是在逃跑」。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安倍首相熱衷的「俯瞰地球儀」外交。 他先訪德國、再訪法國、比利時和義大利等地,他在歐洲推銷的經貿議題包括支持與歐洲一起推進自由貿易、推進日歐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PA)和強化日歐之間的安保合作等。安倍的這些議題看上去沒有任何毛病,但認真探究安倍的歐洲四國行,就能一窺日本外交最典型的機會主義特性。安倍在德國和法國宣示自由貿易,是向默克爾政府和奧朗德政府示好。畢竟,在剛剛閉幕的德國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與會各國向美國「屈服」,但是就東道主和具體到每個成員國,幾乎形成了「19對1」的格局。尤其德國,是全球自由貿易的獲益者,默克爾政府對於特朗普政府的逆全球化頗不以為然。剛剛結束的默克爾訪美之旅,不僅特朗普會見默克爾時出現不握手的失禮事件,而且特朗普在推特上還批評德國欠美國和北約的錢。安倍首相主張自由貿易,明顯向歐洲建制派示好。聯想到安倍首相此前兩次會見特朗普時的謙卑態度,安倍外交給人的感覺是在美歐兩邊做好人。 國際關係本來就是利益關係,為了日本的國家利益,安倍首相在美歐之間兩面光本無可厚非。但是,安倍首相的「滑頭」未必能夠達成其效。 以特朗普時代的美日關係為例。從安特會「高爾夫外交」到2月份的美國防長馬蒂斯訪日再到剛剛的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東亞三國行,安倍首相收到了來自特朗普政府發出的安撫信號:美日同盟不會改變。但是安倍首相畢竟對特朗普不太放心--他從美國大選一開始就支持希拉里。經過安倍政府低三下四的外交公關,特朗普不再提安保費用分攤了。但是,特朗普對日本的態度也算不上好。首先,在經貿上,美國將日本視為匯率操縱國之一--當然,德國和中國也在特朗普的「黑名單」上,而且中國還被特朗普視為匯率操縱國的「冠軍」。這意味著,不管是友好盟邦還是競爭對手,特朗普一視同仁,「美國優先」是第一位的。其次,相比奧巴馬時代美日同盟的親密性,現在的美日關係只有虛假面紗下赤裸裸的利益關係。最讓安倍首相受不了的是,特朗普對中國不像奧巴馬時代那樣從西太平洋那樣對中國步步緊逼,也放棄了孤立中國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 在南海問題上,美國對華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曾經和美日一起反華的東南亞國家,或疏美親華,或重回不偏不倚的中間路線。在剛剛結束的蒂勒森東亞三國行中,美國甚至認可了奧巴馬政府都不承認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核心內容。這讓日本感到了美國亞太政策調整帶來的危機感。 美國不可靠,中國太可怕,周邊國家牆頭草,俄羅斯軟硬不吃,安倍政府對亞太地緣政治形勢的變化相當敏感,因而要尋找新的符合日本需求的朋友。歐洲成為安倍首相的新目標--本來日本就是西方世界的一員,而且和德國、法國等又都是西方世界最核心的七國集團(G7)成員。東方不亮西方亮,美國靠不住到歐洲尋求安慰,安倍的訴求和歐洲的現實一拍即合。歐洲遭遇二戰以來最嚴重的民粹主義,歐盟和歐元區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造成歐洲亂局的,除了英國脫歐的直接影響,還包括特朗普勝選的鼓勵。關鍵是特朗普本人也支持歐洲脫歐主義,並且和默克爾和奧朗德在全球化上立場對立。 在此情勢下,日歐雙方存在著微妙的利益趨同性。不過,歐洲建制派特別是德國的默克爾政府,希望利用日本這個西方世界的中堅力量,共同應對來自美國的特朗普主義。但日本和歐洲的接近,是在美國之外,尋找一個價值觀一致的盟友「備胎」。日本最需要的是將歐洲拉入反華的陣營中,特別是在南海地區形成日歐聯合制華的新戰略力量。 但日本和歐洲的目的可能都難以達到,歐洲不會越過大洲大洋,配合日本在西太平洋圍堵中國。當然,歐洲也別指望日本能夠成為反特朗普主義的堅定同盟。 安倍訪歐,歐洲槓桿難撬中美雙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凜冬已至,中美「新冷戰」拉開?
※俄中美三角關係的不確定性
※中美貿易戰升級,是新冷戰來到嗎?
※智庫報告丨中美「爭奪戰」,東盟該往哪走?
※不要只盯著Coach和MK,中美差價真正大的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