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識 | 聖俗之間,傣族人一生都在「賧」

今天我們講

「賧」(音dǎn)

從這個習俗認識傣族

「賧」在傣族聚居區

是一個普遍存在的辭彙

不只與傣族人的宗教信仰息息相關

也與傣族人的日常生活緊密相聯

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遮鎮

東邁總佛寺內舉行的「賧毫干」儀式

參加「賧毫干」的信徒們沿著路排成長隊

波章敲著芒鑼

在賧的隊伍中接受賧物和錢幣

究竟什麼是賧?

據傣族文化學者 艾罕炳介紹

就是信徒們把自己的勞動果實奉獻給佛

把財物捐獻給佛門的行為

帶有奉獻、布施、供養的意思

可以說

賧在傣族的南傳佛教里是

一個不成文的習俗

在傣族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

「每天要賧給僧侶們一頓飯,每年要賧一塊袈裟,每年要賧一部佛經。」

這句話反映了

信徒們的賧

是佛寺運行和僧侶生活的最根本保障

賧塔時傣族村民奉上的紙幣

就是給佛寺的供養

勐海縣勐混鎮城子村的小佛塔修繕完畢

全勐的信眾都來賧塔

帶著祭品繞塔三周

然後點燃蠟條、滴水

雙手合十向佛塔跪拜

完畢將點燃的蠟條插在塔旁

賧文化在西雙版納等傣族地區深入人心

並且傣族人堅信人有來生的說法

所以他們一生都在不斷地賧

他們認為

今生的貧與富、得與失、榮與辱

都是前世種下的果

今生家有財富是前世賧下來的

來生要想享受榮華富貴就必須在今生賧下

所以傣族人不停地賧

為自己,為後代,為來生

賧下足夠的財物

賧就是節日

西雙版納一年四季都有節日和賧日

讓你分不清哪個是節哪個是賧

有時剛過完這個節那個節又來了

剛結束這個賧又該準備下一個賧了

據不完全統計

從賧的規模、時間以及花銷上來看

流傳在西雙版納傣族聚居區的賧

大致可以劃分為17種大賧、22種小賧

在這些種類繁多的賧中

一般每年都必須至少要做的賧有7個:

賧新年、賧關門、賧開門、

賧星、賧坦、賧崗、賧帕

其中最為外人所熟知的「賧新年」

就是每年傣歷新年的潑水節

賧基本上都是基於南傳佛教儀式進行的

但在一些賧中

仍然存在著原始宗教祭祀的痕迹

比如在傣歷二月份進行的「賧毫干」

從進入佛塔旁小茅棚的第一天起

所有人要進行隆重的洗浴儀式

信徒們端著水,排著隊

按順序把水倒在用竹子做成的水槽上給佛爺和尚凈身

洗浴後,10天的守戒「賧毫干」就正式開始了

賧毫干是傣語,漢語意為:守戒。以勐為單位的全體比丘,在總佛寺大佛爺的率領下,集中在某一佛寺周圍的空場地上,各自搭一座小茅棚居住,每日早、晚集體上殿禮佛,中午集體進戒堂靜坐,上午、初夜、午夜三次各自在小茅棚內坐禪。

每日正午以前,比丘們從戒堂出來,集體列隊,每人左手持貝葉團扇,右手持禪杖,赤腳露右肩,胸前掛缽,結對到村邊化緣,信徒們則集中在村邊布施供養。這種儀式是西雙版納及邊遠地區的潤派僧侶所特有的,比丘們的衣、食、住、行及宗教生活,完全模仿古代僧迦生活方式,持續時間為10天10夜。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

賧毫干

南傳佛教中僧侶進行修持歷練的一個節日

仍被傣族村民賦予了原始宗教的痕迹

在賧毫干中

傣族村民常常會用「達寮哈秀」

也就是茅草繩將佛寺圍起來

目的是防止外人及野鬼進入

艾罕炳解釋說

傣族是一個文化多元的民族

他們在早期信仰原始宗教

後來又開始對自己祖先的崇拜

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還出現了巫術文化

和從中原帶來的老子文化、易經文化

再到後來又接受了南傳佛教的信仰

經過這麼多種文化的交流、融合

最終形成以信仰南傳佛教為主

包容、兼顧其他文化的傣族信仰體系

所以傣族人一方面信仰佛教

承認佛是自己的最高精神境界和歸宿

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

又保持著對原始宗教的信仰與崇拜

適逢節日

虔誠的信眾們從附近的村莊趕來

人們抬著各式各樣的供品

以及經幡或是用紙幣、鮮花等編成的紙花

捧著蠟條、錢物等向佛寺集結

如今賧的現狀

現在許多賧越來越偏向於世俗化、娛樂化

賧塔的時間一般都是持續一天一夜

比文獻記載中的3~5天縮短了不少

賧塔的主要任務

是祭祀佛塔、參拜佛祖以祈求平安和好運

開展貿易活動,擴大集會、交往範圍

在現在的賧塔過程中

一些活動是基本相同的

比如拜塔、誦經、集貿、舞蹈、放焰火等

但拜塔僅僅占所有活動的一小部分

剩下的時間

除了清洗佛塔、堆沙外

還有歌舞表演、放孔明燈等

甚至是鬥雞、博彩等活動

越來越帶有很濃郁的世俗性和娛樂性

攝影 ∕ 刀俊雲

思 考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傣族的文化?

內容來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08月

撰文 / 段兆順 攝影 / 佐連江?等

責任編輯/劉乾坤 康靜 圖片編輯/王彤

地圖編輯/王岩


推薦閱讀:

求解釋一下風壓定理,有什麼簡便判斷的技巧啊! ! !謝謝?
《地理啖蔗錄》卷七
地理天機秘本
中國水量最大的河是哪條?
答文綜時應該怎麼安排三科順序?

TAG:地理 | 知識 | 地理知識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