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丨感受中國年的不變情懷
過年習俗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縮影。「年」是傳說中一種兇猛的怪獸,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天黑以後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吃大活人),等到雞鳴破曉離去,「年關」由此而來,後來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有記載的「過年」起源於我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起初日期並不固定,直到漢武帝實行「太初曆」才正式確定在正月初一。幾千年以來,過年的形式也在隨時代發展而變化。雖然形式在變,但過年祭祖祈福、合家團圓的內涵沒變。如今,過年已走出國門,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符號,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回家過年,祭祖祈福。
「我只為認祖歸宗,遲眠早起,登山涉水,甫能勾到庭幃。」這段講述遊子認祖歸宗的元代劇唱詞流傳至今,長盛不衰。不知從何時起中國人離家遠行,遠赴重洋,到世界各地謀生,很多人定居海外,甚至不懂中文、不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他們雖身處天涯,但他們的身體中流淌的是華夏的血脈,認祖歸宗是他們這些海外遊子最大的心愿,「家國情懷」是他們永遠的最終歸宿。他們的手中留存著待續的族譜,故鄉的祠堂里供奉著他們的列祖列宗牌位。慎終追遠,尋根問祖,人雖遠,心猶近。回家過年,帶上家人,祭祖祈福,祈福則禮成,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有禮則身修,心有禮則心泰。
合家團圓,萬事興旺。
過年回家看看,已經成為每個人不二的選擇。回家過年,合家團圓,其樂融融,家和萬事興,萬事興則人心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繼承習俗,延續傳承。
如果有些人還在考慮過年帶什麼回家,或許是忽略了過年的本意,或許是生活水平提高後的糾結,又或許是想用禮物表達自己的情感。其實,只要人歸來,無論富貴還是貧窮,無論禮多禮少,在親人的眼中都是感動和思念。中國年文化,早已經植根於中華兒女的骨髓,一代代延續傳承,已經成為人們維繫親情的重要紐帶,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
放眼世界,過年的煙花燃遍全球。中國年,在億萬華夏兒女對家的濃濃眷戀中傳承千年,在中國禮儀之邦的巨大號召力中走向世界。
作者:李永傑
推薦閱讀:
※亞太國家受益中國 卻放不下美國護身符
※中國情侶生活照片(組圖)
※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了什麼
※中國富人層詳述
※宗教生態論 中國民族宗教網 m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