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再談兩點我們對老子的誤讀

《學習時報》「中外歷史」版3月4日刊登的《老子是否主張愚民政策》是一篇思想性很強的爭鳴文章,讀後很有感觸。其實,老子的思想和觀點被扭曲和誤解的不僅此一端。  關於老子以及《道德經》的話題就有很多誤讀和偏讀,現將突出的兩種表現剖析如下:  第一,基礎研究的缺失:「道教」和「道家」有何異同?  最近的兩項重大的文化工程並沒有有意識地界定——北京大學的《儒藏》的重要課題《中國儒釋道三教關係史》里把道教和道家混用;華東師範大學的《子藏》,把《道藏》當作單純的諸子的典籍。若不申明辨源,則會影響兩大工程的嚴謹性和權威性。  其實,道家和道教的區別要點在於:一是道家是一種哲學流派,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二是道家以老莊為思想主體,而道教則是尊老子為道祖,卻沒有莊子;三是道家不講仙丹和符籙,不強調甚至反對巫術和鬼神,而道教則相反;四是道教有團體、教派、教義、信徒以及傳授系統,而道家則沒有這些。  《子藏》編纂過程中,有專家認為應把道藏和儒藏、子藏並列起來。這容易造成新的誤讀。原因是《道藏》既有大量的「道家」及諸子類的書,也有宗教經書,類似於《大藏經》;這不同於儒藏和子藏的單純學派書目。  第二,引用闡釋的曲解:「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上篇「道經」第五章《虛用》全文是:「太上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段論述很重要,但近年來也爭議不斷。比較多數的觀點認為 「芻狗」兩句話的意思是「天地和聖人無所謂仁慈偏愛,它對待萬物百姓就如同對待芻狗一樣任其自生自滅、自作自息。」 其實,這樣解讀也是望文生義和斷章取義的理解。因為同《道德經》其他部分慣用的論述手法一樣,本章仍是運用「假設」和「推理」的論證,本段的意思是「如果……,就會……;如果……,就會……。難道……?所以,天地應……,聖人應……。」即是,如果天地不仁,就會以萬物為芻狗;如果聖人不仁,就會以百姓為芻狗。難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所以,天地應當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聖人則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值得一提的是,《道德經》既被劃歸到「子集」(哲學流派),又被歸類到道教的核心典籍(宗教經書)。從道教角度的解讀也值得我們參考。清末民初的江希張和大儒黃裳,以及中國道教協會現任會長任法融等的解讀,均認同:天地之理和聖人之道是「虛而不屈」,「從守中用功」。老子且使用了形象的比喻「橐龠」(鼓風器皿的出氣口),雖然「虛掩」卻很「有用」。  可見,前兩段話中「芻狗」的句子,則是引子和假設,重點顯然是放在後兩句的核心句上:論證老子「虛用」和「無為」的重要思想。  總之,《道德經》的解讀在古代就曾出現過「千年注老未曾休」的學術奇觀,我們今天的重要學術使命依然是擯棄功利化和媚俗化的傾向,盡量準確解讀和領會老子思想的豐富內涵。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他的「愚之」(原文)不是秦始皇的「以愚黔首」的「愚」,而是「大智若愚」。他的「無為」是為了更多的有為,有韜光養晦的味道。他的所謂「無爭」,實際上也是一種爭,是很有水平的「爭」,無為而為,無爭而爭。他從事物的正反關係中提煉辯證法,如禍福、陰陽、巧拙、智愚、雌雄、剛柔、進退等等,為「無為」的理論找到依據。這才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推薦閱讀:

5億人都有骨質疏鬆!專家送您三招,超實用~
新生兒要不要喂水,聽聽專家怎麼說
專家談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精子畸形率高就容易生出畸形的寶寶?專家教你正確理解精子畸形率
專家談 ▎關注血糖達標治療中如影隨形的低血糖

TAG:專家 | 老子 | 點我 | 誤讀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