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穴、絡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脈交會穴的介紹

一、原穴 -

  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經脈各有一原-

穴,故又名十二原。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

 陰經五臟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為原,陽經六腑則-

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氣源於腎間動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通過三焦運行於五-

臟六腑,通達頭身四肢,是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臟-

腑發生疾病時,就會反映到相應的原穴上來,通過原穴的各種異常變-

化,又可推知臟腑的盛衰。在臨床上,針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氣通達,調-

節臟腑經絡功能,從而發揮其維護正氣,抗禦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療-

上常用原穴配絡穴,稱原絡配穴,治療表裡經之間的病證,《難經.六十-

六難》說:「五臟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於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稱為原穴又-

稱「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氣之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為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於腕踝關節附-

近。陰經之原穴與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實為一穴,即所謂-

「陰經以俞為原」,「陰經之俞並於原」。陽經之原穴位於五腧穴中的-

俞穴之後,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訣:-

胃原沖陽脾太白,大腸合谷肺太淵;-

小腸腕骨心神門, 膀胱京骨腎太溪;-

三焦陽池包大陵, 膽經丘墟肝太沖。 -

二、絡穴 -

  俗話說:「久病入絡」。絡穴是治療慢性病的要穴首選,十二經脈-

的絡穴位於四肢部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發於鳩尾,督脈絡發於長強-

,脾之大絡出於大包(脾有公孫和大包兩個絡穴),合稱十五絡穴。-

  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1個腧穴,稱之為絡穴又稱「十五絡-

穴」。「絡」有聯絡、散布之意。十二經脈各有一絡脈分出,故各有一-

絡穴。十二經脈的絡穴位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穴鳩尾位於上腹-

部;督脈絡穴長強位於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於胸脅部。-

絡穴的治療作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絡穴各主治其絡脈虛實的病證。如:手少陰心經別絡,實則胸中支-

滿,虛則不能言語,皆可取其絡「通里穴」治療。-

2、絡穴可溝通表裡兩經 。因此,不僅能治本經病,也能治相表裡的經-

脈的病證。如: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列缺,既能治肺經的咳嗽、喘息,又-

能治相表裡的手陽明大腸經的齒痛、頭項疼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症時,刺絡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4、絡穴在臨床應用時既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其相表裡經的原穴配合,-

稱為原絡配穴法。-

十五絡脈是從本經(脈)別出之處的穴位,其中十二經脈的絡穴,有溝-

通表裡經脈和治療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裡兩經同病的見證;任脈-

督脈及脾之大絡有通調軀幹前、後、側部營衛氣血和治療胸腹、背腰及-

脅肋部病症的作用。-

絡穴口訣:-

大腸偏歷肺列缺,小腸支正心通里;-

三焦外關包內關,膀胱飛揚腎大鐘;-

胃經豐隆脾公孫, 膽經光明肝蠡溝;-

任脈鳩尾督長強, 最後再有一大絡;-

脾經大包不可忘。 -

三、原絡配穴:-

在臨床上原穴和絡穴多配合應用,稱為「主客原絡配穴」。它是以-

臟腑經絡先病、後病為依據。運用時一般是先病臟腑為主,取其經之原-

穴;後病臟腑為客,取其經之絡穴。-

原絡配穴口訣:-

太淵配穴於偏歷,合谷配穴點列缺;(肺與大腸相表裡) -

沖陽配穴按公孫,太白配穴至豐隆;(脾胃相表裡) -

神門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尋通里;(心與小腸相表裡) -

京骨配穴行大鐘,太溪配穴定飛揚;(腎與膀胱相表裡0-

大陵配穴是外關,陽池配穴走內關;(心包與三焦相配)-

丘墟配穴到蠡溝,太沖配穴見光明。(肝膽相表裡) -

四、郄穴:-

郄穴大多用於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症。-

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咯血時,臨床多選用孔最(肺經郄穴)。-

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時多選用梁丘(胃經郄穴)。-

臨床應用時,郄穴不僅用於治療而且可以診病。當某臟腑有病變時,可-

按壓郄穴進行檢查,協助診斷。-

郄穴共16個,十二經各有1個郄穴。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

也各有1個。 -

1、陰經郄穴口訣:-

太陰肺經找孔最,太陰脾經尋地機; -

少陰心經點陰郄,少陰腎經為水泉; -

厥陰心包是郄門,厥陰肝經按中都; -

陰維之脈揉築賓,陰蹺之脈在交信。 -

2、陽經郄穴口訣: -

陽明大腸尋溫溜,陽明胃經是梁丘; -

太陽小腸找養老,太陽膀胱得金門; -

少陽三焦點會宗,少陽膽經按外丘; -

陽維之脈在陽交,陽蹺之脈揉附陽。 -

(註:1、會宗在支溝穴旁2、陽交、附陽均在小腿膽經上) -

五、募穴:-

募穴均位於胸腹部有關經脈上,其位置與其相關臟腑所處部位相近。-

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又稱為「腹募穴」。-

「募」,有聚集、匯合之意。六臟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個。 -

募穴口訣: -

肝募期門,心巨厥;-

脾募章門,肺中府;-

腎募京門,胃中脘;-

大腸天樞,膽日月;-

小腸關元,膀中極;-

三焦石門,包膻中。 -

六、俞穴:-

俞穴均位於背腰部,故又稱背俞穴。-

   -

背俞穴位於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一側線上,依臟腑位置而上下排-

列,分別冠以臟腑之名,共十二穴,募穴的分布,有的在本經,有的在-

其它經絡,其名稱順序如下: -

肺經的肺俞,心經的心俞,心包的闕陰俞,脾經的脾俞,腎經的腎俞,-

肝經的肝俞,大腸經的大腸俞,小腸經的小腸俞,三焦經的三焦俞,胃-

經的胃俞,膀胱經的膀胱俞,膽經的膽俞。-

因為比較好記所以就不作口訣了,只對俞穴和募穴的關係作一些介紹: -

俞募穴均為臟腑經脈之氣所輸注、結聚的部位。皆可治療相應臟腑的疾-

病,但二者的主治作用又各具特點。有書云:「陰陽經絡,氣相交貫,-

臟腑腹背,氣相通應」。經氣可以由陽行陰,由陰行陽,陰陽互通,腹-

背前後相應,從而達到陰陽相對平衡和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總稱。當機體發生病變,還有「陽-

病治陰,陰病治陽」之說。陰證,含有「臟病、寒證,虛證」之義;陽-

證,則含有「腑證、熱證、實證」之上義。在臨床上,「背俞穴」偏於主治陰性病症,「腹募穴」偏於主治陽性病-

症。當臟腑器官發生病變時,相應的俞、募穴上可以表現出某些異常的-

變化,如皮膚變色,凹陷,突起,按壓有結節、條索狀,半球狀的異-

物。在治療之上,「俞募穴」不僅對臟腑病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而且-

對各臟腑絡屬的器官及皮肉筋骨病亦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如肝俞,為肝-

臟之氣直接輸注之處,有疏肝養血之功,主治肝臟病變,因肝「開竅於-

目」,故取肝俞可以養肝明目,又因「肝在體為筋」,還可以治筋脈攣-

急病。-

1.俞募相配:又稱腹背配穴。募穴在胸腹,與背俞相對,二者一前二-

後,一陰一陽,相互協同,對治療臟腑病症療效頗著,在臨床中應用得-

十分廣泛,尤其是癥狀比較錯綜複雜的患者用配穴的療效最佳。-

2.募合、俞原配合:即分別將本臟腑的募穴與本臟腑合穴相配,本臟-

腑的背俞穴與本臟腑原穴相配,屬於遠近配穴法。由於募穴主治偏重陽-

性病症(包括腑病、實證、熱證),背俞穴主治偏重於陰性病症 (包括臟-

證,虛證,寒證);合穴主治內腑,偏於通降;原穴主治內臟偏於扶正祛-

邪,故募穴與合穴相配對於治療腑證,實證,熱證效果較好,而俞穴與-

原穴相配則對臟證,虛證,寒證較為適宜。此外,臨床取用俞、募穴-

時,還可視不同病情,根據經絡理論結合各種配穴方法,靈活加以運-

用。 -

七、八脈交會穴:-

八脈交會穴是指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氣相通的8個腧穴。故此八穴既-

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

八脈指的是: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任脈、督脈、沖脈、-

帶脈。-

A八脈交會穴分別為:-

1、陰維脈:內關。2、陽維脈:外 關。-

3、陰蹺脈:照海。4、陽蹺脈:申 脈。-

5、任 脈:列缺。6、督 脈:後 溪。-

7、沖 脈:公孫。8、帶 脈:足臨泣。-

八脈交會穴在臨床應用上十分廣泛,臨床上應用時常將八穴分為四對,-

上下配穴以治療疾病: 1、內關、公孫(治療胃、心胸病變為主)。-

2、後溪、申脈(治療目內眥、頸項及耳肩等處疾患)。-

3、外關、足臨泣(治療目外眥、頰、頸、耳後、肩的病變)。-

4、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推薦閱讀:

水質指標介紹(七)——濁度
介紹佛法---宗薩欽哲仁波切
介紹機器人或科普文章:
北京寺廟大全(圖文介紹)
四柱八字神煞大全介紹

TAG: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