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基本特點之整體觀念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
整體觀念
整體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著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係,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鬥爭中,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之為整體觀念。整體觀念是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在中醫學中的體現,它貫串到中醫生理、病理、診法、辨證、治療等各個方面。
(1)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
整體觀念認為,人體作為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系統,其整體性與統一性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反映出來。
① 結構上相互聯繫,不可隨意分割 人體由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組成,相互之間由經絡和組織進行聯繫,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機體。對於整體來說,任何一部分都是整體中的局部,各部分之間以及各部分與整體之間都是協調統一的,不可隨意分割的。
② 生理上相互聯繫、相互制約 構成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有著各自的生理功能,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在整體的協調下,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形成了機體的整體統一性。
中醫學從陰陽五行、精氣學說出發,以五臟為中心,把人體所有臟腑組織器官分為心、肝、脾、肺、腎五大系統。各系統之間有相互聯繫、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關係,反映了機體的整體統一性。
③ 病理上相互醫學,相互損傷 由於機體整體統一性是依賴組織器官與生理功能兩個方面的聯繫而形成的,因而在病理狀態下,通過這兩方面的聯繫,局部與局部之間、整體與局部之間,均會相互影響、相互損傷。這也是疾病在人體進行傳變的原因之一。
④ 診斷上從外測內 人體臟腑組織器官在經絡的聯繫下,構成了一個表裡相連,上下溝通,密切聯繫,協調有序的統一整體,並且在精、氣、血、津液的作用下,完成各自的功能活動。因而,從體表的某些特殊部位——例如五髒的開竅與其化之處——可以測知相應臟腑的病變。這就形成了中醫診斷學的「黑箱」理論依據:「有諸內必形諸外」。因此,診斷上可以從外測內。例如:心其化在面、開竅於舍,若患者唇面色紫、舌有瘀斑,可以推測為心血瘀阻;腎開竅於耳,若年老耳聾眼花,可以推測為腎虛;等等。這種以整體觀念為指導的診法,彌補了解剖學的不足,發展了獨特的中醫診斷學。
⑤治療上臟病治腑,腑病治臟,官竅病治五臟 由於臟腑病理上相互影響,相互損傷,所以可以採取臟病治腑,腑病治臟,官竅病治五髒的方法。例如:肺失宣降而致咳喘,可以導致大腸腑氣不通,大便秘結,此時可以通利大便,助肺宣降而咳喘自止;膀胱病變,小便開合失常,可以治腎,因腎主水,司開合;肝開竅於目,肝火上炎可見目睛紅赤,可以瀉肝火,則紅絲即退;心開竅於舌,心與小腸相表裡,所以可用清心瀉小腸火的方法治療口舌糜爛。它如「從陰引陽,從陽引明,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靈樞·終始》)等等,都是在整體觀指導下確定的治療原則。
綜上所述,中醫學在闡述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對疾病的診斷、治療時,都貫串聯「人體是有機的整體」這個基本觀點。
(2)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 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又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屬於生理範圍內的,即是生理的適應性;超越了這個範圍,即是病理性反應。故曰:「人與天地相應也」,(《靈樞·邪客》)「人與天地相參與,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
季節氣候對人體的影響:在四時氣候變化中,春屬木,其氣溫;夏屬火,其氣熱;長夏屬土,其氣濕;秋屬金,其氣燥;冬屬水,其氣寒。因此,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就表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生物在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就會有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人體也毫不例外,必須與之相適應。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靈樞·五癃津液別》)這說明春夏陽氣發泄,氣血容易趨向於體表,表現為皮膚松馳,疏泄多汗等;秋冬陽氣收藏,氣血容易趨向於里,表現為皮膚緻密,少汗多尿等。同樣的情況,四時的脈象也有相應的變化。如「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素問·脈要精微論》)春夏脈多浮大,秋冬脈多沉小。這種脈象的浮沉變化。也是機體受四時更遞的影響後,在氣血方面所引起的適應性調節反映。又如人體氣血的運行也與氣候變化的風雨晦明有關,「天溫日明,則人血 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素問·八正神明論》)
晝夜晨昏對人體的影響:在晝夜晨昏的陰陽變化過程中,人體也必須與之相適應。如:「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人為秋,夜半為冬。」(《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雖然一晝夜的寒溫變化,在幅度上並沒有象四時季節那樣明顯,但對人體也有一定的影響,「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這種人陽氣白天多趨於表,夜晚多趨於里的現象,也反映了人體在晝夜陰陽的自然變化過程中,生理活動的適應性變化。
地區方域對人體的影響:因地區氣候的差異,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如江南多濕熱,人體膜理多疏鬆;北方多燥寒,人體腰理多緻密。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一旦易地而處,環境突然改變,初期多感不太適應,但經過一定時間,也就逐漸地能夠適應。
中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見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主動的。人類不僅能主動地適應自然,更能主動地改造自然,和自然作鬥爭,從而提高健康水平,減少疾病。
四時氣候的變化,是生物生長化收藏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是有時也會成為生物生存的不利因素。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氣候劇變,超過了人體調節機能的一定限度,或者機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時,就會發生疾病。
晝夜的變化,對疾病也有一定的影響。一般疾病,大多是白天病情較輕,夜晚較重,故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因為早晨、中午、黃昏、夜半,人體的陽氣存在著生、長、收、藏的規律,因而病情亦隨之有慧、安、加、甚的變化。
由於人與自然界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所以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為中醫治療學上的重要原則。因此,在辨證論治過程中,就必須注意和分析外在環境與內在整體的有機聯繫,從而進行有效的治療。
如上所述,一般說來,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是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而有相應改變的。所以在治療的時候,就應該:「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素問·五常政大論》)而因時制宜。
推薦閱讀:
※胡懋仁:搶救中醫
※baby為啥如此介意整容傳聞?中醫、命理告訴你面相的重要性
※吳雄志先生論精準中醫(五)
※分清陰陽治痤瘡
※中醫秘方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