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成人化」讓兒童失去羞恥感
如少數當官的權勢熏天、作威作福、笑貧不笑娼、有錢有勢包二奶、為富不仁、仗勢欺人、攀附權貴、趨炎附勢、欺貧愛富,許多曾經是可恥的事情現在都已經變成了體面的個人生活方式選擇。成人談論這些事情,從來也不避諱孩子,甚至在學校里公然以這些成人行為影響和教育兒童。兒童因此耳濡目染、潛移默化。 羞恥是人控制自己原始慾望和縱慾行為的機制,羞恥使人能夠超越自己的自然本能,從而自然進入文明和道德的境界。美國著名的傳播學研究者波茲曼說:「即使去除神學的內涵,羞恥心仍然是人類文明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羞恥是征服我們本性所要付出的代價。」他還說:「如果對各種衝動沒有控制,尤其是對意在侵犯和即時滿足的衝動的控制,文明是不可能存在的。我們經常處在被原始的衝動所控制的危險中,包括被暴力、獸慾、本能和自我。羞恥是野蠻行為得以控制的機制。」 現在說起羞恥,人們一般想得到的是性。的確,性衝動是一種非常自我中心的慾望,性衝動及其可能造成的傷害和侵犯對兒童尤其危險,因為兒童尚不具備足夠的自制力,也不具有必要的自我保護能力。成人對兒童保守性秘密,將這個秘密以逐漸的「性啟蒙」透露給他們,運用的不是禁止的力量,而是羞恥感的影響。關於這個觀點,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就指出,「羞恥感的無可估量的價值構成了兒童正規或非正規教育中珍貴而微妙的一部分」。 「羞恥感」具有比「性啟蒙」更廣大的道德規範作用,兒童教育的「社會化」或「成人化」就是要分階段地教他們如何將羞恥心轉化為一系列道德規範。波茲曼說,「從兒童的觀點來看,羞恥心給予成人力量和權威。因為成人知道,而兒童卻不知道,哪些話是可恥的,哪些話題是可恥的,哪些行為被認定必須在私底下進行。」 在當今的中國,成人世界本身呈現的是慾望強烈而羞恥心淡薄的景象。人們對許多可恥之事的羞恥感正在或已經消失,如少數當官的權勢熏天、作威作福、笑貧不笑娼、有錢有勢包二奶、為富不仁、仗勢欺人、攀附權貴、趨炎附勢、欺貧愛富,許多曾經是可恥的事情現在都已經變成了體面的個人生活方式選擇。成人談論這些事情,從來也不避諱孩子,甚至在學校里公然以這些成人行為影響和教育兒童。兒童因此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這些「不做好人」的成人秘密並不比性秘密較少地暴露在兒童的面前,也並不比性秘密在較少影響兒童的「成人化」。 對於許多兒童,早已沒有多少他們不知道的「不做好人」的秘密了。甚至連成人「厚黑」的那一套也不例外。不久前,有一篇講「幼兒賄賂」的文章,說的是一位才4歲的女孩在教師節臨近的時候,要給幼兒園老師送賀卡。她對父母說,她那個班有三位老師,「賀卡里還要夾帶購物卡,那才是老師真正想要的東西。」還說班裡哪個小朋友送給老師的購物卡是三百元,哪個小朋友送給老師的購物卡是五百元。說她一定不能「落後」。 這麼小的孩子就知道用錢就能賄賂討好那些有權控制她,能對她好,或對她不好的人,還有多少成人慣於玩耍的鬼把戲秘密,是小孩子完全不知道的呢?有人分析了低年級兒童熱衷於當班幹部的原因,發現不少兒童小小年紀便有了「官意識」。去年底,成都12個小學舉行「天府小城」公務員「虛擬」招聘筆試,1200名小學生參加,競爭「天府小城」市長、警察局長、教育局長、衛生局長、記者等「稀缺崗位」。對「你為什麼要參加本次『天府小城』公務員招聘?」的試題,有的小學生答:「現在社會上最好的工作就是公務員,為了體驗一下被人們誇讚和羨慕得眼睛發亮的職業。」有的小學生答:「因為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我能有一個自己管理的地方,讓生活在這裡的人感到驕傲。」還有的回答:「我想過一把當官的癮。」 兒童的「虛擬」其實就是模仿,模仿他們實際生活中周圍的成人。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成人行為都是應該讓兒童模仿的。對許多成人來說,功利與名譽的區別是不重要的。但對兒童不能這樣,因為培養兒童的羞恥心必須是一種榮譽心而不是功利心的教育。沒有羞恥心的兒童日後更是不可教育的,長大後,最多也就是成為一個無恥的成人。波茲曼勸導家長說:「尊重和羞恥之心,一旦令幼童體味到它們的真義,比之其他種種方式,會對心靈產生最為有力的一種刺激。您一旦讓幼童從心裡珍惜名譽,並害怕羞恥和羞辱,您便把真正的原則注入了他們的內心,這些原則將持續發揮作用,使他們走上正軌。」 兒童最容易自然模仿的往往是成人功利的而非榮譽的行為,放任這種自然模仿是教育的失敗。炫耀財富和權勢、追求虛榮時尚、欺凌弱小、說謊欺詐、勢利獻媚——這並不是具有良好品格、道德、正義感或社會責任心的「成人」,這樣的「成人」本身仍是還沒有真正長大的成人。兒童以這樣的成人為模仿對象,是當前兒童「成人化」的真正危險,而這使得整個社會不能良性地成長發育,也最終導致整個社會陷入道德失衡。 |
推薦閱讀:
※2013年超六成人今年投資理財不賺反賠,其中僅一成人選擇努力工作創增收
※「成人奶媽」網站組織賣淫被警方搗毀|公安機關|公安部
※50%人渴望兩天親熱一次 3成人想要多個性伴
※七成人成春節"恐歸族",什麼淡化了鄉愁?
※【處世哲理】福莫大於成人之美,禍莫大於言人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