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萬姓同根五
第五章 說龍道本
圖騰是人類的原始宗教崇拜,是姓氏之源。
龍是中華姓氏之根,是天道的反映,是「天人合一」中華文化的立體再現。
龍的出現升起了中華文明的朝陽。
太昊伏羲氏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在部落林立的遠古時代,能夠一統部落萬邦,「不設法度而天下不亂」,並不是沒有「法度」,這個法度就是「卦」,是「以卦治天下」。「卦」是廣義的「德」,是「德治天下」。這種德是「天德」。從宏觀說來,指像蒼天那樣博大公允,像大地之寬厚包容,是無私地自然奉獻、不索取天下。「卦」是什麼?「卦」是「天道」。「天道」是宇宙大律大則,即是宇宙運行的規律。伏羲認識了宇宙規律,畫出了八卦,以天道治天下。天生萬物,萬物都是宇宙上帝的「寵兒」,這個天道大律當然適於人世間。不過,在遠古時代,這個「規律」認識者少,不認識者居多,是少數人知,多數人不知,那就「神」了。神而廣之,廣而化之,神之成道,這具體的說就是伏羲的「神道設教」。
這個「神」是什麼?
在《尚書·虞書》中,有「皇矣上帝」的說法。
在《詩經·爾雅》里,有「皇天上帝」的記載。
這說明在遠古時代,「上帝」在人們的腦海中占相當的統治地位,可以說是絕對的統治地位。在《尚書》與《詩經》有「上帝」的記載,可見「上帝」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已經深入人心。
「上帝」的說法,不僅具有民族性,在中國古來就有,而且具有廣泛的世界性,在西方也有「上帝」的稱呼。「上帝」這位不可一世、不可冒犯的大神,在人類的心目中統治著整個宇宙。「上帝」的存在簡直與人類的存在相同步。
古代先民對大自然不理解,對風雷雨電不認識,甚至對人類自身也知之甚少。世界從何而來,日月星辰是誰人創造?山河平川是誰人造就?天蒼蒼,遼闊深遠,神秘莫測。日升月落,寒署循環有序,草青草黃,水向東流,不可思議。這是誰人定律?這位巨人,不是他人,在古人的心目中就是「上帝」。「上帝」是遙遠的、偉大的、神聖的、神秘的、不可面見的、但確實存在的「大神」。這位「上帝」,是無可疑義的創造了這個世界,而且,這位「上帝」也有能力,在一瞬間有力量毀滅這個世界。這麼一個了不得的上神,當然遠古人類得罪不得,只有五體投地地崇拜了!
自從太昊伏羲氏一畫開天畫了八卦,對人類的思想崇拜作了一個天才的定則,這從八卦中體現出來。卦為三畫,上者為天,下者為地,中者為人。人類存在於大地上,人的生命、生計全是蒼天所賜,人沒有天,就沒有生命了,何談其人?對上帝的崇拜出於自然,也是治理天下的需要。
在太昊伏羲氏時代,「不設法度而天下不亂」,當時的「神道設教」並不是抽象的,「上帝」太遙遠了,這是一位看不見的大神,白晝,太陽是「上帝」的眼睛,監視著天下;夜裡,月亮為「上帝」監視著天下。作為「繼天而王」的「人王」,何不拿來「上帝」一用?「天無二日,人無二主。」「上帝」是天下認為唯一的、威力無邊的「上帝」,神秘不可疑義、創造了這個世界的大神,而在大地上,在人間,誰來承傳「上帝」的意志,這位承傳者就是「繼天而王」的人間「上帝」。
在遙遙百萬年的原始社會,從原始宗教開始,上帝崇拜已深入人心。人類歷史進化的緩慢,歷史長河的漫長,人世間的風起雲湧,隨著歷史文化的進程,人類古文明出現了「天人合一」,或者說「神人合一」,或者說叫「神祖合一」。這就是把「上帝」的意志說成是人的意志,以人世間的「上帝」即人代替「上帝」,這是人類別開生面的「古典高級文明」形式。「上帝」的頭頂閃爍著五彩繽紛的光環,集中了宇宙大律的天才智慧,同時也是人世間的天才,沒有一人在所有的方面能與他相比擬。「上帝」存在了多久,有多大歲數?他在人類出現那年月已經形成了。因為「上帝」與人類對宇宙大自然的認識同在。
「上帝」是誰?
《孔子家語》回答得非常精彩:「季康子問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孔子曰:『……古之王者,易代改號,取法五行,是以太皋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昊配金,顓頊配水。』季康子曰:『太皋氏其始木,何也?』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於木。木,東方也。萬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則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則以所生之行,轉相承也。』季康子曰:『……曰帝者何也?』孔子曰:『……五行佐,而稱上帝。太皋之屬配焉,亦云帝從其號。』」
中國的「五帝」,各配木、火、土、金、水。此五行即五種物質,同時也是方位與順序,全是蒼天之所賜。「上帝」是什麼?是神秘的、人類可畏的、能使人類繁衍生息的、繼天而王的「神人」。炎帝是以火德王,黃帝是以土德王,少昊是以金德王,顓頊是以水德王,而太昊伏羲氏是「以木德繼天而王」,他們是神嗎?是。他們是人嗎?是。他們是半神半人嗎?也是。但又全不是,他們是什麼?他們是「上帝」,而且又是人世間的「上帝」。所以,孔子回答得太精彩了。太昊伏羲氏等就是「上帝」,他們是天之驕子,他們是「天子」。所以,他們稱「上帝」,能夠「繼天而王」。如果是普通人,怎麼能夠「繼天而王」呢?
中華民族祖譜大系列中從太昊伏羲氏以降,不論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還是高辛帝嚳氏、陶唐堯氏,他們無不是「感生」,無不具有「神味」。
在古人看來,「神」是什麼樣子的呢?人類多麼能希望看到這位不可一世的巨神!這個「神」就是「上帝」,或者說就是上帝的化身或使者,人們相信這個非同小可的「神」是偉大的、看不見的、不可促摸的、最可畏的、非凡經營天地人的神秘人物。人們雖然沒有見過,但卻相信確實有,而且堅信不移。多少萬年來就是這樣,蒼天的博大,風雲的多變,寒暑的轉化,蒼天的興雲播雨。古人都認為是由「神」操作的。特別是在烏雲滾滾的雲天,霹靂閃電中一條「龍」出現,九曲十八彎,發出了驚天動地的雷鳴。這個能遊動的「龍」,就是「神」的形象。龍,張牙舞爪,威猛無比,而且在天上,在空中,在雲天,更為神奇的這個「神物」不僅有神樣,一又能動,二又會發怒,三又能發出驚天動地的雷聲,能把莽莽森林點燃起漫山遍野的熊熊大火。這條雲天中一閃即逝的、深奧神秘的、威猛無比的、不可思議的「龍」,遂成為古人的崇拜,以至形成了他們的「圖騰崇拜主義」。古人把「龍」看成是「上帝」的「現身」!而且,這條「龍」就成了天上與人間相聯繫的紐帶了。
我們說,太昊伏羲氏是龍圖騰崇拜主義。
不妨,從典籍記載、漢畫像石刻與考古發掘的文物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首先從歷史典籍記載來闡明。
《太平御覽》引《帝系譜》記載:「伏羲人頭蛇身。」同書又引《詩含神霧》記載:「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
《帝王世紀》記載:「母曰華胥,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履之有娠,生伏羲……蛇身人首。」
《山海經·海內東經》記載:「雷澤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
《拾遺記·太昊伏羲氏》記載:「有華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其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生庖犧。」
《竹書記年·前編》記載:「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有娠,生帝於成紀。」
《三皇本記》記載:「太皋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而王。母曰華胥,履大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
柳宗元《觀八駿圖說》云:「伏羲氏、女媧氏……又為牛、為蛇……若牛若蛇……終不能有礙於聖人也。」
《路史·後記一》:「帝女游於華胥之州,感受蛇而孕,十三年生庖犧。」
《列子·黃帝篇》記載:「華胥之國,在合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好,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樂已,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憎,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石撻無傷痛,指摘無痛癢,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林,雲霧不礙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
華胥之國是個理想的天堂神國。這裡的氏族個個有如此神力,社會是這樣美好,難怪神母華胥要到這裡來受孕了。各典幾乎都有類似的記載,華胥「感生」「巨人跡」而受孕,怪不得她所生的兒子能「繼天而王」?雷神非人,那個「巨人跡」,無疑是雷神的足跡了。華胥履跡受孕而生伏羲。雷神成了伏羲的父親,雷神是龍,其子伏羲豈不是龍?
從上述典籍記載看,太昊伏羲氏龍的形象,是感生的神人,其形象是「蛇軀」「鱗身」。
三國曹植有《伏羲贊》曰:
木德風姓,八卦創焉。
龍瑞官名,法地象天。
庖廚祭祀,罟網漁牧。
琴瑟以象,時通神玄。
《文選》中收有王逸的兒子王文考(延壽)的《魯靈光殿賦》云:
上紀開闢,遽古之物。
五龍比翼,人皇九首。
伏羲鱗身,女媧蛇軀。
鴻羔朴略,厥狀睢盱。
靈光殿是西漢初期魯恭王劉余的建築物,賦中所描寫的是類似武梁祠刻石壁畫。從恭王劉余到王文考三百年間,殿宇幾經修葺,但伏羲女媧像不曾變動。可見在那時候,伏羲女媧龍圖像的淵古與神聖了。三百年間仍保護完好,而且連字跡都清清楚楚。
再者,我們從漢畫象石刻與出土文物考察,太昊伏羲也是龍的形象。
在清代乾隆年間,山東省武宅山發掘出東漢晚期武梁祠石室畫象,其中有「蛇身人首」的伏羲女媧兩尾相交的畫像(《武梁祠畫像·卷一》)。
在河南省南陽畫象形字磚中,也發現了伏羲女媧的「蛇身人首」的交尾像。
其次,從考古發掘看,出土的石刻類似西漢魯靈光賦「伏羲女媧交尾象」的出土文物屢見不鮮,諸如:
20世紀,在河南新鄭市出土的勐腹花紋(見《新鄭彝器》);
滇東北昭通出土的東漢石棺(見《雲南學術研究·1963年5期:雲南古畫象石刻》);
四川郫縣出土的東漢殘碑浮雕(見《文物·1974年第4期:謝雁翔·四川郫犀浦公社出土的東漢殘碑》);
成都沙坪壩出土的東漢石棺(見《時事新報·渝版學燈·第41期:常駐任俠重慶沙坪壩畫象石棺》);
陝西省咸陽出土的北周石棺石刻(見《陝北東漢畫象石刻選集》);
新疆吐魯番出土的隋代絹帛畫(見《考古特號·第三號:中國科學院1954年印·黃文碧·吐魯番考古記》)。
從典籍記載、漢代伏羲女媧畫像與考古文物發掘考察,都證實了伏羲是「人首蛇身」的龍圖騰。
最早的龍是屬於仰韶文化時期的河南省濮陽西水坡墓葬中發現的貝殼龍,碳14測驗,距離今已經6000餘年。
其次,是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陶壺龍圖:人頭修身,雙足人手,似蛇,是魚的形象。與之相似的是山西襄汾縣陶寺夏墟遺址龍,其雙耳,鱗紋,較夏墟龍增加了兩角。
商周甲骨文、金文的「龍」字,實是象形文字,巨頭、四足、披鱗,身軀彎曲圓長,吻尖向上翻。
商周時代的龍鱷頭,脊棘,四爪,牛角等出現了。
因此說,從考古出土的龍,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龍的形象已經源遠流長了6000餘年。
《山海經》相傳是大禹治水時的佐相伯益所作,成書於戰國與西漢初年,這本古書,記載了古時天下地不分南北,而龍圖崇拜主義廣達天下四方。在這本書中,所記載的各式各樣的神多達454個,其中神人多達307人,而龍身、蛇身、人首的神人多達138個,幾乎占神人總數的一半。這些「神人」其實是龍的圖騰主義,而不是什麼「神人」。那些飛禽走獸、妖魔鬼怪,其實,全是各個氏族的圖騰。龍即是他們賴以崇拜的「祖神」「保護神」「上帝」的形象了。可見大禹治水時代龍的圖騰在天下所佔的數量之多了。
太昊伏羲是龍的圖騰崇拜主義,不僅說的是其本氏族,更重要的說的是其人其身。
《竹書紀年.前編》記載:太昊伏羲氏「以龍紀官(箋按:昭公十七年《左傳》郯子曰:『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杜預註:太昊伏羲氏,風姓之祖也,有龍瑞,故以龍命官。)《外紀》:「太昊命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大庭為居龍氏,造屋廬;渾沌為降龍氏,驅民害;陰康為土龍氏,治田裡;栗陸為水龍氏,繁滋草木,疏導泉流。又立五官,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是謂龍師而龍名。」
其它典籍諸如《帝王世紀》、《 綱鑒易知錄》、《太古河圖代姓記》等典籍都作了類似的記載,不必一一列述。由上述,要說的是下列幾個問題:
一是太昊伏羲自姓為風的「風」字。
「風」,繁體字的「風」字寫法,其中不是簡體「風」字中間的叉兒,而是「蟲」字。「蟲」從風,天生風。蟲,大蟲也,非虎,龍也。「幾」字的形象是指蒼天,龍的形象九曲十八彎,繁體字「風」的寫意,是實指「天下一條龍」。
「風」,源天,從天,風來自天上。「幾」是指蒼天形象,指宇宙。不要說古人,就是現代人,說起宇宙仍說茫無邊際,其大無比,未能認識,僅太陽系就夠現代人認識的了。古今對未認識東西的多少、大小、程度有「幾何」的說法。因此,對「幾」的解釋,指宇宙並不過分。
「蟲」字,古人歷來解釋為蛇、巳。蟲與蛇相通,如古吳語稱小蛇為蟲,關中人稱毒蟲為蛇,中原人仍把蛇稱為「長蟲」,認為「蟲」就是蛇。連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也說:「大概圖騰未合併以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其實,這只是說到了外象,並沒有深究到實質。
「蟲」字,中間是個「口」,「口」字四方,古人的哲學概念有天圓地方之說。這是立體的地,這是從天上看地。而人觀察地,人認為地是平的。把地看成一個平面,從天下降下的足跡已經清楚,這就是「蟲」字中間的一豎。這個從蒼天上降落的「神物」著地了嗎?著地了,明明白白地落到了地上,這個標誌就是一豎與一橫的銜接。這一豎過地了嗎?沒有,因為過穿了地,就到地下去了,是在地上。這一豎,不僅說明這個「神物」是從蒼天上來的,而且也說明其足跡,又說明了其降落位置。其位置在哪裡?在大地的中間,具體說在大地的中心位置。這也許是後人「中國」「中原」的「中」字的淵源。從天上降下幾個?在一橫的右方有標誌,是一個,用一點兒來說明。
現在,把「幾」字與「 蟲」合在一起來研究,那麼,繁體字「風」字的內含其意,本是一個「神物」從蒼天降落到大地上。這個「神物」是什麼?是龍。龍是誰?太昊伏羲氏也。
周文王琢磨透了《易經》之天道,創造成了運用天道的後天八卦,在其序列中,巽風在東南,十二地支中的辰、巳,皆在巽位。辰者,龍也;巳者,小龍蛇也。龍從天下降落,因宇宙無時空概念,但在地球上,伏羲以地球作參照物,「天地定位」,龍從東南降落在西北,這就是西北高原古成紀,今甘肅省天水。
《說文解字》說:「風,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閭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
《拾遺記》說:「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
《說文解字注》引《左氏傳》說:「八風,八卦之風也。乾音石,其風不周。坎音革,其風廣莫。艮音匏,其風融。震音竹,其風明庶。巽音木,其風涼。兌音金,其風閭闔。」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伏羲的「風」姓,與天道八卦,即與宇宙大有關係。「風」源自天。
《說文解字注》引《易通卦驗》曰:「立春,調風至。春分,明庶風至。立夏,清明風至。夏至,景風至。立秋,涼風至。秋分,閭闔風至。立冬,不周風至。冬至,廣莫風至。」
伏羲畫八卦,以八風調和「化天下。」
《白虎通德論》把「調風」作「條風」。這樣說道:「條者,生也。明庶者,迎眾也。清明者,青芒也。景者,大也,言青氣長養成也。涼者,寒也,陰氣行也。閭闔者,戒收藏也。不周者,不交也。」
這裡論風,得出下面的結論:
一是風在天上,來自天;
二是龍來自天;
三其實是如天之生生不息;
四是生殖與否皆與風有關。
下面,我們對「伏」、「羲」及「伏羲」進行詮釋。
《說文解字》:「通俗文:卵化曰孚,卵伏而未孚。」
《廣雅》說:「孚,生也。」在古代,「伏」與「孚」相假相通。
《說文解字》說:「羲者,氣也。」段玉裁注曰:「謂氣之吹噓也。」說「羲」的本意即吹噓行氣。氣者,風也,天也。吹者,動也,陽也;噓者,含也,靜也,陰也。吹噓者,陰陽交合也。古人把男女交媾視為陽男吐氣,陰女含氣,男女合氣達到陽施陰化,而生兒育女。
所以,王充在《論衡》中這樣說道:「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又說:「因氣而生,種類相產。」「天之動行也,施氣也,體動氣乃出,物乃生矣。由人之動氣也,體動乃氣出,子亦生也。」 所以,「羲」字本身則是天道生生不息的內容體現,強烈地反映了生殖性崇拜。
下面我們對「伏羲」二字進行詮釋。
班固在《白虎通德論》說道:「謂之伏羲何?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覆後,卧之去去,起則吁吁,飢則求食,飽則棄余,茹毛飲血而衣皮革。於是,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伏則觀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天下。治下伏而化之,故曰伏羲也。」
後人造字,「伏羲」二字相合為名,天才地作了絕妙地解釋。
先釋「伏」字。伏,左邊是個「人」字,右邊是個「犬」字,犬,獸也。人與獸相伴,這說明這是一個人獸為伍的時代。是人類降伏了野獸,這就是伏羲「執伏犧牲」的說法。
再釋「羲」字。「羲」字的上頭,是「王」字上面有兩點,內「八」字者也。之所以用內「八」字,說明歸向。八者,八方也;這個內「八」與「王」字相合,其意是在說明,王者,一統八方天下也。「禾」字,木上一撇,這一撇,是降落之象也;木者,東方也。「禾」與「乃」上下相合為「秀」字,秀者,智慧者也。戈者,為干戈,說明是武器,這裡釋為武力。絕妙的是「秀」字與「戈」二字左右相合,一統天下八方,是智慧與武力相結合而征服。在這裡,我們對「羲」字這樣詮釋:在東方(木),以文明一統了天下八方而稱王。
下面我們把「伏」與「羲」二字結合起來,對「伏羲」二字進行詮釋,就可以這樣解釋了:在東方,伏羲在人獸為伍的時代,用文明(智慧與武力)一統了天下部落萬邦,以木德王。
我們把「伏羲」結合「風姓」四個字進行解釋為:一條龍來到了地球上,在東方創造了千古文明,一統了天下部落萬邦,以木德王。
我們論證了太昊伏羲氏是龍的圖騰崇拜主義,可以看出,從春秋戰國起,從孔夫子以降,一直到明清,全都認為太昊伏羲氏是「號曰龍師」,是龍的鼻祖,龍的形象從甲骨文、鎦金文到漢代畫象石刻,一直到明清龍的形象的發展與完美,足可看出中華龍文化崇拜的淵源與流變了。僅僅把「龍」與「蛇」等同的歷史觀點,遠不能說明龍的實質。這是不是也需要像人類認識太空一樣,逐步地去認識龍呢?
推薦閱讀:
※中華秘方總匯的文件夾【心腦血管2】
※中華智謀(唐代)—蘇無名掘墓獲贓
※古玉鑒定中的五種玉色 鑒藏講座 中華博物
※看伊斯蘭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合[轉]
※博海中華字經 真正自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