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回眸:甲午戰爭及前後大事記
日本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明萬曆三十一年~清同治六年)
1603年(明神宗萬曆三十一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將軍〈江戶幕府確立〉。
1804年,俄國使節到長崎。
1825年,日本發布《異國船艦驅逐令》。
1833年,天保大饑荒,日本餓殍遍地。
1837年,大鹽平八郎起義。
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1842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國門。1840年6月,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1841年,英國攻佔香港。1842年8月,中英簽訂《南京條約》。
1851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建立與清朝對峙的政權,頒布《天朝田畝制度》。1856年天平天國達到全盛,但隨即發生天京變亂,天國元氣大傷,轉入防禦戰。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
1853年7月8日,美國叩開日本大門。佩里艦隊(4艘艦船)赴日,強行遞交美國總統給日本天皇的信。信中要求締結美日通商條約。日本天皇及德川幕府考慮後不得不同意。此事對日本國體發展影響極大,是整個明治維新變革的導火索。因當時美國戰艦為黑色,故稱此事件為「黑船異變」。
1856年,英法聯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俄、美、英、法強迫清簽訂《天津條約》,俄國強迫清簽訂《璦琿條約》。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中英、中法、中俄簽訂《北京條約》。
1861年,清成立「總理衙門」,專門處理對外事務,表明中央政府開始半殖民地化。
1867年(清同治六年),日本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把政權還給了天皇(史稱「大政奉還」),標誌著持續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統治結束。
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倒幕成功,明治維新開始。
1874年,日本借口台灣土著殺害琉球船民事件,派兵入侵台灣。清政府給銀五十萬兩,以求息事。
1875年,日本迫琉球與中國斷絕一切關係,廢琉球王,侵佔琉球設琉球藩。
1876年,日本與朝鮮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強迫朝鮮為日本打開門戶。
1879年4月,日本廢琉球藩,改沖繩縣,將琉球併入日本國土。
1882年7月23日,朝鮮「壬午事變」。清兵入朝,鎮壓叛亂,把朝鮮攝政王大院君押到保定軟禁,平息了中日朝鮮爭端。
1884年12月4日,朝鮮「甲申政變」。朝鮮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在日本配合下於郵政局發動政變。次日,改組政府,欲脫離對清國藩屬地位。12月6日,袁世凱率清朝駐朝軍隊鎮壓了這次政變,開化黨「三日天下」結束。開化黨人或被處死,或亡命日本。
1885年4月18日,中日簽訂《天津會議專條》,日本獲得了出兵朝鮮的依據。
1886年8月15日,中日長崎事件。
1889年12月24日,日本根據「明治憲法」,組成山縣有朋內閣。
1893年5月22日,日本公布戰時大本營條例。
1894(甲午)年
2月15日,朝鮮東學黨人發動農民暴動抗議郡守趙秉甲,攻佔全羅道古阜郡郡衙。
3月,東學黨起義軍佔領白山,建立根據地。
3月29日,東學黨義軍發布四大綱領,朝鮮全國一片動亂。
5月5日,朝鮮李熙政府派洪啟薰為招討使,率京兵800人,赴全州剿伐東學黨起義軍。
5月15日,朝鮮政府招討使率領京城兵800名討伐東學黨敗北。
5月22日,日本駐朝鮮代理公使杉村浚向本國政府報告東學黨起義情況。
5月29日,日本外相陸奧宗光訓令杉村浚充分注意朝鮮與清廷官吏間的關係。
5月31日,東學黨起義軍佔領全州。朝鮮閔泳駿與袁世凱會見,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東學黨起義。袁表示出兵。
6月1日,杉村浚派使館書記生鄭永邦會見袁世凱,勸誘中國出兵代朝鮮戡亂。
6月2日,袁世凱會見日本駐朝公使館書記鄭永邦,告知清國將應朝鮮要求出兵。日本政府內閣會議一致通過向朝鮮派兵以對抗清國議案。杉村浚親訪袁世凱,敦促中國出兵。
6月3日,朝鮮政府正式向清政府提出代剿照會。袁世凱答覆日本駐日代理公使杉村浚,說明清廷將派1500人兵力入朝代剿。袁世凱電告李鴻章,日本無大舉出兵意向。李鴻章指示,為了不給日本出兵借口,清軍先在牙山駐屯。李鴻章令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2465名士卒(分三批發兵),前往朝鮮牙山。當夜,李鴻章令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濟遠」等三艦停泊仁川港以為護衛。
6月4日,日本陸海軍會議決定設置戰時大本營。
6月5日,日本正式成立戰時大本營。大本營下達向朝鮮增派混成旅團動員令。第五師團編製下的混成旅團8000人作為先遣陸戰隊,在日本駐朝鮮公使大鳥圭介率領下向朝鮮進發。
6月6日,清政府通知日本外務省,表明清朝將應朝鮮要求出兵朝鮮。清軍總兵聶士成率第一支隊910人從大沽港出發,開赴朝鮮。
6月7日,日本外務省通告清駐日公使,表明日本也將出兵朝鮮。
6月8日,清軍第一批入朝軍隊聶士成部,抵達朝鮮牙山港,次日登陸赴牙山。同日,清軍總兵葉志超率第二支隊1055人從山海關出發。
6月9日,日本大鳥公使率先遣陸戰隊抵達朝鮮仁川港。同日,清軍艦5艘,日本軍艦6艘在仁川港對峙。
6月10日,日本大鳥公使率先遣陸戰隊開進漢城。
6月11日,朝鮮政府妥協,與東學黨起義軍簽訂《全州和約》。同日,朝鮮國王下令以賣國賊名義逮捕了國防大臣閔泳駿。
6月12日,日本遞交對清國抗議書。朝鮮政府抗議日軍入朝,各國公使指責日本出兵。清軍第二批入朝軍隊葉志超部在牙山港登陸。東學黨全琫准率起義軍隊退出全州,撤至淳昌和南原一帶。
6月13日,清朝遞交對日答覆書。
6月14日,朝鮮駐日公使會見陸奧外相,要求日本從朝鮮撤軍。
6月15日,日本內閣通過朝鮮改革案。外相陸奧宗光向清國公使提出日清共同參與朝鮮內政改革。
6月16日,大島義昌率領日軍混成旅團乘九艘運輸艦在「吉野」號等軍艦護衛下於朝鮮仁川登陸。
6月22日,清國通告日本,拒絕日清共同參與朝鮮內閣改革案。日本天皇召開御前會議,內閣首腦請求天皇增派赴朝軍隊,提交清國拒絕改革案反駁書。同日,日本赴朝混成旅團後續部隊開進漢城。
6月25日,俄國駐日公使勸告日本從朝鮮撤軍。同日,清增援部隊從牙山登陸。
6月27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日本單獨實施朝鮮內政改革。混成旅團第二支隊仁川登陸。
6月28日,至此,日本混成旅團8000人全部進駐漢城。日本外相陸奧向大鳥發出朝鮮內政改革案訓令。大鳥立即照會朝鮮外務督弁,要求朝鮮政府表明態度。
6月30日,朝鮮國王發布罪已詔。朝鮮政府敦促日清兩國撤兵。俄國駐日公使強硬勸告日本從朝鮮撤兵。
7月1日,日本內閣會議作出「拒絕俄國要求日本撤兵的勸告決議」,呈天皇裁可。
7月2日,日本天皇准可「決議」,陸奧答覆俄國政府。同日,袁世凱電告李鴻章,部隊長期駐紮牙山不利,建議移向平壤或鴨綠江待命。
7月3日,大鳥公使向朝鮮國王提示改革案。朝鮮國王任命改革委員。
7月5日,清軍聶士成部抵全州。隨後發布告示,安撫全州百姓。
7月7日,清軍葉志超請求李鴻章增派援軍。
7月12日,駐清英國公使斡旋日清關係失敗。同日,日本內閣會議作出對清國照會的決定。
7月13日,俄國政府遞交對日本通告書。
7月16日,《日英通商航海條約》在倫敦簽字。朝鮮趙秉稷代表政府向大鳥公使遞交拒絕內政改革回答。
7月17日,日本天皇在廣島大本營召開御前會議,正式作出對中國開戰決定。
7月19日,日本陸奧外相向朝鮮政府遞交最後通牒「以『保護屬邦』之名長期駐在朝鮮國內的中國軍隊,實屬侵害朝鮮之獨立,應從速驅出國外」。限定朝鮮政府答覆的最後期限是7月22日。同日,御前會議決定將原常備艦隊、西海艦隊及諸艦編成大艦隊,稱「聯合艦隊」。任命海軍中將樺山資紀為海軍軍令部長,海軍中將伊東祐亨為聯合艦隊司令長官。
20日,袁世凱秘密回國,唐紹儀臨時代理朝鮮事務。同日,清光緒皇帝發布上諭,李鴻章決定向朝鮮增派軍隊。同日,英國調停日清兩國臨戰事態提出仲裁案。
7月21日,清朝赴朝援軍從大沽港出發。同日,英國交付對日勸告書。
7月22日,陸奧外相交付反駁英國勸告書。
7月23日,駐紮在漢城的日軍對朝開戰,朝鮮王宮衛隊敗陣,京城陷落。日軍拘禁朝鮮國王,並護衛大院君回宮組成傀儡政權。同日,英籍「高升」號商船載運清國赴朝援兵從大沽港出發。同日,日本聯合艦隊從佐世保港出發,向朝鮮開進。
7月25日,日本在豐島附近海域襲擊北洋艦隊艦船。清日豐島海戰,清軍敗北。日艦「浪速」號擊沉清廷租用的英籍商船「高升」號運兵船。清日戰爭爆發。朝鮮大院君政權宣布廢棄清廷和朝鮮間全部條約,委請日軍驅逐牙山清軍。
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襲擊北洋艦隊「濟遠」「廣乙」,擊沉「高升」
7月27日,日本首相伊藤列席大本營會議。同日,朝鮮大院君組成以金宏集為首的親日政權,設立軍國機務處。同日,日軍向安成渡清軍進攻。
7月28日,日本陸奧外相通告列國公使,申明日清關係破裂。
7月29日,清政府電訓汪鳳藻公使,與日本斷交,撤去駐日使館。同日,成歡驛戰鬥清軍敗北。次日,葉志超率部從牙山向平壤方向潰退。
7月30日,清朝電命汪公使對日宣戰,表明開戰責任在日方,通告日本斷絕兩國關係。同日,日本內閣起草對清宣戰詔書,上奏天皇撤去在清公使館。大本營下達第五師團赴朝命令。同日,朝鮮官制按日本方案改革,下設八大衙門。
7月31日,清政府通告日本駐華小林公使,與日本斷交,清日諸條約均廢止。同日,日本陸奧外相向列國公使交付日清交戰通告書(宣戰書)。同日,朝鮮宣布開國紀元。
8月1日,清光緒皇帝發布對日宣戰詔書。駐清公使小林通告總理衙門:日清諸條約被廢,撤去公使館歸國。同日,英、美、德、法等國宣布清日戰爭局外中立。日本內閣對他們宣戰詔書初稿有爭議;公布朝鮮國入國禁止令;發布外交軍事言論緊急限令。
8月2日,日本內閣通過宣戰詔書議案,呈請天皇簽發。
8月3日,清國汪公使撤離東京歸國。日本宣戰詔書送交有栖川宮參謀總長。
8月4日,日本公布在日本的清國居民保護令、第三師團出征朝鮮動員令。
8月5日,日本對清作戰大本營移至宮中,參謀總長作戰方針上奏天皇。
8月6日,光緒皇帝諭令左寶貴奉軍、馬玉昆毅軍、衛汝貴練軍、豐升阿盛字營四路大軍赴朝作戰。同日,日本下達第六師團余部動員令。
8月7日,日本天皇裁可軍司令部編製,發布民間志願團體赴朝作戰禁止詔。
8月8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對朝方針。公布義勇兵詔敕。
8月9日,日本宣戰奉告祭奠,天皇派遣特使參加。
8月10日,日本聯合艦隊抵達威海海域,發現北洋艦隊主力不在。其日,旗艦「定遠」號正率艦隊執行護衛赴朝運兵船命令。
8月11日,天皇拒絕親臨宣戰奉告祭奠。
8月14日,日本對清作戰大本營下達第三師團出征朝鮮命令。
8月18日,日本內閣討論日清戰爭開戰日與宣戰日時間確定。
8月21日,葉志超率殘部抵達平壤。
8月23日,清光緒皇帝發布上諭,命令在朝清軍向日本軍隊發動進攻。
8月25日,清廷任命葉志超為入朝清軍總統帥。
8月26日,日本與朝鮮兩國締結《大日本大朝鮮同盟條約》(同盟國)簽字。同日,慶尚道農民暴動。
8月27日,日英通商航海條約公布,英國確立戰爭親日立場。
8月28日,聶士成率部千里跋涉抵達平壤。
8月30日,日本天皇諭令文武官陸海軍之間相互協調。山縣有朋出任第一軍司令長官儀式。下達第一師團動員令。
8月31日,日本大本營冬季作戰方針決定。同日,日本駐朝新任大使西園寺拜見朝鮮國王。
9月1日,日本參謀總長奏請天皇,大本營移駐廣島。伊藤首相奏請天皇,大本營移駐下關。第一軍下達戰時編製及戰鬥序列命令。同日,清廷任命宋慶為鴨綠江前線統帥。
9月8日,日本政府宣布對清作戰大本營移駐廣島。
9月10日,日本內閣通過決議,日清戰爭開戰日為1894年7月25日,宣戰日為1894年8月1日。
9月12日,日本第一軍開始在朝鮮仁川登陸。
9月13日,日本戰時大本營移至廣島。
9月15日,清日兩軍平壤會戰,清軍敗北。
9月17日,黃海(大東溝)海戰爆發,北洋艦隊5艘戰艦沉沒,日本聯合艦隊5艘戰艦受傷。其戰,鄧世昌、林永升等殉國。此戰,北洋艦隊元氣大傷。
9月24日,清軍退兵滿州一線,李鴻章下令鴨綠江布防,阻止日軍越境。同日,「濟遠」管帶方伯謙在旅順口黃金山下大塢西刑場上被處以斬刑。
9月25日,日本大山岩大將出任第二軍司令長官,下達第二師團、近衛師團出征動員令。各地東學教農民軍暴動再燃,與日軍交戰,襲擾日軍。
10月7日,英國提議與德國聯合調停清日戰爭。
10月8日,日本大本營下達佔領清朝旅順半島訓令。同日,清軍宋慶到達鴨綠江西岸的鳳凰城。
10月15日,關內清軍向旅順增援。
10月16日,日本對清作戰第二軍司令部、第一師團離開日本,向清國出發。
10月17日,日軍混成旅團佔領義州,
10月24日,日本第二軍第一師團大連北部海岸庄河縣花園口登陸。同日,日軍第一軍從安平渡口強渡鴨綠江成功。
10月25日,日軍第三師團渡過鴨綠江,佔領虎山。清軍宋慶退出九邊城、安東。同日,清朝政府宣布承認朝鮮國獨立,放棄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
10月26日,日軍攻佔九連城、安東。
10月28日,清軍宋慶部退出鳳凰城。
10月29日,日軍佔領鳳凰城。同日,日軍第二軍所部佔領遼東半島貔子窩。
11月2日,入朝清軍總統帥葉志超被處以斬刑。
11月3日,日軍第二軍第一師團由貔子窩向金州進發。
11月5日,第一師團乃木部隊在破頭山、劉家店附近打敗清軍,佔領金州城外高地。
11月6日,日軍佔領金州。
11月7日,慈禧太后60歲生日。日軍第二軍攻佔大連灣。
11月8日,日軍佔領大連灣沿海岸諸炮台。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率軍退出寬甸縣城。
11月9日,駐鳳凰城日軍第十旅團進犯賽馬集、連山關。
11月15日,日本聯合艦隊抵達威海衛外海,試圖引誘北洋水師出戰未果。
11月16日,駐守旅順港內的清軍8艘魚雷艇被丁汝昌調回威海衛。
11月17日,日軍第一軍所部佔領寬甸縣城。
11月18日,清日旅順戰事開始。同日,日軍第一軍第五師團第十旅團佔領岫岩縣城。同日,清軍取得土城子反擊戰勝利。
11月20日,日軍第十旅團所部在邢家溝與依克唐阿部激戰,日軍傷亡甚眾。
11月21日,日軍佔領旅順要塞,進行大屠殺。
11月22日,清軍反攻金州失敗。
11月24日,日本聯合艦隊駛入旅順軍港。
11月25日,清軍聶士成部與依克唐阿部會攻草河口。聶士成所部收復連山關。
11月26日,日本大本營下達第四師團動員令。
11月27日,日本陸奧外相答覆美國對清講和附加條件。
11月29日,日軍第十旅團進犯賽馬集、草河口,在崔家房遭清軍反擊。
11月30日,清廷要求日本開示講和條件。
12月1日,山縣有朋向日軍第一軍第三師團下達了進攻析木城、海城的命令。
12月2日,陸奧拒絕清廷講和條件及要求。
12月6日,大山嚴司令官請求大本營,提出天氣寒冷推遲直隸作戰,改為登陸山東半島,以消滅清北洋水師艦隊。
12月8日,朝鮮公州,東學軍與日軍戰鬥。同日,天皇向山縣有朋大將下達回國詔書。
12月10日,立見旅團佔領清摩天嶺炮台。
12月12日,清政府提出在上海舉行和談。同日,日軍第三師團佔領析木城。
12月13日,日軍第三師團佔領海城。
12月14日,清軍聶士成部與依克唐阿部反攻鳳凰城失利。同日,日本大本營批准大山嚴請求,決定實施山東作戰。大本營任命第二軍大山嚴司令官為山東戰區長官,廣島待命的第二師團和警備九州的第六師團的半個師團編入第二軍,擔任威海衛作戰任務。聯合艦隊負責掩護第二師團登陸和摧毀清軍艦隊。
12月18日,日本陸奧外相答覆清廷議和會談在日本舉行。同日,東學教農民軍在公州作戰大敗。同日,山縣有朋大將在廣島大本營謁見天皇,被任命為「監軍」。
12月19日,清軍宋慶主力與日軍在缸瓦寨激戰。同日,日本野津中將接替解任的山縣有朋大將出任第一軍司令官。
12月20日,清廷講和提議,通知日本政府,派張蔭桓、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
12月23日,宋慶軍三面包圍海城,企圖奪回。
12月24日,日本海軍到山東半島榮成灣偵察登陸地點。
12月26日,日本陸奧外相答覆清廷,議和會議在廣島舉行。
12月28日,清廷任命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節制關內外各軍,指揮對日作戰。
1895年
1月3日,日軍第二軍為解海城危境,派乃木希典指揮第一旅團由金州附近的普蘭店向蓋平進發。
1月7日,朝鮮發布獨立宣言、公布洪苑14條、廢除與清廷的宗屬關係。
1月9日,日軍佔領蓋城,打破清軍對海城的包圍。蓋平守將章高元告急,徐邦道率軍回援蓋平。
1月10日,乃木混成第二軍第一旅團增援第一軍佔領蓋平,打通了第二軍與第一軍的聯絡。
1月16日,清廷任命宋慶、吳大澄幫辦東征軍務。
1月17日,宋慶率12000清軍反攻海城失敗。
1月20日,日軍新編山東作戰部隊登陸龍睡灣,山田部隊佔領榮成灣。佔領榮成縣城後,在縣城設立臨時司令部。
1月22日,清軍以總兵力25000人再次反攻海城失敗。
1月24日,清軍獲得白馬河前哨戰小勝。
1月26日,清政府代表張蔭桓一行從上海出發赴日本議和。
1月27日,日本內閣在廣島召開御前會議,討論對清國議和方案。陸奧外相提出以「朝鮮獨立」、割讓領土、賠款等條件作為談判基礎。
1月30日,日軍開始進攻威海衛。同日,威海衛南岸炮台失守。
1月31日,清廷媾和使張蔭桓、邵友謙廣島下關登陸。同日,天皇任命伊藤、陸奧為講和全權代表大臣。同日,日軍進攻威海衛北岸炮台。
2月1日,廣島講和會議在廣島縣政府廳舉行。同日,台灣作戰部隊比志島混成支隊編成。同日,清軍孫萬齡率部激戰孫家灘。
2月2日,清廷媾和使級別遭日方質疑,廣島媾和失敗。同日,日本第二軍佔領威海衛北岸炮台。剋扣軍餉的陸軍守將戴宗騫畏罪自殺。
2月3日,日軍進攻北洋水師海軍提督署所在地劉公島。
2月5日,日軍魚雷艇襲擊劉公島,「定遠」受傷擱淺。
2月6日,日軍魚雷艇擊沉「來遠」、「威遠」兩艦。
2月7日上午7時30分,日軍陸海同時向被包圍的北洋水師基地劉公島發動總攻。清軍10艘魚雷艇突圍掩護「飛霆」「利順」兩艘輔助船向煙台求救,幾乎全部被艦速快得多的日艦擊沉擊毀。
2月9日,清軍「定遠」艦自炸沉沒。日本海陸攻擊「靖遠」艦,「靖遠」艦受傷擱淺。為避免資敵,此艦稍後為「廣丙」用魚雷炸沉。
2月10日,北洋艦隊右翼總兵「定遠」艦管帶劉步蟾悲憤自殺。
2月12日,清廷講和代表團張蔭桓一行從長崎歸國。同日,日軍「松島」旗艦上,北洋水師軍使程璧光向日軍遞交投降書。
2月13日,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服毒自殺。另外,楊用霖、張文宣自殺。清廷決定任命李鴻章為赴日媾和談判全權大臣。
2月14日,牛昶昞道台代表北洋水師投降交涉。日本大本營命令聯合艦隊赴清國南方海岸。同日,俄國公使強調日本不可分割清國本土,但容忍日本強行要求清國割讓台灣。
2月16日,清軍16000人第三次反攻海城。同日,陸奧通告清廷講和談判基本條件。同日,日軍第一軍司令官野津道貫提出「遼河平原掃蕩作戰方案」,得到大本營同意。
2月17日,析木城攻防戰。同日,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與威海衛道台牛昶昞簽訂了《威海降約》、交艦、釋俘。同日,日軍攻陷劉公島,佔領威海衛港。
2月18日,清廷通告日本,派遣全權大臣李鴻章赴日媾和談判。
2月20日,日本大本營發布進攻澎湖列島作戰命令。
2月21日,清軍第四次海城攻城戰。
2月24日,日軍第一師團佔領太平山。同日,俄國公使贊成日本講和談判基本條件。
2月25日,結束山東作戰的日本第二軍迅速回師遼東半島,協助第一軍開始遼東戰場作戰。同日,清朝軍民收復寬甸縣城。
2月27日,第五次海城攻城戰。同日,清軍收復山東文登縣城。
2月28日,第六次海城攻城戰。同日,日軍第三師團遼河作戰開始。同日,日軍進犯西煙台、沙河沿、大富屯、東柳公屯一帶清軍陣地,預備進攻牛庄。
3月2日,第七次海城攻城戰。同日,日軍日軍第三師團佔領鞍山。
3月4日,日軍第一軍攻佔牛庄。同日,日本接受美國斡旋,同意與清和談,地點為下關。同日,清軍收復山東榮成縣城。
3月6日,乃木第一旅團佔領營口。同日,比志島支隊開赴澎湖列島作戰。
3月7日,日軍攻佔營口西海岸炮台。
3月8日,德國通告日本,不可分割清國大陸。
3月9日,日本第一軍第一師團佔領田莊台。
3月13日,清軍收復古洞嶼。
3月14日,媾和使李鴻章離開天津去日本。
3月15日,日本派往清國南方沿海的艦隊從佐世保出港。
3月16日,日本大本營宣布成立「征清大總督府」,任命參謀長小松宮彰仁為征清大總督。
3月19日,李鴻章媾和一行抵達下關。同日,天皇任命伊藤、陸奧為講和全權代表大臣。
3月20日,清日兩國談判在日本下關春帆樓舉行,清方代表提出《停戰備忘錄》。同日,日本徵清軍編成。
3月23日,比志島支隊在澎湖島里正角登陸,佔領大武山。
3月24日,小山豐太郎開槍襲擊李鴻章,李受傷。同日,比志島支隊佔領澎湖島媽公城。
3月25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由馬關返回廣島召開重臣會議,確定無條件停戰方針,以避免刺殺李鴻章事件引起西方列強幹涉。
3月26日,日軍比志島支隊攻陷澎湖列島,並在馬公城設立「澎湖列島行政廳」。
3月28日,陸奧通告李鴻章,同意無條件休戰。同日,俄國要求公示講和條件。次日,德國亦要求公示講和條件。
3月30日,清日兩國休戰條約(即《馬關條約》)簽字。
馬關條約談判
4月1日,日本在金州成立「佔領地總督部」。同日,日方和談代表提出和約底稿,限中方4日內答覆。
4月4日,德國提議同英俄共同干涉日清講和條件。
4月6日,由於李鴻章受傷,清廷應日方要求任命李經方為全權大臣繼續與日方會談。同日,小山豐太郎被判無期徒刑送兵庫監獄。
4月8日,清廷和談代表李經方與日本伊藤會談繼續。同日,俄國提議英、法、德共同干涉日清講和條件。
4月9日,李經方代表李鴻章提出和約修正方案。征討台灣的近衛師團、第四師團宇品出港。
4月10日,天皇指示伊藤儘力和談成功,不可發起直隸作戰。
4月11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通知李鴻章,日本之條款為最後條款,不能更改。
4月13日,李經方堅持不可割讓台灣。同日,征清大總督團隊宇品港出港。
4月14日,清廷複電李鴻章,如修正案不可商量,仍須與日本簽訂和約。
4月15日,清日議和使臣會談,對若干細節進行了調整,並議定17日正式簽約。
4月17日,清日簽署《馬關條約》及《議定專條》、《另約》三款、《停戰展期專條》二款文件,並規定5月8日在煙台互換。其中,有清國割讓台灣島、澎湖列島、遼東半島條款。
4月20日,天皇批准《馬關條約》,任命伊東已代治全權大臣前往北京交換光緒皇帝批准的《馬關條約》。
4月20日,日本天皇向國民發布恢復和平詔書。
4月22日,日本政府公告大本營移駐京都。
4月23日,俄、德、法三國駐日公使同時向日本外務省遞交「干涉日本割遼」照會,勸告日本放棄遼東半島。同日,日本大本營決定派遣一個師團前往台灣。
5月2日,清光緒皇帝批准《馬關條約》。康有為公車上書。
5月4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永遠放棄遼東半島決定。次日,將此決定通告各國政府。
5月8日,清日兩國代表伍廷芳與伊東在煙台芝罘換約,《馬關條約》正式生效。同時,舉行遼東半島返還清國交換儀式。
5月25日,為抵禦日本按《馬關條約》佔領台灣,台灣士紳丘逢甲等以全體島上居民名義,發布了《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國號「永清」(意「永遠屬於清國」),以藍地黃虎圖案為國旗。推舉清廷台灣布政使唐景崧,為「台灣民主國」首任總統。
5月29日,日軍登陸台灣澳底港。
6月3日,日軍佔領台灣基隆。
6月4日,唐軍戰敗。唐景崧逃離台北。
6月6日,唐景崧帶親兵由淡水乘德國船逃回大陸。
6月7日,日軍佔領台北府。
6月28日,日軍佔領彰化。
7月下旬,樺山資紀勸降劉永福部,被劉拒絕。
8月7日,台灣義軍首領吳湯興為抗擊日軍殉國。
10月7日,俄、德、法三國同日本達成「交還遼東半島之賠款減至三千萬兩」的秘密協議。
10月21日,劉永福部戰敗,日軍山口支隊佔領台南。整個台灣淪陷為日本殖民地。(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才向中國政府歸還台灣與澎湖列島)
_____________
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戊戌變法失敗。
1899年秋~1901年9月,義和團運動。
1900年,八國(英、美、法、德、俄、日、意、奧)聯軍侵華戰爭。
1901年9月7日,英、美、法、德、俄、日、意、奧、西、荷、比十一國在北京與清廷簽定《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賠款4.5億兩白銀,交出稅務、使館區管理權,並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組織。
1904年2月5日,日俄斷交。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爆發,歷經兩年,以俄失敗告終。1905年8月10日,俄日議和。1905年9月5日,俄國被迫在英國同日本簽訂和約。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領導組織的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赤坂區成立。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全國響應。清政府垮台倒計時。
1912年(民國元年),中華民國成立。同年,清帝退位。
【參考文獻】
《蹇蹇錄》[日]陸奧宗光著,1963年商務印書館,根據1941年日本岩波書店出版社版本譯。
《日清戰爭》[日]藤村道生著,1981年上海譯文出版社,根據1973年日本岩波書店出版社版本譯。
《日清日俄戰爭》[日]原田敬一著,徐靜波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4月。
《日本歷史》[日]井上清著(三冊),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年10月第1版。
《明治廿七八年·在韓苦心錄》[日]杉村浚著,東京杉村陽太郎,1932年版複印本。
《清日戰爭實記》[日]橋本海關著,山東畫報出版社,1917年7月第1版。
《血證--甲午戰爭親歷記》(中譯本)[日]龜井茲明 著,高永學,孫常信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明治廿七八年戰役寫真帖》[日]龜井茲明 著,1897年出版。
《日清戰爭寫真帖》[日]小川一真 攝影,1896出版。
《東方兵事紀略》[清]姚錫光著,中華書局
《甲午戰爭史》戚其章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清日戰爭》宗澤亞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6月第1版。
《近代中國史事日誌》郭廷以編著,中華書局,1987年5月第1版。
《甲午中日海戰史》孫克複、關捷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甲午中日陸戰史》孫克複、關捷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
網路資料若干
歷經數月,整理出這個《甲午戰爭及前後大事》。影響甲午戰爭的重大歷史事件很多,筆者僅採擷部分梳理。站在不同角度,看問題方式不同。筆者力求記錄事件,中正不偏。水平有限,錯漏難免。
2018年5月16日,於廣州怡安苑
推薦閱讀:
※西方人眼中的甲午戰爭
※清日甲午戰爭淺談(一)戰前局勢
※朝鮮:甲午戰爭中的夾心國
※甲午戰爭,清朝出兵63萬,陣亡3萬,那麼日本參戰陣亡多少人?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反思甲午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