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骨科病中醫臨床秘方(第1-13)
第六章 骨科病中醫臨床秘方
一、治頸椎病秘方(5首)
1.1骨痹湯
【來源】關幼波,《名醫名方錄》第一輯
【組成】葛根、白芍各30克,威靈仙15克,木瓜、薑黃、甘草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早、晚各服1次)。
【功用】祛風除濕,緩急止痛。【主治】頸椎病。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頗佳。
【附記】下面幾首名醫秘方,屢用有效。供臨床選用。
(1)遼寧名醫王樂善之經驗方(加味葛根湯)葛根20克,桂枝、白芍、大棗、當歸、川芎、申姜、狗脊、杜仲、牛膝、鹿角膠(搗碎烊化沖服)各15克,麻黃、生薑、甘草各5克。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早、晚各服1次)。驗證有效(《名醫名方錄》第三輯)。
(2)湖南名醫易希元之經驗方(逐痹湯)當歸、白芍、雞血藤各15克,川芎、威靈仙、白芷、獨活、秦艽、延胡索、五加皮、豨薟草、甘草各10克,細辛5克。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屢用有效(《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1.2搜風通絡湯
【來源】蔣森,《中醫雜誌》(1)1985年
【組成】葛根20~30克,全蠍10~12克,蜈蚣2條,烏蛇、赤芍、川芎、自然銅、穿山甲、木瓜各13~15克,鹿銜草20克,黑木耳10~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搜風通絡,活血祛風。
【方解】頸椎病,屬中醫痹證(骨痹)範疇。葉天士云:「治痹用搜風剔邪通絡之品,如蜣螂、全蠍、地龍、山甲、蜂房之類。」故方用全蠍、蜈蚣、烏蛇配鹿銜草、穿山甲、木瓜以搜風,祛濕,通絡;「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佐以川芎、赤芍、自然銅以活血祛風。所以用葛根者,取其引經、舒筋之效。綜觀全方,本方可能有促進椎間孔周圍關節囊滑膜充血,神經根炎性水腫消退,改善脊髓、神經根及頸椎血液循環及營養狀態,緩解肌肉痙攣等作用。
【主治】頸椎病。
【加減】氣候變化時癥狀加重者,加豨薟草、漢防己;椎動脈型或合併冠心病者,加丹參、紅參;合併高血壓者,加玄參、鉤藤;氣虛者,加黃芪;腎虛者,加淫羊藿、補骨脂。
【療效】治療89例,結果臨床治癒(自覺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隨訪1年未見複發者)26例,顯效(主要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恢復原工作,或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而隨訪不足1年或於1年內複發者)44例,有效(癥狀、體征部分減輕,能從事輕便工作)14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94%。本方對神經根炎型(共77例)臨床治癒19例,顯效43例,有效12例,無效3例,椎動脈型(共8例)臨床治癒7例,顯效1例,效果較好。凡屬有效病例,一般服藥5~10劑癥狀即可明顯減輕。經臨床觀察,當服湯劑至癥狀基本消失後,改服丸劑或膠囊(將藥物裝入膠囊中吞服)1月左右,對提高和鞏固療效有一定作用。
1.3白芍葛根湯
【來源】楊六中,《江蘇中醫》(10)1990年
【組成】白芍45克,葛根20克,炙麻黃3克,桂枝9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分2次服用。5劑為1療程,可連服5~8療程。
【功用】養血柔肝,潤筋解肌,祛風止痛。
【方解】痹證型頸椎病,中老年之人,肝腎不足,精血虧少,肝不養筋,筋虛邪侵,客於頸部而致頸部疼痛等症。正如柯韻伯云:「頭項強痛,下連於背,牽引不寧,是筋傷於風也。」故方用葛根解肌止痙,濡潤筋脈,主治頸背強;麻黃、桂枝解肌和營、祛邪外出,且方中重用白芍,故為主葯,既可養血柔肝,使筋有所生,肝有所養,又可通脈絡、緩攣急,止疼痛。現代藥理報道:白芍配甘草,能解除中樞性及末梢性肌肉痙攣,以及因痙攣引起的疼痛。且白芍味酸,麻桂辛溫,一散一收,散而不傷陰,收而不留邪。本方有養血柔肝、潤筋養陰之功而達祛邪治病之效,使本病得以治癒。
【主治】痹證型頸椎病。
【加減】肢體麻木較甚,加全蠍、桑枝;病久,上肢活動受限,加桃仁、紅花;頸背疼痛較劇,加羌活、制乳香、制沒藥;頭暈頭痛,失眠多夢,加天麻、川芎、乾地龍。
【療效】治療42例,顯效(癥狀、體征完全或基本消失,能恢復正常工作)26例,有效(癥狀減輕、體征好轉)1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2%。
1.4養血通經湯
【來源】何銳,《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熟地15~25克,丹參、桑枝、生麥芽、當歸尾各10克,鹿銜草10~15克,骨碎補15克,肉蓯蓉6~10克,生蒲黃20~25克,雞血藤15~20克,蛇蛻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補肝益腎,養血通經,祛風止痛。
【方解】本病之成,肝腎不足是本虛,攣急痹痛,風陽上亢是標實。治宜補肝益腎,養血通經;兼以祛風止痛。方中用熟地、蓯蓉補益肝腎以培其本;丹參、當歸養血活血;雞血藤、生蒲黃配以桑枝、麥芽活血通經,鹿銜草、骨碎補壯筋健骨;蛇蛻祛風止痛。全方以補為主,以通為用,乃立方之大意。故用之頗效。
【主治】頸椎病。
【加減】痛重,加元胡、制乳香、制沒藥各10克;高血壓,去肉蓯蓉;患肢脹痛,活動障礙,加伸筋草10~15克,田三七1.5~2克;頸部軟組織及上肢酸脹痛,用川芎嗪、當歸、丁公藤注射液各2毫升局部注射。
【療效】治療68例,結果有效66例,有效率為97%。無效2例(椎動脈型及脊髓型各1例)。
1.5益氣活血散風湯
【來源】糜偉康,《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黃芪、党參、丹參、白芍、生地、桃仁、紅花、香附、地龍、葛根、穿山甲、土鱉蟲、威靈仙各9~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益氣活血,祛風通絡。
【方解】方中以黃芪、党參補氣;桃仁、紅花、丹參、川芎活血化瘀;並用除瘀攻堅通脈之土鱉蟲、穿山甲、地龍;以香附理血中之氣而止痛;白芍、生地柔肝緩急;加用威靈仙祛風濕、利關節以通經絡;頸項強硬者加葛根。全方益氣活血,祛風通絡,舒筋止痛,可能有促使椎間孔周圍關節囊滑膜充血水腫消退的功能,對減輕或解除神經根、脊髓的壓迫起了積極作用,從而獲得了較滿意的療效。
【主治】頸椎病(神經根型)。
【加減】血瘀甚者,加制乳沒;胃納不振,加山楂、神曲;脈細無力,加黃精。
【療效】治療123例,結果優36例,良65例,尚可1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6.7%。
二、治軟組織損傷秘方(首)
2.1活血順氣湯
【來源】諸方受,《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當歸尾12克,廣鬱金10克,枳殼、軟柴胡各6克,制香附、丹參、川芎、廣木香各10克,紅花6克,白茯苓12克,絲瓜絡6克,降香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散瘀生新,順氣通絡,療傷止痛。
【方解】胸部挫傷為傷科常見病之一。暴力撞擊挫傷胸部,瘀血凝滯於肌膚腠理,既痛又腫;或因舉重用力過度,運氣不當,震擊過甚,氣壅失宣,腫脹不重,胸痛明顯,既為扭傷,或稱挫傷。本方為氣血並病之方。方中當歸活血補血,取用歸尾,則長於散瘀生新;佐以丹參能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與再生;川芎活血兼能行氣,川芎嗪可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古謂:「傷損一症,專從血論」,故本方以散瘀活血為主。但氣為血帥,無形之氣可統有形之血,傷血常兼氣滯失宣,故配以木香、鬱金、香附疏肝行氣;紅花、絲瓜絡、降香順氣通絡;白茯苓利濕化痰寧心。諸葯合用,共奏理氣活血、通絡止痛之功,故對外傷瘀血之初病者確有良效。
【主治】胸部挫傷、扭傷、瘀凝氣滯、疼痛腫脹等症。亦可用於四肢扭挫傷。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滿意。
【附記】本方多辛香走竄之品,對外傷瘀血之初病者確有良效。但辛香易傷陰耗氣,故虛者或舊傷者不宜應用。
2.2滋陰解痙湯
【來源】呂鳳祥,《浙江中醫雜誌》(11~12)1982年
【組成】生地21克,白芍30克,女貞子12克,地龍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10劑為1療程。
【功用】滋陰潤燥,緩急止痛。
【方解】本病病變發生於肌肉、筋膜、韌帶、腱膜、肌腱、神經鞘膜等組織,與「筋」關係密切。筋為肝所主,全賴肝中精氣的滋養,若肝之功能衰變,不能正常疏泄,則可產生筋脈疼痛,肢體拘攣、麻木、屈伸不利等。治宜滋陰潤燥、緩和攣急,方始克有資。故方用生地、女貞子滋陰清熱,養肝潤燥;白芍柔肝斂陰,配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地龍清熱解痙通絡。合之共奏滋陰潤燥、緩急止痛之功。
【主治】臀部軟組織疼痛綜合征。臀部疼痛,或向下肢放射,或向腰部擴散,多以酸脹痛為主,彎腰、轉體、提腿等活動受限。
【加減】若肝陰虛甚,重用生地、女貞子;偏血虛,加當歸、雞血藤;兼氣虛,酌加黃芪、党參、白朮、茯苓;脈絡失和,肢體麻木,選加烏梢蛇、鹿銜草、五加皮、獨活;熱重挾濕,可加虎杖、澤瀉、黃柏之類。
【療效】治療120例,結果痊癒66例,顯效5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6.67%。
2.3順氣寬胸湯
【來源】林如高,《林如高骨傷驗方》
【組成】桔梗9克,枳殼6克,木香3克,川厚朴4.5克,防風、蒼朮各6克,白朮9克,白芷4.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宣肺理氣,寬胸鎮痛。
【方解】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胸部受傷後,呼吸不暢,故而疼痛隨作。方用桔梗、防風、白芷、枳殼、木香以宣通肺氣、發表祛風、理氣止痛;胸部受傷後,氣滯則濕聚,而致胸肋滿悶,故以川厚朴、蒼朮、白朮、甘草除濕散滿,川厚朴配枳殼寬胸鎮痛。共奏宣肺理氣、寬胸鎮痛之功。
【主治】胸部挫傷,呼吸不暢,氣滯作痛。
【療效】驗之臨床,確有良效。
三、治外傷腰痛秘方(3首)
3.1大將逐瘀湯
【來源】廖小波,《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大黃30克,檳榔15克,生薑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瀉下逐瘀,行氣利水。
【方解】方中大黃瀉下逐瘀,以散郁滯之瘀熱;檳榔行氣利水,助大黃瀉下逐瘀之功,使瘀熱脹滿,從前後分消;生薑辛溫,與大黃一寒一溫、一升一降,使氣機條達通順,又不致苦寒太過。三葯合用,邪去正復,氣血平和,則諸症悉平。
【主治】急性腰扭傷。
【加減】年邁體虛,瘀血較重者,可加丹參20克。
【療效】治療36例,結果均獲痊癒。服藥最少2劑,最多15劑。
3.2補腎壯骨湯
【來源】林如高,《林如高骨傷驗方》
【組成】杜仲、枸杞子、骨碎補、芡實、酒續斷、補骨脂各9克,煅狗骨15克,狗脊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補腎壯骨,舒筋止痛。
【方解】「腎為先天之本」,人體各器官系統的許多生理、病理都與腎有關。腎位於腰部,故「腰為腎之府」,腰部損傷,必致腎氣虛弱。方中以杜仲、續斷、狗脊、骨碎補,補骨脂、狗骨壯陽補腎、強筋壯骨;枸杞子滋陰補腎,壯腰固精;芡實收斂縮溺、固腎澀精。諸葯合用,共奏補腎壯骨、舒筋止痛之功,故用之效佳。
【主治】腰部傷筋,腎氣虛弱。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
3.3壯骨舒筋湯
【來源】林如高,《林如高骨傷驗方》
【組成】杜仲、懷牛膝、當歸、党參、枸杞子、續斷、木通、木瓜、穿山龍各9克,川芎4.5克,熟地15克,澤蘭、防風、白芷、川厚撲各6克,西紅花1.5克。
【用法】每日1劑,酒水各半煎服,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瘀,強筋壯骨,益氣活血,溫經通絡。
【方解】慢性腰部傷筋,多因經常持續損傷或急性損傷遷延日久所致,先天性腰骶部缺陷也可誘發。方中川芎、紅花、澤蘭可活血通經,祛瘀止痛;枸杞子、杜仲、續斷補肝腎、強筋骨;慢性傷筋,氣血耗損,故用党參補中益氣;當歸、熟地補血和血。久病則風濕侵襲,故以穿山龍、木瓜、川厚朴祛風勝濕、舒筋活絡;白芷、防風辛溫昇陽、祛風勝濕;更加牛膝、木通引葯下行,瘀阻停濕自然下降,遂行氣正常,陽氣上升,頑疾可除。
【主治】腰部慢性傷筋,瘀阻作痛。
【療效】屢用效佳。
四、治跌打損傷秘方(8首)
4.1活血行氣散
【來源】許鉅材,《江蘇中醫》(6)1990年
【組成】鬱金、制香附、炒枳殼、制乳香、制沒藥、丹參、延胡索、瓜蔞皮、桔梗、制半夏各9克,金橘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方解】凡損傷,多因氣滯血瘀,阻遏經脈,不通則痛。方中香附、枳殼、瓜蔞皮、金橘葉行氣止痛;丹參、乳香、沒藥、鬱金、延胡活血祛瘀;且延胡、鬱金兼行氣活血雙重作用;肺主宣發肅降,治節一身之氣,故佐以桔梗、半夏宣肺氣、通血脈。諸葯合用,共奏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之功。
【主治】胸脅脘腹損傷。證見胸脅悶脹,脘腹痞滿,咳嗆作痛更甚,痛無定處。腫處按之凹陷復起,或伴有唇紫、呼吸短促,舌紅或紫,苔白,脈弦緊。
【加減】傷甚者,可配用外治,其效更顯。
【療效】驗之臨床,屢收良效。
4.2顱內消瘀湯
【來源】邱緒襄,《千家妙方·下》
【組成】麝香0.06克(研末沖服),川芎、血竭(研末沖服)各6克,丹參15克,赤芍、桃仁、紅花、乳香、沒藥、三棱、莪術、香附、土鱉蟲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4次口服,或用管喂。
【功用】通竅活血,消瘀止痛。
【方解】外傷性顱內血腫,皆由損傷血瘀所致。方中以麝香通竅活血;以赤芍、川芎活血化瘀;以桃仁、紅花、三棱、莪術、土鱉蟲破血消瘀;以乳香、沒藥、血竭活血止痛,並佐以香附行氣。諸葯合用、共奏通竅活血、消瘀止痛之功。
【主治】外傷性顱內血腫。
【療效】治療各種類型(硬腦膜外血腫、胸膜下血腫或腦內血腫)及不同病程(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的外傷性顱內血腫共22例,無1例治療失敗而改行手術治療。均獲痊癒。並經腦血管造影、超聲波及眼底照相等特殊檢查,都證實血腫治癒消散。療程:急性及亞急性3~5周,慢性2月以上。
【附記】本方不適用於顱後凹血腫及急性血腫伴嚴重腦挫裂傷或凹陷性顱骨骨折病人。孕婦禁用。臨床運用,只要僅守本方,不作加減,本方服後無不良反應及藥物副作用。
4.3消腫通絡湯
【來源】趙炳南,《千家妙方·下》
【組成】金銀花30克,連翹、當歸、赤芍、牛膝各9克,赤小豆、雞血藤、車前子各30克,防己15克(包),活血止痛散1/4瓶(市售,兌服),雲南白藥1小瓶(市售、兌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消腫、活血通絡。
【方解】外傷而致經絡阻隔,氣血凝滯,郁而化熱,出現膝關節骨膜炎症滲出,表面灼熱,功能障礙,治以清熱消腫、活血通絡之法,方中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赤小豆、當歸、雞血藤、車前子行水消腫,活血通絡;赤芍涼血活血;防己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牛膝引葯下行,配合活血止痛散、雲南白藥,加強活血通絡及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共奏捷效。
【主治】急性創傷性關節炎。
【療效】臨床屢用,頗見捷效。
4.4通竅祛瘀湯
【來源】林如高,《林如高骨傷驗方》
【組成】當歸、赤芍各9克,川芎、菖蒲各4.5克,桃仁、硃砂、琥珀、防風各6克,鉤藤9克,蟬衣、甘草、沉香各3克,麝香0.1克(研末沖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或喂服。
【功用】疏風養血,通竅活絡。
【方解】重傷之後,因耗竭氣血,或氣血內郁,則血不養心,神不守舍,清肅失司,人事不省。方用當歸、川芎、赤芍、桃仁活血祛瘀;麝香、菖蒲活血散結;沉香使逆氣下降,收納正氣;琥珀、硃砂鎮心安神;蟬衣、防風、鉤藤散風勝濕,熄風止痙;佐以甘草通行十二經絡,故起疏風養血,通竅活絡之作用。
【主治】重傷昏迷,人事不省。
【療效】多年使用,效果頗佳。
4.5理氣化瘀湯
【來源】孫呈祥,《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柴胡15克,鬱金、桃仁、紅花、大黃、莪術、茯苓、炮甲珠(先煎)各10克,延胡索、甘草各6克,車前子12克(包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理氣止痛,活血化瘀。
【方解】胸壁挫傷後,初期瘀血未凝,氣機尚通,疼痛不明顯,傷後3~5天,血瘀氣滯明顯,故疼痛加重,呼吸咳嗽則痛劇,以後疼痛逐日減輕,輕者持續1~2周,重者月余。此乃血瘀氣滯由凝聚到消散的一個病理規律。方用柴胡、鬱金、延胡索疏肝解郁、理氣止痛;以桃仁、紅花、莪術、炮甲珠活血化瘀、軟堅消瘀;大黃攻下逐瘀;茯苓、車前子利水滲濕,導瘀從二便而出,通暢氣機;甘草調和諸葯。諸葯合用,共奏理氣止痛、活血化瘀之功。
【主治】胸壁挫傷。
【加減】咳嗽有痰,加杏仁10克,陳皮6克,半夏10克;脾虛便溏,去大黃,加山藥12克;有熱者,加連翹12克,生梔子、赤芍、丹參各10克;疼痛明顯者,加白芍、三棱、乳香、沒藥各12克。
【療效】多年臨床使用驗證,療效滿意,肯定可靠。
4.6活血舒筋湯
【來源】朱文海,《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當歸、川芎、乳香、沒藥、橘葉、桔梗、烏葯各9克,赤芍、落得打各15克,紅花、青皮、陳皮各6克,土鱉蟲、荔枝核各12克,小茴香3克。
【用法】每日1劑,每劑頭二煎內服,日2次;第3煎熏洗患處,每日1~2次。
【功用】活血祛瘀,舒筋通絡。
【方解】陰部為足厥陰肝經所循行,故用藥多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之法,曾予《傷科大成》中「活血止痛湯」治療,療效欠佳,因方中肝經用藥太少之故。後經化裁加味,再經驗證,療效顯著提高。方中以當歸、川芎、乳香、沒藥、赤芍、落得打、紅花、土鱉蟲活血祛瘀,舒筋通絡;配以橘葉、桔梗、烏葯、青陳皮、小茴香疏肝解郁、理氣止痛,與活血葯配合,其活血、通絡、止痛之功尤著。故效頗佳,而且療程縮短2/3。是治療陰部挫傷的有效良方。
【主治】陰部挫傷。
【療效】治療40例,均獲痊癒。療程7~28天。
4.7牛蒡子湯
【來源】石仰山,《中醫雜誌》(5)1985年
【組成】牛蒡子、白僵蠶、白蒺藜、獨活、秦艽、半夏、白芷、桑枝(劑量可隨症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宣達氣血,開破痰結,疏肝宣肺,導其壅滯。
【方解】外傷雖多由扭捩閃挫起病,實因積勞致虛、氣血內虧、風寒濕邪乘機竊踞而傷筋阻絡。《仁齋直指》云:「氣血和平,關絡調暢,則痰散而無;氣脈閉塞,脘竅瘀滯,則痰聚而生。」又云:「痰涎入於經絡,則麻痹疼痛,入於筋骨則頭項胸背掣痛,手足掣制隱痛,故有"痰生百病』之謂。」臨床所見,痰每與風、寒、濕、熱之邪相合為病。外傷之證,亦多「兼邪」而發。方中牛蒡子辛寒滑利,通行十二經絡,宣肺利氣,豁痰消腫;白僵蠶辛平宣化,消痰散結而和氣血,為厥陰肝經之葯;二味合用,宣滯破結,善搜經絡頑痰濁邪,是為主葯;助以秦艽之辛寒,獨活之辛溫,和血舒筋,通達周身,透陽明之濕熱,理少陰之伏風。更伍用白芷之辛溫,芳香通竅,活血破瘀,化濕排膿而生新;半夏之辛溫,燥濕化痰、消痞散腫而和胃。復使以白蒺藜之辛溫疏肝風、行氣血且散瘀結;桑枝養筋通絡、祛風濕而利關節。全方以辛取勝,宣達氣血,開破痰結,疏肝宣肺,導其壅滯;寒溫兼用,溫而不燥,寒而不凝,泄風逐濕之力尤捷。
【主治】周身四肢、頸肩腰骶麻痹疼痛,牽強掣痛,或早期筋膜損傷、筋結、筋塊或骨骱宿傷,關節不利,或兼身熱,或見形寒,苔白而膩者,均可加減用之,每多取驗。
【加減】臨床應用,尤須隨證化裁。寒濕盛者,合麻桂溫經湯增減,或加制草烏以溫經通陽;風濕盛者,加用羌活、防風、煨天麻以泄風燥濕;痰濕內阻、胸脘痞脹,苔厚膩者,可入平胃散,陳膽星、瓜蔞、薤白;若漸有化熱之象,去半夏、白芷,加忍冬藤、焦山梔以清泄;頑痰膠結,或痰瘀互結,酌選丹皮、赤芍、紅花、炙甲片、片薑黃;欲和胃氣,則取木香、蔻仁、建神曲;若肝虛,筋失濡養,加當歸、生地、白芍、首烏、牛膝、桑寄生等養血柔肝、榮筋和絡;若氣陰不充、脾虛痰濕,加党參、黃芪、白朮等益氣化濕,養筋舒絡;若腎陽不足,火不化氣者,則取鹿角、仙靈脾、石楠葉以助陽溫經、強筋通絡;若氣血因筋絡瘀阻失其流暢者,又宜相機選用舒筋活絡之品,若病已損及元陽,當宗調中保元湯出入施治。
【療效】多年臨床驗證,療效頗佳。
4.8復元活血湯
【來源】印會河,《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柴胡10克,當歸30克,桃仁、紅花各10克,赤芍15克,自然銅10克,大黃3~6克,天花粉30克,炒山甲、土鱉蟲各10克,夏枯草15克,生牡蠣3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解】外傷後遺症癥狀繁多,表現複雜,給臨床辨證分型帶來一定困難,印氏在40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抓住外傷後血行阻滯,瘀血停留的病理機制,以疼痛為主症,採用理血通絡,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外傷後遺症取得滿意療效。方中天花粉用量尤大,本方能續筋骨,還能生津潤燥。對於瘀血停留,阻滯津液布化而出現口乾咽燥等癥狀,有較好的療效;山甲片走竄,專能行散,通經絡達病所;生牡蠣軟堅消腫,用於積塊腫痛療效較好,與夏枯草配合則散結、消腫作用更佳;土鱉蟲、水蛭、虻蟲皆為破瘀血、消堅積、化瘀血的主要藥物。本病皆瘀血延久,瘀結日深,單用一般的活血破瘀葯實難奏效,故重用蟲類或鱗甲類葯以化瘀血。這些葯歷來被認為藥性猛烈或有毒性,一般用量較小,但印氏用量較大(10克),時間較長(1年之久),亦未見不良反應,多能獲得滿意效果,頗值得借鑒。
【主治】頭部及腰部外傷後遺症。
【加減】腰痛者,加牛膝10克;頭痛者加桔梗10克;頭痛劇烈或伴有癲癇發作者,加水蛭、虻蟲各10克。
【療效】治療40餘例,均獲顯效。
【附記】筆者臨床驗證觀察,本方不僅治療頭、腰部外傷後遺症效果好,而且用治其他部位外傷後遺症,只要隨證稍作加減,並加引經葯,效果亦佳。確為治療一切宿傷疼痛的有效良方。
五、治骨折秘方(4首)
5.1活血鎮痛湯
【來源】林如高,《林如高骨傷驗方》
【組成】當歸、白芍、生地、連翹、枸杞子、骨碎補、續斷各9克,川芎、制乳香、制沒藥、三七各4.5克,桃仁、防風各6克,茯神12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舒筋,化瘀止痛,補腎壯骨。
【方解】筋骨損傷初期,血離經脈,形成血腫,阻塞經絡,氣血凝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氣傷痛,形傷腫。」吳昆注為:「氣無形,病故痛,血有形,病故腫。」所以損傷必有腫痛,又腎主骨,骨折脫位後,因積瘀化熱,必見紅腫之症。本方是由桃仁四物湯化裁而成。方中生地涼血散瘀,並用防風、連翹祛風清熱;以桃仁、乳香、沒藥、三七活血化瘀、舒筋止痛;因骨斷筋絕,故用枸杞子、續斷、骨碎補補益肝腎、續筋骨;加上茯神寧心安神;甘草調和諸葯。諸葯合用,共奏活血舒筋、化瘀止痛、補腎壯骨之功。
【主治】骨折脫位初期,瘀血作痛。
【療效】多年臨床驗證,效果甚佳。
5.2跌打養營湯
【來源】林如高,《林如高骨傷驗方》
【組成】西洋參3克(或党參15克),黃芪、白芍、川續斷、補骨脂、骨碎補、木瓜各9克,當歸6克,川芎、三七各4.5克,熟地、枸杞子、懷山藥各15克,砂仁、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大補氣血,健脾益腎。
【方解】《正體類要》云:「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營衛有所不慣,臟腑由之不由。」骨傷日久,由於長期卧床或傷肢不經常活動以致氣血虧損,營衛不慣。本方是由四物湯加味而成。方中四物湯,是調血養血之良方。加西洋參、黃芪、懷山藥、甘草補氣扶正;砂仁醒脾調胃、行氣寬中;三七、木瓜舒筋活絡;續斷、枸杞子、骨碎補,補骨脂補肝腎、壯繼筋骨,以促進骨痂生長。綜觀全方具有大補氣血、健脾益腎之功,故用之頗效。
【主治】骨折中、後期,能促進骨痂生長。
【療效】多年臨床驗證,對骨折癒合,確有促進生長之效,效果頗著。
5.3仙復湯
【來源】周福貽,《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當歸、柴胡、花粉、山甲、桃仁、紅花、防風、乳香、沒藥、赤芍、貝母、白芷、陳皮、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散瘀、軟堅消腫。
【方解】骨折,除複位固定外,中藥內治亦相當重要。方用當歸、桃仁、紅花、乳香、沒藥、赤芍活血散瘀;柴胡、陳皮疏肝理氣;防風、白芷疏風散邪;花粉、山甲、貝母軟堅散結消腫,以助活血化瘀之力,組合成方,有活血散瘀、軟堅消腫之效。用藥遣方獨闢蹊徑,實為治病良方。
【主治】骨折後瘀結腫脹。
【療效】治療鎖骨骨折58例,均獲痊癒。骨折臨床癒合平均天數:兒童一般為10~15天,成人一般在20~30天。
5.4活血止痛湯
【來源】陳志文,《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當歸、桃仁、牛膝、絡石藤、丹參、蘇木、地鱉蟲各9克,紅花、川芎、乳香、沒藥、陳皮、枳殼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方解】根據「堅者削之」、「客者除之」,「留者攻之」的治療原則,方以當歸、桃仁、丹參、蘇木、紅花、地鱉蟲、乳香、沒藥、川芎等共奏活血化瘀之效;然血隨氣行,故在活血化瘀葯中佐以理氣之葯,如陳皮、枳殼等調達氣機,有氣行則血行之意,既照顧到調氣疏肝之特點,又能增強活血化瘀之功。本方適用於跌打損傷、筋斷骨折導致的瘀血阻滯、疼痛腫脹等症。用之臨床,效果頗佳。
【主治】骨折初期瘀血內結,疼痛腫脹。
【療效】治療股骨頸囊內骨折30例,年齡最小27歲,最大93歲。結果優者22例,尚可2例,差3例,失敗3例。
六、治非化膿性肋軟骨炎秘方(2首)
6.1胡歸山甲湯
【來源】王文遠,《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柴胡、當歸、延胡索各12克,炮山甲、花粉、赤芍、鬱金各9克,金銀花15克,丹參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5劑為1療程。
【功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方解】肋軟骨炎,多由瘀滯作痛,病位在肝。方中柴胡、鬱金、延胡索疏肝理氣;當歸、丹參養血活血;花粉、赤芍、金銀花涼血解毒、消腫散瘀;穿山甲疏通肝絡。諸葯合用共奏疏肝理氣、活血祛瘀之功。故施之於臨床,能得到滿意的療效。
【主治】非化膿性肋軟骨炎。
【加減】失眠,加遠志、酸棗仁各12克;胸肋脹痛者,加青皮、川楝子各9克;胸悶憋氣,加瓜蔞、薤白各9克;腹脹,加川朴、枳殼各12克;便秘,首劑加大黃20~30克;肩背痛,加桂枝9克。
【療效】治療88例,結果治癒81例,顯效7例。總有效率達100%。服藥3劑而愈者25例,5劑而愈者37例,10劑而愈者19例。
6.2新活血化瘀湯
【來源】趙棣華,《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生黃芪30克,桑寄生18~24克,丹參12~15克,川紅花12克,三棱、莪術、乳香、沒藥各9克,蒲公英30克(或紫花地丁30克),板藍根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方解】方中丹參養血活血;紅花活血化瘀;三棱、莪術破瘀散結;乳香、沒藥化瘀止痛;黃芪益氣;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輔以蒲公英、板藍根清熱解毒,既有利於消炎,又可防治感染。故用之臨床,療效頗佳。
【主治】非化膿性肋軟骨炎。
【加減】腫痛不甚者,去乳香、沒藥;痛甚者,加延胡索;胃納不佳者,加懷山藥、厚朴、神曲、雞內金;氣虛者,重用黃芪;血虛者,加雞血藤。
【療效】治療158例,平均服藥15劑(如同時加用藥渣外敷患處則療效更佳)。結果痊癒128例,顯效22例,有效8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93.67%。
七、治外傷後綜合征秘方(2首)
7.1一盤珠湯
【來源】李同生,《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當歸、川芎、赤芍、生地各12克,川續斷15克,廣木香、紅花、廣三七各6克,澤蘭葉、蘇木各12克,桃仁6克,烏葯12克,大黃、甘草各6克,制乳香、制沒藥各9克。
【用法】每日1劑,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1小時,浸透後煎煮,武火煎沸後再用文火煮30分鐘,共煎兩次,取汁混勻,分早、晚各服1次。
【功用】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方解】本方以桃紅四物湯為重要成分。方中桃紅四物湯中以白芍改赤芍,熟地改生地,具行血而不傷正氣,活血而能生新血之妙。續斷治血理傷,為疏通氣血筋骨之要葯;廣三七、澤蘭葉、蘇木、制乳沒諸葯均為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佳品;廣木香、烏葯為行氣止痛之良藥;大黃清熱消瘀,引瘀血下行;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葯。諸葯合而用之,不僅能行血分瘀滯,亦可散氣分鬱結,活血化瘀無傷血之慮,行氣理氣無燥熱之弊,瘀去氣行,諸症自愈。
【主治】跌打損傷、骨折、脫位、急性軟組織損傷、局部腫脹、疼痛、功能障礙等。
【加減】本方具有行氣祛痰等顯著作用,且組方輕靈機巧,如珠走玉盤,法活無窮,變化甚多,針對不同部分的損傷稍加增減,絲絲入扣:上肢傷加桑枝、桂枝、千年健各9克;下肢傷酌加木瓜、牛膝各12克,獨活9克,五加皮12克;胸部傷加枳殼、桔梗各9克,木香6克,鬱金9克;背部傷酌加烏葯12克,威靈仙、狗脊、虎脊骨各9克;腰傷加杜仲、補骨脂、大茴香、巴戟天各9克;小腹傷加小茴香6克,金鈴子、木香各9克;胸脅傷加柴胡、青皮、龍膽草各9克,白芥子6克;腹部傷加大腹皮、吳茱萸、枳實、檳榔各9克;足跟傷加紫荊皮、升麻各9克,蘇木6克,柴胡9克。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卓著。
【附記】本方系李氏骨傷祖傳秘方,其研究已通過有關專家鑒定,並曾獲省科研成果二等獎。
急性軟組織損傷,本方(一盤珠湯方)可作為通用方,且可隨證加減。證屬傷後瘀血凝滯,患處皮色隱泛青紫,作腫作痛,按之陷下,復起較緩,方中重用桃仁、紅花、蘇木,另加廣三七6克、劉寄奴12克以韭汁為引;瘀血凝結,堅積難消者,宜消瘀化滯,原方加花蕊石、廣三七各3克;證屬氣鬱凝滯者,氣滯刺痛,咳嗽時掣痛,當以通氣行滯為主,原方重用烏葯、木香,另酌加降香9克,陳皮6克;胸肋損傷、氣滯較重者,治宜疏肝行氣降逆,原方加青皮、枳殼各9克,沉香15克,柴胡6克,代赭石9克;證屬瘀氣凝滯,癥狀較輕,隱痛不愈或受傷時日較久或雖為新傷,但體質虛弱,當以行氣活絡為主,此方重用烏葯、木香,另可酌加枳殼、青皮、香櫞皮、香附各9克,根據病情酌加一至二味。傷後筋縱無力,重用續斷,另加鹿筋9克,守宮尾2條,以筋生筋,用時均加一至二味;若傷骨骨折、骨碎,此方均滋腎補骨之劑;若欲接骨,原方可選接骨木9克,自然銅、骨碎補各15克,酌加一至二味。
7.2健腎榮腦湯
【來源】謝海洲,《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紫河車、龍眼肉各9克,桑椹15克,熟地12克,當歸9克,丹參12克,赤白芍各9克,太子參10克,茯苓6克,遠志、菖蒲各9克,鬱金12克,生蒲黃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補氣血,填精髓,寧心神,通脈絡。
【方解】方中紫河車甘咸而溫,血肉有情之品,大補氣血,填精益髓,故以為主;合當歸、熟地、白芍三味補血養血之力尤甚;太子參、茯苓健脾益氣,取陽生陰長之意,生津之功更著;龍眼肉、桑椹養血健脾;丹參、遠志養血寧心;菖蒲、鬱金行氣解郁開腦竅;赤芍、蒲黃活血化瘀通脈絡。此方是以陰陽氣血雙補,氣血生長則能化精,精足則腦髓充,活血通絡則瘀去,瘀去則新血生,腦絡通則神自明。
【主治】顱腦損傷後遺症。
【加減】運用此方時,偏於陰虛者,合用地黃飲子;偏於脈絡瘀阻者,合用桃紅四物湯。謝氏還常用桑椹、黑芝麻、女貞子、菟絲子、枸杞子、地黃、山萸肉、首烏、胡桃肉等以填精補腦;蘇木、劉寄奴、鬼箭羽、土鱉蟲、牛膝、續斷、骨碎補、澤蘭、自然銅、雞血藤、豨薟草等針對外傷之病因而隨方加之。屢驗不爽,可謂良藥。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頗佳。
八、治網球肘秘方(2首)
8.1仙鶴草湯
【來源】王繼先,《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組成】仙鶴草30~40克,桑枝30克,金銀花、白芍各15~30克,片薑黃6~10克,甘草3~10克,大棗10枚。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活血通絡,緩急止痛,消腫。
【主治】網球肘。
【療效】治療94例,治癒(肘關節無疼痛,肘外側無壓痛,Mills征陰性)58例;好轉(肘關節活動微痛,肘外側有輕微疼痛,勞累後疼痛稍加重)29例,無效(肘關節疼痛減輕,肘外側有壓痛,活動後疼痛加重,Mills征陽性)7例。總有效率為93%。
8.2化瘀通痹湯
【來源】婁多峰,《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當歸18克,丹參30克,雞血藤21克,制乳香、制沒藥各9克,香附、延胡索各12克,透骨草3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行氣通絡。
【方解】瘀血痹阻是由局部閃扭、外力損傷、慢性勞損等引起經絡損傷,血行不暢或血溢脈外留滯局部,筋脈肌肉失養,抗禦外邪能力低下,風寒濕熱之邪乘虛而入,加重絡脈閉阻,導致痹證。此證臨床實為多見。此類病症疼痛明顯,且與氣候變化及寒熱有關。治療時單用祛風除濕葯收效甚微,而以活血化瘀為主,佐以祛風除濕藥物則療效甚捷。方中乳、沒,前者活血,後者散瘀,相得益彰,為治本要葯;延胡索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香附理氣解郁,為血中之氣葯,氣行則血行,加強活血祛瘀之功;當歸、丹參、雞血藤,活血養血,祛病而不傷正;透骨草祛風除濕,通絡以治標。諸葯合用,共同達到活血化瘀、行氣通絡之目的。故活血勿忘行氣,通絡勿忘益氣,氣血同調,方收全功。本方即為氣血同調之方,故用之多效。
【主治】血痹證(損傷後遺症、網球肘、肩凝證等)。
【加減】偏寒者加桂枝、細辛、制川烏、制草烏;偏熱者加敗醬草、丹皮;氣虛者加黃芪;久痹骨節腫大變形者加穿山甲、全蟲、烏梢蛇。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滿意。一般服15劑,最多30劑可獲痊癒。
九、治腰椎管狹窄症秘方(1首)
9.1通脈活血湯
【來源】李同生,《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當歸9克,黃芪、丹參各18克,澤蘭葉、赤芍、杜仲各9克,金毛狗脊12克,鹿角片18克(另包),地龍、蘇木各9克。
【用法】方中鹿角片另包,先煎30分鐘,再與諸葯同煎,沸後,文火煎50分鐘,每日1劑葯,水煎兩次。分兩次服用,每服150毫升左右,飯後兩小時溫服。
【功用】通督活血,補益肝腎。
【方解】方中當歸、黃芪補氣生血,為「飢因勞疫」所設;丹參去瘀生新、行而不破;赤芍祛瘀止痛,常與當歸、黃芪相伍行瘀血滯,發散內外之風氣;地龍走血分,能通血脈、利關節、消瘀滯、療痹痛。以上諸葯均有活血通經,消腫止痛之功效。鹿角益腎,行血消腫;杜仲溫腎助陽,益精補髓,強筋壯骨;狗脊補腎壯腰,祛風定痛,此三味皆有填補奇經,壯腰益腎之力。綜觀全方,可收補益肝腎、通督活血之效。
【主治】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症,及急慢性腰腿疼痛,間歇性跛行遷延不愈,腰脊椎過伸試驗陽性、相應神經節段的肌力及感覺減退,跟腱反射改變,二便障礙,馬鞍區麻木。中醫辨證屬腎精虧乏,痹阻督脈者。
【加減】本方適用於腎精虧乏,痹阻督脈者,若下肢痹頑痿廢,麻木疼痛甚者,加牛膝、木瓜、五加皮各9克;兼有舌苔白膩,脈濡緩,口渴不欲飲,怠倦睏乏,濕重者,酌加萆薢、蒼朮、防己各9克;兼有口渴欲飲,舌紅少苔,脈弦細,面色紅赤,陰虛火旺者,酌加炙黃柏、生地各9克,瀉火堅陰、滋養肝腎;疼痛甚者,加烏梅、元胡各9克,廣三七5克,活血祛瘀鎮痛;兼有風濕、遊走竄痛、痛無定處、頑麻不仁者,酌加威靈仙9克,防風6克,秦艽、羌活各9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附記】本方系李氏骨傷科祖傳驗方。是治療腰椎管狹窄症的基本方,多種腰腿疼痛如腰椎間盤突出症、腰3橫突綜合征、慢性腰肌勞損等都可使用。
十、治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秘方(1首)
10.1活血養骨湯
【來源】何天祥,《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當歸、延胡索、陳皮、鬱金各10克,獨活15克,白芷、肉桂、骨碎補、川續斷各10克,狗脊15克,懷牛膝6克,透骨草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亦可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每服1丸,日服3次。可再加乳香、沒藥各1克,共研細末,備用。每取本散適量,用白酒調勻外敷痛處。
【功用】活血理氣,散寒除濕,溫通筋脈,強筋壯骨。
【方解】股骨頭骨骺無菌性壞死症,又稱股骨頭骨骺軟骨症,或扁平髖。由於髖部強力負重,股骨頭骨骺多次受到損傷,氣滯血瘀,復感風寒濕邪,致使血液供應受阻,失卻濡養而致病。中醫無此病名,但古醫籍中早有描述,如清代《醫宗金鑒》卷八十九載有:「胯骨,既髖骨也。若素受風寒濕氣,再遇跌打損傷,瘀血凝滯,腫硬筋翻,足不能直行,筋短者足尖著地,臀努斜行……」此病初期,由於癥狀不明顯,髖部疼痛較輕,休息後又覺疼痛消失,常易漏診誤診,本病在青少年中並不鮮見。故方用當歸、元胡、乳香、沒藥,活血祛瘀鎮痛;陳皮、鬱金,開郁行氣;骨碎補、川斷、肉桂、狗脊、透骨草溫陽益腎、強筋壯骨;獨活、白芷散寒濕、消腫痛。諸葯合用,可收補肝腎、益氣血、散寒濕、溫筋脈、強筋骨之效。
【主治】股骨頭骨骺無菌性壞死症。
【加減】使用本方時,若氣血凝滯,可酌加土鱉蟲、血竭;寒濕較重者,可加蒼朮、威靈仙;病程日久,體質虛弱者,可加黃芪、白朮、紫河車,以健脾祛濕,補益氣血。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十一、治骨質增生症秘方(9首)
11.1補腎克刺湯
【來源】謝金榮,《新中醫》(12)1990年
【組成】淫羊藿、杜仲、木瓜、獨活各15克,巴戟天、川芎、鹿角膠(兌服)各10克,續斷、黃芪、狗脊各20克,當歸、骨碎補各12克,苡仁30克,甘草3克。另用蜈蚣4條,炮穿山甲、全蠍、地龍各3克,共研細末兌服。
【用法】上藥用酒、水各半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溫服。
【功用】補腎壯督強筋骨,祛風散寒,除濕通絡,除痰化瘀。
【方解】中老年人,腎亦漸虛。腰椎部乃太陽經、督脈通過。腰為腎之府,腎主骨。蓋腎為水火之臟,統督一身陽氣,太陽經脈行一身之衛表。若腎虧虛,則衛陽空疏,屏障失固,風寒濕邪乘虛而入。肝腎精虧,腎督陽虛,使筋攣骨弱,留邪不去,痰濁瘀血、阻滯關節隙處,而致疼痛,日久不愈,必致關節增生畸形所致。腎虛是本,病邪為標。故方用巴戟天、淫羊藿、鹿角膠、杜仲、狗脊、骨碎補補腎壯督強筋骨;當歸、白芍、生地養血斂陰止痛;黃芪益氣;苡仁滲濕除痹;獨活、木瓜祛風除濕止痛;炮山甲、牛膝、川芎活血祛瘀;全蠍、地龍、蜈蚣搜風通絡鎮痛;炙甘草調和諸葯。諸葯合用,共奏補腎壯督強筋骨,祛風散寒、除濕通絡,除痰化瘀之功。標本兼治,故效果頗佳。
【主治】腰椎骨質增生。
【加減】寒濕盛者,加制川烏、晚蠶砂;夾熱者,重用地龍;夾痰者,加白芥子;夾瘀者,加土鱉蟲、紅花;痛劇者,加葛根、秦艽、延胡索;身體極度虛弱者,加紫河車、黃精、枸杞子;伴有下肢脹痛者,加土鱉蟲、丹參。
【療效】治療74例,病史5年以上35例,1~3年39例。15例配用了針灸按摩理療。結果顯效(痛脹麻感消失、功能恢復)58例,好轉(痛脹消失、功能基本恢復)12例,無效4例(痛脹減輕、勞累後又複發)。總有效率為94.59%。
11.2增生湯
【來源】林如高,《林如高骨傷驗方》
【組成】澤蘭、紅花、川芎、莪術、萆薢各6克,穿山甲、當歸、續斷、木瓜、懷牛膝、鹿銜草各9克,甘草、制草烏、制川烏各3克,白花蛇1條。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散瘀逐濕,通絡止痛。
【方解】骨質增生多是中年以後發生的一種骨關節疾患。中老年人,氣血不旺,加上長期慢性損傷,勞損處氣血凝滯,寒濕侵絡,骨質失養,久久發生退行性病變,軟骨消失,骨面硬化,關節邊緣則發生保護性的骨質增生。方中以澤蘭、莪術、當歸、川芎、穿山甲、紅花活血祛瘀;木瓜、萆薢、白花蛇祛風逐濕;制川草烏辛熱,能去經絡中寒濕;鹿銜草、續斷、懷牛膝、甘草補肝腎、強筋骨。諸葯相伍為用,共奏散瘀逐濕、通絡止痛之功。用之臨床,常獲奇效。
【主治】骨質增生疼痛。
【療效】多年臨床使用,常獲奇效。
11.3強力熱敷散
【來源】程爵棠,《臨床驗方集》
【組成】川紅花、當歸尾、骨碎補、生大黃、桃仁各9克,白芍、川芎、雞血藤、威靈仙、元胡、透骨草、肉桂、穿山甲、生川烏、生草烏、皂角刺、樟腦各15克,白芥子、羌活、獨活、冰片、乾地龍、宣木瓜各9克,蜈蚣2條,全蠍6克,生南星、生半夏各12克。
【用法】上藥除冰片、樟腦外,一起烘乾,共研細末,入樟腦、冰片同研均勻,貯瓶備用,勿泄氣。於臨睡前,每取本散10~15克,放入鐵勺內炒熱後,入白酒(適量)炒拌至熱後,速將葯散倒在一墊布上,令患者將患處(足跟)放在葯面上熨之,冷後如上法再炒再熨,連用4~5次,熨至最後1次時,待熱度能忍受時敷於患處,並包紮固定,或再加一熱水袋於葯面上加溫以助藥力。每日換藥1次,至愈為度。
【功用】活血化瘀,散寒祛濕,搜風化痰,軟堅散結,通絡止痛。
【方解】骨質增生之成,多因素體陽虛,腎陽虛則骨失溫煦,「陽虛生內寒」,易致風、寒、濕三氣雜至,久郁不解,阻遏氣機,痰瘀漸生,客於骨骼,日積凝結,終成骨質增生,或因行走站立過度,或因外傷,損傷骨骼所致。病以陽虛為本,寒濕痰瘀為標。故方中君以紅花、歸尾、桃仁、川芎、元胡、白芍、雞血藤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臣以威靈仙、透骨草、羌活、獨活、宣木瓜祛風濕、通經絡;生川烏、生草烏溫經散寒、通絡鎮痛;生南星、生半夏、白芥子燥濕化痰、溫經散寒、軟堅散結;佐以地龍、蜈蚣、全蠍搜風軟堅、通絡止痛;皂角刺、穿山甲性善走竄,無處不到,善能散瘀通絡,消腫止痛;樟腦、冰片芳香通諸竅,通絡、消炎、止痛;入肉桂助陽溫腎,疏通血脈,能使諸葯不能透達之處,有肉桂引之,莫不透達,故前人有「宣透百葯」之說,兼之為使。再用骨碎補配肉桂補腎陽、通血脈、利關節;生大黃涼血消腫、通導瘀濁。諸葯配伍,共奏活血化瘀、散寒祛濕、搜風化痰、軟堅散結、通絡止痛之功。加之葯散炒後,白酒滲透,其溫化散結之力尤著。又葯敷患處,直達病所,故奏效頗捷。
【主治】足跟骨質增生病。跟骨肥大增生,形如骨刺,手按或著地觸之則痛劇。對其他部位上骨刺,亦有良效。
【療效】二十多年來,本人治驗甚多,療效滿意。如治療跟骨骨質增生病45例,經治5~15天後,結果痊癒40例,顯效5例,總有效率達100%。
【附記】據臨床實踐觀察,本方治療足跟骨質增生病,有較好的遠期療效,本組治療病例,隨訪4年均未見複發。其後,為了臨床使用方便、擴大應用範圍,即在方中加入化療發熱劑,用棉紙袋裝葯,每袋裝葯散10~15克,封口,備用。無論何部骨質增生,即取本散一袋,烘熱敷於患處,固定。每2日換藥1次,用於其他部位骨質增生病、關節炎(痛處固定)及一切局部疼痛證,最多貼敷5次,亦可取得較好的止痛效果,多數均獲痊癒。止痛有效率達100%。
11.4抗骨質增生丸
【來源】劉柏齡,《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熟地3份,肉蓯蓉、鹿銜草、骨碎補、淫羊藿、雞血藤各2份,萊菔子1份。
【用法】上藥煎製成流浸膏,加蜂蜜,泛丸,每丸重2.5克。每日服2~3次,每次服2丸。
【功用】補肝益腎,通經活絡,強筋健骨。
【方解】方中以熟地為主,補腎中之陰;淫羊藿興腎中之陽;肉蓯蓉入腎充髓;骨碎補、鹿銜草補骨鎮痛;加雞血藤通經行氣活血以增強健骨強筋的作用;佐萊菔子健胃消食理氣,以防補而滋膩之弊。藥理研究表明,熟地、肉蓯蓉具有抑制炎性肉芽腫的增生和滲出作用;本方有一定的鎮痛效應與抑制增生作用。此可能是刺激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釋放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結果。
【主治】退行性脊椎炎。
【療效】治療退行性脊椎炎1000例,病程短者22天,長者18年。治療1~2月,最長6個月收效。結果顯效(腰痛消失,活動不受限,能恢復原工作)808例,好轉(腰痛顯著減輕,活動功能進步,能恢復原工作或大部分工作)141例,無效51例。總有效率為94.9%。
【附記】凡感冒及其他原因引起發熱者忌服本方。
11.5活絡通痹湯
【來源】蔣利,《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獨活、川續斷、制川烏、制草烏、熟地各15克,桑寄生、丹參、黃芪各30克,細辛5克,牛膝、地龍、烏葯、炙甘草各10克,土鱉蟲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煎2次,分2次服。藥渣用紗布包後趁熱敷於腰部,以溫熱不損傷皮膚為度。
【功用】溫經活絡,養血通痹,祛風止痛。
【方解】方中獨活、桑寄生、川續斷補肝腎、舒筋絡、祛風濕;丹參、烏藥理氣活血,祛瘀通絡;黃芪、熟地、炙甘草補氣養血,扶正祛邪;牛膝、地龍、土鱉蟲搜風活絡,通痹止痛;制川烏、制草烏、細辛溫陽散寒,通絡止痛。諸葯合用,可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腰椎壓迫,達到「通則不痛」之目的。
【主治】肥大性脊柱炎。
【療效】治療肥大性脊柱炎110例,結果痊癒67例,顯效30例,有效1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2%。
【附記】本方一方兩用,內外並治,可資效法。有助提高療效,縮短療程。
11.6骨痹湯
【來源】關幼波,《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杭白芍30~60克,生甘草、木瓜各10克,威靈仙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滋補肝腎,祛邪止痛。
【方解】本方是由芍藥甘草湯加味而成。方中白芍,甘草酸甘化陰以緩筋急,藥性守而不走;加入木瓜性味之酸溫,威靈仙藥性之辛溫,加強了柔筋緩急止痛作用。同時取其溫通走竄的功效以達到祛寒、除濕、通絡的目的。全方斂而不守,行而不燥,陰陽兼顧。
【主治】骨質增生,包括頸椎骨質增生、腰椎骨質增生、足跟骨質增生等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
【加減】本方多年來用在臨床上治療骨質增生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且還可以加減用來治療脅痛,頑固性頭痛以及痹證疼痛等病症。若頸椎骨質增生,加葛根30克,薑黃10克;氣虛者,加生黃芪15~30克;疼痛劇烈者,加桃仁、紅花各10克;腰椎骨質增生,加川續斷、桑寄生各30克;足跟骨質增生,加牛膝15克,淫羊藿10克。
因方中白芍用量較大,脾弱者服藥後會出現便溏,甚至腹瀉,此時可加入白朮或蒼朮10~15克以健脾祛濕。
【療效】多年使用,堅持服用,多可痛止而愈。
【附記】骨質增生,俗名「骨刺」,中醫稱為「骨痹」。此病多發於中老年人,青年患者偶可見到。其臨床表現,因病發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頸椎骨質增生,症見頸項強痛,轉側不便,牽及一側或雙側肩及上肢疼痛、麻木,並可引起頭暈、心悸、噁心,甚至頸項強痛不能平卧等;腰椎骨質增生,症見腰痛,活動不便,牽及一側或雙側臀部及下肢疼痛、麻木;足跟骨質增生,症見一側或雙側足跟疼痛,不能落地行走,清晨起床下地時疼痛加劇,足跟下如踏有硬物感。或走路時偶爾被石子或硬物頂著,疼痛尤劇。
經服藥(湯劑)後痛緩解或痛止後,改用丸劑收功,以鞏固療效。本方與「頸椎病」中骨痹湯少薑黃、葛根。
11.7益腎堅骨湯
【來源】湯承祖,《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黃芪30克,補骨脂15克,骨碎補、甘杞子、乾地黃、當歸、白芍、菟絲子、狗脊、川續斷、川芎各12克,雞血藤30克,葛根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益腎養血,和絡止痛。
【方解】頸、胸、腰椎骨質增生,好發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現代醫學稱之為頸、胸、腰椎退行性病變。人體關節和附近的軟組織及血管到一定年齡會逐漸老化,產生解剖上和生理上的變化,由於日常活動時受損傷,逐漸出現骨質增生和軟骨下骨硬化。頸、胸椎的增生可引起眩暈、噁心、嘔吐、視物模糊、頸肩臀疼痛和手指麻木等;胸、腰椎的增生,可引起腰腿疼痛、麻木,活動受限,甚至偏癱或全癱。之所以會發生增生,中醫學認為系肝腎虛損所致,《內經》云:「肝主筋,藏血」,「腎主骨,生髓」,「五八腎氣衰」。因此,人步入中年以後肝血腎精衰少,骨髓生化之源不能濡養筋骨,故出現骨筋痿弱而發生退行性病變。《難經·三十九難》云:「督之為憊,脊強而厥」,頸、胸、腰椎正位於督脈經絡循行線上,髓精不足,督脈失養亦可導致頸、胸、腰椎發生退行性病變;肝腎素虛,氣血不足,風、寒、濕邪亦乘虛侵襲,流注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脊柱附近的筋骨關節肌肉及腰背神經支配的肢體出現酸、重、痛、麻和活動受限。湯氏集60餘年臨床經驗,自擬「益腎堅骨湯」是針對脊椎增生、活動欠利、上肢麻痛而設的一首良方。方中黃芪,為益氣之要葯,能擴張血管改善血行;補骨脂補腎壯陽;骨碎補補腎續傷;菟絲子補肝腎、益精髓;狗脊補肝腎、強腰脊;川斷補肝腎、強筋骨而鎮痛;甘杞子滋陰補血兼能益氣溫陽,以上諸葯共奏益氣補腎之功;乾地黃滋陰降火;當歸補血活血,可修復創傷;白芍柔肝止痛、養血斂陰;川芎活血化瘀,搜風止痛;雞血藤行血補血,通經活絡,為療腰腿疼痛,肢體麻木之品。上藥共奏養血和絡之效;葛根解肌止痛。諸葯合伍為用,益腎養血,和絡止痛。
【主治】頸椎、胸椎、腰椎骨質增生,上肢麻痛,脊柱活動欠利者。
【加減】使用本方時,如夾濕者加蒼朮12克;寒濕者加制川烏、川桂枝各10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附記】本方具有補肝腎、益精髓、益氣血、通絡止痛之功,以治本為主,標本兼顧,是一首療效較著的經驗良方。
11.8除痹逐瘀湯
【來源】呂同傑,《名醫名方錄》第二輯
【組成】當歸15克,川芎12克,紅花9克,劉寄奴15克,片薑黃12克,路路通30克,羌活9克,白芷、威靈仙各12克,桑枝30克,膽南星、白芥子各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服6劑停葯1天,12天為1療程。
【功用】活血化瘀,行氣通絡,除濕滌痰。
【方解】呂氏認為,本病雖與腎關係密切,但其主症是受累關節及其肢體劇烈疼痛,活動受限,審證求因,乃風、寒、濕、痰痹阻骨脈,經絡瘀滯所致,故治當祛邪為主。本方共分三組藥物。第一組為活血化瘀葯;當歸甘補辛散,苦泄溫通,既能補血,又能活血,有推陳出新之功;川芎辛溫香竄,能上行巔頂,下達血海,旁通四肢,外至皮毛,為活血行氣之良藥;薑黃辛苦而溫,外散風寒,內行氣血,有活血通絡、行氣止痛、祛風療痹之效,以其辛散橫行,對上肢之疼痛尤為專長;紅花辛散,通經活血,祛瘀止痛;劉寄奴破血通經,消瘀止痛,為破血行瘀之要葯;路路通既能行氣又能通絡,與劉寄奴相伍有通行十二經,驅除經絡瘀滯之效。第二組為祛風濕通經絡葯:羌活氣味雄烈,散風之力勝於防風,長於祛風濕,又可通利關節而止痛;白芷氣味芳香,偏重於止痛開竅;威靈仙辛散善行,能通十二經,既可祛在表之風又可化在里之濕,通經達絡,可導可宣,為治痹證之要葯;對筋骨酸痛、肌肉麻木,皆有一定作用;桑枝苦平,善於祛風濕,通經絡,通利四肢關節,對風濕痹痛、四肢麻木拘攣皆有良好的效果。第三組為燥濕祛痰葯:南星苦溫辛烈,走竄燥濕作用很強,對中風痰壅眩暈或風痰引起的麻痹、口眼歪斜,破傷風引起的項強口噤等皆有一定的作用;白芥子辛溫氣銳,性善走散,能搜胸膈經絡之痰,善行皮里膜外之痰,風痰氣滯或痰阻經絡,肢體疼痛之症皆可取效。
【主治】頸椎骨質增生(頸椎病)。
【加減】本方有活血化瘀,祛風通絡,除濕滌痰之功效,故凡風、寒、濕、痰痹阻肢體骨節,經絡瘀滯所致各種痛證者均可使用。如氣虛體弱、手麻明顯者,加黃芪30克;項背攣急者,加葛根24克;熱郁經絡者,加雙花藤30克;濕熱內蘊、口苦者,加黃連9克或梔子9克,龍膽草4.5克。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佳,一般服30~60劑可愈。
11.9通經除痹湯
【來源】李裕蕃,《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組成】丹參、當歸、雞血藤、海風藤各15克,連翹30克,乳香、沒藥、薑黃、威靈仙、地龍、川烏(制)、南星(制)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功用】活血化瘀,祛風除濕,通經止痛。
【主治】通治各種骨質增生。
【加減】病在肩頸上肢者,加葛根、桑枝、桂枝各10克;在腰背者,加杜仲、川斷、狗脊各10克;病在下肢者,加獨活、牛膝、木瓜各10克。
【療效】屢用效佳。
【附記】筆者自擬一方——熱敷液,外用熱敷患處,多年使用,屢用屢驗,療效頗著。藥用土鱉蟲、威靈仙各40克,制川、草烏各30克,白芥子、肉桂、五靈脂、秦艽各30克,皂角、元胡、烏梢蛇各50克,雞血藤、防己各60克,丹參、補骨脂、川斷、狗脊各30克。將上藥裝入紗布袋內,扎口,放入容器內,加清水適量,煎煮30分鐘,再放入老蔥100克,食醋100毫升,便可使用。同時將多層紗布或毛巾用藥液浸濕透(以藥液不流動為度),熱敷患處,每晚1次,每次敷40分鐘,涼則換敷。每劑葯可用4天,每次煎煮都需加蔥和醋,用量同上。本方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益腎通絡之功,局部熱敷,使藥力直達痛所。此方安全簡便,療效滿意。一般用1劑見效,連用5~6劑,多能治癒。臨床觀察有效率達100%。本方使用時,可隨病發部位加入引經葯。
十二、治骨髓炎秘方(4首)
12.1復骨湯
【來源】胡勝利,《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金銀花20克,黃芪30克,野葡萄根30克,鹿角片、川芎、蚤休各10克,當歸8克,熟地20克,補骨脂15克,白芷、炙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扶正和營。
【方解】方中以金銀花、蚤休、野葡萄根清熱解毒、抗菌消炎;黃芪、當歸、熟地、鹿角片以補諸虛、填精髓、助陽固本,黃芪又為治瘡要葯;配當歸、川芎以活血散瘀、和營通絡。合用則具有清熱解毒、扶正和營之功。
【主治】慢性骨髓炎。
【加減】熱重,加野菊花、蒲公英;陰虛,加知柏地黃丸、生地;血虛,加大熟地,當歸用量;脾虛,加白朮,炒懷山藥;濕重,加蒼朮、苡仁、藿香。
【療效】治療35例,年齡8~54歲,病程1~30年,結果臨床治癒25例,好轉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4%。
12.2骨癆湯
【來源】徐學春,《江蘇中醫》(9)1990年
【組成】虎杖、瓜子金、錦雞兒各16克,金銀花、紫花地丁各30克,赤芍9克,牛膝、甘草各6克,徐長卿12克,當歸18克,皂角刺15克,骨癆片(徐學春方,蜈蚣、地鰲蟲、制乳沒、參三七、紅花、炮山甲。依法製成片劑)適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破瘀,化痰散結。
【方解】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轉變而成,病程較長,既有邪毒未清,痰瘀互結,又有氣血虧虛的正虛邪實之候。治宜攻補兼施之法,方中虎杖、金銀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徐長卿活絡安神、祛風濕;赤芍、牛膝、錦雞兒、當歸活血化瘀;瓜子金、皂刺、甘草化痰散結;配入骨癆片,以增化瘀、散結、通絡之功。諸葯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活血破瘀、化痰散結之功。再輔以外治,頗見功效。
【主治】慢性骨髓炎。
【加減】如症見寒象,面色蒼白,苔白,脈細,可加肉桂、白芥子、炮姜等溫通之品;若體弱消瘦,舌質淡胖,合八珍湯加減。
再輔以外治:若形成竇道,先用加味一號丹(即一號丹內加20%~40%拔瘰丹:水銀、明礬、火硝,食鹽,皂礬等量,用降法煉製而成)祛腐拔管,使竇道創面組織新生,再以一號丹(黃升、紅升、尿浸熟石膏各12克,輕粉、血竭、冰片各3克,共研細末)提膿;二號丹(黃升12克,九一丹15克,血竭3克,東丹6克,共研細末)生肌。若有大的死骨,可配用手術療法,開創取骨。
【療效】章士美報道臨床治療165例,結果痊癒142例(佔86%),好轉18例(佔11%),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7%。臨床治癒出院,2年內複發13例(佔7.8%)。療程最長者為172天,最短者為12天,一般在45~90天左右。
12.3壁虎散
【來源】陳學連,《中醫雜誌》(9)1986年
【組成】壁虎40份,丹參、丹皮、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份,人工牛黃1份。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裝入膠囊。每次服4~6克,日服2~3次。
【功用】消炎止痛,活血化瘀,散結祛腐,生肌斂瘡。
【方解】方中壁虎咸寒,以消腫散結,祛腐生肌見長,伍以丹參、丹皮,活血化瘀;蒲公英、紫花地丁、人工牛黃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用治一切癰瘍腫毒,均有良好療效。
【主治】慢性骨髓炎。
【加減】用中藥煎湯送服:如伴四肢倦怠,氣少懶言,動輒加重,脈細無力,選用黃芪、人蔘煎湯送服;虛羸乏力,頭暈心悸,面色蒼白無華,脈細弱者,選用歸身、白芍煎湯送服;午後發熱,手足心熱,舌紅苔少,脈細數者,以生地、百合煎湯送服;患處發涼,不紅不腫,流膿清稀而腥,脈沉或緩者,用肉桂、乾薑煎湯送服;患處紅腫熱疼,膿多黏稠,白細胞增高,脈洪數者,用金銀花、元參煎湯送服。
同時輔以外治:方用壁虎30份,冰片1份。先將壁虎烘乾,研極細末,過篩,高壓消毒半小時後,入冰片同研細和勻,儲無菌瓶內備用。引流時可用紗布條入生理鹽水中浸泡,蘸上藥粉插入竇道內,每日更換1次。
【療效】治療49例,療程最長233天,最短40天,平均97.5天。結果痊癒41例(佔83.7%),顯效5例(佔10.2%),好轉2例(佔4.1%),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
12.4骨髓炎方
【來源】趙永昌,《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熟地15克,當歸12克,補骨脂10克,黃芪、茯苓各15克,骨碎補12克,太子參、川芎各15克,威靈仙10克,牛膝12克,防風、木瓜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補脾益腎,強筋健骨。
【方解】骨髓炎相當於附骨疽,附骨流注等範疇。可發生於全身,但尤以四肢之長管狀骨為多。方中以熟地、補骨脂、川芎補腎養血;參、芪、茯苓健脾益氣,並輔之以防風、牛膝、威靈仙、木瓜、骨碎補等祛風濕、通經絡、堅骨強筋。諸葯合用,共奏補脾腎、益氣血、通經絡、祛邪毒、促其癒合之功。
【主治】骨髓炎。
【加減】本病有急、慢性之分,中醫論治,當分其陰陽寒熱,邪正虛實。本方一般適宜於慢性者,常有瘺管形成,或中有死骨致傷口經久不愈,併兼體倦乏力,面白虛羸,納食減少,舌質偏淡,脈細無力。因脾主肉,腎主骨,骨爛肉腐,是脾腎兩虛,氣血大衰,其證純屬陰寒入骨之證。當以扶正為主,滋養脾腎,大補氣血以托毒外出,促其生肌長肉。若疼痛明顯,多加入祛瘀止痛之乳香、沒藥各10克;膿液較多則合清熱解毒之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寒甚者,炮附子亦可加入。
瘡口破潰,則應配合外治之法:一般在早期感染明顯時,清創可用四黃膏換藥,以消炎解毒;慢性期時,則以紅粉紗條換藥,以促其生肌長肉收口。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滿意。一般服10劑左右(並配合外治)可愈。
【附記】為適應臨床選擇,特再介紹數首名醫秘方如下:
(1)《千家名老中醫妙方秘典》所載秘方選介:
方一:骨碎補17克,生黃芪、党參、枸杞子各20克,當歸、赤芍各10克,菟絲子20克,肉桂10克,桂枝12克,五加皮、川續斷各17克,芡實、茯苓各12克,豬苓、澤瀉、紅花各10克,甘草3克,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2次分服。本方補腎健脾、益氣養血、溫經散寒除濕,考慮周到,用藥平和,用於慢性骨髓炎,日久脾腎虧虛、氣血不足之證。用之多效。
方二:生地12克,補骨脂15克,骨碎補、續斷、黃芪、全當歸各12克,丹皮6克。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早、晚分服。慢性骨髓炎,病程長,每易導致腎虛,正氣不足,無力托毒外出,故本方以補腎壯骨、益氣和營以治本,兼以清熱涼血,達到托毒生肌。用於慢性骨髓炎,久不收口者。用之效佳。
方三:黃芪12克,皂刺、當歸、白芍、連翹各9克,生地12克,木鱉子、川黃連各3克,全蠍4.5克,天花粉、金銀花各12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本方具托里解毒、消腫止痛排膿。用於慢性骨髓炎,死骨不得排出,流膿久不收口者為宜。
方四:金銀花30克,連翹12克,蒲公英30克,紫草8克,紫河車15克,當歸、紅花、丹參、赤芍、陳皮各9克,雞血藤30克,土貝母15克。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本方以清熱解毒、活血內托為主,用於急性骨髓炎,表現起病急,高熱,患肢劇痛,活動受限,局部紅、腫、熱、痛,甚則穿破流膿者。屢用效佳。
方五:蜈蚣10條,研粉,裝入膠囊內,分為7等份,每日服1份;外用凡士林紗布蘸上蜈蚣粉末,填入瘺管內,每日換藥1次,本方妙用蜈蚣,取其辛溫走竄之性以通經活絡。此外,尚能攻毒散結,以療瘡毒。內服外用,功效頗佳。治療慢性骨髓炎,療效滿意。
(2)《郭氏中醫骨傷臨證驗錄》名醫郭金銘經驗方
方一(固本泄毒湯):党參50克,地鱉蟲15克,牛膝、黃芪各45克,石斛30克,當歸40克,金銀花120克,紫花地丁50克,天花粉20克。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功能扶正固本,托里排毒。用於化膿性骨髓炎,日久潰爛,流膿不止者,用之效佳。
方二(陰瘡生肌膏):阿膠50克,蜂房1~2個(約35克),血餘亂髮1團(約30克),穿山甲粉20克,白鬍椒粉15克。先將亂髮(投藥前用鹼水泡洗乾淨),蜂房加入白酒中浸泡24小時,小火加熱5分鐘,撈藥渣。再將阿膠加入藥酒中浸軟,以小火熬至滴水成珠後,再加穿山甲粉和白鬍椒粉,攪勻,攤布上外用。功能拔毒生肌。用於慢性骨髓炎,傷口已破潰,而肉芽生長不良,其色陰暗之陰瘡。
方三:整塊石灰500克,開水4000毫升。將石灰塊放在盆內,再將4千克開水傾入攪勻,放過一夜,於次日取凈的水(石灰不要)。潔凈的布放入石灰水中,浸一刻鐘,取出貼患處,干後再換濕的,初貼時會流出很多黃水,如果沒有黃水流出,表明已逐漸痊癒,效佳。石灰外用,有收斂生肌、保護瘡面作用,用治瘡病多膿,故本方用治慢性骨髓炎瘡面膿水淋漓者,每有良效。
方四:獨活、白芷、當歸、生甘草各15克,艾葉25克,生蔥頭7個。另備豬前蹄與上藥同煎,趁熱洗滌創面。用於慢性骨髓炎久不收口者,效。
十三、治骨與關節結核秘方(6首)
13.1骨癆湯
【來源】許履和,《中國中醫藥報》
【組成】青蒿6克,鱉甲(先煎)15克,銀柴胡、丹皮各6克,地骨皮、杜仲、懷牛膝、川斷、桃仁各10克,紅花、蘇木各6克,金銀花、紫花地丁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養陰清熱,強筋壯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方解】古今醫家認為:骨癆是陰寒之證,治宜溫經通絡,代表方為陽和湯。然本病之病機演變甚為複雜,總的趨勢是其始也為寒,其繼也為熱,既有其腎虧骨空之虛,又有其氣血凝滯之實;當骨質發生病變時,其本虛標實之局面固然同時存在,但其寒邪已化為熱,陰證已轉為陽,並且每見陰虛火旺之證。故用養陰清熱、強筋壯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骨癆湯最為合拍。方中青蒿苦寒,專治陰分伏熱。銀柴胡,地骨皮甘寒,善理骨蒸癆熱;丹皮辛苦,清熱散瘀;鱉甲咸寒,滋陰潛陽;杜仲甘溫微辛,川斷苦辛微溫,牛膝苦酸而平,3味合用,有補肝腎、強筋骨、通血脈、利關節;桃仁苦甘而平,紅花味辛而溫,蘇木甘酸辛平,合用破血行瘀通壅滯;金銀花甘寒,紫花地丁苦寒,清熱解毒療癰腫。合而用之,則陰虛可滋,癆熱可退,筋骨可壯,瘀血可通,蘊毒可解。全方標本虛實同治,攻消補益兼施。長服無暇,療效頗佳。
【主治】骨癆(骨與關節結核)。
【加減】面色少華、形體消瘦、氣血兩虛者,加黃芪、党參、當歸、白芍以補氣血;舌紅少苔、口燥咽干、陰虛現象明顯者,加生地、麥冬、龜板、女貞子、旱蓮草等以滋養陰液;潮熱經久不退者,加胡黃連、白薇等以退虛熱;膿腫形成或潰後膿多者,加重清熱解毒之品;盜汗不止者,加浮小麥、碧桃干、糯稻根須等以止虛汗;舌苔白膩,胸悶納呆,夾有痰濕者,加制半夏、茯苓、陳皮以化痰濕;舌質紫暗,瘀滯較甚者,加重活血化瘀之品。
【療效】多年使用,頗有效驗。筆者臨床驗證多例,輔以外治,均獲痊癒。療效可靠,是一首良方。
13.2補益祛邪方
【來源】林香山,《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党參、生地各20克,白朮、連翹、枸杞子各12克,茯苓、當歸、女貞子、骨碎補、菟絲子、芍藥各15克,川芎、甘草各10克,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兒童用量酌減。
【功用】解毒祛瘀,補氣健脾,益腎填精。
【方解】骨關節結核發病以氣虛、陰精虧、骨骼空虛為病之本。邪毒瘀滯為病之標。本方系由入珍湯加味而成。故方用党參、白朮、茯苓健脾益氣;黃芪鼓正氣托毒排膿;當歸、川芎補血活血化瘀;女貞子、枸杞子、骨碎補、芍藥、菟絲子補益肝腎;又以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連翹清熱解毒祛邪。甘草調和諸葯。全方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主治】骨結核。
【加減】伴有膿腫形成者,加白芷12克,皂刺15克,山甲10克,苡仁24克,敗醬草30克;疼痛重者,加元胡2克,乳香、沒藥各10克;陰虛潮熱,加地骨皮、鱉甲、黃柏各10克,龜板12克;膿腫平坦,色白或暗淡,關節浮腫者,加肉桂、炮姜各6克,白芥子10克;病程久而痿管不愈、消瘦、乏力、氣血雙虧者,重用熟地(易生地)黃芪各為30克,加首烏12克,桂圓肉15克。
【療效】治療113例,結果治癒75例(佔63%),好轉31例(佔27%),無效5例(佔4.4%),複發6例(佔5.5%)。總有效率為90%。11例脊椎結核合併截癱患者,治癒6例,好轉3例,無效1例,複發1例,有效率為88%。療程最短3個月,最長1.5年,平均治癒時間9個月。
13.3虎掙散
【來源】鄭惠伯,《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制馬錢子、制附片(炒炮)、甲珠各30克,蜈蚣15條,蘄蛇40克,虎骨20克(可用豹骨或狗骨倍量代)。
【用法】①制馬錢子方法:先將馬錢子沙炒去毛,然後用健康男孩童便浸泡7天,每天換1次,晒乾;另取麻黃、甘草各20克,煎汁去渣,再將馬錢子100克,加入葯汁內,文火煎至葯汁完全吸入馬錢子內為止,晒乾備用。②按本方組成劑量,共研細末,蜜丸,分為60粒,備用。③用量:日服2丸,早、晚各服1丸。馬錢子有毒,每日劑量1克為安全劑量,且可達到治療效果。
【功用】解毒散結,活絡止痛。
【方解】本方系由《外科證治全生集》的祛風除濕散(即虎掙散)加味而成。方中馬錢子苦寒,散血熱、消腫痛,可治重症肌無力等;附子溫陽散寒、止痛,其性善走,無處不到;山甲活血化瘀、消腫排膿;蜈蚣熄風止痙、解毒散結;蘄蛇祛風通絡、除濕攻毒;虎骨祛風止痛、強筋健骨。合而用之,共奏解毒散結,活絡止痛之效。
【主治】骨結核,寒濕痹、流痰、附骨疽,以及流痰、附骨疽引起的截癱。
【療效】多年使用,療效頗著。一般服藥半月見效,月余可愈。
13.4新骨癆丸
【來源】趙永昌,《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當歸、熟地各15克,牛膝、威靈仙、木瓜、杜仲、茯苓、川芎、乳香、沒藥各9克,川續斷12克,補骨脂、骨碎補、茜草根、羌活各15克,黑木耳250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每次服1丸,日服4次,亦可煎湯,常以3月為一療程。
【功用】滋腎溫陽強筋骨,補氣養血通經絡。
【方解】本病中醫謂之骨癆,因其易流竄他處,潰後膿液稀薄如痰,故古人又稱「涼痰」,多以氣血虛寒痰陰清陽凝結而成。但因其病在骨,而腎主骨,腎虛則骨骼失養,易痰易凝,故實屬流痰為標,而腎虛為本之證,其病多發兒童、青年,或因年幼先天不足、腎氣不足;或因勞倦傷損,皆可導致三陰虧損、氣血失和而骨骼空虛,遂致寒痰流注,釀為骨癆,故治當補腎固本為主,化痰消腫為輔。方中熟地、牛膝、川斷、補骨脂、骨碎補、杜仲為補腎益精之品,又能堅骨強筋;歸芎行血以補血;茯苓健脾以祛濕;羌活、木瓜、威靈仙祛風濕而通上下經絡;乳香、沒藥祛瘀止痛又能生新;更有茜草根一味,據臨床和現代藥理研究有抗結核之功,故為必用之品;而黑木耳又有益氣活血之力,丸方每每用之。諸葯合用,共奏滋腎溫陽、強筋骨、補氣養血通經絡之功,故骨結核用之常能收效。
【主治】骨結核。
【加減】本證之前期,當發熱盜汗等全身中毒癥狀明顯時,亦可短期合用抗結核藥物,則收效更捷。
當結核外潰及瘺管形成時,應進行病灶清除術,剔除死骨,並用紅粉紗條換藥,可祛腐生肌,有治瘺管及促進癒合之功,而現代藥理研究——抑菌試驗亦證明紅粉紗條對結核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及化膿性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故臨床用之常獲良效。
附:紅粉紗條製法:紅粉3克,硃砂12克,共研為極細末,與生肌玉紅膏(《醫宗金鑒》)60克調和均勻,製成紗條,消毒後備用。
【療效】臨床屢用,每獲良效。諸症初愈,改湯劑為丸,繼服3月以善後,鞏固療效。
13.5骨癆起癱湯
【來源】史濟柱,《千家名老中醫妙方秘典》
【組成】大熟地30克,川續斷、肉蓯蓉各15克,菟絲子、黃柏、地龍各10克,懷牛膝、知母、木瓜、紅棗各15克,葎草、澤漆、蠶砂各30克,全蠍3隻。
【用法】每日1劑,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滋養肝腎,補益精血,強筋壯骨。
【主治】脊柱結核合併截癱者。
【加減】如痙攣甚者,加蜈蚣1條(研吞),嚴重者加羚羊角粉2克(分吞);小便癃閉者,加肉桂3克;有冷膿瘍者,加皂角刺30克;無痙攣者,去地龍、全蠍。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佳。
13.6毒鏢膏
【來源】劉金安,《集驗百病良方》
【組成】乳香、沒藥、輕粉、血竭、甘草粉、芙蓉葉、汗三七、五倍子各18克,章丹180克,硃砂粉6克,台寸(即麝香)3克,紅花9克,小燕3個,鹹鴨蛋7枚,香油500克。
【用法】方中小燕(即是夏天房內鳥類燕,以在卵皮出來不過10餘日的最佳,整個放油內炸);鹹鴨蛋(最好是臭的,無臭的,用鹹的,要生的,不要熟的,整個連皮放油內炸之);甘草粉、硃砂粉、血竭、三七末、紅花、芙蓉葉粉、五倍子等先將香油用文武火熬開,再將上列全部藥味放油鍋內炸黑黃色為度,去渣不要,用油汁;次將乳香、沒藥、輕粉,先共研細,再徐徐下鍋內,攪拌,用文火熬之,見各葯變成黃色起鍋,再下章丹,攪勻,見黑色時用冷水一盆,熱鍋,至膏滴水成珠,再下麝香,攪勻。下章丹時,要徐徐下之,用鐵勺攪之成膏藥。即將膏藥倒在水盆內,以出去火毒,火毒出凈後,膏藥即變成灰白色,取出,即可用之。用時將膏藥放水中泡化(冬用熱水,夏用涼水),待膏軟和後,看症大小,取膏適量,貼於瘡上。此葯上有膿水時,再用涼水洗凈,再貼用之,永久不乏,瘡症痊癒為止。
【功用】拔毒生肌。
【主治】骨結核(骨癆)、骨癤、骨膜、漏瘡、對口、坎頭、搭背、腰疽(癱)、硬傷、偏口、疔毒、惡瘡、陰瘡、鼠瘡、臁瘡、紅瘡、乳瘡、筋膜、瘰癧、寒瘡、痔瘡、痔漏等。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顯著。如治骨結核,貼葯半月可愈。用治上述各症,均有良效。
【附記】本方為劉氏家傳秘方。筆者得此方四十餘年,從未外傳。經臨床驗證,效果顯著可靠,若配合內治,效果尤佳。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有效秘方。在煉製本膏藥中,尚有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①備用涼水一盆,一是一旦油鍋起鍋快時,恐其溢鍋,將鍋急速拿下火來(離火),用涼水一口噴向膏藥上,自落不致外溢;二是試膏藥是否滴水成珠,將膏少許滴入水中,成珠不黏手時,此膏火頭正好,即將膏藥全部倒在水盆內,火毒被涼一激,黑煙即出騰空火毒無存。膏藥泡涼水內即變灰白色,為質優。膏藥火頭老即不黏手,正合適,若發硬是火老了,老兌香油;黏手是嫩了,嫩兌丹(章丹),如此將葯調和火頭相當,用之無不奏效。②用文武火熬之,不要火急,恐其葯發生火性;要耐心熬,在徐徐下章丹時,要多攪幾百下,能使膏藥又亮、又光、又黑、又滑,成膏時揉成長條,剪開四五寸一條。③膏藥外用章丹掛皮,保存膏質和永久效能,日期越多,膏藥效能更好,能使患者不知不覺的早日康復。
推薦閱讀:
※中醫皮科外治法系列講座
※中醫四診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望診
※失眠症中醫證候要素及干預研究
※中醫中藥359
※中醫教你如何合理補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