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努力反而越焦慮?
小輕,微信號realqingxinji
「我們常常聽人說,人們因工作過度而垮下來,
但是實際上十有八九是因為飽受擔憂或焦慮的折磨。」
為什麼越努力,越是焦慮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問兩個問題:
1. 在什麼情況下你不會越努力越焦慮。
2. 對於你的生活現狀而言,努力帶給你的主要體驗是什麼;
換一句話說,你會越努力越 _____________。
為什麼越努力反而越焦慮,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但是要聊明白了,我想要先從這個問題的來源入手。這個問題被問出來的背景,似乎是一個默認的設定:世間有很多焦慮,只要我們足夠努力,我們應該就可以管理、對抗甚至是克服這些焦慮。
我想每個人從小都被老師家長以及一系列社會群眾教育灌輸過這樣的理念:現在好好努力,好好學習,不然將來就要沒出息/吃不上飯。這句話以萬千種呈現形式以及各式各樣的方言土語不停的被傳遞著。無論是何種的呈現,大概的意思都一樣:生活很難很危險很焦慮,如果你不好好努力,將來就只能坐以待斃。那麼,現在的努力就一定能免除我們遭受未來的焦慮之苦嗎?那麼是不是說只要現在夠努力將來就不會焦慮了?老人之言總有一定道理,但是讓我們來細看一下。
首先看看焦慮。焦慮,anxiety ,是一種非常正常且普遍存在的情緒,每個人在生活中遇到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或危險時,都會體會到這樣的情緒。根據其所指向的目標和感受到程度的大小,焦慮可以分為兩種:現實焦慮和心理焦慮。
現實焦慮
所謂的現實焦慮指的就是基於現實問題(挑戰、困難、刺激)等匹配產生的焦慮情緒。比如說面對高考,擔心自己是否能發揮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亦或者在約會的前一天感到輾轉難眠,擔心自己是否能贏取姑娘芳心。這類焦慮情緒基於事實產生,伴隨事實的發展和變化而結束。也就是說你體驗到的是僅僅針對這個事情成功(安全)與否的擔心,在事情結束後,這種情緒就會大大削弱減退。其存在的時間和強度與事件的重要性有關,不多不少。
對於這類事情的焦慮,我想努力是完全可以在緩解焦慮中起到充分作用的。面對考試多一份準備就多一份信心,面對約會多一分打扮(籌謀),就多一分安心。努力在這樣的現實情境里可以增加人對事情的掌控感和安全感,這樣的努力會直接影響事情的進展和可能的結果。因此越努力越減少焦慮是成立的。
但是這並不是焦慮的全部。事實上在生活里更多時候,人體驗到的焦慮並不會完全隨著現實事件而產生、發展、消失,並與現實事件的嚴重程度相稱。多數情況下,你所體驗到的焦慮會遠早於事件發生,它的終止也大大晚於事件的結束(甚至不終止)。同時,體驗到的焦慮程度要超過事件所涉及的內容範圍,強度更遠大於事件本身產生的現實焦慮的強度。比如關於高考,除了對於考試中是否能夠正常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之外,我們還會有如下的焦慮迷思:我考不上怎麼辦;考不上我的人生就完結了;我的人生失敗了怎麼辦;未來的路好迷茫啊,考完了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專業;我怎麼這麼坐立不安我是不是一個沒價值的人;哎呀好煩,完全沒辦法看書 …… 各種各樣合理的不合理的焦慮念頭都會在考試前、考試後、甚至高考結束很久以後一直存在著。
這部分額外產生的,不完全基於現實、且強度高過事件本身產生的焦慮體驗就是心理焦慮。
心理焦慮
關於心理焦慮的描述,在不同治療流派中有不同的理解和側重。但是大體上看,還是有一些共同點的。那就是心理焦慮多是一種指向未來的恐懼和不安,且這個未來多半是和自己有關的。(還有一部分不指向自己的、與事實完全不相干的病理性焦慮,但是那是一種更嚴重的情況,不在此文的討論範圍內)
面對這種指向未來的恐懼和不安,努力就未必那麼有決定性的幫助了。原因在於,我們無法通過努力對未來產生完全的掌控。努力只是一個人達成目標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努力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在影響和決定著未來目標的達成。比如說平台、機遇、圈子、環境、主要生活事件等等。同樣努力的兩個大學同班同學,在畢業多年後的生活境遇很難說就一模一樣。即使機遇平台圈子環境這些因素都能一致,性格和個人特質這些沒有相同樹葉的個體特性,也會使他們的生活走向不同的方向,獲得不同的結局。生活不是網路小說,即使讓你帶著很多東西穿越回去,也未必真的能完全達到你所期待的。就算你遇到唐僧,人家帶不帶你取經還是兩說呢不是嗎?
因此努力,在面對這些指向未來的焦慮時,雖然能帶給自己一些安定感,但是卻不能像那些現實焦慮問題中那樣,那麼有一錘定音的效果了。它能讓你多一份準備,但是不能真的給你一個讓你安心的保障。
繼續拆解這些指向未來的心理焦慮。我想可以大體分為兩類:
1、擔心獲得傷害性的結果
這部分的焦慮很直接,說通俗點就是擔心會得到不太好的結果,且這個不好的結果會帶給自己非常難以接受、忍受、承受的傷害。比如說,如果我高考沒考好的話,是不是我就一輩子抬不起頭來了,我在別人眼中就永遠會成為那個 loser,他們看到我的時候都會嘲笑我,沒有人會理解我同情我,我將永遠是存在在歡聲笑語之外,灰暗角落中獨自悲傷的那個背影。我自己寫這段的時候都會覺得好凄慘,不難想像真正身處在這種體驗中的人,會有多麼的焦慮難當。
這些傷害性的結果會如同一把利刃,直接無情無義但並不無理取鬧的插在人的心上,並造成真實傷害。讓人感到自信心受損,極度的不安等一系列痛苦體驗。這種傷害表面看似乎是因為害怕他人(廣義的他者,包含社會性的人)對自我的負面評價而產生,但其核心是個人內心的不自信和不安全感。就好像看上去橋斷了是因為上面的行人太多壓垮了橋,但核心其實是橋內部本身的結構出現了斷層和扭曲。
因此真正能夠化解這種焦慮的是個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個人努力在這點所起到的作用小之又小。原因很簡單 — 大部分的不安全感和不自信感,和真實的努力和成就無甚直接關係。在諮詢中,你會發現,事實上,那些不安全和不自信的人並不是真的沒有任何價值或是缺乏愛他的人。是他的不安全和不自信已經強烈到讓他的潛意識主動忽略這些現實中實際存在的自我價值和被愛體驗。原因無他,唯痛而已。因為那份傷害體驗太過劇烈,以至於個人無法使用現實中的良好體驗來應對並且消除那份痛苦。通俗點說,就是因為成長經歷中,安全感和自信心上受到損傷帶來的痛苦過於巨大,以至於讓人在潛意識屏蔽掉現實中任何可能讓自己面對可能繼續受到傷害的可能性,哪怕這其實是會幫助你的。也就是說,你即使努力了也未必能讓自己感到好一些。
那麼該怎麼辦呢?說簡單也不簡單,說簡單是因為你需要的是關注自身的痛苦體驗,化解那些受創經歷;說不簡單是因為,這並不是一個人獨自靠自己就能完成的事情。
關係,一段穩定安全充滿愛的關係,在這裡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無法通過努力一個人來解決孤獨和不被愛的問題?通過一段高質量的關係,來讓自己的痛苦能被看到、分攤、承載、然後重新體驗和理解人與人之間穩定的連接與感情,重新發展自我的安全感和自信,這是不能跳過的過程。
2、擔心不能成為心中的自己(全能的)
這類焦慮和前面的那類不太一樣,因為它沒有那麼明確的指向和目標。相反它會讓你體驗到的是一種更模糊,但是更加焦慮的情緒。比如說,我這麼荒度時光、看片刷劇有什麼意義,將來我將是一個毫無用處的廢人;或者我現在的工作真的好沒意思啊,我將來會不會一事無成,成為一個被人拋棄的人之類的。它是一種對於我無法成為我心中所期待的那個樣子的焦慮。
換句話說,就是一種現實自我和內心理想自我之間比較產生的焦慮,這種焦慮會讓人體會到自責、羞恥感。但有意思的是,這種內心理想自我形象往往又是模糊不清的,因此這種自責和羞恥感往往又多伴隨著深切的無力感和迷茫感。就像是你知道你不能停在這裡,要向著遠方邁進,但是遠方在哪和什麼樣,卻又是兩眼一抹黑。
其實仔細品味在這些焦慮下的擔心體驗,你會發現它其實是一種看上去有用,但卻不那麼實際的理念。比如說,成功的人就真的每一分鐘都在做「有用的事」嗎?如果牛頓沒有閑心考慮蘋果為啥落地,達爾文不瞎琢磨人和猴子的關係,地球是啥樣還真很難想像。成功源於創造,創造源於靈感,靈感源於生活,生活是啥,不就是變著花樣快樂的浪費時間嗎?也就是說,如果你不去體驗浪費時間的快感,那麼哪裡來的生活,哪裡來的靈感,哪裡來的創造呢?
也許這個邏輯中略有狡辯和偷換概念的成分,但我想表達的是,努力可以幫助我們平息一部分源於內心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差距的焦慮,但是用處不大。因為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這些內心理想自我所包含的內容和要求往往是全能化的和過於理想化的。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是一句典型的內心全能化理想自我的表述。要想無難事,準備是一方面,環境中客觀的其他條件,和自身的客觀條件也是不可或缺的。
即使是我們常說的智力也有很多維度,更不要提千變萬化的人了。每個人都有自身的長處短處、潛力和局限。但遺憾的是,很多時候在我們受到的成長教育中,成功和目標的達成,被描述成一個偏執的目標:你做不到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你應該做到,因為別人都做得到。這會直接造成過於理想化和全能化的理想自我,以至於在未來感到許多焦慮。
降低這種焦慮的關鍵點在於學會應對挫敗感,和重新塑造內心理想自我 — 一個真正基於你真實自我的理想自我,而不是父母或者某些人幻想出來的全能理想化自我。這需要大量的自我觀察和探索。在這個方向上,一定的努力略有幫助,但你需要的更多的不是前進,而是回溯和橫向探索。通過對自我的理解和回溯,以及對自我能力的橫向探索(也就是多嘗試新的可能),來在內心勾勒出真實的自我,並且基於此重新構建理想自我。而不是逼著自己向著全能的理想自我不斷奔跑。望山跑死馬也許是這種情況下唯一的結局。
努力並不是降低焦慮的唯一方法。恰恰相反,很多時候對於心理焦慮來說,過分地只埋頭努力而忽視其他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越努力越焦慮的主要原因。
查看知乎原文(2110 條討論)推薦閱讀:
※身份焦慮與渾身是戲——凡一平小說論
※25歲女生的焦慮
※你為什麼總焦慮?
※如何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入園焦慮期(2)
※你才二十多歲,為什麼這麼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