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的肺癌查出來就是中晚期,就是因為沒早做這項檢查!
文/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防癌體檢中心 副主任 徐志堅
醫療記者 國家公共營養師 子琳(微信公眾號:子琳為您讀健康)
【防癌體檢篇】
圖:在診斷大樓里,防癌體檢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醫科院腫瘤醫院的護士身穿小藍褂化身志願者,為每位體檢者提供導醫服務
防癌體檢真的有必要嗎?
徐志堅主任說,拿肺癌舉例,肺癌現在已經成為咱們國家城鄉居民第一位癌症死因。個體暴露在環境致癌劑中,大約需要20~30年才能發展為肺癌。在單個支氣管上皮細胞發生癌變後,發展到直徑1.0 cm的腫瘤需要8~10年的時間。如果未經治療,直徑1.0 cm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會在2~3年後死亡。在門診發現的肺癌85%都是中晚期,就是因為作為肺癌的高危人群沒有及時做防癌體檢。早期肺癌治癒率能達到90%。所以任何一個治療方案都不如發現一個早期癌更有效。
許多頭頸部腫瘤通過醫生的手、眼就能排查
頭頸部腫瘤主要是指發生於頭頸部組織,比如鼻腔、鼻竇、扁桃體、喉部,以及甲狀腺、口腔等部位的腫瘤,這些腫瘤現在有發病率升高的趨勢。徐志堅主任說,鼻腔、口腔等一些發生於淺表位置的腫瘤可以通過肉眼直視發現,另外一些頭頸部組織腫瘤發生在淺表器官, 比如頭頸部皮膚、甲狀腺、腮腺等,在體檢時靠醫生的視診和觸診也能發現腫瘤的蛛絲馬跡。
一滴血查癌症的準確性和必要性
徐志堅主任說,在臨床當中經常能碰到專程跑來查腫瘤標誌物的患者。事實上,如果給防癌檢查手段做一個敏感性排序,排在第一位的應是對空腔臟器進行篩查的手段,比如胃鏡、腸鏡,這種檢查可以直接看到腫瘤或是癌前病變。其次是像CT、核磁這樣的影像檢查,最後才是血液標記物檢查。
徐志堅主任說,關於外周血腫瘤標誌物在癌症早期診斷中的使用,有兩種錯誤認識,一種是過度依賴腫瘤標誌物檢查,認為腫瘤標誌物很有用,可以代替胃鏡、腸鏡等侵入性檢查,所以在一般體檢項目的基礎上加上腫瘤標誌物檢查就是防癌體檢。另一種觀點否定腫瘤標誌物在惡性腫瘤早期診斷中的意義,認為外周血腫瘤標誌物檢查除了AFP和PSA對於肝癌和前列腺癌診斷有意義以外,對於其他惡性腫瘤的診斷沒有意義。
在體檢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腫瘤標誌物升高的人員,其中部分人員經過進一步的檢查發現為惡性腫瘤患者,部分人員為良性疾病的患者。還有部分腫瘤標誌物升高的人是惡性腫瘤亞臨床期和早期患者,屬於癌症極高危人群,應該進行進一步檢查,定期複查和隨訪,這樣能夠實現對這部分人群的早期診斷。體檢發現腫瘤標誌物異常後,需要進行長期的隨訪直至發現引起腫瘤標誌物異常的原因或者隨訪至腫瘤標誌物恢復至正常,以免錯過寶貴的早期診斷時機。防癌體檢是一個使用綜合檢查手段進行癌症早期發現的醫療過程,不僅包括腫瘤標誌物檢查,也包括影像學檢查、腔鏡檢查,還有細胞學檢查等。
誰最應該做防癌體檢?
徐志堅主任說,大多數疾病是多種環境因素和遺傳體質共同作用的結果,對健康不利的遺傳體質所對應的一些與疾病發生相關的基因,我們稱為疾病易感基因。相比普通人來說,擁有易感/致病型基因的個體更容易患病,但普通人的疾病相關基因雖然屬於正常人的範圍,也並非一定不會患病。擁有易感/致病基因型的個體是從父母家系中獲得一個或多個缺陷的易感基因。若父母親雙方有一個攜帶有缺陷的腫瘤易感基因,與非攜帶者相比,他們的下一代從父母親處獲得這個缺陷的基因概率升高。比如乳腺癌,如果母親有乳腺癌,那麼她的孩子患乳腺癌的概率是其他人的1-3倍。所以有腫瘤家族史的人,應該做防癌體檢。
另外,從國家大規模的死因調查結果分析,目前年齡是一個主要的危險因素,40歲以上的人群腫瘤的發病率開始明顯上升,年齡越大的人患腫瘤的風險越高。所以建議40歲以上的人也要做防癌體檢。還有一些具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有吸煙、缺乏鍛煉、肥胖等,我們也推薦其進行防癌體檢。
專家介紹
徐志堅,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體檢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北京健康醫學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健康管理健康保險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北京朝陽區體檢醫療質量控制委員會專家委員,多家健康類雜誌編委。
主持和參與有關腫瘤高危人群及早診的國家支撐課題、北京市首發基金、國家自然資金、醫科院特殊專向等重大課題10餘項。主編論著1部,副主編2部,參與腫瘤學專著3部,發表學術文章10餘篇。
門診時間:
周三下午 專家門診
【聲明】本文為子琳與醫學專家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微信公眾號:子琳為您讀健康)
推薦閱讀:
※膝關節的常用體格檢查
※檢查一次7000—9000元,哪些情況適合做PET-ct?
※真相:產檢項目那麼多 真的全都有必要檢查嗎?孕媽們看過來
※糖尿病要做什麼檢查?
※做交互方案時,請注意檢查這4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