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誰

北京時間昨晚19時,2016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幾乎沒有人能猜到,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最終頒給了美國唱作人、民謠歌手、詩人鮑勃·迪倫。評委會的頒獎詞是,「他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歌表達。」

這次沒按常理出牌

儘管諾貝爾文學獎不像其他文學獎那樣公布提名名單,但英國立博等****公司近年開出的熱門人選屢屢奪魁,使人們習慣從排在****榜前列的作家中搜尋獲獎者,而鮑勃·迪倫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名字。

此前,肯亞作家恩古齊·瓦·提安哥是最被看好的人選——因為最近10年,非洲未曾出現諾獎作家; 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則是最受中國媒體和讀者期待的人選——阿多尼斯的詩集《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上世紀末被介紹到中國後擁有大量讀者,阿多尼斯本人也曾多次到訪中國;同樣在10年內未獲獎的美國也讓菲利普·羅斯在熱門榜佔據一席之地。但最終,瑞典學院選擇了75歲的美國歌手鮑勃·迪倫——這可能是最近10年知名度最高、擁有最多擁躉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金斯堡最早將迪倫與諾獎聯繫

1980年代,鮑勃·迪倫的《答案在空中飄揚》(《Blowin』in the wind》)通過英語有聲讀物被介紹到中國,這首迪倫25歲之後就基本不再唱的成名作,以詩化的語言成為很多中國人的英語啟蒙。

首先將諾貝爾與鮑勃·迪倫聯繫起來的是美國著名詩人、「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艾倫·金斯堡。同為詩人的他對鮑勃·迪倫非常欣賞,還曾一同去拜祭那個時代的另一位文學先鋒人物——凱魯亞克。金斯堡為迪倫寫了一封推薦信,提名鮑勃·迪倫角逐諾貝爾文學獎,他說:「雖然迪倫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

《編年史》受中國讀者追捧

在中國,迪倫最早是以文字而非音樂的方式出現的,在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1932—1972年美國社會實錄》 和莫里斯·迪克斯坦的《伊甸園之門》中,鮑勃·迪倫都是1960年代美國社會不可缺少的符號。當他認真地質問「要多久時間,某些人才能獲得自由」時,他指的是種族不平等; 當他唱道「炮彈要在空中呼嘯而過多少次,他們才會被禁止」時,他指的是反對越戰。他音樂的巨大力量不在於是否有深刻的社會分析,而是抓到那個時代空氣中顫動的集體思緒,說出許多年輕人的困惑。

河南大學出版社今年推出的《編年史》 是鮑勃·迪倫歷時3年在打字機上敲出的最新回憶錄,在這部書中,鮑勃·迪倫記錄了他人生歷程中的許多重大時刻——靈感迸發、志得意滿之時以及意志消沉的灰暗時期。據悉,該書上架後,深受中國讀者歡迎,1萬冊很快銷售一空。

得獎引來各種反應

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由於太出人意料,引來各路爭議。《收穫》 雜誌副編審葉開在朋友圈表示:「說什麼好呢?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惡搞了一把文學。嚇得我瓜子都掉了。我也喜歡鮑勃·迪倫的歌,但趕時髦不是這個玩法。」

樂評人、文化評論者孫孟晉卻認為:「他的獲獎一點都不出乎我的意料。他的歌詞看上去很簡單,實際上很複雜。他對節奏和長句的把握很超群,抑揚頓挫的表現方式十分特別,他的唱和說是混在一起的,有獨特的時代感。這是一位對人性複雜性的表述非常到位的音樂家,他對時代精神的把握非常準確,且有寓言感在其中。」對於很多人對這個結果吃驚的態度,他的看法是:「說實話,中國受眾對文學的理解有偏差。迪倫的歌詞比很多西方詩人寫得好,他的那本《編年史》是傳記文學的典範。」

文學評論人謝有順說,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鮑勃·迪倫,「我同意詩人于堅的說法」:獎給了靈魂,沒有獎給修辭和觀念。將對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世界厭倦了,它只是要生活,要愛,要唱歌,要憂傷。於是鮑勃·迪倫來了,這是向垮掉的一代,向1960年代,向浪漫主義,向波西米亞,向嬉皮士,向口語一一致敬。世界醒了。

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陳曉明教授談到,鮑勃·迪倫獲獎的確爆了一個大冷門,這個結果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反映了在當今文化一體化、主流化、格式化的困境下,文學對異質性經驗的追求。重提波西米亞風格,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對自己青年時代的緬懷,評委們也以此完成了一次行為藝術。」

蔡詠嬋|2016-10-18 17:46:14.000000
推薦閱讀:

《尋妖記·應帝王》:背水一戰(一)
回應一下蘇沉船的自證
(1)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及獲獎演說 | 我們在文學中追求的是有意義的生命
讓文學記載歷史
席慕容慕清冷第二章寫了什麼有趣的事?

TAG:文學 | 諾貝爾文學獎 | 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