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行政區劃
07-13
唐代從開國到玄宗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基本上繼承隋制,實行州、縣兩級行政區劃制度。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將州縣大加合併。同時根據山川的自然形勢,將全國分為十個道。這十個道的名稱和包括的範圍為:一、關內道:東到黃河、函谷關,西達隴坂,南包終南山,北到沙漠。相當於今陝西秦嶺 以北,甘肅祖歷河流域和寧夏賀蘭山以東,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以西陰山、狼山以南河 套地區。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二、河南道:東到海邊,西至函谷關,南到淮河,北至黃河。相當於今山東、河南兩省黃 河以南,江蘇、安徽兩省淮河以北地區。三、河東道:東到常山,西至黃河,南到首陽山、太行山,北達匈奴。相當於今山西全省、 河北省西北部長城內外,內蒙古集寧市以南地區。四、河北道:東到海邊,西至太行山、常山,南到黃河,北通山海關、薊門。相當於今北 京市及河北、遼寧兩省大部,河南、山東兩省黃河以北地區。五、淮南道:東達海邊,西至漢水,南到長江,北抵淮水。相當於今淮河以南,長江以北,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東至黃海,西至湖北漢陽、應山一帶地區。六、江南道:東臨海邊,西接蜀地,南達五嶺,北至長江。相當於今浙江、福建、江西、 湖南等省及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的長江以南,貴州東北部地區。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七、山南道:東接荊楚,西抵隴蜀,南至長江,北達商華之山。相當於今四川嘉陵江流域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以東,陝西秦嶺、甘肅嶓冢山以南,河南伏牛山西南,湖北溳水以西,重慶市至湖南 岳陽之間的長江以北地區。八、隴右道:東接秦川,西過流沙,南接蜀地及吐蕃,北達沙漠。相當於今甘肅隴山、六 盤水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及新疆東部。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九、劍南道:東接牂河、嘉陵江,西界吐蕃,南接群蠻,北通劍閣。相當於今四川涪江流 域以西、岷江流域和雅礱江下游以東,雲南漾濞江、禮社江、元江以東,南盤江以北, 貴州水城、興義以西,甘肅南端。十、嶺南道:東南達海,西極群蠻,北據五嶺。相當於今廣東、廣西兩省區和越南北部地 區。「道」的出現是我國疆域史上一個新的創舉。唐初期的十道,只是一種地理區劃名稱,不設機構,不派官員,與地方行政無關。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開始設置十道巡察使,後改名為十道按察使、存撫使等。由朝廷派遣官員巡察各地,但並不常設,沒有定員,且不一定按「道」的範圍行使職權。此時的道成為一種監察區。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將十道增為十五道:將江南道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將山南道分為山南東道和山南西道,以今四川和陝西兩省的東境為分界地;將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周圍若干州縣從關內道分出,增設京畿道;將洛陽(今屬河南)周圍若干州縣從河南道分出,增設都畿道。同時每道設置採訪處置使,並定為常制,還有了固定治所。《舊唐書·地理志一》:「京畿採訪使,理京師(指長安)城內;都畿,理東都(指洛陽)城內;關內,以京官遙領;河南,理汴州(今開封市);河東,理蒲州(今山西永濟西);河北,理魏州(今河北大名北);隴右,理鄯州(今青海樂都);山南東道,理襄州(今湖北襄陽);山南西道,理梁州(今陝西漢中);劍南,理益州(今成都);淮南,理揚州;江南東道,理蘇州;江南西道,理洪州(今南昌);黔中,理黔州(今四川彭水);嶺南,理廣州。 理,即治,指治所。因避唐高宗李治諱而改。從此,「道」成了州以上的一級行政區了。所以,從開元二十一年後,唐朝實際上成了三級行政區劃制(道、州、縣)。 唐後期,由於「安史之亂」,中原到處用兵。唐高宗為了獎勵出征的將軍,都授予節度使的官職。為了安撫從叛軍投降來的將軍,也都授予節度使。這樣一來,原來在邊境設置的節度使遍及內地,稱為方鎮,即鎮守一方的軍事長官。由於中原用兵,很多州的刺史也掌握兵權,稱為防禦使、團練使、制置使。為鞏固海防,又在沿海設置了三個守捉使。原有的十五道至此有名無實。這樣節度使成了合法的軍事兼民政長官,從而正式形成了方鎮、州、縣三級行政區劃,原來的十五道成為空名。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