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朝第一戰彭德懷指揮為何一變再變(圖)

援朝第一戰彭德懷指揮為何一變再變(圖)http://news.QQ.com  2009年07月27日16:31   新浪讀書    第 1 2 3 4 頁

彭德懷在朝鮮戰場

  隨著在朝鮮北部山區與平原的接合部以及清川江北岸廣大地區槍聲的逐漸稀疏,大規模的戰鬥結束了——後來的南朝鮮戰史把這一階段的戰鬥稱為「聯軍國軍進擊戰役」,而後來中國的戰史則將其稱為「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自一九五○年十月二十五日打響至十一月五日結束,戰役歷時十天,以北進的聯合國軍遭到突然打擊之後撤至清川江一線建立防禦陣地為戰役結局。

  發生在遠東地區的這次規模不大的戰役,因聯合國第一次以聯合國軍的名義干涉一個地區的局部戰爭以及中國共產黨軍隊以作戰的方式直接參戰,從而引起了歷史的長久關注。同時,作為東西方冷戰局面形成以來第一場東西方的軍事衝突,也令交戰雙方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們長久地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在後來僵持日久的冷戰歲月里,這場戰役作戰雙方對對方戰略戰術的運用和軍事思想原則的初步體會以及對這種體會的不斷深入的回味,也許比戰役本身的戰場結局顯得更為重要。

  西方的軍史學家把這場戰役稱為:「世界戰爭史上少有的遭遇戰」。作戰雙方均在不預期的戰鬥中倉促接敵,這是這場戰役的顯著特點。中國軍隊在聯合國軍方面認為幾乎徹底失去出兵干涉時機的時候緊急越過邊境,其戰略部署在情報匱乏和戰局混亂中一變再變。最後,毛澤東、彭德懷抓住了聯合國軍分兵冒進以及其東西兩線軍隊各自北進、互不聯繫的弱點,確定了東線阻擊、西線進攻的總體作戰方案。但是,由於西線的中國軍隊與南朝鮮軍隊在溫井地區的遭遇戰過早地暴露了中國軍隊的位置和意圖,令彭德懷預定的進攻方案又一次落空。於是,中國軍隊在其主力沒有全部到達指定位置的情況下,被迫開始攻擊。突破雲山之後,曾經產生過殲敵的機會,由於第三十八軍迂迴路線上的嚴重受阻、第六十六軍沒能即刻抓住南逃的美第二十四師等原因而沒有完全達成戰役設想。但是,中國軍隊在戰鬥中所持的獨特戰術使不了解這支軍隊的聯合國軍損失巨大,在一些局部戰鬥中聯合國軍甚至處於崩潰狀態。

  美軍戰場指揮官對中國軍隊的戰術有如下描述:

  中國軍隊遠比麥克阿瑟所嘲弄的「亞洲的烏合之眾」要機敏老練。中國步兵除迫擊炮外,沒有裝備任何更重的武器,但他們卻能極好地控制火力,進攻美軍和韓國軍隊的堅固陣地。尤其是在夜間,他們的巡邏隊在搜索美軍陣地時成效顯赫。他們擬定的進攻計劃是從背後發起攻擊,切斷退路和補給線,然後從正面發動攻勢。他們的基本戰術是一種V形的進攻隊形,他們使敵軍在這個隊形中運動,然後就會包圍這個V形的邊沿。與此同時,另一支部隊運動到V形的開口處,以阻止任何逃跑的企圖和阻擊增援部隊。

  可以說,這是對中國軍隊戰術原則的非常精確的體會。有趣的是,在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中,中國軍隊屢次使用完全相同的戰術,而聯合國軍屢次在其布下的V形進攻陣勢中驚慌失措。

  南朝鮮戰史對中國軍隊的作戰特點分析得比美軍更為詳盡,其原因可能是他們在這次戰役中因為首當其衝而損失巨大:

  機動進攻戰術:抓住敵人的弱點,發起突然進攻,進攻受挫時迅速撤退,以保持主動,避免膠著和拉鋸狀態,靈活運用兵力,迅速機動,重點進攻。

  尖刀突破戰術:從狹窄的正面投入銳利的尖刀部隊,形成強大的攻擊尖端。第一線部隊的突擊力量特彆強大,分成若干梯隊連續攻擊,利用肉搏戰以減少敵炮火和空中攻擊帶來的損失。

  穿插分割戰術:攻擊部隊穿插到敵軍陣地內,將敵軍陣地分割成若干部分後,各個殲滅。特點是把大目標分割成若干小目標,在敵軍陣地內形成「一點兩面」的攻擊態勢,穿插到敵軍薄弱部位實施襲擊和強攻。

  隨機應變的防禦戰術:主力置於後方的適當地點後,以少量兵力佔領寬大正面,遇敵時抓住敵人進攻弱點迅速機動,撤出戰場,給敵人以防禦的印象,而實際上卻以攻擊行動進攻敵人,其主力不佔領陣地。作戰時具有極大的伸縮性,確保陣地地位。

  機動防禦戰術:邊退邊打,遲滯敵人,按階段逐次抵抗,採用潛伏、襲擊等積極手段,奪取小規模戰鬥的勝利,並利用寬正面、大縱深,實施多層抗擊。

  其他戰術:將敵完全包圍,但尚不能以致命打擊時,派出強有力的部隊插入對方核心部位,從里往外進攻,可稱之為「中心開花」;利用夜間以小部隊從敵兩個部隊的接合部插入打擊,趁混亂時投入大部隊發起進攻;隱蔽地開進;吹哨子和軍號,以壓制打擊士氣,振作己方士兵。

  對於中國軍隊來講,他們更感興趣的也許是第一次與美軍交手的體會。美第二十四師曾在戰場上得到一本中國某部隊編印的名為《雲山戰鬥經驗基本總結》的小冊子,上面記有中國軍隊對美軍協調迫擊炮、坦克、炮兵火力以及空中支援能力和步兵火力速射方面的羨慕,但關於美國士兵戰鬥能力的描述小冊子卻大為不恭:

  美國士兵在被切斷後路時,會丟棄他們所有的重武器,扔得到處都是,而且還裝死……他們的步兵缺乏戰鬥力,膽小怕死,不具備進攻和防禦的膽略。

  他們依賴飛機、坦克和大炮。與此同時,他們也害怕我們的火力。他們在前進時如果聽見槍聲,便會退縮不前……他們只能在白天打仗。

  他們不習慣夜戰和白刃戰。如果他們戰敗,便會潰不成軍。如果他們沒有炮火支援,就會不知所措……在雲山,他們被包圍了好幾天,但他們一事無成。他們害怕被切斷後路。當補給停止時,步兵便會完全喪失鬥志。

  沒有比看到這樣的文字更讓美軍感到難堪的事了。在朝鮮戰爭之前的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即使美軍遭到暫時的失敗,也沒有人敢這樣描繪美國士兵。除了自尊心受到打擊之外,更讓美軍軍官們感到不是滋味的是,中國軍隊對美國士兵的評價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十一月六日早七時,麥克阿瑟怒氣衝天地走進了他的辦公室。

  讓麥克阿瑟心情惡劣的是他的參謀長惠特尼將軍送來的那封參謀長聯席會議發自五角大樓的電報:

  根據總統指示,在接到進一步命令前,推遲對滿洲邊界五英里以內目標的轟炸。迫切需要你對形勢作出新的估計,並說明下令轟炸鴨綠江橋樑的理由。

  麥克阿瑟憤怒地踱著步:「推遲轟炸?轟炸理由?究竟我是個白痴還是布萊德雷精神失常?難道他們不知道中國人已經不宣而戰了嗎?難道還讓他們繼續肆無忌憚地從鴨綠江橋上源源不斷地開進戰場嗎?」麥克阿瑟在給杜魯門發去那封對中國是否參戰「不要輕率地作出結論」的電報後,同時向美國遠東空軍下達了「把北朝鮮的城市夷為平地」的命令,並且要求「參戰飛行員必要時飛到筋疲力盡為止」。美國遠東空軍忠實地執行了麥克阿瑟的命令,在中國軍隊向南追擊聯合國軍隊的時候,北朝鮮的所有城市以及那些美軍飛行員認為值得轟炸的所有目標都遭到了大規模的空襲。對此,麥克阿瑟仍然覺得不滿足,他又向遠東空軍下達了出動九十架B-29轟炸機的大規模轟炸命令,轟炸目標中有一個是麥克阿瑟恨不得從地圖上挖掉的城市:新義州。這座近鄰中朝邊境的朝鮮城市現在是北朝鮮政府的避難所,其官員和軍隊此時就隱蔽在這座城市的房屋中。新義州有一座鐵路與公路兩用橋和一座鐵路雙軌橋把它與中國的城市安東連接起來。但是,令遠東空軍司令斯特梅萊耶中將感到不好掌握的是麥克阿瑟命令中的「摧毀滿洲邊界所有國際橋樑的朝鮮部分」這句話。不如乾脆說把鴨綠江大橋炸毀好了,什麼叫摧毀「國際橋樑的朝鮮部分」?因為如果轟炸鴨綠江大橋的「朝鮮部分」,那麼從俯衝投彈的角度看,美軍的飛機肯定要從空中越過中朝邊界才能實施。美軍的飛機飛到中國的領空去了,這可是華盛頓方面敏感之極的問題。

  「將軍,難道您不知道美軍的飛機如果執行這個任務,就不可避免地要把炸彈投到中國境內嗎?」

  「你難道不知道中國軍隊已經和第八集團軍幹上了嗎?」

  斯特梅萊耶中將只好把麥克阿瑟的命令以「通報副本」的形式向五角大樓報告。當五角大樓得知麥克阿瑟的轟炸計劃時,距離麥克阿瑟要求實施的轟炸時間只剩三個小時了。參謀長聯席會議的高級官員們緊急磋商後,與杜魯門總統通了電話,華盛頓的一致意見是:幾天之內聯合國就要討論中國軍隊的參戰問題。這個時候對中國領土的任何的「誤炸」都會引來類似「蘇聯干涉」的嚴重後果。「除非發現一些大規模的渡江行動威脅到我軍的安全,否則這次轟炸行動是不明智的」。包括美國負責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迪安·里斯克在內的官員都認為,鴨綠江江水很淺,就是炸斷了大橋,也不能有效地阻止中國軍隊的進軍。於是,在離遠東空軍預定轟炸鴨綠江大橋的時間還剩一個半小時的時候,華盛頓要求麥克阿瑟陳述轟炸理由的電報到達東京。

  令杜魯門總統十分惱火的是,麥克阿瑟在回電中,對局勢的估價來了一個急轉彎,其口氣之緊迫和言詞之尖刻令他大吃一驚。麥克阿瑟上一封電報還如同長輩教導孩子一樣地說,對朝鮮戰爭局勢的估價有待於「更全面地積累軍事情報」,而此時他在電報里描繪出的卻已是一個險象環生的朝鮮戰場:

  華盛頓 參謀長聯席會議布萊德雷將軍:

  大隊的人馬和物資正自滿洲通過鴨綠江上的所有橋樑。這種行動不僅使在我指揮下的部隊陷於困境,而且有使我軍全部被殲的危險。過江的行動可以在夜幕的掩護下進行,而鴨綠江與我們防線之間的距離是那麼近,敵軍可以不必十分顧忌空襲的威脅,就能夠展開針對我軍的部署。阻止敵軍增援的唯一辦法,就是發揮我們空軍的最大威力,摧毀所有的橋樑和在北部地區所有支持中國人前進的設施。每小時的延遲,都將使美國和聯合國其他國家付出大量鮮血。新義州的主要渡口要在最近幾小時內加以轟炸,而且這個任務實際上已經準備就緒。我是在我所能提出的最嚴重的抗議之下暫緩進行這次襲擊,並執行你們的指示。我所命令的行動,是完全符合戰爭原則和我自聯合國所得到的決議和指示的,而且並不構成對中國領土任何輕微的敵對行為,雖然肆意違反國際法的行動是從那裡來的。我不願過分誇大你們所加於我的限制將在物質上和心理上造成嚴重損害的後果。我希望這件事立即引起總統的注意,因為我相信你們的命令很可能要導致嚴重的災難,如果不是總統親自和直接了解這種情況,我是不能擔當這個責任的。時間是如此緊迫,我要求立刻重新考慮您的決定。在等待您的決定時,自然完全遵照您的命令行事。

  陸軍五星上將 麥克阿瑟  

  這是一封著名的電報,一封后來被各種史書反覆實錄的電報。它的有趣之處不僅僅在於一個戰場司令官竟然敢以此種口吻向最高統帥部說話,如果換一個人打來這樣口吻的電報就會被立即解除職務;而它的另一個有趣之處在於,電文再一次充分體現出麥克阿瑟令媒體津津樂道的性格以及他與杜魯門總統之間微妙而複雜的關係。

  布萊德雷懷著複雜的心情,在電話里把電報念給杜魯門總統聽。

  杜魯門的第一個反應是:難道僅僅過了兩天,麥克阿瑟就積累了足夠的軍事情報了?從而使他的「別人都在中國人的參戰中驚慌失措只有他一個人鎮靜自若的立場」有了完全相反的轉變?或者僅僅在兩天之內,朝鮮戰局就發展到不把炸彈投到中國本土就將「使美國和聯合國其他國家付出大量鮮血」的地步了?讓杜魯門更不滿的是,這封電報里表露出的含義是麥克阿瑟一貫的伎倆:要麼同意轟炸,要麼出了意外不是他的責任。轟炸鴨綠江大橋是危險的舉動,任何稍有不慎都足以成為導致蘇聯報復和干涉的借口。如果真是這樣,後果不堪想像。但是,如果麥克阿瑟描繪的可怕情景一旦出現,他的這封電報就是一份對總統的控訴狀,那個老傢伙就會從失敗的責任中解脫乾淨,而自己就會成為歷史的罪人。杜魯門經過反覆權衡,最後告訴布萊德雷,可以授權麥克阿瑟轟炸新義州。

  參謀長聯席會議給麥克阿瑟的回電措辭謹慎而狡猾,簡直就是鉤心鬥角的官方文案的典範:

  你(十一月六日)的電報所描述的情況,與我們最近收到你(十一月四日)發出的電文中最後一句相比較,有相當大的變化。而你十一月六日的電報是我們收到的你的最後一個報告。我們同意摧毀鴨綠江的橋樑對於保證你指揮下的部隊的安全有重大的幫助,除非中國共產黨把這種行為解釋為對滿洲的進攻而激起更大的努力,甚至蘇聯也投入他們的力量。其結果不僅危及你的部隊,還會擴大衝突地區,陷美國於極其危險的境地。然而,鑒於你十一月六日電文第一句所說的情況,我們授權你按照你的計劃轟炸朝鮮邊境,包括新義州的目標和朝鮮這一頭的鴨綠江橋。如果你在收到這封電報時,你還認為這種行動對你的部隊安全是必要的話。上述命令並沒有授權轟炸鴨綠江上的水壩和發電廠。由於必須和聯合國的政策、指示保持適當的關係,也由於把戰爭局限在朝鮮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有著重大關係,所以應極端注意避免侵犯滿洲的領土和領空,把從滿洲方面來的敵對行動及時呈報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認為,經常把重大的局勢變化在它發生的時候通知我們是非常重要的,並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我們三天前要求你作的估價告訴我們。

  可以想像麥克阿瑟讀到這封回電時的心情。

  但是,至少他的目的達到了。

  美國陸軍部長弗蘭克·佩斯說:「仁川登陸以後,我們對麥克阿瑟將軍在現場估價問題的能力欽佩不已。」

  幾個小時之後,九十架B-29轟炸機起飛了。不久,美國海軍艦載飛機也加入了這次轟炸行動。於是,在鴨綠江漫長的江岸上,美軍轟炸機密集地掠過每一個渡口的上空,城市、村莊、道路隨即便湮沒在一片火海中。新義州市更是遭到地毯式的轟炸,整個城市瞬間成為一片廢墟。

  當然,中國的邊境城市安東也在美軍炸彈的破壞之中。

  根據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要求,第二天,麥克阿瑟回電對局勢作出「估價」。他再次將朝鮮戰場局勢說成「極端地嚴重」,又列舉數條理由說轟炸鴨綠江上的目標是阻止威脅美軍的中國人的唯一有效辦法:「分明是防禦性的,但要說這種行動會使局部性干預的程度增加,或者會挑起一次大戰,那是難以想像的」。最令華盛頓最不可思議的是麥克阿瑟的最後一句話:管人數的具體數字不知道,但中國軍隊肯定是一支有組織的軍隊。中國軍隊在阻擊第八集團軍的戰鬥中已經奪取主動。如果中國軍隊的進攻繼續下去的話,也許有必要放棄繼續前進的希望,甚至要撤退。但是我希望在十天之內在西線恢復進攻,如果我能阻止中國軍隊的增援的話。而只有採取這種主動行動,才能準確估價中國人的實力。

  明明說大量的中國軍隊已經介入,明明說中國軍隊已經「奪取主動」,明明說他悲觀地認為局勢正在惡化,聯合國軍「甚至要撤退」,然後沒有任何過渡地又說「希望十天之內在西線恢復進攻」,說只有通過進攻才能對華盛頓作出準確估價。那麼,到底該怎樣理解這樣的電報呢?是華盛頓白日見鬼?還是麥克阿瑟精神失常?

  又過了一天,麥克阿瑟的電報又到了。這回麥克阿瑟在電報中大談他對中國人的「性格和文化」是怎樣的了如指掌,說曾經是溫文爾雅的中國人在共產黨的統治下怎樣變成了咄咄逼人的「民族主義者」,並說中國介入朝鮮戰爭的原因是「對權力擴張的貪慾」使然。麥克阿瑟的所有言論說明,他認為他的主要敵人不是北朝鮮而是中國。他所關切的遠不是一場局部的朝鮮戰爭,而是對付亞洲共產黨人的一場全面的戰爭。

  從這個角度看,不難理解麥克阿瑟為什麼會在遭到打擊後仍然固執地命令聯合國軍繼續向北推進,即使前邊有中國軍隊這個巨大的現實也阻擋不了他。

  除了麥克阿瑟自身的因素外,導致麥克阿瑟判斷失誤的其他因素也不容忽視。首先是華盛頓對中國軍隊參戰的目的、規模、決心等問題始終沒有正確的結論。他們認為,中國沒有足夠的決心和能力同聯合國軍進行大規模戰爭。中國人在朝鮮戰場的出現,一方面是作為蘇聯集團的一員象徵性地向北朝鮮表示支持,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在中朝邊境附近供應中國東北地區的水力發電站。為此,美國政府還正式發表聲明,鄭重強調「美國沒有破壞這些發電設備的意圖,並且尊重中國的邊境線」。其次,美軍遠東情報部門的失誤也誘導了麥克阿瑟,情報處長威洛比甚至在十一月下旬還對到達前線的美軍總參謀長希克將軍說:「來的只是義勇軍,已經證實是中國師,其實戰鬥力相當於一個營。」希克將軍對這樣的判斷感到「十分驚訝」,他不禁問道:「那麼第八騎兵團為什麼會遭到如此慘敗?」威洛比回答說:「因為第八團缺乏警惕,為少數敵人的果敢所壓制,在黑暗中陷入潰敗。」威洛比,這個後來被媒體嘲諷為朝鮮戰爭中的「出類拔萃的樂觀論者」,在十一月,竟然對中國軍隊的參戰人數作出了這樣精確的判斷:「現在,在朝鮮的中國軍隊的兵力在四萬四千八百五十一至七萬零五十一人之間,已經傷亡五千五百人。」情報精確到幾萬人的個位數字,這樣的情報還會是編造的嗎?於是,麥克阿瑟有理由認為,中國軍隊沒有全面介入的可能性。十月下旬出現的中國軍隊,是對信仰相同的鄰國禮節性的援助。同時,中國軍隊是兵力最多為七萬人左右的義勇軍,其意圖是防禦性的。

  最能支持麥克阿瑟以上判斷的證據是:中國軍隊不是打了一下就跑了嗎?不是連最有經驗的美軍偵察機飛行員都沒有再發現中國軍隊的影子了嗎?

  此時,入朝參戰的中國軍隊總人數已經達到三十八萬。

  麥克阿瑟判斷的數字也許只和跟隨在中國軍隊身後的支前民工的人數差不多。

  就在麥克阿瑟一面大舉轟炸北朝鮮後方和鴨綠江上的所有目標,一面命令其部隊試探性地繼續向北進攻的時候,十一月十三日,在北朝鮮溫井以北一座廢舊金礦礦洞邊的一間木板房子里,彭德懷召集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黨委成立以來的第一次黨委會議。會議對第一次戰役進行了總結,同時,對下一次更為巨大的戰役進行了部署。

  彭德懷對剛剛結束的第一次戰役的戰果感到不滿意:由於沒有把敵人的後路截斷,敵人以極快的速度撤退了,使戰役實際上形成一種平推,殲敵不多,沒有完成毛澤東殲滅南朝鮮軍隊幾個師和美軍幾個師的作戰設想。

  至十一月四日,中國軍隊共殲滅英軍第二十七旅的一個榴彈炮兵營、美軍第二十四師的一個加強連,重創了南朝鮮第一、第六、第八師和美軍騎兵第一師的第五、第八團,殲敵一萬五千餘人。當敵人全部撤退到清川江一線時,中國軍隊殲敵的時機已經喪失。這時的中國軍隊連續戰鬥十天,傷亡不小,糧彈已盡,而且聯合國軍在損失不大的情況下有可能組織反擊(在個別地區,敵人已經這樣進行了),一旦反擊開始將使中國軍隊由主動變為被動,於是彭德懷果斷地命令停止追擊,向後撤退。同時,一個新的戰役計劃在彭德懷的心中逐漸形成,那就是在敵人繼續北進時尋找可以利用的戰機。

  十一月四日這天,彭德懷下達的命令是:西線的各軍分別以主力置於新義州、龜城、泰川、雲山以及熙川以南的新興里、蘇民里、妙香山地區;各軍以一個師分別位於宣川、南市、博川、寧邊、院里、球場地區,採取寬大正面運動防禦與游擊戰結合的方針,小敵則殲滅,大敵則撤退,誘敵深入,向敵側後轉移。

  彭德懷把這一戰役計劃向毛澤東作了報告,並建議第九兵團迅速入朝參戰。

  幾個小時之後,五日凌晨一時,毛澤東回電,批准了這一計劃:

  (一)十一月四日十五時電悉。同意你的部署,請你按當面情況酌情決定。(二)德川方面甚為重要,我軍必須爭取在元山、順川鐵路線以北區域創造一個戰場,在該區域消耗敵人的兵力,把問題擺在元山、平壤線的正面,而以德川、球場、寧邊以北以西區域為後方,對長期作戰方為有利。目前是否能辦到這一點,請依情況酌定。

  同日,毛澤東再次來電,確定由宋時輪率領第九兵團(轄第二十、第二十六、第二十七三個軍)立即入朝,全力擔負東線的作戰任務。毛澤東在電文中說:

  江界、長津方面應確定由宋兵團全力擔任,以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為方針。爾後該兵團即由你處直接指揮,我們不遙制。九兵團之一個軍應直開江界並速去長津。

  毛澤東的支持和信任使彭德懷加強了實施新的戰役計劃的決心。尤其是在東線,參戰的兵力將達三個軍,這樣不但可以把第四十二軍調到西線作戰,而且當新的戰役開始時,側翼的安全問題可以大致放心了。

  八日,對新的戰役計劃有了明確規劃的彭德懷召開了一次作戰會議。彭德懷在會上說:「麥克阿瑟不是很狂妄嘛,不是瞧不起我們嘛,不是不相信我們的大部隊已經過江了嘛,我們就利用他這個判斷失誤,示弱於敵,誘敵深入,然後尋機殲滅。」

  彭德懷這時已經找到了麥克阿瑟的致命的弱點,這就是聯合國軍東西兩線之間的一個寬達八十至一百公里的縫隙。美軍在北進中分為東西兩軍,而且東線由阿爾蒙德指揮的第十軍不隸屬於沃克將軍指揮,而是由麥克阿瑟直接遙控。

  誘敵深入,尋機殲滅,這是一個極其大膽的、風險也極大的計劃。聯合國軍已經開始向北進攻,中國軍隊處在大戰剛過十分疲勞的狀態中,怎麼個誘敵法?在什麼地方部署V形戰場?由哪支部隊來誘敵深入?在軍事歷史上,最後的勝利才是評價戰役部署的證據。彭德懷知道這個新的戰役計劃的冒險性。

  彭德懷在溫井以北的那間木板房內大聲地質問第三十八軍軍長梁興初:梁興初!我讓你往熙川插,你為什麼插不下去?你是怎麼搞的?什麼主力?主力就這麼個戰鬥姿態?三十九軍在雲山打美軍騎兵第一師打得很好,四十軍在溫井包圍偽六師也打得不錯,就你三十八軍一再地推延攻擊時間,不僅沒有殲滅熙川的敵人,還延誤了向軍隅里、新安州穿插的時間,斬你的頭都使得!」

  V字形的開口處沒有封閉,彭德懷無法饒恕這樣的失誤。

  天寒地凍中梁興初一頭熱汗。

  這個中國軍隊著名部隊的指揮員也許就是在這個難堪的時候下定了向美軍復仇的決心。

  作戰會議決定的部隊調動部署是: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軍運動到德川、寧邊,迂迴到敵人的後面,準備斷敵後路,迂迴包圍敵人。第三十八軍的一一二師在熙川一線邊打邊撤,引敵上鉤。第四十二軍把東線的防務交給第九兵團後,運動到寧邊。第三十九軍和第六十六軍分別集結於泰川、龜城待機,形成一個口袋。第五十軍嚴密警戒海岸。

  彭德懷知道,麥克阿瑟現在的部署也是一個V形,即東西兩線的聯合國軍隊將在江界以南的武坪里最後銜接,把中國軍隊全部裝在巨大的口袋裡。但是,麥克阿瑟的口袋實在是太大了,彭德懷對這個口袋能否最後合攏很不以為然。

  彭德懷現在最放心不下的是志願軍官兵的溫飽問題。負責後勤的副司令員洪學智更是焦急萬分,徹夜難眠。由於美軍飛機對中國軍隊後勤供應線不分晝夜的封鎖,各軍不斷打來的前線士兵挨凍受餓的電報。彭德懷怒火萬丈:「我們不能讓戰士做無謂的犧牲。打仗打死了沒有話說,但不能看著戰士白白地凍死和餓死。為了爭取在第二次戰役中取得更大的勝利,應抓緊時間解決志願軍的糧食、彈藥、裝備、服裝的供應問題,否則將對第二次戰役殲敵計劃造成極大的影響。」經過協商,彭德懷給中央發去一封電報:

  前線汽車損壞甚大,志願軍總共一千台車,據不完全統計,已遭敵機炸毀損壞者達六百台以上。現宋兵團已過江,運輸甚為困難,部隊經常斷炊,下一戰役糧食準備更成問題。因此現由滿洲里向大連運送之蘇方汽車一千台,無論如何,請設法借用。如何請速復。

  毛澤東回電算了一筆賬:

  蘇聯汽車不久可到第一批,損車雖多,是可以補充的。以平均每天損車三十輛計一個月損車九百輛,打一年仗也不過損車一萬輛左右。並且損壞之車,有些可以修好,有些可以取回若干零件,又可繳獲一部,故汽車是完全有辦法的。

  蘇聯的汽車沒到,蘇聯駐北朝鮮大使來了。金日成軍隊里的蘇聯顧問們對彭德懷居然在追擊中下達撤退的命令極其不滿。在彭德懷向蘇聯大使解釋了誘敵深入的計劃之後,蘇聯大使說:「中國共產黨消滅了強大的敵人,證明是完全正確的,不應該有任何的懷疑。」但是,在提出中朝軍隊統一指揮的問題時,金日成依舊是一種不置可否的態度。金日成不願意把北朝鮮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一個異國的軍事指揮員,儘管目前北朝鮮人民軍已經沒有幾個師團了。

  十一月八日,聯合國安理會投票討論麥克阿瑟關於中國干涉朝鮮的報告。美國人幻想著讓中國人緊張的心情放鬆一下,表明美國無意侵犯中國的邊境。於是,聯合國邀請一個中國代表參加聯合國討論朝鮮問題的會議,美國表示願意和中國人對話。

  安理會討論了兩個提案。一個是美國的提案,呼籲中國軍隊撤出朝鮮,並且確保聯合國軍駐留朝鮮,直到在聯合國特別委員會的監督下,建立一個「統一的和民主的政府」。法國人對此提出了另一個提案,要求聯合國軍「對軍事安全的必要性以應有的考慮」,採取措施防止破壞鴨綠江的水電設施。對於這個提案,美國人提出修改措辭的建議,以便給予麥克阿瑟處理軍事事務的許可權。法國人同意了,但要求保留這樣一句話,已肯定聯合國的政策是「確保中國與朝鮮的邊界不受侵犯,並充分保護中國在邊界地區的合法利益」。但美國人表示這句話「完全不能接受」,因為這實際上會「給進行攻擊的中國飛機提供了一個庇護所」。在西方國家的爭執中,這一次,蘇聯投了否決票,理由是「只有在有中國代表在場的情況下才能討論這個問題」。

  對於聯合國提出的邀請,中國政府簡單地通知聯合國,中國將不參加關於麥克阿瑟的報告和美國提案的任何討論,但中國願意派出一個代表團去聯合國討論「台灣問題」,並說由十四名外交官組成的中國代表團已經出發。聯合國開會的日期是十一月十四日,但那一天根本不見中國人的影子,原來中國代表團正不明原因地在路上磨蹭著呢。他們取道莫斯科、布拉格和倫敦,從中國到美國一共走了十三天,到達聯合國的時候已經是二十四日了——有媒體一語雙關地說:「這足以證明中美兩國之間的距離是多麼的遙遠。」

  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對於朝鮮戰爭,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

  美國人雖然仍沒把中國參加朝鮮戰爭的真實原因搞明白,但從中國願意就「台灣問題」進行磋商的態度中還是似乎感到了點什麼。同時,到了二十五日天亮的時候,當朝鮮戰場上傳來「令人震驚」的消息時,美國人終於明白了中國代表團為什麼非要磨蹭到二十四日才到達美國。

  在聯合國軍小心地恢復向朝鮮北部進攻的那些天里,美國人覺得整個世界都讓人捉摸不透。

  「甚至成吉思汗也不敢冬天在朝鮮打仗。」美軍第八集團軍的軍官們這樣說。至於沒有及時地判斷出彭德懷「誘敵深入」作戰意圖,事後美國情報專家把責任歸結於在美國的圖書館裡找不到毛澤東的著作。毛澤東的著作的翻譯本「在全世界的共產黨國家都廣泛流行」,他們抱怨說,「一九五四年前,在美國幾乎無處尋覓,包括國會圖書館」。美國情報專家指的是毛澤東於一九三八年寫就的著名的《論持久戰》。因為這部著作里的某些話「對在朝鮮的聯合國軍來講是預言性的」:「我們歷來主張『誘敵深入』,就是因為這是戰略防禦中弱軍對強軍作戰的最有效的軍事策略。」毛澤東運用反詰和反答的方式,提出撤退也是一種戰術:「英勇決戰於前,又放棄土地於後,不是自相矛盾嗎?吃飯於前,又拉屎於後,不是白吃了嗎?」美國人後來不得不認為毛澤東在這部書里提出的一個口號是不朽的:

  敵進我退

  敵駐我擾

  敵疲我打

  敵退我追

  不管是誰進誰退,朝鮮戰場的現實是兩個大國已經進入真實的戰爭狀態。奇怪的是雙方在這之前誰都沒有互相宣戰過——這恐怕是世界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 中共中央決策出兵,彭德懷臨危受命http://news.QQ.com  2009年08月06日08:11   新華網    我要評論(271) 第 1 2 頁

  

出兵朝鮮是毛澤東畢生中最難的決策之一

政治局決策抗美援朝的會議

「彭大將軍」

面對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要不要出兵參戰,要不要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戰爭較量?中共中央面臨著重大的戰略抉擇。

  當時,中國革命勝利剛剛一年,長期戰爭的創傷尚未恢復,財政經濟狀況還相當困難,城市有三四百萬職工和知識分子失業,農村有三四千萬農民遭受水旱災害。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尚待進行,一些國民黨小股武裝和土匪也急待剿滅。在軍事方面,我國海、空軍處在初創階段,陸軍裝備相當落後。因此中國政府面臨著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以及穩定全國政治局勢的繁重任務,本無意於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戰爭。

  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政府密切關注著朝鮮局勢的發展。美國全面捲入朝鮮戰爭,「聯合國軍」組建並介入戰爭後,中共中央調整戰略部署,成立東北邊防軍,加強東北邊防。

  8月,朝鮮人民軍進攻受阻,美軍和李承晚軍堅守釜山,環形防線,伺機反攻,戰場呈膠著狀態。4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如果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不能不幫,必須幫,用志願軍形式,時機當然還要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5日,毛澤東給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高崗發電,指示:「邊防軍各部現已集中,8月內可能沒有作戰任務,但應準備於9月上旬能作戰。」「各部於本月內完成一切準備工作,待命出動作戰。」18日又電告高崗「務必在9月30日內完成一切準備工作」。為了保障大城市和工業基地安全,中央軍委還制訂了防空計劃,將3個航空師、15個高射炮團和1個探照燈團,分別部署於東北及沿海大城市,擔任對空防禦,並決定將東北地區南部的部分工業設備和戰略儲備物資向北轉移。

  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成功,朝鮮局勢急劇逆轉,形勢對朝鮮人民軍極為不利。金日成和朴憲永29日聯名致信斯大林,懇請蘇聯給予直接的軍事援助,「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做不到這一點,那麼請幫助我們建立一支由中國和其他民主國家組成的國際志願部隊。」斯大林10月1日通過蘇聯駐朝大使史蒂科夫轉告金日成,關於「給於武裝援助的問題,我們認為更可以接受的援助形式是組織人民志願部隊。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同中國同志商量。」同日,金日成和朴憲永致信毛澤東,直接向中國政府提出出兵赴朝參戰的請求。

  中朝兩國一衣帶水,唇齒相依,鄰居失火,豈有不救之理,況且戰火已經燒到了中國的家門口。對於外強的干涉與侵略,只有堅決抵抗才是出路。10月2日,毛澤東致電斯大林,告之中國已決定用「志願軍名義派一部分軍隊至朝鮮境內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援助朝鮮同志。」同時請求蘇聯政府對中國提供武器裝備援助。

  同日,毛澤東致電高崗和鄧華,召高崗立即來京開會,令鄧華「邊防軍提前結束準備工作,隨時待命出動,按原定計劃與新的敵人作戰。」

  10月4日和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中南海召開會議,討論出兵問題。政治局成員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雲、康生、高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張聞天、彭德懷、李富春等出席了會議,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和中央負責新聞工作的胡喬木列席了會議。

  在討論中,許多同志對出兵抗美援朝有顧慮,因為當時國內困難重重:長期戰爭的創傷尚未治癒;土地革命尚未完成;大陸的土匪特務尚未肅清;軍隊的武器裝備落後,訓練不充分;部分軍民存在厭戰情緒。以我軍的裝備水平,是否能打贏世界上最現代化裝備的美軍?我國的經濟力量能否支持持久戰爭?這些都是不容樂觀的難題。一旦失利,中國的處境將更加困難。與此同時,大多數與會者認為:如果我們不出兵,整個朝鮮被美國侵佔,我國大陸有直接面臨著美國侵略的威脅,我國東北地區的電力將被其控制,工業基地將遭到破壞,中國將失去安心進行經濟建設的保證;如果朝鮮人民失敗了,朝鮮的革命遭到鎮壓,則是滅了共產主義的士氣,長了帝國主義的威風,美國侵略者將會更加猖獗,國際國內反動氣焰將會增高,這極為不利。

  政治局在充分討論、權衡利弊之後,一致認為中國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的損害極大,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決定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8日,毛澤東致電金日成,通知了中共中央的決定。

  中共中央隨後對志願軍出國作戰和國內防務作了穩妥的部署;派周恩來赴蘇聯同斯大林會談,請求蘇聯政府派空軍支援志願軍作戰,並提供武器裝備援助。把僅有的少數航空兵部隊和幾個高炮團部署在靠近沿海的大中城市,擔負航空任務,並由周恩來、彭真、聶榮臻、薄一波、李立三組成防空籌委會,研究計劃全國大中城市和工業基地的防空問題。在廣東和福建方向,各部署4個軍,防止美蔣聯合進犯,並加速華東和中南地區的剿匪和土改工作,以便對付美蔣可能的進犯。在全國開展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活動,動員全國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戰爭。為志願軍確定了「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的戰爭指導總方針。

  10日,斯大林取消了原先與中國達成的關於對志願軍提供空中支援協議,說蘇聯空軍只能到鴨綠江邊,不能配合志願軍入朝作戰。這意味著志願軍在戰場上根本無法得到有力的空中支援,朝鮮戰場的制空權將掌握在敵方手中,志願軍將面臨更嚴重的困難。

  18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會議,經研究決定志願軍按原計划出兵朝鮮。毛澤東表示,現在敵已圍攻平壤,再過幾天就進到鴨綠江了,不論有天大的困難,志願軍渡江援朝不能再變,時間也不能再推遲,仍按原計劃渡江。中共中央面對強敵,敢於作出出兵抗美援朝的決策,表現出了超人的膽略,同時也體現了對國際戰略形勢的敏銳洞察力。美國以蘇聯為主要對手,其戰略重點在西歐,亞洲只是它的側翼。中國的國力雖弱,但是集中力量攻敵一個戰略側翼,就有較大獲勝的希望,並且有利於限制戰爭的規模.

  朝鮮戰爭爆發時,身為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彭德懷正在集中精力擬制西北五省的三年經濟恢復計劃。

  1950年8月,當美軍和李承晚軍憑藉釜山環形防線固守待援,朝鮮人民軍的進攻受困時,毛澤東預見到朝鮮戰局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他考慮此事關係重大,有必要事先給中央軍委副主席彭德懷通個氣,便在8月27日致電彭德懷「為了應付時局,現須集中12個軍以便機動(已集中了4個軍),但此事可於9月底再作決定,那時請你來京面商。」

  自從朝鮮人民軍與美軍、李承晚軍膠著在釜山防線時,彭德懷就表示了憂慮,他曾對西北局和西北軍區的領導說:「朝鮮半島現在是一分為二,相互對立,問題比較複雜,涉及到蘇美兩國之間的關係問題。北朝鮮人民軍打到南方去,美國不會坐視不管,這樣下去可能會出問題,我國也應作點準備。」彭德懷作為一個身經百戰的軍事家,從戰略角度分析,已預感到朝鮮戰爭將不是一帆風順的,將會出現難以想像的問題。

  中共中央作出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兵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英明決策後,挂帥出征的人選一時難以確定。中央曾考試派善於大兵團作戰的粟裕挂帥,但由於粟裕重病纏身,一時難以康復,不能出征。之後又考慮派中南軍區司令員林彪挂帥,但本來就反對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派兵出國作戰的林彪以身體不好為由婉言拒絕。鑒於朝鮮戰爭發展變化的實際形勢,中國出兵援朝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越來越突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挂帥人選急待確定。

  10月4日,中央辦公廳派專人到西安接彭德懷入京。為了保密,中央沒有告訴彭德懷火速赴京的原因,他不知道是討論出兵朝鮮問題,還以為是中央召集各大區負責人討論制定三年經濟建設計劃,讓秘書帶了一大堆有關西北經濟建設方面的資料。飛抵北京後,彭德懷直奔中南海,政治局會議已經開始了,彭德懷這才知道是知道是討論出兵朝鮮的事。因為沒有準備,彭德懷只是靜靜地傾聽別人的發言。在第二天的會議上,彭德懷發言表示支持出兵的主張,他說:「出兵朝鮮是必要的,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果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

  在5日的政治局會議上,與會者一致同意由彭德懷挂帥,指揮志願軍援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對此,彭德懷沒有提出任何困難,立即表示服從中央的決定。8日,毛澤東發布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推薦閱讀:

中日之間難免一戰
興山:大順軍抗清最後一戰
它曾差點讓中國亡國滅種,後卻一戰將老底賠光
一戰而天下定
馬門列夫:沒有革命對象,哪有『統一戰線』?

TAG:指揮 | 彭德懷 | 一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