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維方式與領導工作方法(一)

哲學思維方式與領導工作方法

韓慶祥

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講的題目是哲學思維方式與領導工作方法。1978年以來,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對領導幹部就提出一個要求,要懂得經濟,經濟學的精髓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來獲得最大的產出。在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過程當中,中國共產黨人又強調講政治,所以領導幹部也應該懂得政治。所謂的政治,我的理解就是運用公共權力整合公共資源,進行公共管理,服務公共利益。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這個科學發展觀實際上是把當代中國發展的問題提升到哲學的高度和人級層面上來加以考慮。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當代中國發展的世界觀和發展論的集中體現,這就意味著對領導幹部又提了一個新的要求,那就是領導幹部要學哲學、用哲學,哲學的智慧是武裝頭腦的。當局的領導幹部需要一個有智慧的頭腦,而有智慧的頭腦是用哲學來武裝的。哲學的精髓怎麼來理解呢?那就是運用辯證思維方式解釋事物的內在矛盾,全面正確把握事物的本質,提供事物發展的價值導向。

我們領導幹部的工作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五個方面,而這五個方面都與哲學息息相關。

第一個方面,把握與貫徹上級的意圖。要把握上級的意圖,這裡邊就需要通過現象來把握本質,因為上級的一些精神、一些思想、一些觀點精神實質如何理解,這裡邊有一個哲學的思維方式,透過現象把握本質。

領導幹部的第二項工作,做出科學的決策。按照鄧小平的說法,領導幹部一是拍板,二是用人。這個拍板的問題,就是科學決策的問題。領導幹部要做出科學的決策,有一個前提,就是他面臨的客觀實際要做出科學的判斷。要對客觀實際做出科學的判斷,需要一個哲學的方法、哲學的思維,那就是處理好主觀和客觀統一的問題。

領導幹部的第三項工作,選好用好領導幹部。對領導幹部的選用問題,恐怕有一個前提,要對所選的對象有一個科學的判斷。那麼如何對所選的對象有一個科學的判斷,這裡邊有一個主觀和客觀的問題。如何避免先入之見,盡量客觀的來認識和把握你所選拔的對象,這就是主觀和客觀的一個哲學關係的問題。

領導幹部的第四項工作,有效實施科學管理。在今天,管理首先是對人的管理,要對人進行有效的管理,有一個前提,那就要對人性有一個比較科學的把握,要科學把握人性,就離不開哲學的思維方式。

領導幹部最後一項工作,服務群眾利益。這是一道上下之間的關係問題,這裡邊的哲學問題就是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問題,所以領導幹部要處理好自己所面臨的各項工作,一點兒也離不開哲學。所以在這裡,我就覺得哲學雖無小用,但有大用;哲學雖無淺用,但有深用;哲學雖無近用,但有遠用。所以領導幹部學哲學、用哲學,我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哲學就是看待和分析問題的世界觀、方法論,將這種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到領導幹部的各項工作當中,那就是要提高領導幹部的工作能力,就需要領導幹部掌握一種科學的工作方法。

用哲學完整的看待和分析事物,具有以下六個方面的基本視角:

一是考察事物自身的客觀性,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認識事物,內在要求樹立求實思維;

二是考察事物自身的全面性,內在要求樹立系統思維;

三是分析事物自身的內在聯繫,尤其是分析事物的內在本質聯繫即對立統一關係,內在要求樹立辯證思維;

四是深入揭示事物的發展及其內在動力矛盾,要求樹立過程思維;

五是弄清事物發展的根本方式即是通過實踐來實現的,內在要求樹立實踐思維;

六是認識事物和實踐對人的關係及其意義,樹立人本思維。

所以完整來講,哲學把握分析事物為我們提供了六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和基本方法。下面我分別按照這六種基本方法來談。

1、求實思維與認識國情1、1客觀認識事物的方法

求實思維與認識國情,這是分析解決問題的一個出發點的方法,我們大家解決一切問題,首先取決於對這個事物的認識。那麼對事物是否得到正確的認識,有一個前提,就是我們必須樹立一個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一般來講,人們認識事物的出發點有兩種,第一種是從主觀出發來看待分析這個事物;第二種是從客觀出發,來分析和看待事物。這是兩種看待事物的一種基本的出發點,或者兩種認識路線。

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我們認識事物的時候,盡量避免先入之見,要避免帶著主觀的好惡和情感色彩來看待事物,要盡量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不帶個人的主觀偏好和先入之見。但是人們要客觀地認識事物比較難,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來自人的主觀本性。因為人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人總是具有主觀好惡的、情感色彩的、具有抑制的,有時候往往是先入之見的。帶著情感、帶著主觀偏好來看問題,帶著有色的眼睛來看問題,所以有時候很難來把握事物的本來面目。正因為認識事物本來面目比較難,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我們要採取幾種方法,來客觀的認識事物,以達到事物本來面目的認識。

一、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書本理論也好,上級政策也好,都有正確的一面。上級的政策、書本的理論往往是反映一般性的東西,那麼一般性的東西、共性的東西可能和地方的個性有一點出入,有一點差距,甚至有些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呢?當上級的政策、書本的理論符合我們這個地方特殊時期的時候,我們應該堅持這種理論,貫穿這種政策。當書本的理論和上級的政策,和地方的特殊實際有某些方面不符合的時候,我們的態度是立足於客觀實際來豐富書本的理論,來完善上級的政策。這裡邊就貫穿了我們的哲學思維方式,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毛澤東和王明當年是如何來看待中國的革命問題的。王明書本理論懂得很多,他書房裡堆的書成山,你說哪一個觀點在哪本書裡邊,在哪幾行,他倒背如流,應該說他讀的書遠遠比毛澤東要多得多,但王明看中書本理論,他唯書。從書本理論出發,來看待中國革命的問題,所以他提出城市的武裝暴動。毛澤東也是注重理論的,但是他更強調要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毛澤東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這麼一個道路,實踐證明這個道路是成功的。

所以我想,當書本理論和政策、實踐發生矛盾的時候,那麼我們的出發點、立足點就應該立足實踐,從實際出發。從實際出發怎麼理解?這個命題耳熟能詳,我們經常講,從實際出發,哲學告訴我們,要把握實際所存在的時間,把握實際所存在的空間,把握實際所面臨的客觀條件。我想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時間中存在和發展的,也是在一定的空間中存在和發展的,也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存在和發展的,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條件,這個事物就不一樣。所以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從這個事物所存在的時間、空間,所面臨的條件出發,這樣就比較容易客觀的來把握這一事物了。

二、力戒以個人的感覺興趣、主觀意志、情感偏好為尺度來看待事物

如果把個人的感覺興趣、主觀意志、情感偏好絕對化,缺乏理性的分析,就容易走向對事物的主觀認識,而不是客觀的認識,看不到事物真實的面貌。所以我們一定要避免先入為主,充分認識個人的感覺興趣、主觀偏好的一種局限性,然後把我們的感性認識上升到一種理性認識。在我們工作和生活當中,往往是帶著個人的情感偏好、主觀好惡,來看待人,看待對象,看待事物,這是不可避免的。那麼我們要正確認識事物,作為認識主體,就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個人的主觀偏好、情感是具有個人的局限性的,是一種先入之見,應該立即避免這樣做,盡量去通過不斷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斷地比較,不斷地反覆,不斷地總結,來檢查自己的認識是不是符合客觀實際。

三、要避免完全帶著個人利益來看問題

馬克思在1846年講了一個觀點,「人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來看待問題的」,這就是說從利益出發看問題是不可避免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總是帶著自己的利益來看問題。比如說看待一個人,當這個人和我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時候,跟我關係相當好的時候,我很容易把他的優點發揚光大,對他的缺點可能就視而不見;而另外一個人和我有利益衝突,我們之間有矛盾,那麼我很容易把他的缺點發揚光大,對他的優點視而不見。所以帶著利益出發來看待人,就很難達到對這個人的客觀認識。我們在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看待對象的時候,就要盡量的把個人利益、問題放在一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對事物對象的客觀認識。所以哲學給我們領導幹部提供的第一個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視角,就是要從客觀出發,避免從主觀出發。

1、2 案例:如何認識中國國情

這種求實思維,實際上對我們領導幹部做好我們的工作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從大的方面來講,有一個如何認識中國國情的問題;從小的方面來講,有一個如何認識你單位的具體情況問題,這裡邊我想通過分析國情就會了解到這種哲學方法對認識單位的情況有多大的意義。大家都知道在1978年以前,我們在認識中國國情這個問題上是有教訓的,其中最大的一個教訓就是我們有時候從書本理論出發,從上邊出發來認識中國的國情,當時的書本理論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觀。馬克思恩格斯所確立的社會主義觀強調生產力這個雄厚的物質基礎,但在馬克思的受理觀里,更注重生產關係領域的革命,要消滅私有制,通過暴力革命批判私有制,通過這個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所以在馬克思那裡給我們提供很多關於生產關係領域革命的一些思想資源。

我們的上就是當時蘇聯斯大林的社會主義模式,斯大林的社會主義模式的提出,在當時是有條件的。我們要歷史地看,這個社會主義模式它也主動在生產關係領域的革命,所以當時我們認識中國國情,從上,從書本出發,很自然的使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比較偏重生產關係領域的革命。同志們看一看,1978年以前,我們所搞得社會主義實踐基本上是在生產關係領域當中來進行革命的。一大,大躍進;二公,人民公社;三純,純而又純的公有制經濟。正是這樣認識我們的國情,所以我們那時候講,經過7、8年趕超英美,再過多少年,跑步進入共產主義,那個時候犯了盲目冒進的這種急性、急早病。這說明我們認識中國國情的出發點上出了問題,從書本出發,從上出發,而不是從中國特有的實際出發。

1978年以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國情的認識,首先是改變了認識的出發點,這個出發點不是書本理論,不是我們的上,而是中國特殊的實際,中國特殊的國情,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從客觀出發,來認識中國的國情。最後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個結論,中國的社會主義還處於初級階段,這是對國情的第一個判斷。第二個判斷,我們所建設的社會主義還是一個不大夠格的社會主義,生產力相當不發達。正由於我們從這兩個方面認識中國的國情,所以我們提出把大力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首要根本任務。我們把工作重點由生產關係領域的革命轉向了大力發展生產力,這個工作重點的轉移,也與對國情的認識直接相關,而對國情的認識與認識的出發點直接相關。

由於我們把大力發展生產力作為首要的根本任務,一個新的問題就出來了,那就是採取哪些有效的方法來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根據當時我們的認識,在資本主義國家存在的有些方法,是可以為我所用的,比如說市場經濟,比如說股份制、證券市場、外資、資本主義管理的經驗、先進的生產力方法,這些拿過來,都有力推進我們生產力的發展。但要把這些東西加以借鑒,拿過來為我所用,我們思想上恐怕有很大的阻力。因為過去我們把這些都貼上姓自己的標籤,面對這個新問題,我們又怎麼辦,又有一個出發點的問題。面對這些新問題,我們中國共產黨的出發點,那就是從發展生產力的實際出發,凡是符合三個有利於的,都應該大膽的拿過來為我所用,儘管貼上自己的標籤;凡是不符合三個有利於的,儘管會貼上標籤,也要把它放在一邊。我們可以看一看,正由於認識的出發點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所以對國情的認識得出不同的結論,正因為對國情認識得出不同的認識和結論,所以我們社會主義建設就採取了不同的方式和途徑,你看這變化大不大。

我想我們的領導幹部到一個新的工作崗位,首先有一個如何來認識新崗位的具體情況的問題。陳雲同志講這麼一段很精彩的話,說「我們一個人應該用90%的時間用來搞調查研究,弄清具體情況,然後用10%的時間來做出決策」,這話講得太精彩了。就是說我們領導幹部要把大量的時間用在把握自己單位的具體情況,而如何來準確科學地把握單位的具體情況呢?首先面臨的就是你的出發點問題。到一個新單位,過於翻書本理論,不去了解這個單位的實際情況,沉不下心來深入群眾,把握具體情況,可能就會對單位的具體情況做出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認識,道聽途說,聽別人怎麼說的,自己也不下來調查研究,就不容易得出一個正確的認識。

我們十六大報告講了一個觀點,要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其中第一個能力,就是科學判斷的能力。我們只有對形勢做出科學的判斷,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領導幹部正確的決策,首先來自對形勢科學的判斷。今天我們社會形勢錯綜複雜,日趨多樣化,對多樣化、複雜的社會現實如何判斷,首先需要確立的哲學思維就是求實思維。這是我講的第一個問題。

2、系統思維與全面看問題2、1 全面認識事物的方法

這是如何系統的看問題,以防止片面性的一種哲學方法。人認識事物不僅有一個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問題,還有一個全面和片面的關係問題,我們的事物有的從主觀出發,有的從客觀出發,這是一種不同的認識出發點。有些人認識事物只認識事物的某一部分,沒有把握事物的整體,這是認識事物一個片面的方法。另外一種方法,就是要系統地、完整地、全面地來看待事物,這就是一個全面的看問題的方法。片面的看問題,就是抓住一點不計其餘,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像瞎子摸象一樣,摸到鼻子對象下一個定義,象就是鼻子;摸到尾巴,又對象下一個定義,尾巴就是象,從一點對象下定義,這就是片面的方法。全面的方法是,首先對這個完整事物的各個細節、各個部分給予一個比較客觀正確的認識,然後把各個部分、各個細節加以整合來達到對這個事物完整的認識。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對一個事物要做出全面的認識,是比較難的。正因為比較難,所以馬克思哲學給我們提供很多很多全面認識這些事物的一些方法。

一、力戒坐井觀天,注重跳出局部,從全局看局部,跳出眼前從長遠看眼前

每一個領導幹部都是在自己的部門工作,是一個局部,我們在這個局部工作,很容易只看到局部的問題,而沒有把這個局部的問題放在整個大局來考慮,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對局部做出片面的認識。人的眼睛看問題,總是具有局限性的,因為人的視野只能看到他能觸及到的地方,這是生理的眼睛。還有一個社會的眼睛,我在這個單位工作,往往看到這個單位的情況,看到這個單位的問題,看不到整個單位以外其他的問題。但實際上我們這個單位的問題和大局的問題是內在相關的,它們之間是互相影響的,所以為了我們對事物達到一個全面的認識,我們要力戒坐井觀天,井底之蛙是難以觀看整個藍天的。

二、力戒只站在自我的立場看待事物,自以為是,提倡換位思考與雙向思維,注重吸收他人的科學認識成果

人有一個很大的局限性就是往往容易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觀點總是對的,別人的觀點有可能有片面性,這種自以為是,就影響了我們對事物的全面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我們要立戒自以為是,提倡換位思考和雙向思維。要注重吸收他人的認識成果,因為我們自身總是具局限性的,利用他人的認識成果可以豐富和完善自己的一些片面的認識。比如在一個單位,領導和群眾,領導能不能站在群眾的立場上來看問題,這樣有利於使自己的認識問題達到全面;反過來,我們的群眾能不能站在領導的決策來看問題,假如我是領導我怎麼看。雙方如果有一個換位思考,有一個雙向思維的話,就有利於我們達到對事物的一個全面認識。如果自以為是,很難達到全面認識的。在這裡我們提倡要多一點自以為非,對我們全面認識事物,我覺得是有好處的。

三、力戒只從一個角度看待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來看待事物

比如說對資本的認識,在1953年到1956年,我們國家搞「一化三改造」,最後的結果怎麼樣呢?把資本給趕跑了,後來中國人得了恐資症,談資色變,割資本主義尾巴。1992年以後,我們要搞市場經濟,只要搞市場經濟,就必須利用資本要素,後來我們中國人把趕走的資本又非常熱情給請了過來。我們面對資本臉上陽光燦爛,發出微笑,我們擁抱資本,我們親吻資本,我們把資本的文章玩得很轉。

應該說現在我們把資本玩得很轉,認識到資本對中國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拉動作用,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資本認識的一個巨大的進步,應該充分的肯定。但是資本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積極作用,拉動中國的經濟。2005年,我們中國的經濟增長達到28%左右是靠資本投資拉動的,這個我們還要做好資本的文章。我們這隻眼睛要看到資本的積極作用,而另一隻眼睛還要看到資本的負面效應。馬克思在資本論里就講過兩句話,第一句話就說:「資本已來到人間,他的每一個毛孔裡邊都滴著工人的血和汗。」第二句話他又說:「資本家為了100%以上的利潤,敢於鋌而走險,為了300%以上的利潤,敢於走向絞刑架。」也就是說資本家為了資本的增值,不擇一切手段,不把工人當人看。在這裡,馬克思講資本在排斥人,資本佔有勞動。

馬克思講這兩句話的影子,在我們中國今天的現時生活當中,也是可以到處看得到的。2004、2005、2006年是我們國家煤炭行業事故的多發之秋,在一個一個礦難當中,我們看到了什麼,我們看到了兩種景象:第一種景象,一些煤礦礦主腰包里的資本,在大把大把的增值。有些煤礦礦主帶著腰包里不斷增值的資本,搖搖擺擺進入北京,把北京最豪華的豪宅,3700萬左右給買走了;另外一種景象,我們看到不少煤礦工人的生命給葬送了,這個煤是帶血的煤,資本的毛孔里是滴著工人的血和汗。在這裡我們看到,資本在排斥人,資本在吃人,它有負面作用。

但是今天我們有些人又走極端了,如果說過去是談資色變的話,今天在有些人那裡就是資本至上,有了資本就是爺,沒有資本就是孫子,把人的價值也看作是資本價值的多少。在1978年以前,我們只從一個角度看資本的負面效應,談資色變。今天另外一些人,又從另外一些角度僅僅看資本的積極作用,而看不到資本的負面效應,叫做資本至上。從不同時期、不同角度來看問題,都得出一個不同的認識。

在我們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上,有一種思維方式值得我們領導幹部特別的關注,這種思維方式是把重點當成唯一。《佛經》里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一個人到另外一個人家裡做客,一開始主人作的飯菜可能鹽放的比較少,很淡的味道,吃的不怎麼香。後來主人又往飯菜里放了一把鹽,一吃覺得很香,他忽然悟出一個道理來,說這個飯菜之所以香,關鍵在於這一把鹽。他把這個認識帶回家裡,回家做飯什麼調料都不放,只放這一把鹽,結果把飯做得一塌糊塗,這就是把重點當成唯一的一個典型例子。

咱們中國歷史上也有這樣的例子,文革十年期間,我們強調政治挂帥,政治挂帥就意味著政治是重點,把政治當成唯一,結果其他的問題都把它放在一邊。1978年以後,我們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命題就意味著經濟建設成為重點,但我們有些人又把這個重點當成唯一,所以一手硬一手軟就出來了,只抓經濟建設,不抓精神文明建設,又出現了偏差。在經濟建設過程當中,這個GTP是很重要的,是個重點,結果有些地方又把重點當成唯一,那就是GTP至上,只講GTP。什麼環境污染、發展成果匯聚人民、民生問題、全面發展問題都把它放在一邊,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也都出來了,這又是把重點當成唯一。過去我們忽視資本,批判資本,現在我們認識到資本很重要,有些人又把資本的重點變成唯一,只要有了資本就能發展經濟,有了資本什麼都可以不要了。還有我們的學生,學生的成績很重要,結果學校校長、家長、學生都把成績看作唯一。學生的健康人格、心理世界、人格素質、全面發展這些方面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忽視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我們力戒把重點變成唯一,要全面地看問題,全面地看問題對指導我們的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2 案例分析

現在我們強調要建立創新型國家,那麼如何來看待創新這個問題的呢?我覺得需要用一種系統的思維,來全面地看問題。比如創新的問題,創新我們現在要多角度來看,不能僅從一個角度來看,我歸納起來全面看待創新問題主要有三個角度:第一個是技術;第二個是社會結構;第三個是文化。影響我們創新要從這三個方面來把握它的阻力。

第一個障礙是技術。

技術上的障礙是什麼呢?咱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大注重實證操作,也不大注重分析細節,也不大注重精確,而做不到這些,就會成為我們創新的技術障礙。比如中醫和西醫,西醫要求對人體的每一個器官都要了解的很透,每一個器官通過很多的精確手段,比如B超、X光、CT、化驗等等很多方法,通過資格體系來對人體的每一個器官做出準確的判斷。這樣做就使西醫成為科學,就使西醫比較容易傳承,西醫傳到中國,馬上就能普及,只要掌握它的技術,量化、精確的一套方法,就很容易掌握它的技術了,所以西醫在診斷人體方面有很多很多技術方面的創新。

而我們中醫有西醫不可替代的優勢,有我們自己的特點,但我們中醫基本上還是一種籠統的、直觀的、整體的把握。像先生給病人看病,基本上從感覺、直觀、經驗,沒有用那些指標體系給你量化、精確。比如抓藥多一毫少一毫都差不多,我記得小時候,我母親去看病,給抓藥的有時候連稱都不稱,抓一把就往那一放,如果上稱,多一毫少一毫無所謂,西醫吃藥多一片少一片就不行。從這裡可以看出,中醫在技術上如何注重實證操作,如何來注重細節,如何達到精確應該說還沒有做到。

第二個障礙是社會結構。

創新更重要的是還有一個社會結構上的障礙,在封建社會我們形成一種結構,而這種社會結構在計劃型年代又強化了,今天在改革開放的過程當中,我們不斷沖斷這種社會結構,但這個結構不同的程度上依然存在。這是個什麼樣的社會結構呢?我把它概括為三句話:權力至上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一個社會層級結構。這個社會層級結構是我今天分析中國一切問題的一個理論分析框架,是我捉摸幾年來提出的一個理論問題。

這麼一個社會層級結構具有四大特徵:

第一個特徵,一元對多元的排斥。

在這個社會結構裡邊,總有一個最高的,那麼最高的要求下邊要服從,同意最高權威,同意最高指示,同意最高領袖,他肯定強調一,對多樣化就有排斥,一多樣化就不好控制了,多樣化對我的一就有所排斥,所以是一元對多元的排斥。社會缺乏多樣化,創新就會成問題。如果社會只有一種聲音,只有一種觀點,只有一種理論,何談創新。創新是由多種觀點、多種思想在不斷地碰撞、爭論、交流當中推進的,但這種社會結構排斥多元。

第二個特徵,身份對能力的一種擠壓。

在這個社會結構裡邊,身份、等級、地位是最重要的。看人,我們如何來看人,有時候往往根據人們的身份差異、地位差異、等級差異來看待人。一個身份、地位比較高的人,從我們身邊過,我們會兩眼直愣愣往上看;一個身份、地位比較低的,我們可能看都不看。所以中國人傳統的身份意識、等級意識是相當強烈的。當身份和能力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往往把身份看作是第一的,把能力放在一個次要的地位,能力是要為身份做出犧牲的。在這個社會結構裡邊,排斥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肯定會影響我們的創新。

第三個特徵,政府對民主的管制。

在這個社會結構裡邊,政府掌握資源,政府掌握權力,我是管你的,你得聽我的,我們之間的關係是管和聽的關係。在這個社會結構裡邊,我們的政府更多的要求民眾是聽話的、服從的,他的獨立人格、創造個性可能就排斥在一邊。當一個人沒有獨立人格和創造個性的情況下,他怎麼來進行創新呢。

第四個特徵,比較注重控制人,而不大注重解放人。

在這個社會結構裡邊,是層層控制,一層控制一層。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邊,我們有很多控制人的思想資源,解放人和開放的思想資源不是沒有,但不是很豐富。當這個社會結構過於對人進行控制的時候,而不大注重對人解放和開發的時候,人的創造潛能、創新能力的培育肯定也是一個問題。我覺得要分析中國創新的最大的阻力和障礙的話,應該說是這個社會的層級結構。

第三個障礙是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裡邊有很多合理的因素,需要我們來發揚光大,今天我們構建和諧社會,那裡邊很多好的思想資源經過現代轉換,是可以加以借鑒的。但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邊最大的局限性,就是鼓勵人是一種服從,是一種聽話,而不大鼓勵那種創造個性,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槍打出頭鳥,不敢為天下先,不希望別人個子比我高,能力比我強,跑得比我快,文化裡邊有這樣一些思想意識和思想觀念。所以我們分析中國的創新問題要從技術層面,還要從制度層面、文化層面,系統全面地看問題。

再比如說,關於狗的問題。今年後半年,我們全國把狗的問題提出來了,因為狂犬病傷害了不少人,引起了我們各級政府的關注。前不久我看到鳳凰衛視胡一虎主持的一個節目,就是讓那些參與的人來談一談對狗的看法。節目當中基本上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養狗的主人,只從自己養狗的利益出發來看待政府對狗的管制問題。她提出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我給狗一份愛,狗同樣會給我一份愛,我作為人有養狗的權力,狗也有狗的權力,所以對打狗這個問題應該提出質疑。甚至有些人說狗的問題是某些政府的問題,是受害者的問題。政府的問題在哪裡,政府為什麼不加強培訓,使我們所有的公民懂得養狗的知識。還有的說受害者也有問題,受害者不懂得狗的知識,狗不能隨便亂摸,不能侵犯狗的領地。亂摸、侵犯狗的領地咬你一口,把你給要死了。養狗的主人從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發,來看待狗,我覺得這個觀點是具有片面性的。

第二個觀點是受害者。他的家屬被狗咬死了,受害者家屬也參與了,有一個大的標牌上邊寫著「養狗可恥」。受害者家屬之所以亮出這個觀點,他也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親人不在了,所以就認為養狗完全是可恥的。沒有看到養狗的主人有養狗的權力,狗和人類是真實的朋友,狗的問題可能是養狗的主人有問題了。我們應該知道養狗主人有問題了,狗才有問題,所以他堅決強調打狗。

從這兩種觀點可以看出,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發來看待狗的問題,都是具有片面性的認識。那麼如果是按照我們全面地看問題,就要求雙方換位思考,養狗的主人應該站在受害者家屬的立場上來看待狗,受害者家屬能不能在養狗主人的立場上看待狗,稍微有換位思考的話,就有利於對政府、對狗的態度有個全面的認識。

3、辯證思維與和諧社會3、1 辯證思維的內涵

辯證思維與和諧社會,這是一種如何用聯繫和本質的眼光來看問題,以防止孤立的、表面的看問題的方法,也是我們把握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律的進程的一種方法。我們領導幹部認識事物不僅有一個主觀和客觀的問題,片面和全面的問題,還有一個孤立和聯繫看事物的問題,我們是孤立的看待這個事物,就事論事,還是把這個事物放在各種事物的聯繫過程當中來看待這個事物,這也是兩種不同的認識事物的方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內部是具有多種聯繫的,各種事物之間也是具有內在聯繫的,這個事物之所以成為這個事物,既有它內在的原因,還有外在各種事物關係影響的外在原因。所以我們研究事物就不能孤立地來看待這個事物,就事論事,而不去追問這個事物為什麼成為這個事物,而是要求我們要認識事物之間的、內部的那一種聯繫。事物內部的聯繫,事物之間的聯繫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認識它最本質的聯繫,就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聯繫。一個事物的本質是什麼?就是這個事物內在矛盾的規定性,這個事物內部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關係。人的本質是什麼?人的本質就是自身內部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我們研究這個人,這個人為什麼是這個樣子?我們所要認識這個人自身內部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我們聯繫的看問題,就是要認識這個事物的內在的本質聯繫,就是矛盾關係。

要聯繫的看問題,就要求我們樹立一種辯證思維。辯證思維的內涵有兩句話:在看到這個事物對立的同時,不要忘記他們之間的統一;在看到事物統一的同時,不要忘記他們之間的對立和差異。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比較難,在文革十年,我們再擴大一點, 1957年到1977年這二十年,我們比較強調事物之間的對立的,兩極對立,你死我活,水火不容,勢不兩立的對著干。我們往往誇大了,只看到了事物內部的、事物之間的對立,而不同程度上忽視了他們之間的統一。那麼今天我們強調構建和諧社會,就把整個事物之間的矛盾的統一性突出出來了,事物的對立兩面,他們之間的統一、協調、和諧,把這個問題給突出出來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千萬不要忽視他們之間還是有差異的,還是有矛盾的,還是有對立的。在看到對立同時不要忘記統一,在看到統一的同時不要忘記對立,這就是辯證思維。

3、2 用辯證的思維來認識事物的方法

我們用聯繫的觀點、辯證的思維來認識一個事物,馬克思哲學給我們提供三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要注重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與事物內部的內在聯繫,尤其要注重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聯繫即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

比如今天我們要分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都可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加以分析。哲學就應該從既對立又統一的角度,來分析社會和諧不和諧的問題,下邊我有案例來專門分析,我先把它提出來。

第二種方法,注意事物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和互相制約。

第三種方法,要遵循從感性到理性、從現象到本質、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進程去揭示事物的本質與規律。

3、3案例分析

一、如何看待和諧社會問題?

按照這麼一種辯證思維,我們來講一個案例,第一個案例是如何來看待和諧社會的問題。剛才我講了經濟學家善於從分配不公的角度來看待社會和諧不和諧,而社會學家比較注重從社會結構、社會流動、社會秩序方面來分析社會和諧不和諧的問題,都有他們的道理。那麼我們哲學家要求要用聯繫的眼光,既對立又統一的眼光來分析社會和諧不和諧的問題。按照這個思路我們來分析一下,當今中國的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不和諧的因素和現象,這些不和諧的因素和現象是由於我們的社會分化而造成的。當今社會分化有以下幾種表現:

第一種表現,利益主體多樣化。在1978年以前,我們的利益主體基本上就是一個國家,我們個人、我們很多組織不是利益的主體,所以那個時候強調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強調大河沒水,小河干。但是今天我們社會主體利益多樣化,國家是利益主體,很多部門是利益主體,每個個人是利益主體。利益主體多樣化,就造成每一個利益主體,往往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來看待問題,而不是從整體利益出發來看待問題,整體利益分化了。

第二個表現,特殊利益膨脹華。現在我們許多人都從自己的特殊利益出發來看待問題,而不是從共同利益出發來看待問題,共同利益分化了。

第三個表現,人們往往以站隊的思維來看待問題。窮人站在窮人的立場上看問題,富人從富人的立場上看問題,以站隊的思維來看問題,社會不再是鐵板一塊,一個社會作為完整的一個東西不復存在。

第四個表現,部門利益膨脹化。現在我們很多部門都想把自己部門的利益蛋糕做大,利益做大,蛋糕做大,資源做大,所以部門利益的膨脹化,也意味著社會的分化,不再從全局利益來看待問題。

最後一個表現,勞動和所得分離化。按道理應該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多勞多得,這是統一的,但是今天我們看到,有的人勞而不獲,有的人不勞而獲,勞動和所得分離了。

這五種分化造成了我們今天的社會不和諧,那我們進一步追問,為什麼社會分化了呢?它深層的一個原因,各階層之間的利益發生了衝突。社會分化的原因是階層利益發生了衝突,才有這麼一種分化。

我們再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利益主體之間發生衝突呢?很重要一個原因是分配秩序混亂了。我們講按勞分配為主體,按產生貢獻來分配,這是我們今天的一種分配方式。但實際上有些地方,要麼按權力大小分配,要麼按關係遠近分配,要麼按情感遠近來分配,要麼以金錢多少來分配,按權利、關係、情感、金錢多少來分配,還有些是通過不正當手段來分化攫取國家財物。我覺得分配秩序的混亂就造成了我們各個階層之間的利益衝突。

我們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分配秩序混亂呢?它的背後是由於公平正義理念的缺失。公平正義,我的理解主要是三大公平:一個是機會公平,解決各盡其能的問題;一個是分配公平,解決各得其所的問題;一個是結果公平,解決和諧相處的問題。在今天看來,我們某些地方這三大公平都有所缺失,機會公平,我們講是輸在起點的不公平上,現在有些問題就是機會不公平造成的。分配的不公平那就大量存在了,由於機會不公平、分配不公平肯定也會帶來結果的不公平。

我們進一步追問為什麼這三大公平理念在某些地方有所缺失,原因在哪裡?直接的原因是權利的市場化。本來我們的權利是公共權力,應該利用公共資源進行公共管理,謀取公共利益,但某些權力的主體把權力私有化了,把權力市場化了,市場化以後就破壞了市場平等競爭的機制,權力私有化那就意味著公共權力不能得到公正的運用,而這就造成了我們公正理念的缺失,就會造成機會不公平,分配不公平,結果不公平。

我們再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出現了權力的市場化,權力的私有化?它的根本原因就是權力至上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在這個社會結構裡邊肯定會產生權力的市場化。那麼我們再一步追問,為什麼我們的社會結構是權力至上、自上而下呢?因為這個社會結構對權力的制約和權力的制衡出現了缺陷,按道理講權力本身就是一個矛盾。一方面是運作權力,另外一方面是制約權力。現在我們強調權力運作的至高無上性之中的矛盾一方,而對權力的制衡這個矛盾的另一方不到位。一個是權力的運作,一個對權力的制衡,這是一組矛盾。矛盾應該相輔相成、相互制約,但是現在這麼一對矛盾就出問題了,只強調權力運作的至高無上性,而權力的制衡遠遠不到位,它才有這麼個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才會造成權力的市場化。我們這裡運用辯證思維來分析社會和諧不和諧,我覺得能把問題說得更深一點。

二、如何認識當代「中國問題」及其落後的根本原因?

還有一個案例,是能不能運用辯證思維來分析中國的問題及其落後的根本原因。中國的問題很多,1978年以來到今天,我們取得巨大的成就,面對這些成就,對改革開放應該滿懷信心,但是我們要分析當今中國社會存在不少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再往前追溯一下,近代中國發展開始放慢了,成為落後被挨打的國家,而西方發展步伐開始大大的加快,成為強盛的國家,我們應該用辯證思維來分析這個問題,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裡?我的理解就在於中國近代落後了,只強調矛盾一方,而忽視矛盾另外一方。

比如說義和利,這是一對矛盾。但我們中國古代和近代只強調義,而不強調利,按說這個是人對正當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活動的原動力。當人為自己正當利而工作的時候,積極性相對比較高;當人不為自己正當利益而工作的時候,積極性會有所下降。所以我們應該辯證處理義和利的矛盾,既對立又統一,全面地把握它。但我們只強調義,「君子取義而小人取利」,所以人的活動的原動力缺失了。

再比如說權力和能力,按照辯證思維,權力和能力也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在我們古代社會和近代,我們只強調權力的至高無上性,而把能力的價值給排斥在一邊,權力對人是一種控制,能力對人是一種解放,所以我們控制人強調的比較多,而解放人就談得不夠。

再比如說情和理,情和理也是一對矛盾。人情關係就容易破壞制度規範,所以需要用理來對人情關係加以限制,它們也是相互制約的。但我們中國的古代和近代,強調人情關係的至高無上性,為了人情關係而破壞我們的制度、原則和規範。再比如說做人和做事,這兩個也是矛盾的雙方,但我們中國傳統社會強調做人,把做事的問題就放在一邊。

再比如說一元和多元,也是一對矛盾。過去我們強調一元化,一元主導,而排斥多樣化,正因為我們只抓住一方,而不考慮另一方,強調義,強調權,強調情,強調一元,而這些都是對人控制的一些東西,而不是對人解放和開發的東西,這種控制人而不注重解放人和開發人,造成中國近代的落後。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里講了一個觀點,他說他瞪大眼睛把《封建專制》這本書讀來讀去,最後讀出兩個字,那就是「吃人」。我理解的吃人就是封建專制社會、古代社會比較注重對人的控制和約束,而不大注重對人的解放和開發,這是我講的第三個問題。

4、過程思維與當代中國社會轉型4、1 運用過程思維來分析問題看待問題的方法

我們認識事物不僅有一個主觀和客觀的問題,片面和全面地問題,孤立和聯繫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我們要認識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發展有一個過去、現在和未來,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一個事物無非是在發展,發展要經過的過程,一個是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一個是產生的、發展的、滅亡的,這說明事物發展有動力。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事物發展的動力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內在動力,事物自身的內在矛盾推動。一個是外因,外部力量來推動。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又給我們提出一個問題,是靜止的來看問題,還是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一個是主觀和客觀,一個是片面和全面,一個是靜止和聯繫,一個是孤立和聯繫。馬克思主義哲學既強調靜止的相對性,更強調發展的絕對性,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樹立過程思維。所謂的過程思維就是我今天講的與時俱進,這個比較好理解。

那麼如何運用過程思維來分析問題看待問題的呢?馬克思主義哲學給我們提供三條:

第一,要把握事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過程,以轉化的眼光看問題。

當你處在不利的情景時,要利用你的智慧和不利情景提供給你的資源來轉危為安。當年我們紅軍有幾萬人,國民黨有幾十萬人,湘江戰役紅軍損失慘重,只剩下幾萬人,國民黨有幾十萬人,我們工農紅軍處在嚴重的不利情景中。毛澤東的智慧就在這,利用這個情景提供給紅軍最大的資源是什麼?就是鋼鐵般的意志,就是求生的意志,這是人在不利情景中提供的一個最大的思想資源。毛澤東和當時的領導人利用這個最大的資源,變不利為有利,這就是轉化的眼光來看問題。所以一個人當你處在逆境的時候,處在不利情景的時候,不要僅僅從不利看不利,應該認識到,目前所處的不利也會給我提供很多將來成為有利的思想資源和其他的資源,要利用這個資源來轉化。

第二,要了解事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歷史發展進程,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這個人今天看起來很好,但今後能不能好很難說,這個人今天看起來不怎麼樣,再過五年、十年可能就會成為非常有用的人才,千萬不要把這個人給看死了,他今天就這個樣了,對這個人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

第三,要分析事物存在的歷史條件,以歷史的眼光看問題。比如說我們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注意用歷史眼光來看問題。

4、2 運用過程思維,如何來認識當今中國的社會轉型

運用過程思維,我來講一個案例,如何來認識當今中國的社會轉型。我覺得作為領導幹部應該有過程的思維,對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有一個基本的把握。這個把握應該從這幾個層面來入手:

在經濟層面,社會轉型的過程就表現為由過去比較注重土地,後來轉向注重資本,今天就會逐漸轉向注重能力,注重人。經濟領域的資源,農業社會最大的生產要素和財富主要是土地,工業社會最大的生產要素和財富主要是資金、設備、技術和自然資源,所以資本在工業社會的作用是比較大的。

在知識經濟時代,最大的生產要素和財富是人的知識、人的智力、人的技能和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才。所以經濟發展的過程就出來了,土地經濟、資本經濟、人力資本經濟、人本經濟。我們搞經濟工作的領導幹部,對經濟發展的形態大概要有這麼一個眼光。

在政治層面,我們要學會運用過程思維。這種過程思維就表現在,過去我們比較注重對權力的運作,今天社會轉型到政治層面,要求注重公民的權利,由「權力」的力量的「力」走向「權利」的利益的「利」。因為權利是上層的,而公民的權力是我們面對的下層的,這就是民主社會把公民權利給突出出來了。在政治層面還有一個轉型,是在過程當中發生的,由注重權力因素走向非權力因素。越是傳統社會越注重權力因素,對那些非權力因素我們注重的不夠,現代社會正在逐漸走向非權力的因素,品德、知識、能力、業績這些非權力因素越來越突出。我們領導集團的影響力、領導的權威,在今天更多來自於能力的貢獻大小,而不是權力的大小。

在社會層面我們應該認識到,今天我們的社會正在由國家社會走向公民社會。什麼叫國家社會?國家之外無市場,國家之外無社會,沒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領域,國家包攬一切,這叫做國家主導的社會。今天我們的社會結構有三危,市場經濟是一危,政府是一危,另外公民社會,就是民間組織是另一危。在我們中國的今天,民間組織在不斷的壯大、成熟,我們的社會正在由國家社會走向公民社會,這也是過程思維出現的一個變化。

還有文化層面,在價值觀上,由過去權力本位走向金錢本位,今天又突出一個能力本位。用過程思維來看待中國社會的轉型,我們就可以分析經濟層面的、政治層面的、社會層面的和文化層面的轉型了。

5、實踐思維與理念的實現5、1 實踐思維的內容

這種思維方式主要是來揭示事物發展的根本方式和人們如何行動的方法。我們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要改造世界,所以我們人、領導幹部既是認識事物的主體,又是改造事物的主體,哲學在這裡邊有一個言和行的問題,有一個說和做的問題。一般來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些人只說不做。比如,今天中央提出很多很多好的理念,應該說這些理念都需要貫徹落實,都需要付諸於實踐行動,但在有些人那裡口動沒有變成心動,心動又沒有變成行動,這就是認識和實踐又出問題了。

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我們要樹立實踐思維,這個實踐的思維包括三個內容:

一是行勝於言,行動比綱領更重要。

列寧講「一步行動比一大綱領更重要」。綱領很重要,但是綱領確立了,實踐綱領的行動更重要,這是實踐思維的第一個內容。

二是要把口動變成心動,把心動變成行動。

現在很多好的理念,我不僅要講、要說、要學習,而且要從內心裡來理解、把握;不僅要理解和把握,還要付諸於行動,貫徹落實。

三是要在實踐中,注重從利益、技術、制度、政策和社會結構五個方面入手解決實際問題。

這個理念很好,要落實到行動,要解決問題,要有問題意識。如何來解決問題?第一要把問題的解決和利益掛起鉤來。符合利益了,才能付諸於行動解決問題,思想一旦離開利益是要出醜的,所以利益問題要關注。第二個要提出一些技術,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問題。我們講反腐敗事關黨的前途和命運,我們講口動了,怎麼樣變成行動呢?我們能不能提出一些反腐敗的基礎措施,這也很重要。第三個從制度上,把我們的理念變成制度安排。第四個把我們的理念變成現實的政策。通過這些來把它變成實踐的行動,這是實踐思維的第三個內容。

5、2 案例分析

運用實踐思維需要來分析一個案例,就是現在我們有很多好的理念怎麼實現?我覺得是領導幹部面臨的一個問題,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執政能力、執政為民這些理念都非常好,如何把這個理念變成實際行動貫徹落實呢?這就需要我們要強調實踐思維,我們不能成為口頭上的那種最大的激進派,而要成為實踐上最大的保守派。有些人喊起來激動地不得了,但是落實起來就是不變成行動,我們不要喊那些震撼世界的詞句,我們要付諸一步一步地實際行動。我在搞調研的時候,就發現我們現在有些地方得了消化不良症、口號疲勞症,對很多好的思想觀點進都進不去,而旁風了;進去了以後馬上就忘了,把理念怎麼付諸於行動這個問題解決得不是很好。

6、人本思維與領導帶領6、1 人本思維的內容

領導幹部認識事物、改造事物,最終的目的是為人服務的,人是改造認識事物的主體,又是認識改造事物的目的。人既是主體,要依靠人;人又是目的,還要為了人。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把人的問題突出了出來。我們認識事物不僅有主觀和客觀的問題,有一個片面和全面的問題,有一個孤立和聯繫的問題,有一個靜止和發展的問題,有一個認識和行動的問題,還有一個對人是不是有意義的問題。人以外的事物,人以外的實踐,對人要麼是正面的、肯定的,有積極意義的,對領導發展是積極的;要麼對人是否定的,對人的發展是不積極的。所以最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要人來出場的,是要講人的觀點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人的理論內容豐富,但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我們提供的人的理論、人本思維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命題把人當作主體。人是一切活動的主體,人是什麼樣的,他從事的活動的效果就會是什麼樣的,所以人是主體就要依靠人。我們講科技發展觀,要解決依靠人的問題。

第二個命題把人當作目的。我們的一切活動說到底是為了人,我們既要通過人、依靠人,還要為了人,把人當作目的,這是第二個理論。

第三個命題把人當作尺度。我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候,既要堅持歷史的尺度,科學的來把握事物,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還要從人的尺度把握事物規律對人的意義。

這就是把人當作主體,把人當作目的,把人當作尺度。

6、2 案例分析

那麼根據人本思維,我們領導幹部如何來看待人呢?這裡邊也給我們提供很多領導方法和領導的思路,領導幹部需要用人本思維來指導工作,提高領導方法與領導能力。

一、領導幹部能不能根據人具有共同人性,掌握人本定律與公共定律;

我們中國人看人,往往根據人的身份差異、地位差異、等級差異來看待人,前面我說了。所以有時候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民,我們就容易把他看得輕一點,生活在社會上層的人就容易看得重一點,這會付出很大代價的。我們領導幹部在看人的時候,既要從他的身份地位來看待他,還要抽去他的身份地位來看待他。我們都是人,在這個單位我們都是這個單位的人,具有共同人性,那就意味著人人平等,在機會上、權力上、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二、根據人的歷史發展,掌握軸心定律;

一般來講,在封建社會人們最看重的是權力;在工業社會、商品經濟社會,人們更看重的是資本和金錢;那麼在今天,我們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在知識經濟向我們日益逼近的社會,在我們要建立創新型國家的社會,人們會越來越看重能力,這是今天我們人追求的三個基本的價值取向。要麼是權力本位,要麼是金錢本位,要麼是能力本位,歷史當中逐漸把一個核心的東西給突出出來了,我們領導幹部要用歷史的眼光來掌握這個定律。

三、根據人的個性差異,掌握二八定律;

人的能力先天和後天都是有差異的,能力的差異必然會帶來個性的差異和效果的差異,面對這個差異,我們既要平等的看人,還要按照差異來看人。如果只講平等不講差異,很容易得平均主義;反過來,如果只講差異而不講平等,人們之間就會拉開巨大的差距。所以根據人的個性差異,我們要掌握二八定律。那就是我們這個單位80%左右的活,主要是由25%左右的人乾的,我們應該利用政策來善待我們身邊的25%左右的精英人才,使他們做到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

根據人本定律,我們還要掌握人和牛的辯證法,當我們的組織把我們的成員僅僅當牛來使的時候,只讓他拉車,不讓他吃草,他就開始發牢騷,他說「我是人我不是牛」,磨洋工,不好好乾。結果怎麼樣,蛋糕做不大,效率出不來。換一種思路,當我們的組織把我們的成員當人看,尊重他、關心他,人心都是肉長的,我的組織對我這麼關懷,我要好好的回報。怎麼回報呢,埋頭拉車,黃牛精神。當你把他僅僅當牛來使的時候,他偏要做人;當你把他當人看的時候,他甘願做牛,這就是人和牛的辯證法。我們尊重人,黃牛精神就出來了。

四、根據人的雙重本性,掌握鯰魚定律。

人是具有雙重本性的,既要看重自我,也要關心他人;既是個自然人,又是個社會人;既要強調自己的個性,還要強調社會性;既要追求物質層面上的東西,還要追求精神;既是個主動的存在物,又是個被動的存在物,人有些時候是主動的,人還有被動的一面,人是主動和被動統一的存在物。

人的主動性我這裡不講了,人也有被動的一面,人的被動一面是雙重本性的一性,根據這一條,我們應該掌握鯰魚定律。什麼是鯰魚定律呢?挪威這個國家有一個海,不少漁夫到海里捕魚,捕沙丁魚。有的漁夫捕的沙丁魚運到岸上都死了,沙丁魚賣不出好的價格,另外一些漁夫捕的沙丁魚到岸上都活了下來,賣得價格比較高,這個秘密在哪裡。後來發現漁夫把鯰魚放在他的魚倉裡邊,那些沙丁魚看到鯰魚,感到很害怕,瞪大眼睛,蹦著神經,在魚倉裡邊游來游去,生怕鯰魚抓到它。由於它蹦著神經,瞪大眼睛,游來游去,結果到岸上反而活下來了。其他漁夫捕的沙丁魚由於沒有壓力,沒有鯰魚的威脅,它閉著眼睛睡大覺,結果到岸上都死了。

這個鯰魚的案例給我們什麼啟示呢?如果人沒有一點壓力,人就會有惰性,他的主動性、潛能就發揮不出來,人要有惰性,在社會上就有可能被淘汰。根據這一點,我們領導幹部要掌握鯰魚定律,適當的人給他一點壓力,給他一點鞭子抽,前面放著蘿蔔,後面鞭子抽著。我覺得我們要掌握人本思維,要研究人,要理解人,要掌握人,要根據這一條來提高領導幹部的工作能力,來掌握領導幹部的工作方法。

好了,今天我主要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些世界觀和方法論,轉化為我們領導幹部的思維方式,歸納起來是六種思維方式,求實思維、系統思維、過程思維、辯證思維、實踐思維、人本思維,再把這六種思維方式結合領導幹部的工作,轉化為領導幹部的工作方法,我又分析了一些案例,結合領導幹部的實際,也講了一些領導幹部的工作方法。我覺得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掌握著六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大致上來說,也基本上可以了。因為鄧小平講學馬列要精要管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管用的,我歸納一下基本上佔六個方面。

這就是我今天講的基本內容,講的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好,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結直腸癌預防很容易 改變生活方式和早期篩查
你想和客戶「套近乎」,可你用對方式了嗎?
《聖經》中十種深入心靈的溝通方式~~~~超贊推薦
中國名茶沖泡方式 教你如何泡出一壺好茶
紀年方式和陰曆農曆的區別  527

TAG:工作 | 思維 | 哲學 | 思維方式 | 方法 | 方式 | 領導 | 工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