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孔與外孔,南宗與北宗:坎坷的孔氏家族發展史

翻閱孔氏家族發展史,你會發現,孔子後人,不僅有「內孔」和「外孔」區別,還有「南宗」與「北宗」之分。這些現象,與史上「孔末亂孔」和「端友南渡」這兩個事件有關。

●孔末亂孔:內孔與外孔

孔府有一個僕人,叫做孔末。這孔末的祖先姓劉,後來進入孔府當「洒掃戶」,跟著主人姓了孔。到五代殘唐時候,傳到了孔末這一代,他趁著局勢動蕩,孔氏力量大減,就背叛主人,把孔家第四十二代長孫孔光嗣一門全都殺死,奪其家產,取代其位,主孔子祀,儼然以孔子嫡裔自居。當他得知孔光嗣還有一個九個月的兒子孔仁玉,隨母親住在張家村的外祖母家時,就派人追殺到此,以斬草除根、永絕後患。孔仁玉的外祖母張姥姥為了保住外孫,就把自己的孫子送出來給追兵殺掉,這才保住了孔氏血脈。

「中興祖」孔仁玉畫像

唐明宗長興元年(公元930年),孔仁玉已經長大成人,孔氏庶支的族人上書皇帝,奏明了孔末殺主篡位之事。皇帝派人查實後,誅殺了孔末,扶正孔仁玉,任命孔仁玉為曲阜縣主簿,從此孔家又回到正統上來。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加封孔仁玉為「文宣公」。這一事件,史上叫做「孔末亂孔」,孔仁玉因此被稱作「中興祖」。

孔末雖誅,他的後人依然存在並仍然姓孔,為了區別這一點,後人便把孔末的後代稱為外孔,而孔子正宗稱為內孔。歷來孔氏家族對內孔、外孔都有明確劃分和嚴格規定,除外孔不準按內孔頒發的行輩字樣起名外,還規定,凡屬外孔都不能續聖裔孔氏家譜,如有冒宗續譜者,就要獲罪。當然,隨著歲月的變遷,歷史上的恩仇早已煙消雲散,內、外孔之分,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端友南渡:南宗與北宗

北宋後期,金兵南侵,戰火紛飛,民不聊生。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山東更是「群盜起」。這些自發而起的數十萬農民義軍隊伍,人們稱之為「忠義軍」。這些義軍在抗金的同時,也衝進闕里的孔廟和孔府,以致使其「家所蓄藏,蕩然雲散」。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義軍的衝擊,金兵的入侵,使四十七代衍聖公孔端友在曲阜再也呆不下去了。只得以「赴揚州陪效祀」為名,匆忙南奔,遷居衢[qú]州(今浙江衢州)。隨即,南宋皇帝便給孔端友修建了家廟,並不斷對他們賜田賜產,繼續扶植,這便是史上所稱的孔氏「南宗」。

南宗孔端友沒有兒子,其弟孔端操的兒子孔玠承襲爵位。其後子孫孔搢、孔文遠、孔萬春、孔洙都享有南宗「衍聖公」的封號,共傳五世。

浙江衢州孔廟大成殿

留在曲阜的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的次子孔璠,被偽齊劉豫政權封為了衍聖公。孔璠的三子孔摠的兒子孔元措又被金人封為衍聖公,這便是孔氏北宗。

元朝統一中國後,只應有一個「衍聖公」。於是南宗衍聖公孔洙自動讓位,元世祖稱他「寧違榮而不違親,真聖人後也」,免去了他的衍聖公封號,改為國子監祭酒。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曲阜孔治獲得「衍聖公」世襲爵位,從此結束了南宗、北宗並立的局面。

附:南宗發展簡況

南宗爵位雖讓,但孔子之道始終未違。他們也以此為契機,堅定地走向民間,致力於平民教育,或為學官,或為山長,前後相望,為「儒學南漸、理學北傳」作出了貢獻。

明弘治末年,衢州知府沈傑緣於「南渡」、「讓爵」等史實,疏請援例復爵。明廷遂於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誥授孔子59世宗子孔彥繩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享受衍聖公次子之待遇。而在「德讓」風範的激勵下,南宗先後承襲的十五世翰林博士及三任奉祀官,仍繼續弘揚孔子之道。明清統治者,亦於南宗的「典禮」,逐代有加。

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與民國政府仍舊尊孔崇儒。民國24年(公元1935年),南京政府下令廢爵,改封南北兩宗宗子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仍為世職。1944年,國民政府祭孔,年僅6歲的孔祥楷襲任「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

歷時800多年,衢州孔氏家廟的建制依然遵循著南渡時家廟的規制,並一直保留「思魯閣」,表達著強烈的思鄉之情。

推薦閱讀:

家族系統中重要的三堂課(轉載)
嘉道理家族(上):151歲半島酒店的傳奇與輝煌
家族辦公室
施華洛世奇家族 藏在山裡造水晶
相家族興敗

TAG:發展 | 家族 | 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