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病的四大類型之(三)、(四)陰陽兩虛型和肝氣不和型
07-13
中醫內科病的四大類型之(三)、(四)陰陽兩虛型和肝氣不和型一位河南老中醫的自述 (三)陰陽兩虛型 陰陽兩虛型的病人也尤為多見,此類病症以女性發病為主,中老年人發病率較高。出現陰陽兩虛的病人病情則更為複雜,屬於疑難雜症,老年期綜合症的範圍。陰陽兩虛如果不好好醫治,往往會導致腎功能衰竭的發生。臨床上患腎功能衰竭,大都是腎陰陽兩虛所造成的。 陰陽兩虛患者的病症既綜合了陰虛發病的一面,又綜合了陽虛發病的一面,兩種癥狀兼有。這種病症在治療上既不能單獨治陰,又不能單獨治陽,必須同時治療。補陰兼補陽,降火兼驅寒。陰陽同治,療效非常滿意,否則其反。 陰陽兩虛的患者既出現陰虛生火的癥狀又兼有陽虛生寒的癥狀。滋陰降火藥物大都寒涼,溫中散寒藥物大都溫熱。單滋陰降火則陽虛更甚,只補陽散寒則虛火更凶。滋陰降火、補腎壯陽,雙管齊下,陰陽才能平衡,病人繼而康復。所以,中醫治病的最終目的,即保持和調節人體內的陰陽平衡。 陰陽兩虛的治療用藥看起來有點矛盾,藥物性質上看起來有衝突,因此這個問題要用中藥的歸經原理來解釋。中醫的祖先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中藥都有各自的歸經,即補腎葯入腎經,治肝葯入肝經,補脾葯入脾經,治心藥入心經,治肺葯入肺經。藥物按性質各走其道,各得其所。各種葯發揮各自的作用,解決各自的矛盾。 陰陽兩虛型的病人通常所表現的癥狀: 既怕熱,又怕冷;上實下虛;一天當中,早晚怕冷,中午怕熱,天氣晴朗怕熱,天陰下雨怕冷;一年四季中冬春季怕冷,夏秋季怕熱。既有內火,又有外寒;既有炎症,又有寒濕。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上焦潮熱多汗,下焦虛寒怕冷;上焦炎症大,下焦濕寒重。既口苦咽干,又肢軟乏力;既潮熱心煩,又虛寒帶下。病人常有頭暈、頭重、頭脹、耳鳴耳聾、記憶力減退、健忘、心煩失眠、心慌氣短、心悸等,病人還會出現胃腸功能紊亂,引起脾虛胃弱、消化力差、食欲不振、胃部炎症大、胃糜爛潰瘍、便溏、潰瘍性腸炎等,亦會出現虛腫體質、四肢浮腫、脂肪肝、大肚病、婦科諸病等多種病症。 陰陽兩虛的治療原則:滋陰降火,養血安神,補腎壯陽,溫中散寒。 處方 知柏地黃湯+桂附地黃湯+三黃湯+十全大補湯+歸脾湯+健脾丸+保和丸+平胃散+香砂養胃丸+龍膽瀉肝湯+附子理中丸知母 柴胡 蒼朮 党參黃柏 龍膽草 扁豆 黃芪生地 梔子 薏仁 木香山藥 生地 砂仁 棗仁山茱萸 車前子 肉蔻 遠志丹皮 木通 陳皮 茯神澤瀉 黃連 山楂 龍眼肉茯苓 黃芩 神曲 當歸附子 川穹 蘿蔔籽 白芍肉桂 丹參 麥芽 白朮杜仲 赤芍 雞內金 甘草牛膝 大黃 乾薑 半夏桂枝 枳實 厚朴 (四)肝氣不和型 內因七情 喜、怒、憂、思、悲、恐、驚即七情,是每個人的七種情緒。 喜則氣緩(傷身),怒則氣上(傷肝),悲則氣消(傷肺),恐則氣下(傷腎),思者傷脾,憂者傷心,驚者傷神。 中醫學認為,人體內科病的發病機理與七情有直接關係,七情當中尤以怒致病的患者更為突出。 怒則氣上。氣大傷肝,肝主情志。肝屬木,木有自由伸展之性,肝喜調達而惡抑鬱。當人們心情不好、悶悶不樂時,就會導致生氣。思想上,精神上長期受到壓抑就會導致肝的情志不暢,氣機不能暢達,引起氣滯,從而導致氣血不能暢通。輕者引起肝氣不和,肝氣不舒,重者肝氣鬱結,危及生命。 如人與人之間鬧矛盾,結怨結仇,打罵爭鬥,夫妻之間不和諧,經濟上貧困,事業上受挫折等都會導致心情不愉快。時間久了,會心情不暢,導致氣逆氣結,引起多種疾病的發生。 本人在近40多年的醫療實踐中發現,由氣導致內科病的患者在總發病率人群中佔有50%的份額。也就是說每兩個內科病患者就有一個的病因是因為情志不舒。可是這些由氣所導致的內科疾患,西醫的儀器卻無法查出。人體各個臟器的虛證,儀器也無從查出。很多患者因為身體不舒服做儀器檢查,各項指標都正常,而到我處一經切脈,卻能診出很多毛病。儀器不是萬能的,它只能檢查出人體器官有形的病變。有很多患者過於相信儀器,自覺身體不舒,就做人體全面檢查,甚至有些醫生也一味的靠儀器指標來做診斷。儀器雖然很科學,但不是全面的科學。 情志不暢、生氣所致疾病 肝屬木,木克土,木犯土,木乘土,屬五行相剋。脾胃屬土,是指肝臟有病導致脾胃產生毛病,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臨床上肝炎,肝火旺盛或是肝氣不和都會導致胃病的產生。俗話說十人九胃,意思是說每10個人中就有9個犯胃病。在癌症的發病率中,胃癌、食道癌的發病率占重要地位,發病率極高。如何治好胃病,降低和減少癌症的發生是當今醫生的重大課題。 胃病雖然眾多,但引發的根本原因在兩個方面。一種是肝病導致胃病,由肝氣、肝火導致的胃病佔80%。另一種是腎陽虛導致胃寒引發胃病佔20%。胃病雖多,卻也好治。如果不從根源上治起,單純的治療胃炎是很難治好胃病,久病久患,治好的人為數甚少。 然而,胃病的發生率是由三種病因產生的。一種是肝火旺盛引發胃炎,一種是肝氣不和導致胃炎、胃脹,一種是脾腎陽虛導致胃寒。但尤以前兩種最為多見。 肝氣不和型引發的胃病最突出,發病率較高。身體各部位的癌症也與其有直接聯繫,因為氣滯就必然導致淤血的產生。中醫學認為,氣行血行,氣通血通,氣不通,血不通。不通生痛,痛者不通。氣滯血瘀、淤血聚積就易導致腫瘤癌變。 肝氣不和引起胃脹,胸肋脹滿。還能引起肝火旺盛,肝臟有病即生火,肝無虛證之說。肝火旺盛引起腎陰虛,腎陰虛加重肝火大,如此相互因果聯繫。也叫子病及母,母病及子。治療原則是在治療肝氣不和的基礎上,亦要同時降肝火補腎陰。肝氣不和能導致脾氣不和,從而導致脾虛,治療原則健脾和胃。如此,治療肝氣不和型的病患既要疏肝理氣,又要清熱去火,還要滋陰潛陽。必要時還需和胃止嘔,制酸,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等。所以單方治病非常片面且療效甚小,必須多方治病,方能取得滿意療效。 肝氣不和型疾患治療藥方 逍遙散+龍膽瀉肝湯+知柏地黃湯+三黃湯+保和丸+平胃散+健脾丸+歸脾丸。驅血瘀+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柴胡 知母 香附 山楂 党參 胃糜爛加 白及百合 佛手 延胡索當歸 黃柏 鬱金 神曲 黃芪 胃酸加 烏賊骨瓦楞子白芍 熟地 青皮 蘿蔔籽 木香 心煩失眠加 龍骨 牡蠣白朮 山藥 枳殼 麥芽 棗仁 呃逆 嘔吐加代赭石 砂仁甘草 丹皮 半夏 雞內金 遠志 體內有血瘀者加 桃仁 紅花薄荷 澤瀉 厚朴 大白 茯神 體內血栓者加三七龍膽草 茯苓 大黃 麥冬 枸杞 梔子 山茱萸 枳實 五味子 菊花生地 黃連 川穹 何首烏 石決明車前子 黃芩 丹參 女貞子木通 黃柏 赤芍 肝氣鬱結型 肝氣鬱結型的病人多見急躁易怒、坐卧不安、胸肋脹痛、腹脹呃逆、不思飲食、心煩不眠、心悸心慌、悶悶不樂、少言寡語、神情恍惚、甚至出現神智失常、胡言亂語等癥狀。西醫學所講精神分裂症、神經官能症、抑鬱症、狂躁症等精神疾病都同肝氣鬱結有諸多關聯。 肝主情志。肝氣上逆,肝火上行導致肝氣鬱結,氣機不通。機體升降受阻,清不能升,濁不能將。輕者心神不寧、多夢噩夢、頑固性失眠,重者腦神經功能紊亂出現精神疾病。 肝氣鬱結型治療柴胡 龍骨 黃連 麥冬 香附 血壓高者加 天麻 鉤藤當歸 牡蠣 黃芩 五味子 鬱金 血糖高者加 花粉 葛根白芍 代赭石 黃柏 何首烏 青皮 心煩失眠加 阿膠白朮 珍珠母 川穹 女貞子 枳殼 大便乾結加芒硝茯苓 石膏 丹參 大黃 合歡皮薄荷 石決明 赤芍 枳實 山楂 龍膽草 磁石 枸杞 半夏 神曲梔子 夜交藤 菊花 厚朴 蘿蔔籽生地 石菖蒲 棗仁 硃砂 麥芽車前子 木香 遠志 柏子仁 雞內金木通 茯神 龍眼肉 知母
您已欣賞
分
秒感謝光臨後湖蓮花博文
推薦閱讀:
※腎虛中醫內科速記 [轉貼 2007
※中風高發期怎樣做到早發現從而減少中風發作呢?
※第七篇 內分泌系統疾病 (內科學第七版 )
※心內科主任:這7種癥狀,是猝死前兆
※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內科方劑歌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