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姜春華證治經驗二

姜春華證治經驗二 三、治喘須分寒熱虛實 專方截治重在補腎 先生對於哮喘病的中醫藥治療進行了長時期的研究,理法方葯均有其獨特的見解和豐富的經驗,擷其精華如下: (一)哮由痰阻,喘為腎虛 《內經》中沒有「哮喘」的名稱,但其中述及「喘,喘鳴,上氣」等,即包括本病在內。《素問·逆調論》之「不得卧而息有鼻音」甚似本病。先生認為,古代文獻中所稱之「喘」,乃指氣息急促而言,其中可能包含了西醫急性肺炎、滲出性胸膜炎、心源性和肺源性心臟病、肺氣腫、肺結核、胸水、腹水等病證,後世所說的哮喘,其症相當於西醫「支氣管哮喘」。李中梓在《醫學入門》對哮喘二字各下定義,說:「呼吸氣促者謂之喘,喉中有響聲者謂之哮」。喘是氣道奔迫,主要在於氣急;哮是氣為痰阻,主要在於喉中有哮鳴水雞聲,喘不必兼哮,而哮常兼有喘,故將哮喘連稱,作為一個名詞。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氣膹郁,皆屬於肺」,指出哮喘一證,應責之於肺臟。《諸病源候論》說:「肺主於氣,邪乘於肺則肺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景岳全書》亦云「哮有宿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先生認為前一段病源說的很好,「肺管不利」指氣管平滑肌的痙攣,「氣道澀」因氣管收縮而致不利,因而發生喘鳴,在近千年前巢氏竟有此卓見,實屬不易。後二段張氏所說宿根殆即過敏原是指過敏體質頗能直指病因。討論支氣管哮喘病理,當就哮症而論,但哮既兼喘又當從喘症中找出與哮有關的病理。明李士材說:「哮症,由痰火郁於內,風寒束於外,或因坐卧寒濕,或因酸鹼過度,或因積火薰蒸。」《證治心得》云:「哮症之因,內有壅熱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喘。」歸納起來,外則為非時之感,內則為痰火壅結。古人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歷來醫家都認為本病與肺和腎的關係頗為密切,肺金為母,腎水為子,母病可以及子,故凡患哮喘之久者,其腎必虛,而腎為氣根,腎虛則不能納氣,影響了肺主氣的作用,因而哮喘就容易發作。 (二)治喘須分寒熱虛實 哮喘病的治療,無非虛實兩端,正如古人所云:「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在肺為實,在腎為虛」。但先生認為,哮喘是見於多種疾病過程中的一種病證,證有寒熱虛實不同,治之先後方法各異,虛實中挾有寒熱,寒熱中有虛實,治喘須先分寒熱虛實,辨證論治,治病求本,抓住主要矛盾,才能頓挫其勢。一般來說,寒喘宜溫,熱喘宜清,虛喘宜補,實喘宜截,邪實而證不甚虛者,急治其邪,邪去則喘亦止;正虛而邪不甚實者,攻邪不宜過峻,以免傷正。 一般治療常規: 1.寒證:寒證有三種情況,一是外感寒證;二是內寒,亦即體質之寒,以及停痰宿飲之寒;三是內外皆寒。 (1)外感風寒:表現面色蒼白,咳痰清稀,惡寒,鼻流清涕,或頭痛骨楚,苔薄白舌不紅,脈緊數。 三拗湯:麻黃9g 杏仁6g 甘草9g。用於一般咳喘者。麻黃湯,上方加桂枝9g 用於表證較重者。 寧嗽湯:桔梗9g 半夏9g 枳殼9g 陳皮9g 前胡9g 葛根9g 桑白皮9g 茯苓9g 紫蘇葉紫蘇子各9g 杏仁9g 甘草6g 加蔥姜。用於表證較重者。 二陳加麻黃湯:麻黃湯加半夏9g 陳皮6g。用於痰多清稀者。 參蘇飲:藥味略。用於兼有氣虛痰多,咳出無力者。 (2)內寒:表現形寒肢冷,痰多清稀,舌淡苔白,喜熱飲。 小青龍湯:用於素有停痰宿飲,兼有慢性支氣管炎。 麻黃附子細辛湯:用於內寒為主,兼有表證者。 四逆湯加味:附子9g 乾薑6g 茯苓9g 麻黃9g 桂枝9g 白朮9g 人蔘9g。用於惡寒肢冷,面目虛浮,脈微弱,唇青紫者,痰多加鐘乳石。 (3)內外皆寒:既有表寒證,復有內寒證,而兼氣虛者。參蘇溫肺湯加減:紅參3g 紫蘇9g 木香6g 茯苓9g 肉桂3g 五味子9g 陳皮6g 附片6g 半夏9g 白朮9g 甘草6g 生薑或乾薑3g。 除上述三種寒證外,還有一種外感寒邪,內兼微火,或稱寒包火者。主要見有肺胃有熱的癥狀,而又外感風寒,兼見風寒癥狀。肺熱,如鼻干痰黃而濃,胃熱如苔黃便結,前人用溫散表寒,清化里熱,常用的如大青龍湯、桔梗湯、越婢加半夏湯、麻黃定喘湯等,以上諸方寒溫並用,麻黃、前胡、桂枝解表寒,石膏、黃芩、知母、桑白皮清其里熱。 自製砒礬丸(古稱紫金丹):砒石2.5g 明礬9g 豆豉15g 共研糊丸,綠豆大,每服五丸,連服一周,無效即停,有效可間斷服至一月,有肝腎病、出血或熱喘者忌用。 2. 熱證:也有三種類型:一是外感溫熱;二是肺胃熱痰;三是體質之熱,性躁動火。 (1)外感溫熱:常見咽紅而干、舌紅、口乾、唇乾、面色潮紅、鼻干、涕膿痰黃、尿黃或少,便干、脈浮數。 銀翹散加減:銀花9g 連翹9g 桑葉9g 山梔9g 開金鎖15g 馬勃3g 大青葉30g 射干6g 全瓜蔞15g 蒲公英30g。用於外感兼見熱症。 (2)肺胃痰熱:常見痰黃稠,便乾結,鼻息熱,口乾,苔黃黑,脈數實。 清金降火湯加減:瓜蔞仁9g 黃芩9g 生石膏30g 枳殼9g 大貝6g 知母9g 馬兜鈴9g 天竺黃9g 蘆根30g 蛤粉15g 大青葉30g。(3)熱火旺:病人平常不怕冷,體質表現熱性,舌紅口乾,面頰俱紅,有時目赤,用下列三方: 知柏八味丸:藥味從略。玉涎丹(自擬方):蛞蝓20條,大貝15g 搗糊為丸,每服3g 日三次。牛黃解毒片:成藥。 3.虛證:也有三種類型,一是肺氣虛;二是腎虛(腎陽虛、腎陰虛、陰陽兩虛);三是肺腎兩虛。 (1)肺氣虛:面色蒼白,氣短氣促,咳痰無力,經常作喘而不甚劇,脈細弱,舌淡胖。 補中益氣湯:葯從略。人蔘五味子散:人蔘3g、五味子5g 研末分兩次服,或平常單服人蔘一味。 (2)腎虛: 腎陽虛:畏寒肢冷,脛腫面浮,夜尿次頻,腰酸膝軟。 金匱腎氣丸:藥物從略。 右歸丸:藥物從略,本方扶陽配陰,宜平時常服。 腎陰虛:自覺內熱,面頰升火,舌凈少津,口乾尿黃。 六味地黃丸:藥物略。 左歸丸:藥物略 知柏八味丸:藥物略 腎陰陽兩虛:左歸丸右歸丸各9g和勻,日分三次服,平時常服,持之以恆。 (3)肺腎兩虛及腎不納氣:動則氣急,氣短神疲,兩目無神(重症肺氣腫) 七味都氣丸:六味地黃湯加味子9g。 參蛤散:人蔘3g、蛤蚧1.5g、五味子6g 研細末,分三次服。 參附湯:藥物略。 局方黑錫丹:成藥,每次3至6g 日兩次,不可常服。 4.實證:凡無以上臟腑虛證,不論表寒表熱,肺胃實熱,無虛證表現者均屬實證範疇。 在臨床上凡有寒熱證可辨者療效好,其無證可辨者療效欠佳,古方「定喘湯」即可用於無證可辨者。另有一新方,用合歡皮30g 老鸛草30g 碧桃干15g 地龍9g 半枝蓮15g 效果尚可,另有一單方效果亦好,用新鮮香櫞1隻煮爛,加麥芽糖1斤收膏,每服1匙,每日3次。 (三)未病先防,重在補腎 前人對於哮喘的治療,不專主於發作時治療,而注重在於平時的預防,故有「平時治本,發時治標」,「其標在肺,其本在腎」,「發時治肺,平時治腎」,「平時補氣益腎,發時止哮平喘」等法則。先生積多年臨床治療哮喘病之經驗,亦十分重視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先期而治的治療原則,主張對支氣管哮喘緩解階段根據患者年齡、性別、體質、特徵採用辨證扶正固本的方葯,預防哮喘的複發,先治於未發之時,防患於未然,取得較好療效。如對於肺氣腫患者,即多年老病,動輒氣急,腎不納氣者,配以參蛤散常服,可減輕癥狀,緩解病情。但參蛤散價貴,亦可用黃芪、五味子兩味葯研末代之,對輕、中度患者有改善癥狀作用。婦女月經期常發哮喘者,可於行經前數日先服四物湯,或於治喘葯中加入當歸、生地,療效頗顯。防止哮喘作,根據患者體質,偏陽虛的可常服金匱腎氣丸,偏陰虛的服六味地黃丸,兼氣虛者服七味都氣丸,以上丸藥每日一二次,每次9g 虛弱兒童可服河車粉,每日3-6g。哮喘發作期癥狀控制後,宜益氣補腎,扶正固本。先生經驗,青年女性著重腎陰,宜服六味地黃丸一個月;老年男性著重腎陽,宜服附桂八味丸一個月;幼兒少年著重培補元氣,宜服補中益氣湯加紫河車、熟地,也服一個月;中青年男子、中老年婦女宜左歸丸、右歸丸交替服用一個月;此為鞏固療效期的扶正固本法。此外參照上述治法;每年八、九月哮喘好發季節前再服藥一個月,可以減少和制止發作,此為哮喘預防期的扶正固本法。 先生常說:治喘既要分清標本緩急,更要注意益腎固本。蓋緣腎為先天之本,為氣之根,腎得培補氣腎堅而氣固,喘可少發,腎虛不藏,氣失攝納,咳喘日久,正氣必虛,扶正固本,就是以補氣益腎為先,同時治喘亦須隨機持重,病未發治以扶正為主;病已發治宜祛邪為主。病未發時治本,病已發時治標。標急於本者治標,本重於標者治本,標本並重者標本同治。先生臨證治喘善抓主要矛盾,如喘本是主要矛盾,但一有表證,則表證轉為主要,痰多壅塞則痰多為主要;痰膠粘難咯,則膠痰為主要;咳嗽劇烈,則咳為主要。解其一端則一端自平,但遣方用藥,始終不忘益腎固本這一基本治療大法,每每加入巴戟,仙靈脾、五味子、蓯蓉等補腎納氣之品,有腎虛見證者可用,無腎虛見證者亦可用。隨證論治,得心應手,效如桴鼓。 (四)截治哮喘,治有專方 先生在70年代首先提出在辨病辨證基礎上應掌握「截斷扭轉」方葯的學術觀點,並對支氣管哮喘的截治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結合臨床實際療效篩選了大量的單方、驗方,制訂了一套能迅速緩解支氣管哮喘發作之癥狀以及控制複發有顯著療效的治療方案。先生臨證,主張辨病與辨證相參,治病與治體兼顧,處方遣葯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與辨病用藥,專方專葯相結合。先生常說:「一病必定有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葯,臨床治療必須從眾多方葯中取其精華,選用經得起重複的有效方葯,儘早頓挫病患,扭轉病機,慎防他變。有是證即用是葯,故一證有一證之專方」。 「截喘湯」是先生自擬的截治支氣管哮喘的經驗方,選葯精當,組方嚴謹,主治咳嗽痰多,氣逆喘促的慢支、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病證,適用於各種類型的發作期哮喘病人。上海醫科大學中山醫院中醫科以此方為基礎診治數千例哮喘患者,並製成「截喘液」應用於臨床,取得滿意療效。 「截喘湯」組成、方解及隨證加減見「經驗方選要」。 先生認為,哮喘的反覆發作是體質內在因素和外感時邪相合的病理反應。誠如《時方妙用》說:「哮喘之病,寒邪伏於肺俞,痰窠結於肺膜,內外相應,一遇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傷,即發」這與現代醫學認為支氣管哮喘屬於變態反應性疾病而有外源性及內因性過敏抗原的觀點頗相吻合。內因性包括遺傳過敏體質,體力衰退,機體免疫功能失調,精神刺激及病人呼吸系統內的病灶或細菌產物;外因性包括氣候變化,接觸外界過敏原(如食用魚蝦、吸入花粉、塵蟎等),非特異性刺激因素過敏(如煤煙、油漆、香料等)。哮喘長期反覆的發作往往由於內因過敏體質與外源過敏原的交叉激發,呈現「混合型」的特點。先生指出,從中西醫結合的角度分析,支氣管哮喘以「痰」為病理的重要環節,表現為支氣管、細支氣管粘液的肥大、增生、腺體分泌亢進。然痰伏於肺,平時可不發病,如外有非時之感,即為過敏原誘因觸發,則痰隨氣升,氣因痰阻,互相搏擊,閉拒氣道,發生變態反應。由於氣道阻塞,肺管因而狹窄,肺氣升降不利,以致呼吸困難,氣息喘促;同時氣體的出入,又復激動停積之痰搏擊有聲,故產生哮鳴。「截喘湯」就是根據中西醫結合,病證互參的原則,選葯不落窠臼,擷取草藥之長,吸收民間單方驗方經驗,抓住化痰和抗過敏的環節「截,絕也,使其病截然而止」。截斷就是快速有效,直中病原控制病情,並能經得起臨床的重複使用。 (五)辨證選葯,獨具匠心 先生臨診,既強調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又重視專病專方和為病尋葯,指出:前人對藥物性能功用的認識是經過了無數次實踐的,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乃心血之結晶,必須很好地繼承這份寶貴遺產。他身體力行,善於挖掘民間單方驗方和草藥,不斷在實踐中探研中藥的特殊功效,重在老路新用,每有創新。辨證選葯獨具匠心。現將先生常用的治喘藥物使用方法禁忌簡述如下: 麻黃:用量宜9g左右,少則無效。先煮去上沫,否則令人頭暈。高血壓病人如必須用,可酌加降壓藥,中藥如廣地龍,佛耳草之類有降壓、平喘之效。有汗不忌,哮喘病人常自汗出,喘平汗亦止,符合中醫「有故無殞,亦無殞」的理論。出血或鼻衄中帶血,可與止血藥同用。 桂枝:仲景方有桂枝加杏朴湯,其實桂枝無平喘作用,是協助麻黃解表,或有增強麻黃平喘作用。 佛耳草:性味甘平,用於咳嗽痰多,氣喘等症,不論寒嗽、熱咳皆可應用。 廣地龍:有平喘作用,略炒去腥氣,用量9g左右,若研粉可用糯米管裝服,每次3g 日3次。先生常將廣地龍、僵蠶、白果三味葯合用,加入「截喘方」中,以增強截喘效應。 五味子:有平喘作用,新老虛實皆宜,尤適於肺腎氣虛之喘咳,表證痰多一概無忌。 白果:含有氫氰酸,古人煎貼用21粒,經高熱毒性即減,平喘有效。 蛤蚧、人蔘:相配為參蛤散,對腎不納氣之肺氣腫虛喘有效,參蛤散價貴,可用黃芪15g 五味子10g代之,對輕、中度哮喘有改善癥狀作用。 砒石:大毒、大熱,一切有出血傾向者易服。服後有溫熱感,紅細胞增加,久服大量可致肝腫大。 鵝管石:《本草》說性溫,能平喘燥痰,以研粉服為宜,煎服效果不大,宜用於寒痰。 僵蠶:抗菌鎮痙,可用於熱性哮喘。 石膏:傳統用於清熱解渴。譚次仲先生認為有抑心力作用,余無言先生主張用大量,對熱性哮喘可用至30g。 皂角子:為強烈性祛痰葯,可用於痰涎壅盛型哮喘。 紫河車:烘乾研細粉,本品宜於長服,有培補先天,增強抵抗力作用,適用於先天稟賦不足,腎虛型哮喘。 白參:每服2.5g日二三次,長期服用可預防哮喘複發,心衰用老山參,陰虛用皮尾參。 黃柏、知母、玄參、生地:為養陰降火清熱葯,可減少激素用量,並減低副作用。 半夏、款冬:為鎮咳祛痰有效葯,可加入平喘葯中。 象貝、桔梗、蘇子、遠志、白芥子:為一般性祛痰葯,可對症加入平喘葯中。 枳殼、枳實、全瓜蔞、旋覆花:能下氣,用於哮喘胸悶氣窒者有效。 大青葉、板藍根、開金鎖、馬勃:有抗菌消炎作用,哮喘兼外感者可以加入。 左歸丸、右歸丸、七味都氣丸、人蔘五味子散:為滋補強壯葯,哮喘恢復期可以常服,可以減少發作。 四、正氣內虛,熱毒下遏,是腎炎內在病源 慢性腎炎即慢性腎小球腎炎,臨床一般分為普通型、腎病型、高血壓型及混合型四種。一般可見納呆,腰膝酸痛,神疲乏力,水腫,血尿,貧血,高血壓等臨床表現。尿檢可見尿蛋白,紅白細胞,顆粒管型等。 由於本病最主要和最顯著的癥狀是水腫,因此,先生對本病的研究即從抓住這一主症入手。中醫對水腫的認識十分久遠,秦漢時代的《內經》已有對水腫的癥狀描寫,並對其病因治法作了論述,其後歷代醫家進行了大量的討論。但是,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人們認識到,水腫的出現和消失,並不代表本病的發病與治癒,因此,先生是圍繞水腫這一主症進行辨證論治,參考實驗室檢查進行探討。這就是先生一貫主張的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先生指出,本病形成之原因,誠然可有外界的因素,如風寒外襲,肺氣失宣,治節失司,水道不通,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流溢肌膚,可發為水腫。風濕相搏傷人,反覆感受外邪,臟氣受損,不能化氣行水,亦可發為水腫,但是更重要的是內在病源,即正氣內虛,衛外失護,熱毒下遏,伏於腎絡,本病病程長,遷延難愈,是病情複雜,正氣內虛,無力抗邪並恢復病體之表現。臨床上常可見到患者面色白,肢冷畏寒,腰膝酸軟,乏力納獃等脾腎不足之證。人體水液,關乎肺、脾、腎三臟。三臟怯弱,水液運化不利,積留停滯,發為水腫。本病水腫反覆難消,無疑是三臟內虛。本病患者抵抗力極其低下,常易受外邪感染,以及瘡毒內犯,此因正氣不足,無力衛外之故,在實驗室指標方面,本病常可見蛋白尿。這也是因脾虛不能運化精微,清氣不升,腎虛不能固攝精氣,人體蛋白漏出滲於尿液。本病患者常有貧血現象,此因久病氣血二虧之故。先生認為除了正虛之外,熱毒下遏,伏於腎絡,亦是內在病源之一。臨床可見,本病單純用扶正,未必奏效,蓋因正虛之外尚有邪實之故。正虛於內則衛外不固,易於感受外邪,其感受外邪與一般人不同,不僅僅發生外感病,其腎炎往往由此誘發反覆加重。這就是外邪中人後引動腎絡蘊伏之熱毒所致。本病 先生治療本病,正是針對這些病因病機考慮的。總的原則為扶正祛邪。扶正乃健脾補腎,祛邪則為宣透清解。先生根據本病的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的主要表現,抓住水腫、感染、血尿、蛋白尿等4個方面,以辨證論治為主,又針對性地選擇特效藥物,從而形成較為有效的治法與方葯。 (一)治感染、益氣清解,透泄腎絡 慢性腎炎的病因與發病原理目前尚未定論,大多數人認為本病與急性腎炎是同一種疾病的不同表現,是一種與感染有關的免疫反應性疾病。臨床上可以見到本病起始時有感染的癥狀。在本病的發展過程中,患者亦易於發生感染性疾病,從而造成慢性腎炎的急性發作。若見患者頭痛眩暈,畏寒發熱,咽喉腫痛,面色白或目胞浮腫,下有腰府酸痛,尿意頻數,小溲短赤而混,此因舊病正虛,正不御外,易罹虛邪賊風,邪風中人,引動伏邪,則內外相應,虛實相兼。先生創用益氣扶正,疏風解毒,透泄腎絡之法,祛邪而不傷正,扶正以助祛邪,務使新感表邪從外而透,腎絡之熱從下而泄。常以黃芪、党參、白朮健脾以益氣,補肺固表。肺脾二臟,調節水液,本病因二臟虛怯,故有水腫。肺氣不足,表衛不固,故以補肺以固表,健脾以益肺。參芪又有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防風、僵蠶、蟬衣等祛風解表。外感表症,解表為先,先生認為祛風葯輕揚易透,還有緩解免疫變態反應的作用,銀花,連翹、六月雪、地丁草等清熱解毒,能抑制病灶的感染。先生在此將透泄一法從溫病借用於腎炎。溫邪由衛入氣,臨床常以祛風葯輕透,以清熱解毒藥宣洩,憑藉藥物之輕靈流動,使溫邪煙消雲散。祛風葯與銀翹相配,能外達表邪,與六月雪、玉米 (二)除水腫,健脾溫腎,通陽利水 水腫是慢性腎炎最易覺察的臨床表現。它最早被發現,也常容易反覆。因為慢性腎炎患者體內白蛋白從尿中丟失,血漿蛋白過低,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導致水腫,古人對水腫有長期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先生認為,從辨證角度看,慢性腎炎的水腫,主要屬於脾腎陽虛,氣不化水。蓋腎為水臟,藏一身之精,乃命火發源之地,五臟之陽非此不能發,脾為陰土,乃後天之本,賴腎陽以煦動,輸布水谷精微,五臟精氣非其不能奉養。若內傷勞倦,外感寒濕,損及脾陽腎陽,則清陽不升,精微下泄,氣不化水,則水濕泛濫,浮腫而面白肢冷,尿少而蛋白漏滲。常見到納呆便溏,乏力畏寒,腰膝酸痛,舌淡胖,苔白滑。先生根據多年經驗,認為用實脾飲與真武湯較合拍。常以附子、桂枝,或肉桂、生薑溫腎陽通陽氣,貼量較重,又用仙茅、仙靈脾、巴戟天、葫蘆巴等溫補腎陽,使剛柔相濟,腎陽蒸騰,脾陽得運,精微轉輸,水精四布,小便通利,水腫得退,又以紅參、黃芪、白朮、茯苓健脾培土,利水消腫。上述健脾益氣,補腎溫陽之葯,均有調節人體免疫之功能,對本病發生,可能有一定的糾正作用。此外先生還用車前子、大葉金錢草、玉米須、茅根以利尿。諸葯配合,確能溫陽益氣,鼓舞脾運,複壯腎陽,蒸騰氣化,通利水道,轉輸精微, (三)止血尿,滋陰清熱,化瘀止血 血尿亦是慢性腎炎常見的臨床表現,是由腎小球的炎症所造成的。一般是顯微鏡下血尿,亦有肉眼血尿。《金匱·五臟風寒積聚病篇》說:「熱在下焦者,則尿血」,《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說:「少陰澀則病積溲血」。先生根據熱在下焦和少陰脈澀病積可致血尿的理論認為慢性腎炎正氣內虛,熱毒下遏,腎陰受損,相火內動,擾亂陰絡,陰絡損則血下滲,發為血尿,若滲血日久,下焦離經之血成瘀與熱相搏,瘀熱互阻,澀滯腎絡,更傷腎陰,如此循環,則尿血遷延,反覆發作。因此先生認為,慢性腎炎尿血,較為常見的病機是呈腎陰不足,瘀熱阻絡。其特點為:1單用滋養腎陰藥物無效;2單用清熱止血亦無效、相反可引起血塊堵塞,排尿困難;3兼有瘀熱症,如口乾而不欲多飲,低熱,身有紫癜,舌紅有青紫瘀點,舌下青筋暴露,脈細澀。先生採用滋陰清熱,化瘀止血一法,養中有清,止中有化,使腎陰復而絡脈靜,瘀熱去而尿血止。慢性腎炎血尿用活血化瘀法是頗有深意的。此時腎臟內有炎症,腫脹後期有纖維化,腎臟萎縮,皆為中醫血瘀之症。現代臨床與實驗都已證明,活血化瘀藥物有改善腎血供應,增強腎小管排泄功能的作用,並對腎小球纖維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慢性腎炎病程較長,血瘀證多有兼挾,因此用活血化瘀法時,應以中? (四)消尿蛋白,益氣補腎,固攝精微慢性腎炎過程中,蛋白尿常常存在。尿蛋白以白蛋白為主。先生認為白蛋白是人體精微物質,屬於精氣的一部分。精氣賴脾之升以轉輸、腎之固以封藏。尿蛋白長期流失不止,與脾腎氣虛,固攝無權有關。其病機是脾氣虛陷,清氣不升,清濁互混,清微下注、或腎氣虧損,陰陽兩虛,封藏失司,精氣漏泄。先生臨床治療以持續性蛋白尿為主要表現的慢性腎炎,有兩條經驗:健脾攝清,重在益氣升提;補腎固精,務須陰陽互調。常以黃芪、党參、蒼朮、白朮、山藥、茯苓、升麻益氣清,健脾攝精。熟地、山茱萸肉、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首烏滋腎中之陰。潼蒺藜、菟絲子、補骨脂、益智仁、肉蓯蓉、杜仲、牛膝補腎中之陽。龍骨、金櫻子澀漏固脫、收斂精微。另用黑大豆與爵床二味重要藥物。對黑大豆,謝利恆氏曾曰:「此物色黑屬水,為腎之殼,入腎之功最多」。能滋補腎陰,固澀腎精,又能活血解毒。爵床為民間草藥,能清熱解毒,利濕消滯,活血止痛。先生認為能降尿蛋白、消浮腫。先生亦常用黑大豆丸(黑大豆120g 山藥60g 黃芪60g 蒼朮60g 共研細未,煉蜜為丸)早晚各服一次,每次10g 開水吞服,配入辨證復方中,每獲良效。在病情穩定後,常服丸藥,以資鞏固。
推薦閱讀:

蘇聯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與教訓
【沈舒文學術臨床經驗?】痹症當辨經絡骨
【飛翔經驗:學會擦除腦中浮現的圖像】第111季(下)
裝修技巧及經驗徵集
大滿貫之王陳天峰的垂釣經驗分享(上)~

TAG: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