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灣文化
大地灣文化
村遺址都要早。 從天水秦安縣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獲悉,《秦安大地灣遺址保護規劃》搶救性保護維修項目已啟動,預計該項目需要資金約3045萬元。 據介紹,該項目共有五個子項目,分別是大地灣史前遺址博物館建設;F901(大地灣著名的宮殿建築遺址)遺址保護大廳外觀改造;周圍散水及護坡加固維修;原始村落復原和遺址展示區。 根據方案,史前博物館將建在遺址保護範圍外圍清水河南岸古河道與緩山坡交叉處,佔地面積約26680平方米。大地灣F901保護大廳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因地質及工程施工質量等方面的原因,大廳牆體出現多處裂縫,此次需進行外觀改造和加固維修。原始村落復原區位於遺址博物館區東南方,總佔地面積約6公頃。在外觀上形成原始村落氣勢,內設制陶區、狩獵區、農耕區等。遺址展示區展示的內容主要有:遺址博物館區展示: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可移動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葫蘆河流域仰韶文化系列展等。 文明起源原始建築文明 天水是中華文明的多源生髮地之一,距今7800年前的大地灣文化遺址所展示的天水遠古文明,時間跨度越3000年,內容異常豐富。其在原始建築、藝術、農業起源、文字和宗教等多方面,均是中華文明悠久、博大和先進的典型代表,是中華文明火花的最初閃現,故而被稱之為「大地灣文化」。由於大地灣1期文化早於中原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千年以上,兩者在文化原貌上又有延襲承傳的密切關係,因而,她上開中原仰韶文化之先河,下啟隴右馬家窯,齊家文化之濫觴,對探索中華文明的線索和原生面貌,揭示隴右與天水古代文化的考古編年和文化序列,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大地灣遺址、師趙村遺址發掘房屋遺址200多座,最早的是深穴窩棚式建築,距今7000至8000年間,這是標誌著人類的居住方式從穴居向半穴居邁進的一個新起點。到晚期,已發現平地起建、居住面多以白灰面塗抹或青灰色料礓石渣和細沙混合築成。屋前有與住室相通的「凸」字形門斗。尤其編號為F901的房
大地灣文化
址,是為止年代最早,規模最大最具中國建築風格的「宮殿式建築」,距今5000多年。代表了仰韶建築的最高成就,其一是建築規模巨大;其二是工藝精良,方法進步;其三是布局規整,平衡對稱。它由主室、東西兩側室和後室、門前附屬物構成,總面積420平方米,是中國木結構建築的典型代表。並在牆壁、門、灶台的設計布局上還增加了防火保護層。是富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宮殿建築雛形,而且開創了後世我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的先河,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建築豐碑。 原始藝術文明 天水史前遺址出土的陶器,不僅是發現最早的陶器,而且陶器口沿上多繪有紅色寬彩帶,是中國最原始的彩繪圖案。以這一獨特風格為標誌的大地灣一期遺址,在考古學上被稱為「大地灣文化」。 這些陶器以生產、生活用器為主,形狀有圓底缽、三足缽、三足罐、圈足碗、小口瓶、尖底瓶、口足鼎、平底釜、條形盤、深腹罐等。大量早期彩陶製品以繪有變體魚紋和鳥紋相結合的花紋為主。大地灣遺址的彩陶是中國已知最古老的彩陶之一。由此說明包括甘肅東部、南部的渭河、西漢水等是中國彩陶的故鄉。自此,彩陶在甘肅久盛不衰。加之大地灣晚期F411房屋的大型地畫,距今5000年,更是迄今最早且保存完整的繪畫作品,這對研究中國繪畫的起源和原始社會的繪畫藝術有重要學術價值。 文字的起源地 中國的文字,到商朝時期的甲骨文、金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但產生的年代不可考。大地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的10多種刻劃符號,有類似水波紋狀的;有類似植物生長的,還有以直線和曲經相交的形紋等。這些介於圖畫和文字之間的朱彩符號,在年代上早於半坡的刻劃符號千年以上,又與仰韶時代種類逐漸增多的刻劃符號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基至有些刻劃符號與半坡的完全一致,這無疑為中國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和線索。郭沫若說「彩陶上的那些刻劃符號,可以肯定地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 中國農業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在大地灣一期灰坑中,採集到已碳化的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其中黍的碳測年代距今約7000多年,是中國同類作物中時代最早的標本。說明隴原大地最早的墾荒者至少在7000多年以前就成功地將野生黍培養成裁培黍,糾正了國際農史界通行多年的中國黍源於國外的謬誤,進而確立了中國黍源於隴西黃土高原的說法,證明了以大地灣遺址為中心的清水河谷是中國最早的糧食和油料作物的種植地,也是中國旱作農業黍、稷的發祥地,這兩種植物距今已有7800年左右,較之於半坡早了1500多年,兩種植物種子的出土毫無疑問地認定以大地灣遺址為中心的河谷是中國農業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以秦安大地灣為代表的天水史前文化,對中國文明起源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許多遺迹證明了城市發生的前奏及父權制時代。所有這些「對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線索」
大地灣文化
,「是中華文明的曙光」。大地灣仰韶晚期文化無疑處於文明的前夜。 大地灣和關桃園遺址發現有該時期的墓葬,但不見集中的公共墓地。墓坑呈長方形或圓形,葬式以單人仰身直肢為王,關桃園有屈肢葬和二次葬。大地灣的葬俗流行雙手交叉於胸前,腰腿一側隨葬少量陶器和石器等,其中多有彩陶。這些器物均為死者生前使用的生活、生產用品,不是專事隨葬的冥器,由此可見當時的生產製作能力有限。關桃園還發現一座幼兒屍骨裝殮在繩紋鼓腹罐中的墓葬,這是考古發現中時代最早的第一例瓮棺葬,這種獨特的埋葬方式表達了先民們對夭折兒童的親情和 哀思,後者的仰韶文化亦承襲了這類葬俗; 在大地灣編號為H398的灰坑中,發現一堆炭化的糧食標本,經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長江先生鑒定為黍(俗稱糜子),但黍粒均小於現代種,反映出當時栽培技術的原始。出土的骨末、磨石、磨盤、陶刀、石刀等農業生產工具進一步證實了農業已經產生,並且超越了刀耕火種的最初階段。由此說明,在中國西北地區彩陶和農業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命名 考古學研究中,經常使用「文化」一詞,如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周文化、秦文化,等等。考古學的「文化」不同於廣泛意義上的文化,是指大體同時、集中在一定地域並有相同特徵的遺迹、遺物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是由許多民族、部落組成的社會集團,它們有自己的不同於其他文化特徵的文化傳統。在一定程度上,它們類似於歷史時期的各代王朝。考古學文化通常以首次發現的地名來命名,但在實際研究中經常會產生許多爭論與分歧,使得社會公眾陷入困惑之中,不知所從。 大地灣文化的命名也存在類似問題。發掘者最初是以「大地灣一期文化」來命名的,有的學者則以最早的發現地冠名為「老官台文化」;繼而有的學者稱老官台遺址面積太小,出土物少且不單純,不能作為該類遺存的代表,而應以大地灣遺址為其代表;又有學者以大地灣遺址含有多種文化,因而主張以內涵單純的陝西臨潼白家村遺址命名為「白家村文化」,在爭淪不休的情況下,有學者提出暫稱之為「前仰韶文化」。眾說紛紜,意見有七八種之多,命名討論至今已持續了20餘年。隨著更多早期彩陶文化遺址的發現,學者共識逐漸增多。大家都認識到,單純地以自己或本省發現的遺址來命名,既違反考古學命名的原則,又勢必造成研究上的混亂。 如果將這類遺存定性為渭河流域的新石器早期文化,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8000年,那麼它就包括一脈相承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大地灣一期為代表,屬於偏早階段,約為距今7300年之前; 第二階段以天水師趙村一期為代表,屬於偏晚階段,年代約為距今7300年—7000年之間,兩個階段共同的特性是均早於仰韶文化,彩陶以紅彩帶紋為顯著標志,生存地域主要在陝、甘兩省的渭河流域,波及到涇河、西漢水流域,其至在陝南也有類似遺存發現。 在已發現的近20處同類遺址中,無疑大地灣材料最為豐富,既有房址,又有墓葬,出土陶、石、骨器等文物500餘件。有鑒於此,許多學者認為還是以大地灣或首次發現地老官台命名為宜。本書採用了大地灣文化的命名,不過,應當強調的是:大地灣文化並不包括該遺址的所有古文化。該遺址含有大
大地灣文化
地灣文化、仰韶文化、常山下層文化,這些也不是該遺址的主要遺存,該遺址的主要遺存為仰韶文化。大地灣文化特指遺址最下層的早期彩陶文化。 大地灣一期限文化遺存是迄今為止渭河流域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此項發現為西北地區新石器文化的發生、發展提供了一批前所未有的新鮮資料,它同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崗、山東北辛等發現一起被學術界認為是中國黃河流域考古的重大突破。繼大地灣之後,渭河流域以及鄰近地區相繼發現了一批同類遺存,僅甘肅目前就已發現8處,集中在天水、隴南地區,最南端是嘉陵江流域的微縣柳林,最西端則在武山西旱坪,還有天水師趙村、西山坪、西和寧家莊、禮縣趙坪、鹽關等遺址。這些發現無疑表明,甘肅東部、南部是研究我國農業起源和早期限陶器的重要地區,也是尋找新石器早期文化最有希望的地區。如果將渭河流域距今8000—7000年的文化遺存視為前仰韶文化時期,那麼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可以總結為:前爺韶文化分為兩大階段,由大地灣一期、西山坪一期、北劉下層、白家村等遺存共同構成前段,年代約為距今8000—7300年;後段則為西山坪二期、師趙村一期、北首嶺下層等遺存,年代約為距今7300—7000年。它們共同的屬性是均早於仰韶文化,兩個階段即為同一支文化前後承襲的不同發展階段。 對於以大地灣一期為代表的前仰韶早期階段的命名。學術界意見紛紜。有的主張以最早發現地命名,稱之為老官台文化;有的以代表性遺址命名,稱之為大地灣文化;有的以遺址既富代表性有單純為由,稱之為白家村文化。我們考慮到大地灣遺址包含多種文化,以此命名會帶來難以避免的誤解,誤將該遺址的仰韶遺存也歸入大地灣文化的範疇,所以主張命名為老官台文化。鑒於老官台遺址內包含前仰韶時期前後兩段,因此這一命名自然也涵蓋了所謂的北首領類型。 民俗 大地灣文化時的先民們已經種植粟類作物,並飼養豬、狗等家畜,過著定居的聚落生活。當時的生產工具以磨製為主,但仍然有不少打制石器和細石器。制陶工藝比較原始,以夾細砂紅陶和褐陶為主,火候低、器類少,彩陶尚處於萌芽階段。 大地灣文化的發現,對於追溯仰韶文化的淵源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狀況 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秦安縣王營鄉的邵店村東,清水河南岸。從 1978—1982 年,考古學家們經過 5 年的挖掘,清理出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期的大量房址、灰坑、窯址和墓葬,生產工具數以千計,還有大批生活用具、武器和裝飾品。在這個遺址中,有距今 7350—7800 年之間的一批房址和墓葬,遺迹和遺物揭示出新石器時代早期渭水流域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原始氏族的生活、喪葬習俗。 同中原和華北地區一樣,大地灣人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窩棚,居住面積僅六七平方米,屋內地面也不那麼平整,只有一層長期踩踏而形成的比較堅硬的硬土面。氏族成員死去以後,埋葬在深僅容身的長方形墓坑中,隨葬品極少,表現出社會生產力低下,生活比較惡劣的情形。 在大地灣遺址中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生產工具主要是打制或略加磨製的石器,有斧、刀、鏟、砍砸器、刮削器,還有些細石器,表現出一定的原始性。氏族成員使用的陶器,有三足缽、筒狀深腹罐、球腹壺和圈足碗等,這些生活用品的造型與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的同類器物都很相似,特別是陶器表面普遍帶有繩紋,與磁山文化更為接近。大地灣文化遺存的自身特點是,交叉繩紋缽的口沿磨光並繪有紫紅色的寬頻紋;罐和碗的口沿常做成鋸齒狀;在缽的內壁發現有十多種彩繪符號;磨製石器很少,僅占石器總數的 1/10。這些特點說明渭水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有獨立的系統和淵源。它後來直接發展成為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分布綜述 甘肅東部的三大水系,渭河、涇河、西漢水流域,都有較優越的自然條件及寬闊的河谷,是早期農業發育的理想地區,也是尋找彩陶之源的希望田野。目前的考古發現均出現在渭河、西漢水流域,尤其是甘肅境內渭河的4處遺址經過正式發掘,已有一批參照對比的研究資料,使我們對渭河流域的大地灣文化有了較充分的了解。 具體分布 這4處遺址分別是大地灣、天水師趙村、西山坪、武山西旱坪。師趙村位於天水市西約7公里,1981年—198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隊在此發掘,發現了屬於大地灣文化第二階段的圓形窖穴1個,陶、石器24件,器物雖少,但仍有早期彩陶出土。從師趙村溯河而上約8公里處就是裴文中先生於1947年發現的西山坪遺址,在1986年一1990年對此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大地灣文化窖穴2個,陶、石、骨器60餘件。在該遺址中最重要的收穫是發現早期文化層分為上下兩層,下層遺物同大地灣別無二致,上層則同師趙村完全相同,證明了大地灣文化前後兩個發展階段的存在與早晚序列。在同一條河流的谷地不到lO公里的距離分布著2個聚落,而這2個聚落距離另個遺址大約百餘公里,照此分布度推測,渭河谷地至少生存著數十個開始使用彩陶及從事農業的氏族。武山西旱坪遺址是2000年寶蘭鐵路二線施工時發現的,雖然沒有發現單純的文化層,但眾多的大地灣文化第一階段的陶片,毋庸置疑地說明大地灣文化的分布範圍已接近渭河上游,這是截山目前考古發現中最西端的一個遺址。1984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在野外調查時,首次在西漢水流域發現大地灣文化遺存。西和縣長道鄉與禮縣永興鄉之間是西和河入西漢水(此段又名鹽關河)之處,因河水沖積形成寬約2000米的河谷平
大地灣文化
地在甘肅東部地區如此寬闊的河谷極其少見,加之海拔在1500米以下,地貌仍為黃土區,適宜早期農業的開拓。在這一區域,相繼發現了3處早期彩陶文化遺址。長道寧家莊是個大型仰韶文化遺址,位於西漢水南岸,在河邊一級台地發現大地灣文化陶片和灰層。1986年全省文物普查時,又在禮縣永興趙坪、鹽關採集到早期遺物。以上3處距離不超過lO公里,分布尤為密集。這一河流交匯谷地,是今後考古工作的重點地區。另外,在嘉陵江支流永寧河流域徽縣柳林遺址同樣發現此類遺存,這是甘肅境內最南端的遺址。 規律和特點 從以上遺址的分布情況看,我們可以總結出某些規律和特點:其一,位於河谷地帶較低的河邊階地,除柳林遺址地處隴南山地外,其他均屬黃土梁峁溝壑區;其二,多處於大河與支流交匯的河口附近;其三,在某些較為適宜的區域,8公里—10公里左右就有1個史前村落。自1979年以後,陝西也陸續發現了一批大地灣文化遺存,經過發掘並見於報道的主要有:渭河北劉、白廟、臨潼白家村、寶雞北首嶺、關桃園等遺址,其中以2002年2月—7月發掘的關桃園收穫最為豐富,發掘面積2500多平方米,發現房址4座、墓葬6座、灰坑120餘個,出土陶、石、骨器300多件。這些遺址的分布特點與甘肅大同小異,一般位於渭河或其支流的河邊台地。大地灣文化先民之所以選擇上述地區,是因為臨近水源、地勢平坦、較為溫暖的緣故。 特點 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想看1000年前的中國就去西安;如果想看8000年前的中國就去大地灣。 主持考古發掘報告的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郎樹德副研究考古之最,它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一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大地灣出土的炭化稷標本,將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時間上推了1000年。 其二是中國最早的彩陶。大地灣出土的三足缽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的一批彩陶。 其三是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大地灣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發現了十幾種彩繪符號,這些符號比過去國內最早發現的西安半坡陶器刻劃符號時間早了1000多年。 其四是中國最早的宮殿式建築。距今5000年的大地灣四期文化發掘出一座編號為「F901」的建築,是所見我國最高的房屋建築。 其五是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 其六是中國最早的繪畫。 特徵綜述 大地灣文化內涵豐富、特徵鮮明,既是我國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區最早產生的農業文化。因其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所以處處顯露出原始的特徵: 選擇在河邊台地構建自己的村落。 在已發掘的遺址中,大地灣發掘面積最廣、收穫最豐富,其村落範圍長約120米、寬約40米—60米,殘存4座房址、17個灰坑以及15座墓葬。從布局來看,房址呈散點式分布,間距在25米—35米之間,房址周圍既有儲藏物品的窖穴,也有墓葬,有的墓葬離房址近在咫尺。看來,整個村落布局缺乏規劃,隨意性較強; 擁有固定房屋建築 先民們完全脫離了野外的樹居、洞居生活,已有了鬧定的房屋建築。大地灣房址均為圓形半地穴式建築,面積大小相近,僅有6平方米—7平方米,另有斜坡式門道通向室外,面對河流所在的北方。寶雞關桃園遺址的房屋不僅室內居住面和穴壁抹有一層礓石面,而且還發現有專門生火的灶坑,用以取暖和燒煮食物,可推測這類房址的復原形制應為攢尖式窩棚狀建築; 沒有集中的公共墓地 大地灣和關桃園遺址發現有該時期的墓葬,但不見集中的公共墓地。墓坑呈長方形或圓形,葬式以單人仰身直肢為王,關桃園有屈肢葬和二次葬。大地灣的葬俗流行雙手交叉於胸前,腰腿一側隨葬少量陶器和石器等,其中多有彩陶。這些器物均為死者生前使用的生活、生產用品,不是專事隨葬的冥器,由此可見當時的生產製作能力有限。關桃園還發現一座幼兒屍骨裝殮在繩紋鼓腹罐中的墓葬,這是考古發現中時代最早的第一例瓮棺葬,這種獨特的埋葬方式表達了先民們對夭折兒童的親情和 哀思,後者的仰韶文化亦承襲了這類葬俗; 特徵鮮明的陶器具 大地灣文化的陶器具有鮮明的特徵,易與其他史前文化區別。從外觀上看,器表色澤不統一,常見褐色斑塊,陶色或紅或褐、或內黑外紅,質地不甚堅硬,陶片分層。仔細觀察陶質,多為夾細砂陶,陶片斷茬處砂粒清晰可見。器物類別不多,形制簡單而特殊,與其他文化判然有別,常見器物有圜底缽、三足缽、深腹罐、三足罐、圈足碗、小口壺等。大量使用的紋飾是交錯繩紋或細密的斜繩紋,尤其是同一器物同時使用彩繪和繩紋,是該文化獨有的現象。其陶器製法獨特,在陶模上分層敷泥而成,簡稱力模具敷泥法,它不同於大多數彩陶文化使用的泥條盤築法; 石器和骨器種類少 石、骨器種類較少,—且大多製作粗糙。石器多打制,僅有少量的磨光石器,且形制不甚規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關桃園遺址灰坑中發現了晶瑩的玉環,這是西北地區最早的玉器。還出土有製作精美的石刃骨刀,這是一種切割獸肉的複合工具,形似今日的水果刀,器身為骨,刃部鑲嵌有鋒利的石片,後來流行於西北史前文化以及北方草原文化; 具有一定的栽培技術 在大地灣編號為H398的灰坑中,發現一堆炭化的糧食標本,經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長江先生鑒定為黍(俗稱糜子),但黍粒均小於現代種,反映出當時栽培技術的原始。出土的骨末、磨石、磨盤、陶刀、石刀等農業生產工具進一步證實了農業已經產生,並且超越了刀耕火種的最初階段。由此說明,在我國西北地區彩陶和農業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那就是先有農業後有 消失之謎綜述 5000年前大地灣先民們發明建造的大型宮殿式建築F901,建築總面積有420平方米,它由後室、旁室、主室和前軒組成,主室前後各有8根附壁柱將主室劃分為8柱9間式的宮殿格局,這些附壁柱和頂樑柱構架起這座宮殿式建築的主體,牆是厚達0.25米的木骨泥牆,起到間隔和保溫的作用,並不承擔屋頂的重量,整座建築有著牆倒屋不到的特點。那麼這樣一座建築它是怎樣毀掉的呢? 瘟疫 北京地壇醫院李興王主任: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爆發了瘟疫。在遠古的時候已經有瘟疫,那時的人們對瘟疫還沒有太多的認識,抵抗瘟疫的能力也非常有限,當瘟疫暴發後不得已就遷走了。 從F901出土的文物上看,人們在離開它之前,並沒有把糧食、禮器、量具等重要的物品帶走,反到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災難讓它失掉原有功能和價值,人們才不得不其它而去。 火災 中國消防雜誌總編李彩芹:那麼從這四個方面,這個痕迹證明它是一個火災現場。大地灣古人遺址,不僅是一個古人類遺址,或者是一個大型宮殿遺址,而且它是一個五千年前的火災現場遺址。中國消防雜誌總編李彩芹:就是由於這個當時火燒以後就廢棄了,可能和當時對火的敬畏有關,或者是對火的信仰有關,因為燒過火以後就不再住人了,就把它廢棄了。由於滄桑巨變最後就掩埋在地下,所以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這樣就是五千年。特別是F901的高度是導致它最終毀於大火的關鍵所在。原來,F901內堆放有許多木材,本來這些木材在短時間內是不會把房屋燒毀的,但由於房屋的高度過高產生了煙筒效應,使這些木材燃燒時發揮了超強的威力,在人們還沒來得及撲救時似虐的大火就將這座「宮殿式」建築給吞噬了。 雖然F901被火燒毀了,可它僅是一座房子而已,為什麼整個大地灣都不復存在了呢?F901對整個大地灣的消失有多大的影響? 民族侵入 陳發虎:有的認為是游牧民族侵入進來,破壞了原來的農業,整個甘肅這個區域呢,就是馬家窯就發展起來了,相對大地灣的重要性就衰落下去了,因為這次可能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等等發生了變化。我們發現,在有些時段就是確確實實在這個區域發生了大的乾旱,連續百年的乾旱,這種乾旱把一個文明就破壞掉了。郎樹德:或者另外一支人,另外一支文化的人進到這個地方,將這個仰韶文化的人趕跑了,或者消滅了,可能存在著這些可能。但是目前沒有定論,我們還很難說這個仰韶文化的衰落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至今還是一個謎。 從8000年前到5000年的歷史滄桑巨變中,大地灣有過蹣跚的步履,有過茁壯成長的身影,有過史詩般的輝煌,正當它振翅翱翔飛向文明的彼岸時卻轉瞬間隕落了,在這漫長的3000多年時間裡,大地灣的先民們不畏艱辛、義無返顧、不斷追求、提升自我的執著精神,猶如鳳凰涅磐般驚天地泣鬼神。雖然大地灣最終是緣何而消失的,目前還沒有準確的答案,我想隨著大地灣考古的進一步發掘,這一結論是會找到的。
推薦閱讀:
※呵大地之父與大地之母
※天星風水:凡是真龍大地必合天星! - 商路通
※人民網·天津視窗—娛樂頻道—《唐山大地震》角色確定 新「馮女郎」是徐帆
※大地震喚醒中國人心,廢墟中站起公民力量
※小心上當!這些書居然光明正大地調戲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