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陰經三陽經之升降循環
三陰經三陽經之升降循環
《素問 熱論》:「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這是經絡的表裡傳變。
按照六經開、樞、闔的概念應該為太陽(開)、少陽(樞)、陽明(闔);太陰(開)、少陰(樞)、厥陰(闔)。
《傷寒論》體現八綱辨證按照病位深淺(由體表到體內)順序應該為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表);少陰病、厥陰病、太陰病(里)。
《傷寒論》中只談「病」,而沒有用「經」這個字眼。說明張仲景說的是病變類型。但我個人認為《傷寒論》雖然與《內經》在六經問題上有不一致的地方,但六經病都為經表之病,這個是存在的。《傷寒論》中六病也涉及到了六經經表病的問題。
前兩天談到了三陰三陽表裡關係;以及內經中三陰三陽一年中,一天中的陽氣的變化;以及運氣中三陰三陽與五運、六氣、司天、在泉的基礎概念。《傷寒論》中言三陰三陽表裡關係是六經辯證的認識基礎。可惜當代很多醫生只重視三焦、營衛氣血、八鋼辯證,而輕視了遠古的六經辯證。除此三陰三陽在人體循環是有一定基本規律的、這個在靈樞經中最早體現。指導臨床辯證,和用藥歸經等。
在人體按照天地五運、六氣的規律而起作用。說明人體疾病與天地氣候的關係。這當中也能看出來中醫總談到「天人合一」的觀點。
下面引用黃元御六經解的內容加以說明。
天有六氣,風、熱、暑、濕、燥、寒,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也。人感天之六氣而生六腑,故六腑為陽,感地之五行而生五臟,故五臟為陰。五臟者,肝、心、脾、肺、腎也,六腑者,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也。臟五而腑六,《靈樞·脹論》: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是為心包,合為六臟。六臟六腑,是生十二經。經氣內根於臟腑,外絡於肢節。脾、腎、肝、膽、胃、膀胱經行於足,是為足之六經,肺、心、心包、三焦、大腸、小腸經行於手,是為手之六經。手有三陰三陽,足有三陰三陽。脾肺之經,太陰也。心腎之經,少陰也。肝與心包之經,厥陰也。膽與三焦之經,少陽也。胃與大腸之經,陽明也。膀胱小腸之經,太陽也。經有十二,六氣統之,兩經一氣,故亦曰六經。太陽與少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也。
(《傷寒論》中太陽與少陰為表之陰陽互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中之陰陽互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里之陰陽互為表裡。)
小腸手太陽之經,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循臑外後廉,交肩上,入缺盆,絡心,下膈,抵胃,屬小腸,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內眥。
膀胱足太陽之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下項,挾脊,抵腰中,循膂,絡腎,屬膀胱,從腰中貫臀,入腘中,貫踹內,出外踝,至小指外側。
【手太陽經主升(由手到頭),至足太陽經主降(由頭到腳),從經病上講手太陽不升足太陽降就會出問題。】
大腸手陽明之經,起於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循臂上廉,入肘,上肩,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胃足陽明之經,起於鼻之交頞中,入上齒,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循頤後,出大迎,上耳前,至額顱,從大迎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從缺盆下乳內廉,挾臍,入氣街,抵伏兔,下臏膝,循脛外,下足跗,入大指。
【手陽明經主升(手到頭),足陽明經主降(頭到足)。葛根能昇陽明。按照藥物歸經,從經病上講手陽明可以升,但足陽明必須降,從臟腑辯證上,胃氣必須降。三陽經從頭到腳,黃元御理論中胃氣降帶動肺氣,膽氣的下降。從經絡上胃經也是主降的。】
三焦手少陽之經,起於名指之端,循手錶腕,出臂外,貫肘,上肩,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至目銳眥。
膽足少陽之經,起於目銳眥,下頸,合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循髀陽,出膝外廉,下輔骨,出外踝之前,循足趺(趺 同跗。),入名指。
【手少陽三焦經主升(手到頭),足少陽膽經主降(頭到足)。黃論中胃氣下降帶動膽氣下降。所以從經絡上講膽氣上升是不合理的。】
脾足太陰之經,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
肺手太陰之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入寸口,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手太陰肺經主降(胸到手),足太陰脾經主升(足到側胸)。肺氣不降就會咳嗽,清肅收斂的能力收到影響的結果;黃論足太陰脾經升則帶動肝腎氣的上升,脾與胃一升一降,帶動四維升降。】
腎足少陰之經,起於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循內踝之後,入跟中,上腨內,出腘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上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心手少陰之經,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從心繫上挾咽,系目系,從心繫上肺,出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手少陰心經主降(心胸到手),足少陰腎經主升(足到咽)。心氣下降,腎氣上升,心腎才能相交。】
肝足厥陰之經,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從目系下頰,環唇內,貫膈,注肺。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經,起於心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從胸出脅,下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手厥陰心包主降(心胸到手),足厥陰肝經主升(足到胸)】
陽經在表,陰經在里。太陽在外,皮毛之分也,次則陽明,次則少陽,次則太陰,次則少陰,次則厥陰,近於骨矣。陽經則屬腑絡臟,陰經則屬臟絡腑。足之陽經,行於股外,陰經行於股內。手之陽經,行於臂外,陰經行於臂內。陽經之次,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陰經之次,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手之陰經,自胸走手,陽經自手走頭。足之陽經,自頭走足,陰經自足走胸。手三陽之走頭,足三陽之走足,皆行於頸項而會於督之大椎。手足經之分走,異道環周,太陽、少陰,行身之背,陽明、太陰,行身之前,少陽、厥陰,行身之側。是諸經之部次也。
經有十二,獨言足經而不言手經者,手之六經,自胸而手,自手而頭,所轄之部小,足之六經,自頭而足,自足而胸,所轄之部大,經大則氣旺,氣旺則病加也。兩經同氣,病則俱病,但手經輕清而足經重濁,病則手經輕而足經重,以足經之氣偏於重濁故也。
營氣的循環路線
營氣初行,常於平旦寅時從手太陰之寸口始,以肺主氣而朝百脈也。自手之太陰陽明,注足之陽明太陰,自手之少陰太陽,注足之太陽少陰,自手之厥陰少陽,注足之少陽厥陰,終於兩蹺、督、任。周而復始,陰陽相貫,營周五十,明日寅時,又會於氣口。此營氣之度也。
(中醫專業的都知道,針灸學中的排列順序就是按照營氣的循環順序: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衛氣的循環路線
衛氣者,不隨宗氣,而自行於脈外,晝行陽經二十五周,夜行陰臟二十五周。其行於陽也,常於平旦寅時從足太陽之睛明始,睛明在目之內眥。《靈樞·衛氣行》: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足少陽,至名指之端。其散者,別於目內眥,循手太陽,至名指之端。別者,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下至跗上,入中指之端。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次指之端。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入足少陰經。陰蹺者,足少陰之別,屬於目內眥,自陰蹺而複合於目,交於足太陽之睛明,是謂一周。如是者,二十五度,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其入於陰也,常從足少陰之經而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是謂一周。如是者,二十五度,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於是從腎至少陰之經,而複合於目。陰陽一日一夜,亦周五十。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衛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出乎陽則寤,入乎陰則寐。此衛氣之度也。
營起於氣口,衛起於睛明,營氣之行,陰陽相間,衛氣之行,夜陰晝陽。起止不同,道路各異,非同行於一經也。
推薦閱讀:
※「三羊開泰」與「三陽開泰」
※賀老常用手三陽經除病大穴
※三九灸大椎:通調十三陽經,振奮一身之陽!
※三陽開泰還是三羊開泰
※讀喻繼高工筆花鳥畫:筆底長駐三陽春